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些人,一开始是握有一副好牌,最后被打烂了?

汉史趣闻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君主或文臣武将。

讲个明朝的吧。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开始一手好牌,最终打得稀烂,让人痛心。

朱由崧拥有的牌面,不说像他的年号“弘光”一样,中兴大明,光复失地,打得稳一点,半壁江山起码能保住,地盘还要大大大于南宋、东晋这些偏安王朝。

1644年,崇祯在北京自缢,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监国位,几天后登基称帝,是为弘光帝。

登基时,朱由崧继承了怎么样一副家当呢?

从地图上看,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当时虽然李自成兵锋正盛,不过占据的也只是小半壁江山,东南大半壁,都在朱由崧治下,这些地方,包括富庶的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李自成占领的,主要是相对贫穷的西北和北方地区,这些地方,以往都要靠南方的税赋进行输血。

在兵力上,此时明朝上下还有百万军队,主要集中在江北四镇和湖广左良玉手下。

至于满清,此时还在关外转圈子,不得其门而入。

这是朱由崧和弘光朝的第一次机会。李自成立足未稳,如果抓住这个时机励精图治,厉兵秣马,整顿军事,大事还大有可为。

到了李自成亲征吴三桂被击败后,他在一个月内从北京狼狈退回陕西,民心尽失。这时,清军虽然入关,但才不过十几万人,根本无力统治大顺军让出的地区。

于是,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诸多省份纷纷举起义旗,反顺复明,形势一片大好。

这时,南明如果能抓住时机出兵,不说中兴大明,收复大片失地,与复明的义军连城一片,还是大有希望的。

可是朱由崧和弘光朝大臣们做了什么呢,主要是两个字:内斗。

朱由崧被称为“蛤蟆天子”,兴趣是捉蛤蟆,除此之外就是一头扎入后宫,对于国事,既无兴趣,也无能力。

于是,大臣们为了争权夺利,内斗不止,首辅马士英与东林党斗,江北四镇互相内斗,远在武昌的左良玉又倾巢而出,号称要“清君侧”。

内斗的结果,只能是错失机会。

不光是错失机会,还严重消耗自己实力。

江北四镇的主要兵力被调到安徽堵截左良玉手下的大军,互相交战,损失惨重。

清廷抓住时机,派多铎率兵东下。

由于兵力被抽调,江北防线空虚,明军大部不战而降,其中包括李成栋、刘良佐、刘泽清等重将与手下几十万军队。

督师史可法有气节,无能力,调度无方,据守扬州不到一天就被攻破。

南京再无屏障,众多官员和军队拱手投降,多铎只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激烈战事,如同自驾游一般,就灭亡了弘光朝廷,活捉了皇帝朱由崧。

如果说这个责任全部推到朱由崧头上,倒也有些冤枉他,毕竟当时天下大势,不是一人之责,但他作为皇帝,一点都没有作为,反而使得局势更加败坏,要负主要责任,这毫无疑问。

试想,如果当时拥立的不是福王朱由崧,而是后来的隆武帝朱聿键,南明的局面,显然会好很多。


小院之观


要说开始握有一副好牌,最后却被打烂了的人,蒋介石绝对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都是好牌在握,占有绝对的优势,但结果却被百年不遇的天才毛泽东给打烂了,最终败退台湾偏安一隅。

从八一南昌起义起,国共两党开始正式交手,共产党白手起家,一点点发展壮大,虽然与国民党力量悬殊,也几次濒临被灭亡,但生命力极其强大,每次都顽强的渡过危险,特别是毛泽东主持大局后,逐渐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与实力强大的蒋介石政府抗衡。这时,蒋介石占有绝对的主动权。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双方握手言和,携手同心,共同抵抗外敌,打击侵略日寇,经过艰苦漫长的八年抗战,日本投降。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抗战期间,打击侵略者和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两不误,军队规模呈现出几何状的增长,比之抗战前,已非吴下阿蒙。但与国民党军队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政见不同,矛盾无法解决,只能再次兵戎相见,此时,虽然共产党的部队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兵力尚不足国民党的三分之一,并且共产党没有海军空军,只有陆军。国民党在军队数量质量上,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军队装备方面,共产党更无法与国民党相提并论,甚至说没有可比性,相差十分悬殊。


