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和气候战胜了德国?

姑射摆渡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中苏联之所以胜利,纳粹德国之所以战败,(•̀⌄•́)原因有很多,但是纳粹德国无法摧毁苏联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和遭遇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了,其GDP高达400多亿美元,位居欧洲第二,比之纳粹德国的500多亿美元也相差没多少。更关键的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建立起来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武器虽然质量上和纳粹德国有所差距,但是数量上却大大胜出。再有苏联也不乏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这样的大杀器,而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军在武器上也没有太大优势,不过胜在突然袭击和闪电战把经历大清洗的苏联红军打的溃不成军。然而由于苏联的国土纵深太广和资源实在是太过丰富了,虽然纳粹德军已经消灭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占领苏联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摧毁了苏联大半的军工企业,可是苏联却依然可以在缺乏大型轰炸机的纳粹德国空军,难以企及的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重建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

这样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数以十万记的飞机坦克大炮,在加上将近2亿的人口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红军,而德国直到1943年才实现战争总动员整个二战期间武器生产量大大不如苏联,人口也只有6000多万,又缺乏石油,因此最终被苏联的武器数量优势和人海战术给拖垮了。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国军队势如破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德国人始终没有能占领莫斯科,也没占领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样的要地。1942年到1943年,德国军队被迫终止闪电战,和苏军打起了消耗战。最终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遭遇致命的惨败。

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后,德国统帅部的压力也很大。全面打垮苏联军队不可能,还要提防西线的盟军。虽然此时的英美盟军无法登陆西欧,但是轰炸德国本土还是没问题的。德国的防空力量还要留一部分防止英美的空袭。

德国进入全面战争后,资源和战争潜能已经是过度开发了:新武器的研发要弄,大量军事装备要生产,实在无法研究或者大量生产远程轰炸机了!

由于凡尔赛的限制条约,德国重整军备的时间相当短,大概只用了10年时间,就把陆军扩充了10多倍,海空军更是从无到有,这期间如何合理有效分配资源和人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德国在戈林的带领下,白手起家,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的空军部队,这与德国集中力量发展战术空军的决策是密切相关的。

德国人的核心战术思路就是搞闪电战,为了配合闪电战,德国必须集中力量发展战术空军,战术核心就是夺取制空权,然后用战术轰炸机配合装甲部队进行快速进攻,因此德国特别注重战术轰炸精确度,这样俯冲轰炸机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毕竟德国在二战爆发前,也只有3000多架飞机,如果发展远程轰炸机,这个数字估计要缩水一半,毕竟没有足够的规模和护航战斗机编队,远程轰炸机一是没有威力,二是基本上就是去送死。

而苏联人在开战初期,得益于苏军的节节抵抗,苏联就将西部1900多个工业企业设备搬迁到了几千千米以外的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德国战线最远到达莫斯科附近,从那里起飞的飞机,受航程所限,只能飞到乌拉尔山就必须返航了。所以说苏联新的工业区,恰好在德国的轰炸半径之外。

在各方面因素下,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累计生产了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轻重机枪9.54万挺,火炮83.4万门,坦克自行火炮10.8辆、门,飞机158218架,汽车20.5万辆,为苏联红军战胜德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经常用了


实际上是德军轰炸过,具体情况如下

1943年,德军在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对苏军后方的工业城市进行了空袭。德军的目的在于为准备发动的“堡垒攻势”扫清障碍,破坏苏军工业中心可以有效削弱苏军的防御作战能力。德军计划在未来的攻势出动1500辆坦克,而根据情报判断,苏军当时坦克月产量已经达到1300辆左右,再加上租借的和预备队的坦克,总数可以达到8000辆以上。

德军1943年6月轰炸苏军工业城市示意图

为此,1943年6月4日-6月22日苏军展开了抗击德军突击高尔基、萨拉托夫和巴拉绍夫的作战。德军数据是共出动轰炸机993架次,投弹1538吨。苏军参战部队有高尔基军级防空地域和萨拉托夫-巴拉绍夫师级防空地域,防空歼击航空兵第142和144师;共有作战飞机89架、中口径高炮689门、大口径高射机枪90挺、探照灯329部。整个战役持续23天,苏军击落德机29架。不过总体来看,苏军防空部队的夜间作战能力与协同作战能力有待加强。

