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職業=思想自由+身體職業


自由職業=思想自由+身體職業


我是阿扯,一個受盡自我精神折磨後裸辭3個月的自由(職業)者。

裸辭?cool!自由職業?cool!!

裸辭+自由職業=Double cool? No no no, 在我這等於坐吃山空+焦慮煩躁。

首先拋開“馬後炮”思想,例如“如果當初沒裸辭...或...剛開始應該邊上班邊試水自由職業...”等等,

這三個月裡我經歷了一些自由職業者起步時同樣走過的心路修煉歷程,“ 報復性放鬆+自我陶醉式規劃+坐吃山空式焦慮”,而由於個人破釜沉舟式的辭職行為和個人心理建設,“回去上班”這個選項直接被pass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我想做自由職業,但現在沒有經驗,怎麼辦?

經過這段時間的自我拷問得出:堅持思想自由,保持身體職業。

堅持思想的自由「動」

自由是一個美好的詞彙,以至於每當你看到這個詞兒時,腦中聯想到的畫面多半會是一幅歡快的Gif動態圖。

對於自由職業來說,其中不管是做圖文還是視頻,思想的自由(差異化,新穎度)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其核心競爭力,而阿扯個人認為,思想的自由不是讓自己靈魂出竅肆意漫遊,而是需要有“輸入、思考、輸出”這樣一個動態過程才能得以有質量的堅持下去。

為了保持輸出內容有思想有創意,我們的大腦必定要保持動態,以文字輸出為例,在你確定了一個內容方向之後,需要做的肯定是回顧自己與這個方向相關的人生經歷以及感悟,或者著手開始瞭解並學習這個內容方向的資料和一些知識點,而不是傻坐著幹想能編出點什麼來,這是所謂的輸入;

接下來,繼續開動腦筋,讓以往的經歷和新輸入的內容在腦中...品!你細品!品不出來就再輸入,也許你的過往經歷平平常常,也許你看的書別人也都看過,但思考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同樣話題,相似的資料,在經過個人大腦的思考後,卻往往能雜糅發酵出點不一樣的東西,哪怕發酵出的玩意兒和別人看起來形狀差不多,但一定帶著你獨特的體味兒。然後,你可以自由的將其組合,拆分,到這一步咱有了屬於自己的思考和“自由的思想”。

最後,怎樣把思考成熟或者完整的內容用文字,圖片或者視頻表達出來,這部分可能更多的“術”的問題,沒什麼捷徑,該會的技術手段,需要使用的工具都最好紮實掌握,但具體最後的呈現方式咱是自由的(要是不以賺錢為目的,那更自由,哈哈哈哈)。

總結,自由這個部分是美好的,但堅持思想的自由並不容易,需要持續有質量的輸入,有意義的思考,學習相關知識技術,最後才能保持自由的輸出內容。

保持身體職業「靜」

阿扯自由且孤傲的選擇了自由職業,原以為哪怕一時還過不上可以在夏威夷海灘邊度假邊掙錢的”白日夢“生活,至少也能擁有星巴克辦公+隨時開溜逛街的日子。但理智和僅存的一絲危機感同時按住了我的肩頭,將我的屁股死死釘在了家裡壞了兩根彈簧的老式沙發上。

惰性,追求安逸舒適,是人的本性,不必為了吃苦而吃苦,苦難的本身沒有意義,苦難就是苦難,快沒錢了就是快沒錢了......

裸辭之後的一小段時間,休息真的爽~

持續坐吃山空的日子,心裡真的慌~

閒言少敘,思想都給咱自由了,身體是不是也就可以自由了?(要啥自行車!)

文章選題做好了麼?編輯排版校對做了麼?讀書充電看課程了麼?

上班勞心費神,魑魅魍魎,光怪陸離,但每天到點兒下班後,還是有一些個人時間,可以暫時拋開工作煩惱來換換腦。

而自由職業,沒人讓你不爽的同時,也沒人監督和催促你了,但也意味著你需要全權為自己負責了。

這個時候,你的身體,你的思想,是你在這個社會賴以生存的最大本錢,所以不光要保護得當,還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打磨鋒利!

自由職業沒有人約束你的作息,但你需要根據自身情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合理作息,能夠保證身體和大腦充分休息的同時,高效且有質量的輸出內容,比如阿扯自己看到很多作家在自傳裡說自己一般都是保持在早晨寫作,而我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發現自己往往在晚上10點後的輸出質量和節奏都比較好。所以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個性化打造工作節奏,也挺酷的不是麼?

動靜結合,持續探索

這篇文章的頭號讀者應該是阿扯自己,說起到目前為止的個人經歷,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這個與本文無關,具體之後有機會再談吧。

總的來說,這幾個月有痛苦,有迷惘,持續的自我懷疑,但也確實在很多不眠的夜晚跟自己聊了一些掏心窩子的實話,理想化,執行力低,說白了“眼高手低+懶惰”就是我的現狀,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也就是著手開始做,別無他策。

文中提到的兩點,頂多算是一個戰略性的底層邏輯,或者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大道理“,沒有什麼可執行層面上的乾貨,但對於我目前這個階段來說,打好這兩點心裡基礎建設,也許之後的小樓能蓋的高點兒吧。

我聽過很多道理,但暫時還是沒過好這小半輩子,先從不欺騙自己開始做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