另外,中共的野战部队虽然规模突飞猛进,但有很多干部士兵是由地方武装部队改编而来的,基本上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缺乏战斗素养,常被国民党讥讽为“毫无军事训练的老百姓”。

好牌还握在蒋介石的手里。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号称“五个月内打垮共产党”,蒋介石好牌在握,也信心满满。但结果却出人意料,令人大跌眼镜,只不过三年多的时间,蒋介石兵便败如山倒,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歼灭,只能带领少量残兵败将逃往台湾,也正式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后来如果没有“抗美援朝”的影响,也许台湾也早已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蒋介石握有好好的一副牌,但最后却被打得破碎不堪,有天才对手的原因,也有自身能力的因素。


历史微点


历史上哪些人,一开始是握有一副好牌,最后被打烂了?(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一手好牌被打烂,笔者不得不提到这三个人:项羽、蒋介石、汪精卫。他们有的本该成就霸业,却自杀成仁,有的本可成为一代领袖,却含恨而终,有的本能流芳百世,却遗臭万年。但是输了就是输了,败了就是败了,历史不能重新书写,成王败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西楚霸王项羽

纵观项羽一生的做派,英雄色彩鲜明,却欠缺政治才智,在与刘邦的斗智过程中,头脑显得很简单。在鸿门宴上,范增、项庄都认为这是杀掉刘邦的绝好机会,但是,项羽没有下手,而是放虎归山。为此,范增发出了“竖子不足与谋”的愤怒。韩信说项羽做事犹豫不决,有“妇人之仁”。但是,这不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项羽不屑于去这样做。

兵者,诡道也。项羽不想搞阴谋诡计,只想在战场上光明正大地一决胜负,然后各回各家称王称霸。项羽对自己很自负,性格急躁,韩信批评他好逞“匹夫之勇”,一言中的。楚汉争霸到了相持阶段时,项羽渐渐失去了耐心,想一战决雌雄,快点结束这个磨人的局面。他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项羽这个单挑的想法十分天真,争夺天下毕竟不是拳王争霸赛,不能按照规则定输赢。刘邦

当然不会接招,也觉得好笑,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失去了战略耐心,对刘邦是有利的。刘邦集团正想实行拖字计,以时间换取实力的消长。

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的项羽来到乌江边,谢绝了亭长要他渡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建议,把日行千里的宝马送给了他。项羽下马,持短兵接战。项羽依然神勇,在汉兵的重围下,独自杀敌数百人,自己也受伤十多处。汉兵步步紧逼,包围圈不断缩小。这时,出现了最具戏剧性的场面。项羽在众多想要他人头的人当中认出了曾经是自己朋友的吕马童,问:“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又惊又惭,指着项羽对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汉王以千金买我的人头,封万户侯,我成全你!”他挥剑自刎,叱咤风云的一生就此谢幕,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从此定格在历史画卷中。

项羽失败了,刘邦成功了。但是,后来同情、惋惜、赞赏他的人却不少,反而对刘邦的批评、嘲讽却很多。“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抗日领袖”蒋介石

国共两党刚开始撕破脸的时候,共军的力量和国军是没法比的,甚至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就像历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内战刚开始时,国军总人数近430万人,共军加上地方部队也只有近120万人。至于装备方面,那更是惨不忍睹了,国军基本是大炮坦克机关枪,还有大量“美援”,共军就基本是小米加步枪了。

从这几个角度上讲,蒋介石手里绝对是“一副好牌”了,可老蒋心术不正,总想投机取巧,总算小账。不说别的,就单说追红军的时候,老蒋是一边追红军,一边搞别人(比如搞掉王家烈)。结果王家烈倒了,刘湘、龙云、刘文辉等人集体反水,防范起老蒋来比防红军还严,老蒋是因小失大了。抗战时期,卖命作战的部队,得不到补充不说,减员多了,老蒋取消你的番号,减员少了,缩编裁撤并入中央军,而一看着局势不妙就溜的部队,因为保存了实力,老蒋还能给不少好处,总之一句话,谁为国尽忠谁倒霉。而且老蒋气量太小,不能容人,用人,对下属的“提防大于信任”,老蒋其实是有自己的“开国班底”的,比如“萧何”杨永泰,“张良”杨杰。杨永泰和杨杰这俩人,一文一武,绝对算的上老蒋手下罕见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看他们的提议就不一般:建议用土改对付共军的土改,争取农民,压制乡绅;外交上也建议依靠苏联,这都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惜呢,这些非常正确的建议,老蒋都没有采纳,反而把他俩给“做了”,最后老蒋带着国民党残部败退台湾,从人民的抗战英雄变成了发动内战的罪人。