苏军85毫米高炮夜间开火


德军的这次空袭行动造成苏方有大小30个企业遭到损毁,其中几乎完全被摧毁的有雅罗斯拉法尔的合成橡胶厂、高尔基汽车厂、萨拉托夫飞机制造厂等。空袭对于苏军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5月苏联各坦克工厂共生产2303辆坦克,而7月份仅有1481辆,下降了30%;由于萨拉托夫石油精炼厂的损失,造成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燃油供应紧张,不得不采取限额以及调动紧急储备。

德军也被这些结果所鼓舞,准备再次进行类似行动。不过很快库尔斯克会战的爆发,延缓了行动的计划。而当会战以苏军胜利德军失败而告终时,昔日德军攻击这些工业城市的机场如今却成为了苏军空军的机场,准备空袭的方案从此只能束之高阁。

被炸毁的高尔基汽车厂装配车间

至于天气这个话题,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多数人会将德军莫斯科城下战备归结于这个原因。

首先,苏联秋冬天气很冷,而且1941年的冬季更是“一个140年未曾遇到过的严冬”,昼间气温常在零下20-25度之间,夜间可达零下30-40度;据某些资料说,气温甚至达到零下52度的低温。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足够的防寒衣物,德军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样的严寒条件下生存下来。

1941年12月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

德军进攻苏联一共投入了陆军153个师,320万人,在夏季与冬季中共补充81万人,共达401万,除去夏季战役中损失的53.4万人,冬季战役德军投入兵力应有347.6万人,可见总损失不到26%,其中非作战损失只占15%。可以看出,德军大部分人都有了冬装,尽管运抵前线的数量不够,但德军还是从各种渠道弄到了冬装。这主要来自于当地苏联工厂的生产、德军从当地苏联人征集和抢劫的衣物,还有大批已经阵亡和被俘苏军的冬装加上德军自身储存的被服。这些冬装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甚至还有许多女式皮大衣、皮手套,但最重要的是,德军依然保存了战斗力。当然,与苏军相比,苏军冬装的准备要充分得多。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写道:“11月头几天,天气变冷,下了雪。各集团军、方面军和各部队的仓库运进了大量的短皮外衣、毡靴、保暖内衣、棉坎肩、护耳皮帽。11月中旬,我们的战士已经穿的暖和,要比身上裹着从和平居民那里抢来保暖用品的法西斯德国士兵的感觉好得多。。。”。

其次德军冬季战役损失的90万人是指从1941年11月1日到1942年4月1日为止的伤亡数字,而并非苏联反攻前的伤亡数字。德军是在12月5日苏军反攻后开始败退的,失败原因自然是在此之前而不可能是在此以后。况且,11月1日-12月4日,是苏联冬季的第一个月,基本上气温稳定在零下7-10度,并不是很低。从苏联在11月期间尚能挖设大量工事,完成的土方比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第聂伯水电站还多一倍的事实上,即可见当时的地面还未完全冻结。实际上,在此期间德军损失不是很大,据记载,到1941年年底,德军共有10万个冻伤病例,而据历史档案记载莫斯科气温在11月27日才开始急剧下降(当天清晨气温是零下8度,中午急剧降温到零下20度),随后几天温度又开始略有回升。而在12月5-9日,气温又下降到零下25-29度,不过此时冒着严寒进攻的已经是苏联红军而不是德军了!应该说,德军冻伤主要是在11月27日-12月31日这段时间造成的,按照比例计算,在苏军反攻前,德军冻伤人数近3万人、疾病等减员2万人,非战斗伤亡不过5万余人,区区5万人是不可能导致莫斯科战役失败的。

