2019年了,为什么还有人相信沈万三是朱元璋杀的,真相是怎样的?这些人到底是什么心态?

大漠风起孤烟斜


说起沈万三,人们都会想起他富可敌国,他哪个能聚敛钱财的聚宝盆,也就会想起明太祖朱元璋对付沈万三的故事。

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将沈万三贬到了云贵两地,有人说朱元璋为了聚宝盆杀了沈万三,也有人说是沈万三是元朝人,压根就跟朱元璋没有什么交集,最后善终。那沈万三到底是怎么死的?

沈万三

沈万三是商人,在古代是瞧不起商人的。所谓士农工商,商人是排在最后的。历代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有限制商人的举措。

从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不许商人穿丝绸,不许商人的子孙做官。到了唐朝开始科举考试,商人的子孙是不能考科举的,李白因为是商人出身,就没有考过科举考试。

正史中对商人也不会有太多正面的记载,更不会有什么传记,所以正史中沈万三的记载很少,但是民间的传说就有很多。

财神

对于沈万三富可敌国的财富,人们最开始就想起了聚宝盆的传说。

话说沈万三早年也是个种地的,一年天气干旱不下雨,地里的庄稼都晒干了。奇怪的是,地旁有个坑,坑里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

沈万三割了青草回家了,第二天那个坑里又长满了青草,沈万三一想,是不是地底下有什么东西。

沈万三就开始挖,果不其然,挖出了一个盆,这个盆看起来,没有美妙的花纹,没有精美的做工。毫不起眼,普普通通的。沈万三很沮丧,将这个盆带回家,清洗干净后当做了米缸。

沈万三将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倒进了盆中。第二天醒来一看,盆中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沈万三很好奇,就将一枚铜钱扔进了盆中。第二天盆中装满了铜钱。

沈万三立马就明白了,这是个聚宝盆。沈万三自从有了聚宝盆,就立马有了万贯家财。沈万三有了资本,就开始经商,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其实沈万三并没有什么聚宝盆,但是沈万三有巨大的财富。人们对聚宝盆的传说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增广贤文》:“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中国古代的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无不是在国家动乱的时候,比如商祖范蠡就是在春秋战国的末世中发财,一代官商胡雪岩也是在清朝晚期的动乱中富甲一方,一代晋商乔致庸也是如此,还有民国时期的江浙财团。

财神

国家动乱之际,朝廷的政策就会松动,只要商人们囤积居奇,就能发财。这个原因导致了人们对商人发国难财的不满,借着聚宝盆否定了他们财富。

可是商人也冤啊,自古以来,朝廷对商人是无处不防,阻止商人做大,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

皇权有排他性,只能独享,不能共享。看到丞相的权力大,就分丞相的权力,最后废除丞相制度。看到将领手中有的兵权,怕功高震主,就杀功臣,杀将领,檀道济、岳飞就是这样死掉的。看到商人有钱,怕商人散财聚众造反,就不会允许商人做大。

而且朝廷还采取了不少政策限制商人,只要朝廷中君王强势,朝廷的政策不松动,商人就没有做大的可能性。只有王朝末期,昏君辈出,朝政腐败,商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当然能富甲一方了。

沈万三

接下来咱们来说说沈万三和朱元璋斗法的事。当然正史中也记载了沈万三的事,是在马皇后的传记当中。

朱元璋定都南京,准备修建南京城墙,就让富商出钱效力。沈万三也在其中,沈万三自己出钱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城墙,修建的十分气派,工程质量也好,比官方提前三天就完工了。沈万三没有料到,这种举动打了皇帝的脸,早就触怒了朱元璋?

沈万三觉得做的还不够好,想自己出钱,替皇帝犒劳三军。这一下就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一个贱民奸商犒劳三军,是个犯上作乱的草民,应该杀了他。”

马皇后觉得这样做有点过分,就劝朱元璋:“臣妾听说国家的法律,是用来诛杀惩戒违法乱纪的。并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的。老百姓富可敌国,是百姓自己不祥,不祥的老百姓,老天爷将会惩罚他,陛下何苦去杀他呢。”于是从宽发落,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沈万三被贬到了云南。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见《明史·卷一百十三·后妃传》。

当然正史中朱元璋并没有杀了沈万三,只是将沈万三贬到了云南,沈万三也在云南得到了善终。

但是为什么有人还会相信是朱元璋杀了沈万三呢?当年张士诚割据江南的时候,为政宽容,爱戴民众,江浙一带的富户都为张士诚效力,为他守城。

放牛娃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微服私访,就到苏州,遇到一位老婆婆,朱元璋就问:“张士诚在苏州割据的时候,对你们苏州人怎么样啊?”老太太一脸真诚的回答说:“当年大明皇帝(朱元璋)一统天下,张王(张士诚)自知不是对手,于是主动投降,让我们苏州百姓没有遭受战乱兵戈之苦,我们苏州人都对张王感恩戴德!”