孙中山“接班人”汪精卫

汪精卫早年就被大家所熟知,那是在辛亥革命的前夜,汪精卫企图谋杀当时清廷的摄政王载沣,事情败露被捕,却让汪精卫得到了全国一片呼声。

入狱后汪精卫曾作“绝命诗”一首,其中有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如果当时汪精卫真的被杀了绝对就流芳千古了。

载沣出于统战需要,没有杀他。武昌起义的炮声很快打响,曾经的阶下囚顿时凭借暗杀摄政王为自己捞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时候的汪精卫可谓是少年得意,踌躇满志。

国民党一大时,汪精卫就成为了代表国民党最高权力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后来出任过宣传部部长等职,而此时在国民党一大上,蒋介石还只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地位相当低,和汪精卫根本不是级别。孙中山去世时,汪精卫 是孙中山 遗属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也就意味着孙中山让汪精卫接班,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围绕最高权力开始了明争暗斗,“ 廖仲恺 遇刺案”的突然爆发,让汪精卫和蒋介石成为最大赢家,第一次形成了汪主政,蒋掌军的局面,不过好景不长,半年后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爆发,蒋介石的真面目暴露了出来,气的当时广州革命政府的一把手汪精卫居然以辞职赌气的方式远走法国,可见汪精卫在政治上是多么的幼稚。

面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汪精卫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实现自己的“壮志”,后来当行政院长,还不如说是给蒋介石当灭火队长,处处背锅,胸怀大志的汪精卫怎么能受这个冤枉气。终于在抗战初期经不过日寇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走上了卖国的道路。汪精卫输给了蒋介石,输的那叫一个彻底,成了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在抗战结束前病死了,侥幸逃过了制裁,但是他却永远被钉在了耻辱柱上,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


葛大小姐


历史上一开始是握有一副好牌,最后被打烂的应该是这么几类人:

第一类,短命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这个里面包含的人胡亥、杨广等;

第二类,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贪图享乐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最后的安史之乱把他给撵出了长安;最后被迫做了太上皇。

第三类,再有就是朝廷中期好大喜功,被忽悠瘸的;最有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明朝的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被俘,还搭上明朝最后仅剩的精锐军事力量(英国公等人战死,三大营基本覆灭)。

另一个是赵孝成王,秦国进军,廉颇严防死守,到最后拼的就是坚持力了。他倒好,不去调查秦国的状况,还听了秦国的话,直接把廉颇撤了,不顾他人反对启用了赵括,然后,长平之战结果就不用说了,赵国一下就残了。最后的王是不是他,可是剩下时间赵国基本上就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了。其实看战国史有一个很大的疑惑,为啥秦国的都是积极向上的主,别的国家在关键时刻都碰到奸邪小人呢?

第四类,自己作死的勋贵或者官员。说道这个立马想起几天前看到的秀儿—许攸。刚开始时袁绍的谋士,后来因为家人被捕,投了曹操,并且帮曹操定计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然后曹操一路攻杀,攻破了邺城。许攸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不过,很快就因为他的不断“秀”,把自己“秀”死了。

以上是个人全部看法,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许愿的泥菩


昨天谈了被领导高度重视的草包将军李景隆,今天来说说那个一手好牌打烂的建文帝。

首先,建文帝继承了朱元璋的政治遗产。



朱元璋大肆诛杀忠臣不假,但他还是给建文帝留下了辅佐班组,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都是有名的文臣,他们不怕死,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黄子澄被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整个建文朝廷“在其任遁去者,463人”,仅有少数人对朱棣臣服,这基本是朱元璋的功劳。朱元璋在位期间厉行反腐,几乎老虎苍蝇一把抓,给建文帝留下了清廉高效的行政机构和忠诚刚正的官僚队伍。



另外,建文帝一上任就“诏行宽政,赦宥罪”,短短四年执政,数次大规模减免赋税,很好地继承了朱元璋的惠民政策,“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济灾民”,尽管在平叛的生死关头,但建文帝并没有过多地加重农民负担,基本保障了政权更迭,大明还是朱家的天下,这一点说明建文帝有贤君之能,却无明君之力,毕竟坐拥天下支持,居然也没能打赢战争。