莫斯科反攻中的苏军坦克部队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德军在苏军最初进攻下遭到很大挫折,几近全线败退,但是当希特勒在12月29日下达了“不准后撤”的命令后,已经遭到失败的德军却挡住了苏军的进攻,并且击退了苏军向奥廖尔、勒热夫、维亚济马等几个重要突出部的进攻,苏军仅仅收复了莫斯科正面纵深不到80千米的地区-距离主要目标斯摩棱斯克还有几百千米之遥。及至到了1942年2月,苏军冬季总攻部队更是伤亡惨重、攻势已呈强弩之末之势。而1月和2月恰恰是苏联冬季最寒冷的月份,德军冻伤、疾病人数也是苏军反攻前的数倍(到1941年11月26日,德军兵员1.6万人,而到了1942年2月4日即达6.1万人;可见,苏军反攻后,天气更加寒冷,德军病员数也成倍增加),但德军却出乎意料的挡住了苏军的反攻。如果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真是气候严寒的缘故,那么德军应该遭受更大失败才对。而中央集团军群在苏军反攻后仅1个月就声称俘虏苏军百万以上(笔者注:这个数字有夸大,苏军战史数据是1941年12月5日-1942年1月7日损失370955人-纯减员139586人,损失轻武器109.38万件、火炮13350门、坦克429辆、飞机140架;而德军损失数字即便按照苏军战时公布也只有20余万人,德军陆军战时统计战斗损失77857人,半数为中央集团军群),使反攻的苏军损失几倍于自身损失,显然,天气严寒一由不能对此作出解释。

纪念红场阅兵的浮空气球


荣华之武器堂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十分强大,曾长时间 统治欧洲的天空,甚至夺取了英国和苏联的大部分制空权。但在苏德战争时期,德国为什么对苏联进行战略大轰炸?

要想有效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德国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这支空军还必须是拥有大型轰炸机的空军,问题是德国空军并没有达到这种标准。

当德国空军开始把作战重心转向苏联时,它的力量早已经被英国明显削弱,在此前大名鼎鼎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损失了近2000架战机,其中包括上千架轰炸机。即使后来轰炸机机队得到补充,因为战场分散等原因,导致德国在苏联方面投入的轰炸机仍比较有限。

实际上,德国很早就意识到轰炸摧毁苏联工业核心地带的必要性、紧迫性,每当地面作战取得推进,苏联的重要工业中心被暴露出来后,德国空军就会组织轰炸机进行战略轰炸。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都遭到过战略空袭,斯大林格勒、高尔基城等苏联战时工业集中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轰炸,最有名的还要数对乌拉尔工业区的轰炸。德军空袭的重点目标包括坦克工厂、合成橡胶工厂、炼油厂、战机工厂等战略意义非常重大的目标,取得不错的轰炸效果。

可随着战局的发展,德国空军的战略大轰炸愈发难以为继。首先,德国空军缺乏可以对苏联工业中心进行更大范围、更加有效轰炸的重型轰炸机。德国倒是想要轰炸苏联工业区,但问题是苏联有广大的领土纵深,大量的工业分散在后方,德军空军的轰炸机航程根本够不着。

希特勒上台后急于重建空军,且要求短时间内打造规模足以应对世界大战的空军,德国空军手头上的He 111中型轰炸机、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等轰炸机航程、载弹量都比较有限,难以对苏联纵深地区的高价值目标进行轰炸。

德国也知道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重要性,但是它的重轰项目发展一直不顺利。德国空军原本认为可以很快装备亨克尔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的重型轰炸机,但因为资源、技术等问题,重型轰炸机的研发非常缓慢。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例如德空军技术总监乌德特要求轰炸机都应该具备俯冲轰炸能力;希特勒则要求把新锐的、不成熟的喷气式发动机装在轰炸机上,这些不甚合理的要求都进一步给德国轰炸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德军在地面战场开始遇到很多“硬骨头”,已经无法有效推进,甚至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德国空军轰炸机只能中断一些战略轰炸任务,转而执行战役的对地支援任务。

