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诗词第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

召唤师无双


最近刚看到过的一首诗,最后一句让人深思。

八至

——唐 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

最后一句诗朴实无华,却又发人深省。只有饱经人事沧桑,历经红尘情劫,大约才能看得透最亲近的最疏远的,就是夫妻。可以生死与共,可以反目成仇。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全都在“至亲至疏”这几个字里。



还有一首诗,最后一句让人回味。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颇有才情,然而“不遭人嫉是庸才”,年少才高的他被人排挤而外放。后来汉文帝将他召回,本以为当权者是求贤若渴,郑重其事地要与他商谈大事。结果很讽刺,“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政事,只是一味地探讨鬼神之事。他有政治远见,有抱负,却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最后郁郁寡欢,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无题

——明 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二声撅二撅。

三声四声天下白,

褪尽残星与晓月。

这首诗的前三句俗不可耐,但第四句一下子提高了格调。应该是一首戏谑之作,一笑而过。



悯农(二)

——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没有闲置的土地,只有饿死的农夫。繁重的劳动获得了秋天的丰收,然而想要活下去的愿望却落空。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意思略同。付出劳动的人,不一定是有所收获的人。


佐一一的文字


有哪些诗词第一句平淡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

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讲一个故事。

李调元任两江主考,但是,众多苏杭才子不服气。

一天夜里,名噪一时的六位才子为了戏弄李调元,就约他夜游西湖。李调元和他们在西湖之上,赏月听歌、饮酒赋诗,兴致盎然。






酒至微醺,六位才子开始发难。一位清瘦的才子向李调元说道:“今夜游湖,大人兴致勃勃,佳作连篇,我等十分佩服。只不过,大人所作诗词均不带数字。带数字的诗前人也有,比如贺知章就有《咏柳》诗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又如李白《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有幸同大人同游西湖,不如大人以两江之事吟一首给大家助兴如何?”

才子话音刚落,李调元将酒一饮而尽道:“数字入诗,游戏而已,有何难哉?”随口吟道: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六位才子一听,哑口无言。李调元此诗立马就作岀了。不仅如此,数字齐全,大乔二乔本是两江人物,没有离开要求范围。而且,仅用二十八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画出了两位少妇的可人娇姿。才子们十分尴尬,强作笑脸叫好,赶快给李大人斟满了酒。



李调元本来酒已半酣,又被六位才子各敬一杯,已经站立不住,便倒在椅子上随便吟诗。苏杭才子见李大人醉甚,觉得让他岀丑的时机成熟,便又在一起商量起来。接下来,一位尖嗓音才子对李调元说:“主考大人真是文思敏捷。不过,刚才所吟之诗是从一到十的顺序,又是咏古人的。如果能做一首从十到一顺序的诗,并且所吟对象都是此时此地情景,则不枉此游也。”其他五位才也一起起哄:“主考大人诗兴正浓,就吟一首让我们开开眼界吧!”瘦才子刚才发难未遂,趁机挖苦道:“四川才子醉于西湖美景,已经不能自持,还是等五更鸡叫酒醒后再请教吧!”瘦才子话音刚落,五位才子一齐狂笑起来。






李调元虽然已醉,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自持。迷茫之中听见六位才子在叽笑于他,转眼望景。天上有一轮明月,湖里也有一轮明月。便一把抓住尖嗓才子问:“今天十几?”这才子猝不及防,吓了一跳,慌忙答曰:“今天……十八。大人饶命!”李调元再次追问:“到底十几?”瘦才子此时忙上前答道:“大人您息怒,此时已过半夜,应该是十九了。”

李调元一听,大声说道:“有了!”然后再斟满一杯酒,一饮而尽,将酒杯抛到湖里去了。并且高声吟道:






“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

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吟毕,哈哈哈大笑不止。

六位才子见李调元才智惊人,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一时间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从此以后,他们从内心深处佩服李大人了。



回答这个问题,我用了讲故事的方法。通过讲故事,把李调元的两首醉中所作之诗呈现给朋友们。我看不须多作说明,已经可以看出来,第一首,四句都比较平常,而第二首的最后一句是不是比较特别一些。

“怀抱二月一枕眠”这一句,是不是意韵转比较传神呢!