其次,朝廷的战争动员能力远高于叛乱的燕军。



来看一组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数据: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耕地达到800万顷,比北宋巅峰时期的500万顷还多出了300万顷;人口达到6600万人,比元朝巅峰时期的5900万人增加了近600万。大明基本到了路不拾遗、家给人足的良好状态,况且当时明帝国首都在南京,古代经济中心已经南移至江浙一带,朝廷多次组织几十万以上的大军,为支持北上平叛,筹集的军饷以百万计。



与之相比朱棣就是个小康之家,从北平一座小城到后来占据周边据点,苦寒之地可没有朝廷那样的阔绰,就连仅有的兵力都得打着算盘用,所以朱棣不断拉其他藩王、蒙古人入伙,而建文帝却把兵权交给李景隆这样的饭桶手里,几十万部队打散又重建,接着再打散,这样的挥金如土,恐怕开元盛世也撑不了多久吧。

最后,建文帝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号召力。



建文帝是太子朱标的长子,是朱元璋亲自下诏确定的皇位继承人,朱棣则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彻底出局。朱元璋为防死后藩王作乱,特留遗诏藩王不得进京吊唁。所以后来无论朱棣如何抹黑攻击建文帝身边的大臣,指责他们矫诏、离间叔侄关系,靖难本身就违反了《皇明祖训》,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所以朱棣进入南京城后,第一时间前往孝陵,后来几十年在追踪建文帝下落,无非都是想证明自己权力来源合法性,毕竟建文帝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只要建文不死,不禅位,朱棣靠武力夺来的位子都是十分膈应的。



建文帝即位便推行削藩,有很长远的预见性,深刻认识到他的叔叔们日后必然尾大不掉,他也仿照历朝历代削藩手法,把好几个藩王废为庶人,都没有遇到激烈的反抗,按照这个进度,要是靠着皇帝的威望、中央的实力、清正的官员,削藩平叛成功,建文帝青史留名不成问题,只可惜这一手好牌全部打烂,王炸愣是拆开打,最后下落不明,令人唏嘘。


春秋正义


1.北齐后主高纬;

北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禽兽王朝,从开国皇帝到亡国皇帝,基本上个个都是荒淫无度、奇葩变态。而北齐后主高纬更是历代北齐昏君的集大成者。

然而,即便被历代北齐昏君折腾了二十多年,但到高纬即位时,北齐的国力还是相当雄厚的,至少无需惧怕西边的北周。

并且,此时的北齐军中还有两大名将,他们就是兰陵王高长恭和北齐军神斛律光。他们两人可以说就是北齐军队的两条擎天柱,支撑起北齐军队对抗不断进逼的北周军队。尤其是斛律光更是当世名将,此人统兵屡屡击败北周军队,是北周东进的拦路虎。因此,就连周武帝宇文邕也叹息道:此人(斛律光)若在,朕岂能至邺!

然而,高纬却自毁长城,接连残害高长恭和斛律光两员当世名将。他的愚蠢举动,无疑是助北周来亡北齐的。最后,高纬也落得个国灭身世的下场。

2.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也是典型的将一手好牌打烂的典型代表,在靖难之役初期,他对朱棣可是占尽了优势。当时,起兵之初的燕王朱棣只有北平一隅之地,而且兵力十分弱小。而同期的建文帝作为正统,则坐拥全国,拥兵百万,不论在军事、经济还是政治等各方面,建文帝都对朱棣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虽说,朱棣阵中多有朱能、张玉等悍将,后来又得到宁王朱权的支持,获得了强悍的朵颜三卫。但当时的建文帝一方,也不全是李景隆这样的无能之辈。当时官军之中也有铁铉、平安和盛庸等能征善战的将领。再说,即便是老将耿炳文,虽然野战不行,但作为经验丰富的开国勋将,他在守城方面也是相当在行的。

结果,兵多将广、坐拥全国的建文帝,却一再任用常败将军李景隆,最终白白消耗了几十万官军,最终在短短几年内,就被朱棣击败。

3.爱国将领张学良;

过去,因为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张学良一直被赋予了过多的褒奖。然其在九一八事变中的窝囊表现,确被刻意淡化。但实际上,张学良却是活生生的将一手好牌打烂,而且是彻底的打烂。