随着战争的继续发展,德国空军发现它越来越无法掌控战局,德国的战线全面收缩,德国空军开始“回家战斗”,德国境内也遭到盟军轰炸机机群的狂轰滥炸。此时德国空军连国土防空都无法胜任,重型轰炸机以及借助它来进行的战略大轰炸设想也都胎死腹中。


科罗廖夫


其实,二战奋战在东线的纳粹德军也对苏联进行了战略轰炸。

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高尔基城等苏联战时工业集中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轰炸!最有名的还要数对乌拉尔工业区的轰炸!这部分资料在国内极为少见。出于对苏联庞大地面武装的恐惧,德国空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之后就开始考虑对苏联后方工业区的战略轰炸了。

根据小编之前看过的杂志资料,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之后,清醒的认识到夺取整个南俄罗斯是不可能的目标,快速完好的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也是不切实际的!由此萌生出战略轰炸的想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自己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不能让巴库的石油、乌拉尔的车辆厂和煤铁资源继续为盟军服务。



既然德军有对苏联进行战略轰炸,那么为什么很少有提起呢?实际效果如何呢?

轰炸乌拉尔对缺乏战略轰炸机的德国来说非常艰难,航程较远的飞机都被集中起来攻击乌拉尔车辆厂,而且根据战俘的交代,苏联的坦克产量确实因为轰炸下降不少!此时,戈林意识到当初忽视重型轰炸机是个错误。其实,希特勒上台后急于重建空军,且要求短时间内打造规模足以应对世界大战的空军。因此,几乎所有的技术军官都反对费时费力的重型轰炸机。



(德军的重型轰炸机数量太少也不够可靠)

战争一开始也证明发展中型战术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是正确的,但是到1943年德军控制区达到最大(如下图),同时苏军集结强大军事力量反扑之时,戈林对米尔希和凯瑟琳等反对重型轰炸机的将领大发雷霆,认为是他们错误的说服自己放弃研发重型轰炸机,这才导致空军无力终结苏军的工业生产,间接导致苏德战场的惨败。


德军不打算占领整个苏联,对其腹地的战略轰炸老早就被写进巴巴罗萨计划里,而且在纳粹上台之前就已经有了计划雏形。

德国在二战前的三十年代就开始研发重型轰炸机了,而且还很有远见的给项目命名为“乌拉尔轰炸机”,该项目发起人是新成立的空军总参谋长瓦尔特·韦佛。容克斯和道尼尔分别推出JU89和DO19两种载弹量5000到10000公斤、航程上千公里的发型轰炸机,但是纳粹上台后都没有继续下去,原因就是德国空军高层一致认为,小国无力承担大型轰炸机的成本,支援地面作战的战术轰炸机必须放在首位。


(苏德战争初期真的看不出战略轰炸的必要)

德国能用来进行战略轰炸的只有HE-177和HE-200等少数机型,二者产量只和有1500架以上的惊人数量,千机轰炸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前者的设计初衷,竟然是一个能俯冲轰炸的庞然大物,它的性能不可靠限制了使用效率。HE-177载弹量6000公斤以上、航程高达5600公里左右,在1942年后半年很适合从前线起飞,用来战略轰炸苏联的工业区,乌拉尔也不能幸免于难。

莫斯科向东到乌拉尔工业区的核心城市叶卡捷琳堡有1800公里的火车车程,对于战略轰炸机说这并不算远,德军原本也打算占领莫斯科后战略轰炸乌拉尔的,如下图所示。前进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国空军有能力战略轰炸!但是上文提到,由于德国空军缺乏战略轰炸机,且前线战斗激烈空军分身乏术,大型飞机还要兼顾西线和北非作战,能给苏联带来的伤害十分有限。


(巴巴罗萨计划有提到战略轰炸)

那么苏联自己的军工企业是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呢?