用户60397079085


(一)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这两句诗颇似打油诗,第二句具体如何"惊艳"我就不用分析了吧。第一句平平,第二句惊艳且极具转折效果,第三句和第四句也具有类似效果:

"这个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是个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而由于诗句转折之后太过惊艳,在通俗小说、笑话、甚至现代影视剧中,该诗的"冠名权"被不同人使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播出,让很多人认为是纪晓岚写的,再进一步查找,也有人这句诗本自于明代唐伯虎:

女人

[明] 唐寅

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

(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这句诗来自汉代无名氏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如下: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写对远行丈夫的思念。第一句诗写河畔芳草青翠,十分自然、常见的写景表达,在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开头,不能说不好,但是相比《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境界就差多了。下一句真正让人惊艳的"绵绵思远道",把妇女自身的绵长思念之情融合在青草里面,却将不可言状的绵长思念之情赋予河畔之青草。

总之,"绵绵思远道"不但是河畔之青草似乎要随着伸向远方的道路而绵延,更是思念之情的绵延。此句情景交融而意味深长,令人惊艳。

(三)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这句诗出自汉魏之际的《古诗十九首》,全诗如下: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本诗写佳人的悲思。起句"燕赵多佳人"不过是语气平常的一句总述,而"美者颜如玉"则点染燕赵佳人如何之"佳",用美玉比喻美人之颜,贴切新颖,读之令人神往。下文再描写佳人服饰、音乐、动作,其对佳人之美的想象都本于"美者颜如玉",有凄美之感。

后代宋真宗"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句,即本此诗"颜如玉"的比喻,可见该句魅力之大。


(四)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出自晋朝左思的《招隐》二首之一,全诗如下: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这是一首入山寻找隐士的诗歌,"招"是寻找之意。"杖策招隐士",是说拄着树枝,在山上寻找隐士,这一句诗不过叙事而已。第二句"荒途横古今"则使氛围、境界为之一大。"横"是闭塞之意,指荒凉的道路闭塞,"古今"引入了今昔的时间长河,意为荒凉的道路闭塞,或许从古至今都如此(道路如此荒凉,从古至今都是闭塞的,不曾有人通行)。

这一句,写时空悠悠,突显了山中寻找隐士,而隐士隐居之地荒无人烟,踪迹难寻。

(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诗如下: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句应该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了。查看其出处,才发现除了这句诗以外,这首诗的其他句子一般人几乎可以说没听过。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整首诗中"鹤立鸡群"。

"为人"指的是平生做人,"性僻"意思是性格古怪,"耽佳句"的"耽"是沉溺的意思(我们平时说的"耽误"其实就本义是因为沉溺某物而误了事情,比如《三国演义》里有些人因耽于酒色而误事)。第一句诗杜甫是说自己性格古怪,醉心于创造出好的诗句。第二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死"是极言不肯罢休,说自己如果写不出令人称奇的好词好句,就绝不肯罢休,反应了杜甫沉溺于自己的爱好中无法自拔,写出了所有作家的共同心声。"死不休"又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令人感动。



一往文学


隋朝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笫一句:入春才七日,众诗友看了笑曰这也叫诗?也就是一句大实话嘛。今天确实是入春第七日呀。薛道衡没有吭声,只是一笑,接着又写了第二句:离家已二年。众诗友看后说,出来诗意了。第三句,笫四句:人归落燕后,思发在花前。等薛道衡挥墨写完后,众诗友读了是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如幻如梦70730


一看题目就想到司马光登山那个很切题的诗,结果找了半天没有,顺道点出几个类似的来吧:

1、据说司马光洛阳闲居时,有一次随二学士登岭,途中二学士联句,洋洋得意,很瞧他不起,并言:“竖子亦能诗否,司马光慢悠悠的吟了一首《登山》趣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

两句出来两士子哈哈大笑道“这也算诗”?接着司马光有抑扬顿挫的来了两句:

​乾坤只在掌拿中,五湖四海归一望。

士子大吃一斤,五体投地哈哈😄

类似的还有:

2、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3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4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皆不见。

等等,挺多的…


三十后的危机


鲁迅先生有首七律,名为《湘灵歌》,抄录如下:

昔闻湘水碧如染,

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

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

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

太平成象盈秋门。

初看此诗,首联较为平淡。尤其是"昔闻湘水"、"今闻湘水",用字重复,明显是"重出相犯",违背了"避同"(避免同字重复)这一原则,而且有出律之误。但当再往下读三、四句,立刻峰回路转:原来是湘灵(舜帝之妃娥皇女英死于湘江,化作湘江之女神,又称湘灵)正在水边化妆,妆成之后照在湘水里,水都呈现出胭脂色,美丽如同月照云。这样立刻明白了第一句碧如染是湘灵妆前,第二句胭脂痕是湘灵妆后。用词极巧,上两句为下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为前两句作了很好的诠释,读来毫无缺失之感了。

明朝有个布衣才子叫徐文长,作了一首数字诗 ,描写缓缓飘落的树叶: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首诗前三句不仅只是用平淡无奇来形容,简直就是单调枯燥,如同数数。但当读到最后一句,韵味突如其来,全诗一片光彩。一幅树叶飘落,消失在一片梅花之中悄然不见的景象,立刻展现在你面前。


湘水微波


本人对诗词不甚了解,但是对这段诗词很崇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出自于《虞美人,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代表作。

也是李煜被毒死前的遗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段诗词。前一句自问,后一句自答。

把一个人的满腔愁绪比喻成大江大水波涛汹涌势不可挡。

一个人满腔的积怨无法发泄。憋在心中郁闷之极。

然而一句自问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极大的勾起他满腔的悲愤与积怨。把蕴藏在心中的满腹怨恨与哀愁用一个抽象的愁形容出来,曲折与哀怨、 苦闷与积怨一股脑地显现出来。

一代国君,曾经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用春水表示一去东流。心中的悲哀可想而知。

紧接着后一句自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把蕴藏在胸中的哀怨与惆怅。用水来表示满腔的怨愁。波涛汹涌大江大水极具立体的形象。瞬间愁怨如翻江倒海般的劈过来。感觉哀愁像势不可挡的汹涌波涛滚滚而来,愁绪一泻千里。

我认为这一句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

精彩的对答便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显示了诗人的诗词功底与精神内心境界无以伦比的描写体现。

试想一个诗人一个国君。

作为一个国君,他是失败的。

作为一个诗人,他是成功的。

他如此精湛的诗词功底。让人们千古涌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经典的诗词。让我念念不忘。

李煜经典诗词千古流,因为他的词极大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



我是生活领域创作者。响铃a。请您关注。


老年生活123


诗词必有灵魂。这和人的生存是一样的道理。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总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活的热情。那一双明亮的眼睛就是他心灵的窗户。那么诗词,也就必须要有诗词的眼睛,来统领诗词的灵魂。这样的例子,古今诗词中数不胜数。

我们来看陶渊明这首诗吧:

《饮酒组诗,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首诗的意蕴不在此讨论,单就问题,说说体会。

首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很好理解,也就是平淡无奇吧。接下来一个问句,一个答案,就是惊艳之笔。为什么会是那样啊?心里清静的缘故。可以说,人境,车马是写实,心远地偏就是感悟。古人的许多诗词就是这样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的。下面的南山采菊,日落西山,飞鸟相与还都是写实,而此中有真意,又是诗者作诗的灵魂所在。

中华文化灿烂无比,古今诗词浩如烟海。这里仅举上述例子,对问题加以说明,不见得准确,望大家评点!


栖哈丶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开头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平平无奇,是说相见不易,而分别更难。但下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出现,不仅描述了当时凄凉的秋景,更衬托出作者此时此刻,难舍难分而又无可奈何的悲苦心境。很显然,有了第二句,才让第一句的平淡无奇,变得痛心疾首,撕心裂肺。而之后的诗句步步紧随,道尽离别愁绪。感人致深。

全文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东海怀东


君问第一句平平无奇,紧跟后一句惊艳惊讶无比?真正是这样写,乃大才高人也!此类诗真是难觅而不多,就此举几个例子吧。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春风扬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鬼谷子

竹杖芒鞋遍大洲,迍邅无艮卦难酬。

云收月已到中天,霾透苍松骨更坚。

一年将尽晚,万里未归人!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郑越元

一往庐峤处,峥嵘甩大江。

落第孙山奈可惆,躬耕垅亩骥成牛。

问鼎初心砥砺多,拓荒天地崭宏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