张学良作为老帅张作霖的继承人,年纪轻轻就从他的父帅手上继承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当时,张学良所统领的东北军,无论是军队规模、兵员素养、武器装备、军工产能、以及后勤补给等方面,都是当时国内各派系之中最强的。据史料统计,到1930年底,东北军仅陆军就拥有25个步兵旅,6个骑兵旅和10个炮兵团,总兵力达到40万人左右。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东北军仅驻扎在奉天省内的兵力就有9万之众,其中光是驻扎在奉天(沈阳)城内的兵力就达到1万人。而且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的东北军主力,如有必要,调集驰援奉天,也相当迅速和便利的。

而反观日军,关东军当时在东北的兵力可是少得可怜。在“九一八“事变中,日军能调动的正规军总共约1.5万人,即便加上后来调动的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撑死也不到3万人,而且日军还缺乏重武器和空军的有力支持。

然而,即便这样,张学良居然在不了解前线敌情的情况下,直接下令不抵抗,最终把自己父辈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东北拱手相让,同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这些历史要读


我要离题了,讲点现实的。中国和加拿大是友好国家,几十年来没有纠纷冲突,关系良好,为了一件事闹翻了。

当加拿大接到美国关于“扣压在加转机的华为高管”的通知时,相当于拿到一张好牌。加政府完全可以提前通知中国一声,编个理由拖延十几分钟或几小时时间,等华为高管登机起飞后再下达拘押命令。这样,既让中国领情,又好对美国交代。

当年,美国的斯诺登秘密逃到了中国境内寻求庇护,美国也向中国发出了逮捕斯诺登的要求,中国否认知道此事,同时答应协助调查一下。

在这很短的时间内,斯诺登从藏身的澳门,进入了香港,然后从香港登机飞去了俄罗斯。中国此时向美国通报,斯诺登已经借道香港离镜去了俄罗斯。

俄罗斯欣然接受了他,并向媒体公开了斯诺登到达俄罗斯一事。美国只能暗地里对中俄不满,眼睁睁没有办法。

加拿大年轻的新总理没有经验,也不懂得借鉴这样的做法,结果好牌打烂了,得罪了中国,恶化了中加友好关系,真傻到家了。或许,加新总理故意借机献媚美国,但是又何苦得罪中国,陷自己于不利呢?


手机用户张和新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无论是谁想要成功都离不开实力和运气共同发挥作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毫无疑问,二者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实力,而运气只是起辅助作用。有句话叫做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倘若一个人在和别人博弈的初期就拥有了过硬的实力那么往往他们通往成功的道路就相对平坦。但是历史上有着这么一群人,明明一开始手握一副好牌,最后却打得稀烂,这让后世之人唏嘘不已,今天我就来介绍其中的几位“悲剧人物”。


一、胡亥

胡亥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人物,想当年秦始皇嬴政英明神武,横扫六合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而作为他的继承者,胡亥本来有着大好前途,哪怕他的统治才能平平无奇,只要不犯大错还是能确保一生衣食无忧,但是胡亥登基之后荒淫无度,过分宠幸宦官赵高,最后成为赵高的傀儡,鱼肉百姓搞得整个秦朝乌烟瘴气,在他最后一丝价值被榨干之后,落得身死魂灭遗臭万年的下场。这一切的恶果都是他自己亲手造成的,一副好牌硬是被他打得稀烂。


二、项羽

如果单从成败的角度来看,那么项羽也算的上是一位悲剧人物。要知道,项羽率楚军用破釜沉舟般的勇气在巨鹿大败秦军,那时候他的威望也到达了顶峰,全天下已经没有能够和他抗衡的人了,本来他是稳坐帝王的宝座,却因为自己的妇人之仁放走了劲敌刘邦,这种放虎归山的做法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导致他能够养精蓄锐,一步步地蚕食项羽的地盘,最后甚至还在乌江逼得项羽自杀,一代猛将就此身亡。项羽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好机会,硬生生地将一副好牌打得稀烂,给后世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叹息。


三、袁绍

东汉末年的袁绍也是悲剧的代名词。袁绍出身名门汝南袁氏,作为顶级名门望族,袁氏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就连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在早年群雄割据之时,袁绍先后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又于易京之战中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公孙瓒,统一了河北,当时他的势力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但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开端之下,袁绍一步步让自己走向灭亡,外宽内忌、忌贤妒能让袁绍渐渐失去了势,越来越多的人疏远他没有人敢和他推心置腹,最后在官渡被曹操以少胜多打得落花流水,两年后郁郁而终。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还是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硬生生地将他未来的美好蓝图打得支离破碎,想来实在可悲。