答案当然是的。诚然,同盟国提供的战机、坦克、运输车辆和食品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连斯大林本人都对美国源源不断的军火物资、装甲钢、工业设备援助赞叹不已,从而坚定了他在战后疯狂提高重工业产量,准备应对美英威胁的决心(苏联的铝产量在战后迅速提高了4倍以上)。




但是请注意,苏联自产的83万门火炮、15.8万架飞机、10.8万余辆装甲车以及1200万支步枪才是前后2500多万苏军武装的基本力量;盟军援助的飞机总共才18000多架、坦克也不超过1.3万辆,简单对比就能看出谁才是主力军。

当然了,盟军除了援助武器,还给予苏联35万台机床、32万吨铝和30万吨炸药,还有其他难以计数的军工原料和设备,以及帮助苏联在失去乌克兰后挺过1942年的粮食,这些也都是卫国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再多的援助物资离开了苏联人民的劳动也都没有意义不是吗?因此,苏联的军工企业能完整的退到乌拉尔工业区或者是西伯利亚、远东工业区,而且德军无力给它们造成毁灭性的战略轰炸,两点综合起来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至于说寒冷的天气吗,那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兵器世界


德国也是想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但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为了应对德军可能对他们军工企业的军事打击,苏联的这些企业也是做了许多的应对措施玩。就比如战争期间,苏联的坦克总厂都是在大规模的迁移到了乌拉尔山脉,或者更以东的地方。


而到了这个程度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德军可以轰炸的的范围了。德军的空军是战术空军,缺乏像这种远距离的轰炸机。所以对于敌方的工业打击能力是比较弱的。而他们的空军主要任务是获取制空权,打击敌军。还有就是他们对于摧毁敌方的军工企业并没有那么重视,这也是苏联的军工企业可以顺利逃走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德军的进程缓慢,仓促的行动断送了他们的后续作战能力,导致了后劲严重不足,所以在他们的陆军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方的时候,苏联的军工企业就已经迁移走了。这也是在战争初期大规模苏联军工企业逃过一劫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阿维啊


德国肯定是轰炸苏联的,军事工业的,只是没有能力将它尽数摧毁。有几个分析的原因?

第一。炸不着

随着深入苏联复地,德国轰炸机的续航里程明显跟不上。同时对英国的作战也牵扯了德国大量的空军实力。

第二,炸不到

随着战争节奏的推进,苏联军事工业也在逐步的后退。转移较为安全的城市。

第三,找不着

即使是德军打到斯大林格勒,苏联工业也是没有停止的,利用游击战思维,边打仗边生产。德军没有办法。

第四,炸不完

充分调动了各个阶层人民的意志。发挥了大无畏的,不怕死精神。利用一切条件不间断生产。

第五,保护好

当苏联从被打懵的状态反应过来以后,就全部开动机器,重点保护军事工业。到后期的时候,德军已经没有能力组织一次有效的进攻了。


传奇只争朝夕


一系列原因,造成德国战略轰炸机部队成立过晚,直至44年6月,装备有he177的KG1兴登堡才在东普鲁士成军,6个大队总共200多架he177(全军260~270架,8个大队,只相当于英军的1/8),8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苏联的石油、军工企业多数在后方,较集中的地点在莫斯科、乌拉尔、列宁格勒、格罗滋尼、萨拉托夫等地,至44年,由于德军的大幅后撤,上述多数地区已超出了he177的作战半径。

德国此时的航空汽油短缺,是制约战斗力的关键。一个联队级别一次中距离飞行,需要500吨航空汽油,只是当时德国一天的航空汽油产量。270架he177按一个月飞行十次(训练和作战),则一个月需要3.5万吨航空汽油,这是德国月航空汽油产量的1/5,这还是航空汽油最高月份的产量作对比。

至44年10月开始,由于燃料问题,德国的许多轰炸机部队都面临着解散的窘境。所以对于耗油量最大的KG1来说,首先被裁撤了,根本不可能会有什么出息了,存在期间的作战行动也仅仅限于对交通枢纽大卢基的中距离轰炸及被逼对中央集团军战术支援上。

至于“强大的苏联军工业”这个说法,再怎么“强大”,个人认为也只能排在美、德之后了。


探测卫星A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首先要说明一点,苏德战争必须放在整个欧战的格局中来看才能全面发现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德国不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

