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後,你最深的感觸是什麼?

菩提非樹LW


讀完《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最深的感受是“只有當國家和個人擁有大德時,他們才能走得更遠。”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大德人,而被治理的國家也是大德國,“小勝利取決於智慧,大勝利取決於美德”。

劉備他死後,他通過了王位劉禪和蜀國得以生存了40多年,當時三國被分裂成割據政權和動亂。必須說,劉備與諸葛亮君主和大臣合作,共享同一顆心,無私地繼承了大德文化。

通過培養劉禪、劉備和諸葛亮遠距離交談,我們成功地建立了君臣關係的典範。

三國蜀國劉備的君主們不禁擔心劉禪他們什麼時候會死去。作為對他們兒子的臨終指示,他們離開了遺詔,也就是《劉備敕劉禪遺詔》,事實上,他們也給出了諸葛亮他們最後的話。當然,諸葛亮,作為一個部長助理,也應該認真學習,有自己的意見和策略來協助和培養劉禪。

諸葛亮當他開始北伐時,他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詳細回答了劉禪的勸誡和劉備的委託。他是真誠的,真誠的,真誠的,含淚的,無法表達自己。

劉備遺詔說:“我一開始患有痢疾和耳疾,然後我轉向雜病,這些病幾乎弄巧成拙。人們不會說自己50歲就死了,他們已經60多歲了。他們為什麼要再次憎恨?他們不會再傷害自己,但他們會想到自己的兄弟。”

諸葛亮模範教師回答說:“在中間道路坍塌之前,第一個皇帝開始了他的事業。今天,第二個三點益州已經用完了。這是一個危機的秋天。但是,如果護衛大臣們堅持工作,那些忠於他們意願的人忘記了在外面,他們將報道與第一個皇帝的特殊遭遇,並希望向陛下報告。誠實是恰當的張聖聽,尊重皇帝的遺產,並具有一個偉大的崇高理想的人的精神。貶低自己,用隱喻來表示不尊重,用忠誠來抗議是不恰當的。”

為了解決這個國家恢復漢族的問題,諸葛亮接管了劉備的負擔,開始了北伐,擴大了蜀國的領土,並承擔了蜀國的生存責任。

劉備遺詔說:“不要帶著小邪惡去做,不要帶著小善良去做。”

諸葛亮模範老師回答說:“我是一個好牧師,但我不是一個小人。漢朝在此之前繁榮昌盛。親小人多,賢臣遠多,自此韓故落也。當先帝在場時,每當他和大臣們討論這件事時,他總是嘆息和憎恨桓和凌。我得知貞良這位曾在中央政府任職的部長,歷史悠久並加入了軍隊,我希望陛下的親屬會相信這一點。那麼漢朝的繁榮就可以日復一日地持續下去了。”

關於國家的治理,有必要明確區分好與壞、對與錯、好與壞。同時諸葛亮還規定了明確的安排:

首先:“在皇宮和中央政府,都是一體的。判斷它們是否相同是不恰當的。如果有罪犯和那些忠於善良的人,他們應該按照國王陛下的原則平明支付懲罰。偏袒個人利益並使內部和外部法律不同是不合適的。”

第二:“石忠,石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等,都是善良和誠實的。他們忠誠而純潔。它們是從皇帝的祖先那裡繼承來的。我認為在皇宮裡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會和你商量,然後實施它。這將有助於填補空白,造福於整個世界。”

第三:“向寵將軍,本性善良,處事圓滑,過去也試過。前皇帝稱其為“有能力的”,他受到許多人的監督。我想,如果我在營地的事情上接受建議,我將能夠使雙方和平相處,並獲得優勢和劣勢。”

劉備遺詔說:“但是賢惟德,可以為人民服務。汝父德薄,不生效。閱讀韓曙和李記,在業餘時間閱讀各種學者和六韜,商君書籍,有益於人們的頭腦和智慧。聽說丞相寫完了沈、韓、關子、的書信,還沒有寫完。


玄學文化愛好者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我更喜歡看《三國演義》,因為從小所看的就是《三國演義》連環畫叢書,瞭解三國人物也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而且《三國演義》更接近大眾百姓,更讓人有一種進入感的概念,因此三國的英雄人物才超越各朝各代,而深入民間。