四、刘备

依靠编织贩卖草鞋白手起家的刘皇叔,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个悲剧人物。想当初,他和关羽,张飞三人尝遍万般苦头历尽艰难险阻,才建立了蜀汉帝国,从无人问津的草民一跃成为了一国的帝王,尽管当时蜀国的国力并不是最强的,但也不会任人欺凌,本来复兴汉室的希望已经肉眼可见,可这一切却砸在他自己手里。为了给自己的二弟关羽复仇,刘备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毅然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吴国,但是由于统帅不当在夷陵被陆逊的火计烧的溃不成军虽然最后逃出生天,可这一次战败让蜀国的国力大幅度的削弱,以至于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一直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惜了一代雄主刘备,最后还是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好的开始的确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仅仅只有一个开始并不能说明什么,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一个人的最终结局会是如何。一个好的开始只能算是成功的助推器,它能帮助我们成功,却不能保证我们一定成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倘若我们拥有这样好的开端,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别让自己晚年蓦然回首之际对此感到懊悔,成功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


执笔灬写史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中,崇祯是个后人最值得同情的的可伶人,辛苦十七年,无法抵挡住内忧外患大环境,最终越败越惨,到最后大厦倾倒,北京沦陷,落得上吊煤山的帝王。

临终前那句撕心裂肺那几句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

崇祯确实为民,确实为国,从这几句遗言看出来了心痛,实际上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崇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悲惨命运。

我们知道一个明君必须要勤劳、知人善用、善变终奸、杀伐决断,但是崇祯对这几个有铁腕的明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明朝的败亡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

崇祯皇帝虽然完美诠释了“君王死社稷”,原本可以避免这个结果发生崇祯,只可惜他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崇祯的一生都在为了大明中兴而努力,他自然也希望君臣同心,明末官僚体制的腐败,君臣的不同心,导致皇帝虽然努力,但是大臣不上心,造成这个原因崇祯他优柔寡断,刻薄寡恩,极度的不信任,导致他在位期间内阁辅臣不断更换,造成底下真正做事情的人不敢放开手脚,曾经一度还差点要李自成全军覆没,他的胡乱指挥导致李自成再次有了机会,另外数次瞎指挥,导致孙传庭败亡,并对孙传庭进行怀疑,不给抚恤,在加上一心为国的卢象升之死,他居然怀疑他诈死,八十多天没给人家收尸,崇祯一系列胡乱操作,要那些一心为大明的大臣逐步战死。

崇祯不敢承担责任,大明内忧外患,崇祯两线作战,十分辛苦,最好的选择和后金议和,全面对战农民军,崇祯不敢和后金议和,私底下派出陈新甲议和,最后事情暴露后,崇祯不承担任何责任,陈新甲成为替罪羔羊,这样的人,谁还敢跟着。

还有就是最后一次机会,李自成进攻北京前,原本崇祯可以逃出北京,崇祯这家伙不敢背负擅丢北京的骂名,他原本打算找个人背锅,无奈崇祯之前的神操作,导致任何官员没人敢提出这个要求,最终崇祯只能自己生闷气,如果他敢于迁都,完全大明结果会不一样。

崇祯虽然节俭,他底下大臣贪污成群,不顾国家生死,最终导致崇祯虽然很勤奋,导致他的性格不适合做个好领导,可以说他怎么努力也没用,只能导致他原本一手好牌,最终把自己逼上绝路,可以说大明亡国,崇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崇祯虽然数次发布罪己诏,但是实际上每次都没有说到重点,也没有进行改变,导致大臣对崇祯的信心越来越不足,最终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只能说崇祯太能逃避责任,以至于李自成对他的评价是:“君非甚黯,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这一切到底是恭维还是嘲讽,大明的灭亡更多是个悲剧,崇祯这样个不敢背负任何责任领导,上行下效,最终导致大明灭亡,这个已经在意料之中。


莫地方


在汉末三国的这段历史中,袁绍是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出身于东汉著名士族“汝南袁氏”,其家族四代中有五人官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当时最显赫的三个官职)。由于家庭背景显赫,袁绍年轻时就受到朝廷重用,官至中军校尉,掌管京师卫戍部队。