  • 首先,这与德国的对苏战争的战略制订有关系

  • 其次,德国是一国面对的是英、苏、美三国空军。注定他的空军力量的分布产生重要变化。

  • 第三,苏联的防空能力可以限制其轰炸,那这样的战略就会行不通。


如果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就会决定了德国为什么不能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

1、首先德国对苏联的战略制定,轻视对手的原因。

希特勒由于苏芬战争表现苏联军队巨大弱点。面对一个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小口,苏联发动的这场战争居然的损失约为近20万,伤亡合计70万以上(索科洛夫《影响世界的100场战役》),这让希特勒产生了巨大心理优势。

2、其次,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的摧枯拉朽的攻势也确实无须对苏联军工企业进行轰炸。莫斯科的冬天帮助了苏联人。

此时突然发生了德国的猪队友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美国向德意日宣战,导致本来不想与美国开战的希特勒也只好多线作战,尤其是地中海与对英前线耗去了50%以上的空中力量。

3、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德国由于受到盟军战略轰炸,又很难有时间生产远程战略轰炸机。

盟军空中霸王的b24战略轰炸机

这时德国这时才发出生产总动员令。比起苏联的24小时生产,晚了有近2年。

4、关键点又发生在1943年8月1日,罗马尼亚油田被美军空军毁灭性轰炸。

此时别说远程轰炸机,就算保卫本土的战斗机用油都发生了困难。德国新飞行员当时平均只能训练40多个小时就被送往前线。

5、全面缺油阶段

所以到1944年,即使德国当年总计生产飞机35076架其中轰炸机,2351战斗机,24981攻击机。但是因为石油的欠缺与盟军的全面轰炸,盟军已经全面战据空中优势。此时已经一切都晚了。


其次,再说到德国战略轰炸机——石油资源限制了战略轰炸发展。战争中期又遭轰炸与封锁。

德国的强大的军事工业并非不能生产战略轰炸机,按1944年生产量来计是不成问题的。而是因为二点原因造成了战略轰炸思路不能实施。

盟军B-24战略轰炸罗马尼亚普罗斯特油田

1、由于1941年前,对苏战争之前,缺乏罗马尼亚石油资源,并未做战略轰炸思考。也没有大规模轰炸机的生产,所以德国在1843年,航空部正式将He-277战略轰炸机,并下令1944年尽快投入量产。

2、战争期间,由于罗马尼亚油田被炸,德国本土遭遇盟军全面的轰炸。只能大量生产,FW-190、ME/BF-109等战斗机,以对抗盟军的轰炸。

3、轰炸苏联军工企业,有规模性的问题,必须有大量战略轰炸机加护航编队,这样才可能有效。

如果当时没有英美盟军的轰炸,这个计划问题应该不大。

但是,由英美参战的群殴,盟军更早的认识到战略轰炸的作用,先发致人,导致德国未能及时的发展战略轰炸机。使其战略轰炸计划未能实施。


其三、德国空军是在对三个国家同时作战,空军力量分散,导致其无法有效的防御领空,进而无法实施战略轰炸的计划。

1、 1940年5月15日到1945年4月16日长达4年的时间里,英美盟军出动400万架次的飞机,远程轰炸德国军事工业,以损失1%的代价,摧毁德国作战飞机5.5万架,自身损失达4万架。

这期间以1942年-1943年主要是吸引了德国51%的空军力量,使其将生产主要集中在战斗机上。从1943年8月-1945年,盟军已形成压倒性优制,摧毁了德军的空中力量及军事工业。

所以从1941年至1942年德国生产的轰炸机时间窗口太短,已不足以有足够时间支持其战略轰炸计划。

随着英美对德空战,可见德国对苏空军力量部署下降很快。

表1:1941年11月-1944年2月,德国作战飞机的部署。不包括后备飞机,只算前线飞机的话,东线的飞机占总数的比例在1941年11月8日为63%,1941年12月27日为53%,1942年12月10日为50%。