结果在路上听到很多老百姓的言论让他大发雷霆。原来苏州的老百姓对明朝以及朱元璋并不感冒,他们言谈中透露了对于张士诚的怀念,都称呼他为“张王”,而说起朱元璋的时候则称呼他为“老头”,这怎么能不让朱元璋生气呢。于是朱元璋回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下旨,给苏州地区的老百姓加税!

朱元璋灭了张士诚之后,就报复苏州一带的百姓为他们制订了沉重税赋。在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纳281万石粮米,这就是帝国2940万石全部土地赋税的9.5%。这样是太不平等了:苏州仅占帝国登记在册的耕地的1/88。

朱元璋

朱元璋还将江南的富户迁移到了贫瘠的凤阳。不许这些移民迁回原籍,导致这里地狭人稠,而贫瘠的土地无力养活众多人口,淮河又经常闹灾,民不聊生,出外乞讨就成了当地人的一种“职业”,凤阳花鼓就是这么来的: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对待商人的政策是比较残忍的,很多商人遭遇流放,妻离子散,家产抄没。当时的商人巨富之中,沈万三家业最大,财产最多,名气最大。人们就将商人的遭遇集中到沈万三身上,沈万三的身上浓缩了当时商人悲惨的命运,

不仅如此,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仁失天下,他便反其道而行之,以严刑峻法治之。对待官员腐败,剥皮实草;对待功臣骄横,大开杀戒;对待商人,强行迁移。对待文人,毫不留情,宋濂被贬,刘伯温死因不明。对待百姓,稍有违法,就流放斩首。

对待读书人隐士也是如此,朱元璋用了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对隐士一方面是请,一方面对不出山抗拒朝廷的隐士立马杀之。

据载“明太祖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岩穴,侧席幽人”,且颁布“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的法律,使隐逸生活遭受了暴力摧残。

读书人

在这道前无古人的律令下,苏州才子姚润、王谟因征诏不至,被朱元璋斩首、抄家。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把左手大指剁去,以示不肯出山做官,被朱元璋"枭令,籍没其家"。

就连被世人称颂的隐士严子陵,朱元璋也并不以为然,他在《严光论》中说“古今经为奇哉,在朕则不然,朕观当时之罪人,大者莫过于严光、周党之徒,不正忘恩,终无补报,可不恨欤”!

明太祖对于隐居不仕的现象深恶痛绝,“朕闻昔之至智者,务志以崇身,专利济以名世,未见独善其身而为智贤者,安有怀大材,抱厚德,视君缺佐,目民受殃,恬然自处者?”遇此现象朱元璋“皆诛而籍其家”。连倪瓒这样的人都被朱元璋施以粪桶刑。

这样残酷的政策使皇权得到了集中,朱元璋可以对任何人施以极刑,无人却可以制衡他,却得罪了天下所有人。尤其是读书人,他们掌握古代的话语权,当然要恶搞一下朱元璋了。

什么文字狱,火烧庆功楼,大臣上朝与亲人告别这类不靠谱的事都出来了,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所以沈万三的事就见怪不怪了,谁让朱元璋私心太重,为了一家一姓的江山,让别人都睡不好觉呢。


凌烟阁主


从社会心理来分析,人们关注沈万三只是在关注“巨富”这两个字。——羡慕!

再加上聚宝盆,无与伦比的巨富——羡慕嫉妒恨!

然后,无与伦比的巨富碰到了人世间最高的权力,两相碰撞,无与伦比的巨富灰飞烟灭——解恨!

很龌蹉的社会心理。普罗大众嘛,要理解他们!每天努力活着已经够忙的了,真的没有时间去关注所谓真实历史的,故事真假不重要,听着爽就可以了。

能有什么心态呢?本来就是娱乐心态,又不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

忙着去打拼日子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阅读明史专家顾诚的历史著作《明朝没有沈万三》的。

尽管有历史大研究家专著在哪里,也不怪有人信朱元璋杀了沈万三,也有正经的书籍堂而皇之的记载朱元璋杀沈万三呀。比如1979年修订本《辞源》中关于沈万三的注释就如下:

  • (沈万三)明吴兴人,字仲荣。后移居苏州。巨富,称江南第一家。朱元璋建都南京,召见,令岁献白金千锭,黄金百斤。甲马钱谷,多取资其家。其后以罪发戍云南,子孙仍为富户。万三豪富事,民间传说甚胜,但诸书记载互有出入,已难详定.......。云云!

怎么说?

《吴江县志》又说:

沈万三秀有宅在吴江廿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其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洪武初,以龙角来献,侑以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时方征用人才,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之侄为户部员外郎。“

你看,这里又说沈万三虽然死在了张士诚时期了,也就是元朝时期,可是沈万三的两个儿子曾经秘密帮助过朱元璋,也并没有被朱元璋杀死,各自还做了官,一个提举,一个员外郎。

更有大名鼎鼎的周庄旅游区在哪里每天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传播沈万山是被朱元璋杀的。

还有电视剧更过分,谈说什么聚宝盆。

让普通人去信哪一个呢?说真的,不是专家或者历史爱好者,谁去关注所谓历史真相呢?

