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名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北齊神武帝高歡之孫,北齊文襄帝高澄四子,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日本與《蘭陵王入陣曲》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又頗通音律,是南北朝時期少有的軍事家、作曲家。由於長相過於俊美,上陣殺敵時怕不能給敵人以震懾,故上陣之時用一個鬼臉面具帶與面部來震懾敵人,

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打晉陽,蘭陵王率軍奮力殺敵,擊退敵軍。後率軍與突厥決戰與邙山,大獲全勝,從此威名大震,遂作詞曲以謳歌讚頌,此曲即為《蘭陵王入陣曲》。隨著威望和權位的上升,有功高蓋主之嫌,被北齊後主嫉妒和猜忌,於武平四年(573年),在他三十三歲時被賜毒酒而死,而後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諡號忠武。葬於鄴城城西(今邯鄲市磁縣城南三公里處)。

日本與《蘭陵王入陣曲》


日本與《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雖然含恨去世,但《蘭陵王入陣曲》,卻在民間流傳,隋代時被列入宮廷舞曲。唐中期玄宗李隆基定為“非正聲”。下昭禁止演奏。南宋時演變為樂府曲牌,稱之為《蘭陵王慢》,與此曲剛誕生時已經有很大區別了。南宋後此曲漸漸失傳。

但是此曲在唐朝時傳入了日本,基本操持了此曲的原貌。日本從此曲傳入日本就被日本視為正統雅樂,格外珍視。凡五月五日賽馬節、七月七相撲、射箭比賽等大型活動之時都要反覆演奏。現在一年一度日本奈良元月十五舉行的“春日大社”古代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會作為第一個獨舞節目,日本對此曲有著一套非常嚴格的“襲名”“秘傳”制度,才能使我們能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蘭陵王入陣曲》。

1986年,磁縣文物部門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使蘭陵王入陣曲重回故里,1992年,日本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率領日本雅樂團來到邯鄲市磁縣,於蘭陵王墓前供奉並演奏了此曲,此時據此曲問世已經過去了1400多年。

日本與《蘭陵王入陣曲》


日本與《蘭陵王入陣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