表2:1941年11月-1944年2月,德国战斗型飞机的部署(区别于作战飞机)

2、德国空军对地中海战场、西线、斯堪的亚维那(挪威、丹麦基地)、东线四个分区的铺开。

其在东线的力量分布在42年开始逐步下降,42年底43%,43年上半年急聚下降至28%,43年下半年仅占23%,44年上半年22%,而且还是单引擎战机。

而德国高质量的双引擎战机则分别为18%、11%、8%,8%,15%。大量部分高性能战机都开往西线作战,到43年下半年开始高性能战机的90%都用于西线其他战场。


表3:德国单引擎与双引擎战斗机在各战线的部署情况



3、从德国弗莱堡联邦军事档案中发现的新资料显示1941年6月-1943年12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的飞机和人员损失不到总损失的一半;还显示了德国空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集结的力量仅仅在东线延续了几个月,主要原因是美英盟军在西线和地中海战线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也就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关键时刻,德国战斗机表现如此羸弱的问题。

德国高性能fw190a-5野马战机主要用于西线

其四、苏联有能力限制制其空中轰炸。

由于德国在空军的军事科技与军事素养方面领先于苏联。实际上苏联军事工业的质量与科技能力的确远不具备抗衡德国空军的能力。

1、德国空军力量被迫分散是重要原因。

2、苏联全员24小时生产使飞机数量上升,但关键的是苏联从1941年开始由于用于飞机生产的铝材奇缺。

1)美国提供优质铝256,400吨,英国提供35,400吨,加拿大提供36,300吨,三国相加共328,100吨,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优质铝,全被苏联用于航空业飞机制造。

2)盟军对苏援助技术,仅举例如协助苏联战机之间无线电通迅的电报机(当时苏联飞机缺乏空中通迅)。

3)盟军1941年10月初起、至1942年6月底向苏联提供的援助并把飞机及重要设备运到苏联。

英国援助苏联的喷火战斗机

其中飞机:每月400架,其中短程轰炸机300架、战斗机100架(最终同意400架,其中美国每月供应轰炸机100架、战斗机100架,英国每月供应战斗机200架)。

在整个二战期间,盟军对苏援助18303架各型作战飞机,约占苏联生产战机总数的20%,关键这是这些战斗机都是苏联无法生产的较高性能战机(最好的战机并没有给苏联),可以应对德国空军。


4)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飞机及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

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使得苏联能够生产更好的飞机。

所以苏联红军得以在41年至43年最关键时刻挺住了德国空军的打击。

使得苏德战场更多的局限于地面战争。

综合欧洲战场的全面考虑,可以看到。

1、德国空军并非没有能力轰炸苏联,实在是被盟军拖入了三方群殴的局面,不得不将主要空中力量用于西线及地中海及对英前线。

2、德国的空军生产能力总动员时机较晚,错过了苏德战场的关键时刻。


如有喜欢,请关注本号。

相关资料:

《影响世界的100场战役》索科洛夫

《二战盟军对苏联租赁法案的政策》

《二战史》

《二战美军的超低空行动-普洛耶什蒂大轰炸》


秋草独寻


苏德战争中苏联之所以取胜纳粹德国之所以战败原因有很多,但是纳粹德国无法摧毁苏联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和遭遇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了,其GDP高达400多亿美元位居欧洲第二比之纳粹德国的500多亿美元也相差没多少。

更关键的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建立起来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武器虽然质量上和纳粹德国有所差距但是数量上却大大胜出。再有苏联也不乏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这样的大杀器,而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军在武器上也没有太大优势,不过胜在突然袭击和闪电战把经历大清洗的苏联红军打的溃不成军。

然而由于苏联的国土纵深太广和资源实在是太过丰富了,虽然纳粹德军已经消灭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占领苏联数百万国土摧毁了苏联大半的军工企业,可是苏联却依然可以在缺乏大型轰炸机的纳粹德国空军难以企及的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重建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