这种事情不是只在沈万山一人身上体现,以讹传讹的“历史史实”多了去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历史上富可敌国的商人巨富有很多,要说让人印象深刻的非沈万三不可了,野史哪怕现在依然有人在说沈万三是被朱元璋处死的。其实历史中的沈万三和朱元璋压根就没见过面,何谈朱元璋处死沈万三一说。


沈万三如何成为富可敌国的富商之首

传说沈万三有一聚宝盆乃是无价之宝,沈万三在没发迹之前,多行善事。

一日,沈万三在诳集市时,偶遇一农者贩卖青蛙,沈万三见农者从早到晚没有卖出一只,见农者可怜,随即买下全部青蛙。

回到家中沈万三夫妻二人见这些青蛙环抱一破烂瓦罐之上,开始也没当回事,沈万三之妻不小心把一银钗掉入瓦罐之内。接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银钗一变二,二变四连绵不绝,至此沈万三走上了富可敌国之路。

聚宝盆只是杜撰而来,真实的沈万三跟普通人一样,前期靠积攒财富,后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地理优势广积货源开展海外贸易最终成为一代巨商。

野史传说中的沈万三因何被朱元璋处死

沈万三由于富可敌国,名声奇大,民间也就流传了很多关于沈万三的故事。在这些传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沈万三和朱元璋之间的传奇,一个第一富商,一个一代天子两人想不擦出火花都难。

传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本身朱元璋也是底层出身,除了对贪官污吏痛恨以外,奸商也是朱元璋反感的一群人,自然对与沈万三这种富商朱元璋是毫无好感可言。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定都南京并扩建应天城,因为当时天下初定,加上百姓经历战乱多年,明朝国库也是缺乏银两。朱元璋就找到一代巨富沈万三要求他出资建设城墙,沈万三爽快的接下圣旨。奈何沈万三立功心切,以为比朱元璋更快建造好城墙对自己以后经商之路会有所帮助,果不其然,沈万三花巨资建造的城墙比朱元璋要快要坚固。

应天城建好之时,沈万三陪同朱元璋一起去观赏由明朝第一人和明朝第一富共同建造的成果。朱元璋看着城墙突发奇想让兵士以砸墙的方式去验证城墙的坚硬程度,结果沈万三出资所建城墙比朱元璋所建的要坚固三分。

朱元璋便面龙颜大悦实则内心对沈万三已起杀心,夸沈万三为白衣天子,沈万三一听此言,马上赶快低头认错,才避免了杀身之祸。

后来沈万三又因犒赏三军之事彻底激怒了朱元璋,沈万三本来想以犒赏三军来弥补建城的过错,谁知触动了朱元璋的底线。犒赏三军对于皇帝而言就是意图谋反,一介下流商人岂可妄自犒赏三军,所以就有了流放沈万三,家产充公,一代巨富就此损落。

虽然朱元璋没有处死沈万三,但是杀心已起,另外沈万三之死也是朱元璋流放的结果。

真正历史真的如传说中一样,朱元璋因仇富流放沈万三,并充公其家产吗

传说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故事,开始毫无破绽让人感觉传说就是史实。那怕《明史》也有记载,可是明史的可信度又有多高呢?

据《吴江县志》记载:“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要知道,编纂《吴江县志》作者选用的史料,可是来自于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而莫家和沈家是儿女亲家,因此,莫旦的记载具有很大的可信度。

倘若真是朱元璋间接害死沈万三,做为儿女亲家的莫旦不会如此记载沈万三。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不可全信但也不能不信。

沈万三之事我认为《吴江县志》可信度更高一点,沈万三在张士诚占据吴江之时已经死亡,并没有活到朱元璋一统天下,与其说沈万三是明朝首富不如说沈万三是元朝富商。

为何现在仍然有人相信沈万三因朱元璋仇富被杀,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

现在有人宁可相信传说而不相信史实无非有三种原因,

一是仇富心里,沈万三做为当时商人之中最有名气的富商,你富则你不仁,认为沈万三的富有是由于用了不正当的手段,或者只是因为机遇才造就的富可敌国,在人的潜意识里为富必定不仁。仇富之人一边在贬低富人,一边又在渴望成为富人,传说中的朱元璋流放沈万三不就是人们想要的结果。以古映今,借沈万三的事可以给仇富之人心里安慰吧。

二是黑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贫苦出身经过打拼成为开国之君,后来由于朱元璋为维护政权滥杀功臣。以平常心态去看待朱元璋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朱元璋是底层出身。同样是底层出身的自己在如今的社会为了生活苦苦打拼而朱元璋一介贫民却能成为帝王,算是酸字在内心掌控自身吧。

三是道德至高点,人在遇到不平之事的时候往往会化身为道德君子,去批判不平不公之事。做为皇帝的朱元璋本来天下已经属于自己,用自己权力的优势去流放沈万三,沈万三是富商,朱元璋为帝王,则朱元璋是强者,沈万三为弱者。出于同情弱者的目的,用道德去批判朱元璋,那怕这事并非史实也阻挡不了道德君子的热情。

道德与财富本来并不矛盾,富有之人依然有善心,而贫者也不乏违法之人,所以我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或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