《三國志》是一部歷史專著。成書於西晉,作者陳壽,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一般來說《三國志》是真實的歷史記錄,但可讀性卻不為大眾所接受。

我的感受是:看完《三國演義》讓我等激情澎湃,英雄人物栩栩栩如生,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直衝心扉。

讀完《三國志》,我默默掩下書扉,我心中的英雄卻漸行漸遠,陷入沉思。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一【唐】杜甫《蜀相》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蜀魏宮前。

一一【唐】劉禹鍚《蜀先主廟》








白溪釣客


就是你會發現羅貫中真的是個人才。
比如趙雲的長坂坡七進七出,《三國演義》描述尤其精彩:說罷,拍馬望長坂坡而去。忽一人大叫:“趙將軍那裡去?”雲勒馬問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乃劉使君帳下護送車仗的軍士,被箭射倒在此。”趙雲便問二夫人消息。軍士曰:“恰才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一夥百姓婦女,投南而走。”雲見說,也不顧軍士,急縱馬望南趕去。只見一夥百姓,男女數百人,相攜而走。”雲大叫曰:“內中有甘夫人否?”夫人在後面望見趙雲,放聲大哭。雲下馬插槍而泣曰:“使主母失散,雲之罪也!糜夫人與小主人安在?”甘夫人曰:“我與糜夫人被逐,棄了車仗,雜於百姓內步行,又撞見一枝軍馬衝散。糜夫人與阿斗不知何往。我獨自逃生至此。”摘錄2

卻說鍾縉、鍾紳二人攔住趙雲廝殺。趙雲挺槍便刺,鍾縉當先揮大斧來迎。兩馬相交,戰不三合。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奪路便走。背後鍾紳持戟趕來,馬尾相銜,那枝戟只在趙雲後心內弄影。雲急撥轉馬頭,恰好兩胸相拍。雲左手持槍隔過畫戟,右手拔出青釭寶劍砍去,帶盔連腦,砍去一半,紳落馬而死,餘眾奔散。趙雲得脫,望長坂橋而走,只聞後面喊聲大震,原來文聘引軍趕來。趙雲到得橋邊,人困馬乏。見張飛挺矛立馬於橋上,雲大呼曰:“翼德援我!”飛曰:“子龍速行,追兵我自當之。”主

雲縱馬過橋,行二十餘里,見玄德與眾人憩於樹下。雲下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雲喘息而言曰:“趙雲之罪,萬死猶輕!糜夫人身帶重傷,不肯上馬,投井而死,雲只得推土牆掩之。懷抱公子,身突重圍;賴主公洪福,幸而得脫。適來公子尚在懷中啼哭,此一會不見動靜,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視之,原來阿斗正睡著未醒。雲喜曰:“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後人有詩曰:“曹操軍中飛虎出,趙雲懷內小龍眠。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

這只是我隨手截錄的兩段《三國演義》。

你再看《三國志》:

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沒了,一句話就講完了好麼。羅貫中的腦洞得有多大?


無日不瞻望


看完《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後,我最深的感觸的小說和歷史差距還是很大的。


其實中國人熟知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三國曆史的上百個經典人物故事,大多出自《三國演義》,但它的原型,卻來自《三國志》,那麼這兩本書,區別何在?

筆者在此獻醜:

簡單的說,最大的區別是《三國志》是史書,真實的歷史記載。《三國演義》是小說,就像今天的大型史劇,屬於文學作品,來自歷史但並非等同歷史。

那有人要問了,既然《三國演義》不能完全等同真實的歷史,這些故事的意義何在。其實很簡單,歷史小說,主要目的是向廣大百姓生動傳神地傳達和揭示那段歷史在古代中國被上演、被安排的真正目的。代表著作者的歷史觀,就是如何看這部歷史,如何認識這部歷史,並將這個認識,以小說的方式展現出來。


古人寫小說,跟今天不同,因為受的教育不同,過去的讀書人叫做儒生,就是孔子講的仁義禮智信的教育。救助國家和百姓,或者教導人如何做好人,就是讀書人的大志。因此,有大志的小說家大多用盡畢生的精力完成自己的作品,目的就是要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要給社會和百姓做出貢獻。因此,他們絕對不會寫出來僅僅為了給大家看熱鬧,他們寫歷史小說,為的是揭示一段歷史的真實意義。什麼意義呢?就是作者自己看到的文化的內涵,給人留下人生模範和教訓,教會人如何正確地做人。