后来董卓专权,天下大乱。袁绍被推举为“关东联军”盟主,带头讨伐董卓。董卓垮台后,袁绍相继占据了冀、青、并、幽四个州(州相当于现在的省,东汉末年全国共十三个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然而,袁绍最终却没能将优势扩大为胜势。“官渡之战”大败于曹操后,袁绍在北方的势力锐减。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几年后,冀、青、并、幽四个州悉数被曹操吞并,袁绍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问题来了,袁绍明明抓到了一手好牌,他是如何将其彻底打烂的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多都会认为袁绍不识人才,刚愎自用,昏庸无能。用书中曹操对他的一句话评价就是:“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不过,真实历史上的袁绍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袁绍年轻时就喜欢结交豪强,好养死士,大有模仿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之风。后来袁绍拥兵割据后,对前来投奔的人才也都是以礼相待,比如刘备走投无路时跑到袁绍的地盘,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前去相迎,所以说袁绍不识人才其实并不客观。不过,袁绍最大的问题是识人而不会用人,他网罗了大批人才,但在用人方面却远不如他的主要对手曹操。

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郭嘉早年曾投奔袁绍,但不久之后郭嘉就决定下野回家了。临走时郭嘉对袁绍的其他谋士说了这样一句话:“袁公徒欲效仿周公礼贤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与这样的人一起定霸王之业,难矣!”

早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就建议他应该趁机将正在河东地区流亡的汉献帝迎接到邺城,如此一来就可以掌控皇帝,为自己增加政治资本。然而袁绍却认为将皇帝接到自己地盘会削弱自己权力,因此不予采纳。结果一年之后,曹操在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至许县,并更名为许都。袁绍这才回过神来,可惜悔之晚矣。

袁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其中袁尚长得比较帅气,而袁绍又是个爱美之人,所以特别喜爱老三,并有意让袁尚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沮授苦心劝诫说:“将军如果执意如此,恐怕将来会祸起萧墙。”袁绍觉得沮授的话又点道理,但也不甘心让老三受委屈,于是就想出了个折中方案: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留三子袁尚在自己身边。袁绍对外界的解释是让这几个孩子各据一州,以考察他们的才能。可事实上,这却为后来袁绍家族分裂和覆灭埋下了种子。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之间的大决战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然而就在双方秣兵历马准备开战前夕,曹操集团内部却发生了重大问题:刘备叛变,占据徐州。曹操为了解决后患,决定立即亲征刘备。此时,谋士田丰立刻对袁绍说道:“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如今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我们现在举兵攻击曹操的后方,必可一往而定。”可是,袁绍却对田丰说:“我儿子正在生病,我现在哪有心思去打仗。”田丰听罢气冲冲地出来,举杖击地说道:“千载难逢的时机,就因孩子生病丢掉,惜哉!”袁绍听说田丰说他坏话,很不高兴,从此疏远了田丰。

刘备战败后投奔袁绍,袁绍这才决定攻打曹操。田丰再次进谏说:“如今战机已失,不如与曹操打持久战。将军据有山河之固,拥有四州之众,只要选拔精锐为奇兵,频繁对曹操发动小规模突袭,让曹操疲于奔命。不出三年,曹操必败。”袁绍本来就对田丰有意见,所以对他的建议一概不予采纳。田丰认为此事干系重大,于是极力劝阻,结果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将田丰打入大狱。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绍与曹操分别屯兵于官渡对峙,“官渡之战”正式打响。袁绍的兵力比曹操高出约五倍,所以占压倒性优势。然而在这场决定命运的战役中,袁绍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致命失误,结果反而被曹操以弱胜强,彻底击溃。

袁绍败退回到邺城后对自己的亲信说道:“吾不用田丰言,如今要被他看笑话了。”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尴尬,袁绍竟下令杀死了田丰。

纵观袁绍之败,其实主要输在两个方面:一是袁绍识人而不会用人。许多人认为曹操手下的谋士和将领能力都要远高过袁绍手下的谋士和将领,这其实是个误解。比如田丰、沮授的才智未必就不如荀彧、荀攸,但他们没有遇上一个知人善任的主公,自然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二是袁绍好谋无断,他经常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很复杂,该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一点在与曹操的对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这样,袁绍亲手将自己手中的一副好牌活生生打成了烂牌,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只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