这样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数以十万记的飞机坦克大炮,在加上将近2亿的人口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红军,而德国直到1943年才实现战争总动员整个二战期间武器生产量大大不如苏联,人口也只有6000多万又缺乏石油因此最终被苏联的武器数量优势和人海战术给拖垮了。

当然了苏联提早到来的冬天恶劣的气候也为苏联最终战胜纳粹德国出来一份力,原来纳粹德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几乎已经不可阻挡了,如果继续这样装甲狂飙的话苏联一时还真难以组织起新的防线。可是先是纳粹德国为了消灭乌克兰的苏军掉头南下耽误了时间,后来苏联冬天提早到来严寒的气候冻住了纳粹德国的坦克大炮,因积雪变得异常泥泞的道路又让纳粹德国的坦克大炮寸步难行。

而苏联红军则早就习惯了这种恶劣的天气影响不大,最终在抽调部分远东兵力后于默莫斯科击败了疲惫不堪的纳粹德军化解了一次亡国危机。所以许多人说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拯救了苏联是有道理的,它有力的迟滞了纳粹德国前进的步伐为苏联组织新的防线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执斧谈史说事


没有盟国的援助,苏联会被德国秒成渣。

苏联军工的强大和美英援助密切相关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军队一溃千里,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攻城略地,大量的苏军被德军俘虏。要知道苏联的主要人口和工业设施都集中在欧洲部分,亚洲部分虽然广袤但多是些苦寒之地,并不适宜人类居住。1941年底,在德军猛烈的攻势下,苏联已经损失了45%的人口,71%的铁、58%的钢、57%的有色金属、63%的煤以及42%的电力,乌克兰的大粮仓也已丢失,整个苏联的粮食供应都变得非常紧张起来。苏联在战前全盛时期尚且抵挡不住德军的兵峰,彼时内迁至乌拉尔的工业尚未恢复产能,已经失去这么多资源的情况下苏军又怎么变得突然“强大”起来了呢?

有人强调大规模援助是在莫斯科战役后到达,但莫斯科战役只是暂时的胜利,并未彻底打垮德军,相反德军在第二年又组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真正失去进攻能力那是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后的事情。美英援助重不重要,并非单纯的去比较数量,而是看没有这些援助会产生什么后果。1942年,苏联的人力与生产能力都陷入了低谷,如果没有美英援助的粮食,汽车,武器等物资,以当时苏联的状况吃饭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组织大型会战,大纵深战略缺乏机动车辆就是空谈。且不说盟军援助的物资中有还有一部分是当时苏联的技术能力无法生产的,例如用于生产航空汽油的高辛烷燃料,以及像铈等稀有金属和高端车床,这些物资连同美英援助苏联的很多完整的工厂补齐了苏联工业端板,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可以说,盟国的援助对苏联挺过困难时期至关重要。

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军工企业

德国并非不想,而是有心无力。一战后,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定,德国空军的发展受限。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秘密重整军备,但德国毕竟是个资源有限的国家,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紧要的地方。相比于远程战略轰炸机,军方更倾向于发展用于支持地面作战的战术轰炸机,二战期间德国的主力轰炸机型像He111、Ju88等机型只能支持中近程的轰炸任务,且在伦敦空战中损失惨重。受限于航程,再加上苏联人密集的防空炮火,对苏联军工企业的轰炸效果始终不是很理想。后期随着作战的失利,德军一退再退,更加远离苏联工业区,再加上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自然就更加没有办法威胁到苏联的军工生产了。

德国并非单纯的败于苏联,而是亡于美英苏三大国的围攻

德国的失败,在于以一国之力单挑美英苏三大国,而非单纯的败给了苏联。就在苏德两国在东欧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盟国一边给苏联援助,一边开启了对德的战略轰炸,这就好比一架天平,一边疯狂加码,一边往外抽走,结果本身不平衡的天平再次翻转了。战争末期德国由于燃料的缺失,导致大量的坦克和飞机无法发动。后期美英军队从诺曼底登陆,更是直接赤身加入肉搏,以三大国之力才将纳粹击败。如果没有美英参与苏德直接比拼,斯大林会输的连底裤都不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