比如《三國演義》,整部書就在揭示:三國曆史的出現,為的就是給人類留下一段關於“義”的做人的文化,就是在教會人如何在各種情形下遵守做人的道義。為了生動傳神地揭示這一點,將歷史人物進行藝術加工,讓這些故事精彩紛呈,歷史人物深深地刻入百姓的心中,千古流傳,人們因此懂得了“義”的真實含義。

人們熟知的關羽,因此上演“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對劉備主公不離不棄,對對手曹操也要有恩必報等故事,因此有了“義薄雲天”的定位。劉備與諸葛亮則留下“三顧茅廬”“鞠躬盡瘁”的君臣之義。


因此這部小說被命名為《三國演義》,演的,就是一個“義”字,在作者看來,歷史就是冥冥中安排好的劇本,為人類留下義的文化而來。

因此這部小說,從劉關張的“桃園結義”故事開卷,就像現代的連續劇一樣,主人公會首先出場,而一出場,就會緊扣作者展現“義”的主題。順著這個“義”的主線,站在作者羅貫中的角度,能夠還原《三國演義》各段經典故事的真相。


國學真有趣


感觸最深就是歷史永遠是歷史,它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生平記載,但是它永遠沒有小說那麼精彩。其實就是說明,現實生活永遠不可能像小說那麼精彩。

《三國演義》作為小說作為文學作品,它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羅貫中先生的想象力也是非常豐富,這部小說整體在百分之六七十是忠於歷史的,但是它也在很多地方誤導了讀者,認為這就是正史,實際歷史上的事實遠沒有小說中這麼精彩。

而且小說的整體觀點也是和宏觀歷史相違背的,《三國志》作為紀實體史書,它是站在勝利者角度去寫的,所以在《三國志》記載中它把魏國尊為正統,曹操和兒子曹丕及其子孫的傳記都是用的都是如“太祖紀”這類的“紀”字名稱,而對於劉備及其子劉禪用的名稱都是如“先主傳”這類的“傳”字名稱。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紀傳體通史是由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所開創,在紀傳體史書中“紀”都是記錄帝王個人事蹟,曹操和其子孫繼承人的事蹟用了“紀”字則說明了正統性。

而劉備父子的事蹟以及孫權及其繼承人的事蹟用的都是“傳”字,這是記錄帝王之下的其他人物才會用的名稱,從這就可以看出在《三國志》中它是尊曹貶劉孫的觀念。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剛才說過,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所書寫,而《三國志》成書於剛剛統一三國時期的西晉,而作者陳壽當年都曾在蜀國為官,後來西晉統一之後,作為承襲自魏國的西晉必定要確立魏國為正統,才能證明西晉得國的合理合法性,所以陳壽作為作者,必須要遵從當時的大時局。

從史書和小說對比,我們也能發現,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小說中那麼近似於妖的神話,雖然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非常追求完美主義者,但是他遠沒有小說中那麼善於出謀劃策,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位真正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不在於一隅的謀略策劃,而在於宏觀的政治戰略規劃,他的軍事才能也相對於沒有小說中那麼誇張,但是他的軍事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總體來說諸葛亮在歷史上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也是歷史上難得的品行與能力都很優秀的全才,但是他絕對沒有小說中那麼神話。

這只是以諸葛亮為個例分析《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不同,當然還有很多人物的不同,主要是想告訴大家,讀完這兩本書,最大的感慨就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往往確實沒有小說中的精彩。

整體而言作為史書《三國志》寫的還算比較公正嚴謹,沒有那麼多胡亂的猜測,而是真正的陳述客觀歷史事實;作為小說《三國演義》也算是非常成功,它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膾炙人口,雖然它有些違背歷史,但是文學作品不要苛求那麼正統,畢竟文學作品不代表歷史,如果非要追求歷史的真相,從文學作品裡是找不到的,任何一部歷史型的文學作品都是史實和虛構相摻雜,必須也要有作者個人的想象力嘛,不然沒有想象力的文學作品不是一部好作品。


小島知風


看完《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感受最深的是“國家和個人有大德,方能致遠”。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大德之人,治理的國家也是大德之國,“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劉備死後,傳位劉禪,在三國割據動亂之時,蜀國還能夠存活40多年,不得不說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配合,心心相通,無私地傳承著大德文化。

借培養劉禪,劉備與諸葛亮隔空對話,成就君臣交棒的成功典範。

三國蜀國君主劉備在自己臨終的時候,對劉禪放心不下,作為對兒子的臨終教誨,留下了遺詔,也就是《劉備敕劉禪遺詔》,其實也是給諸葛亮下了託付遺言,當然作為輔佐大臣的諸葛亮也要認真研讀,針對輔佐和培養劉禪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方法策略。

諸葛亮在出師北伐的時候,就寫了著名的《出師表》,針對劉禪的叮囑和劉備的託付做了詳盡的回答,句句言忠,赤誠丹心,聲淚俱下,無法言表。

劉備遺詔說:“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

諸葛亮出師表回答:“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針對國家恢復漢室的問題,諸葛亮接過了劉備的擔子,要出師北伐,擴大蜀國的版圖,擔起蜀國生死存亡的責任。

劉備遺詔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諸葛亮出師表回答:“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針對國家治理方面,要明確區分善惡,分清是非黑白,分清好人和壞人,同時諸葛亮也給出了明確的安排:

第一:“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第二:“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第三:“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劉備遺詔說:“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諸葛亮出師表回答:“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劉備遺詔託孤,諸葛亮出師表決心,劉禪謙虛退讓,甘於幕後,形成了蜀國獨特的忠賢禮讓之風,大德風尚千古傳頌。








飛魚蝸牛


你好,老話說的好,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這裡我的感覺是義字,從頭到尾。曹操放關羽是義,桃園結義,華容道是義,三顧茅蘆是義,白帝城託孤是義。這些對我感受最深的是曹操敗走華容道,曹操對關羽一拜。才知人不能欠別人太多,總有一天會要還的。



用戶樹下陽光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我都通篇看過幾次,它們重合的部分太多了,就書來看感覺羅貫中確實太牛掰了,能把這麼多人物史事貫穿起來,造就一部世代相傳的名著。就內容看兩者都把諸葛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三大集團創業的艱辛,後輩們的墮落無能,成大事者的堅韌,失敗者的無奈和悲壯,讓人可歌可泣。三國志大部分人物的撰記過於見解,尤其是許多人崇拜的謀臣武將,讀起來感覺意猶未盡,三國演義卻描寫的有血有肉,性格飽滿。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三國志還原了三國曆史,三國演義擴大了三國志的影響!

我最大感觸有兩個,武侯秋風五丈原,姜維一計害三賢。


抱在懷裡的溫柔


羅貫中先生筆下的《三國演義》實在太精彩了,小時候看了一遍又一遍。當然《三國演義》還是有70%的正史,至少不會讓人認知為小說純靠編!

讓我感觸最深的肯定是演義中諸葛亮真的太神了,神到讓人覺得他已經成妖了。神和妖就一念之間。比如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等!但是演義裡的諸葛亮有一點還是跟正史很相似的就是,謹慎,這也是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的原因之一!

反觀正史,正史在劉備稱帝之前一直就在負責後勤工作,幾乎沒帶兵打仗過,所謂火燒新野是劉備乾的,草船借箭則是孫權做的等等。正史裡面的諸葛亮更多的是表現出他內政方面的才能,但是沒辦法,得中興漢室,北定中原呀!縱使這樣,在夷陵大戰失敗後的蜀漢,還是堅持了40幾年,若不是因為北伐,蜀漢我相信可以在諸葛亮的帶領下發展的更好!


元常逸少


主要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中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此之中,我最欣賞的人非曹操莫數了。許攸評價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只是在三國中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狡猾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我認為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樣一來,擴大了人才來源的基礎,便於在全社會內得到更多由真才實幹而被埋沒的人才。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與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策略。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關羽,這是給我留下的影響最深刻的將。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往投。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我最喜歡的文臣是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個個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個個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