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的滿清政府,死到臨頭了,為什麼還不實行君主立憲制?

用戶96816661689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但與其他王朝不同的是清朝不算是完全的古典王朝。隨著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歷史隨即進入近代史的序章。本來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清朝也在近代化浪潮中敗下陣來,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更是被西方恥笑為東亞病夫。在國家陷入危難之際,各階級都為國家未來的出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比如以地主階級為主的洋務運動、以農民階級為主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以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主的戊戌變法等等,但最終都失敗了。

與舊社會的農民起義和地主階級改良相比,資產階級革命都是全新的社會改革方式,西方各國都是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才在近代崛起並趕超中國,而資本主義社會也慢慢的成為世界主流,清朝統治者卻依舊維持著專制統治,妄圖逆世界潮流,縱使有資產階級維新派為富國強兵做努力,但本質上還是為了挽救清朝的統治,只要清朝的制度不變,就不可能達到歐美列強的高度。遠的不說,就說與清朝一樣飽受列強欺負的日本都能通過明治維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來跨入列強的行列。既然君主立憲能讓臣服中國一千多年的日本彎道超車,那麼清朝若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不說能夠傳承千秋萬代,但再多存活個幾十年上百年也是有可能的,可為何清朝就是不願意呢?

隨著資產階級維新派改革失敗,資產階級革命派也慢慢崛起,尤其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有志之士對於清政府是徹底地失望了,革命派也在暗中積攢力量企圖暴力推翻清政府。加上立憲後的日本又在1905年打贏了專制的沙俄,給了清朝很大的震撼,“數月之後立憲之議遍於全國”,迫於壓力清政府只得在1906年宣佈預備立憲,並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表面上看清朝已經下定決心要立憲了,但實際上清廷此舉是為了通過預備立憲轉移國內矛盾,不至於“全局糜爛”,“潰決難收”。可惜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的所作所為徹底讓人傷了心。1911年清政府宣佈廢除了軍機處,實行責任內閣制,乍一看這是向立憲邁的第一步,但是清政府卻任命了很多皇族成員為內閣大臣,被人們譏諷為“皇族內閣”,此舉讓漢族官僚與清廷離心,清政府的統治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以同年的武昌起義為導火索,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清朝統治危在旦夕。

清政府不願意立憲大致有三點原因。首先是因為清朝統治者不願意放權。君主立憲制度其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制度,既保留了君主,又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君主作為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資產階級要以其為尊,並撥款供皇族開銷,但是國家的政治權利不再屬於君主,而是握在資產階級手中。所以清朝若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度,首先就得放權,可當時的統治者是誰?是慈禧太后啊,一個嗜權如命的女人,為了權力都敢向十一國宣戰,讓她放權給資產階級,怎麼可能。況且資產階級革命派四處宣揚要驅逐滿清,恢復華夏,清朝又四處抓捕這些革命人士,資產階級與清朝統治者已經有著深仇大恨了,慈禧若立憲放權了,難保這些資產階級的仇人不會回頭翻舊賬。

其次君主立憲制度也不適合我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強國,這一切都得歸功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將中國帶入封建專制制度,大大的發展了生產力,這比西方社會早了七百年。任何制度都有其優越性,在當時的時代封建制度就是比奴隸制度先進,可是兩千多年後封建專制制度就有些落後了,但經過兩千年的發展,皇權越來越集中,專制制度的發展已經登峰造極,想讓中國改變政治制度,談何容易。況且資產階級才剛剛興起,掌握了國家權力以後能不能扛得住還是個問題,不然中國也不至於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清末那麼短的時間裡,資產階級根本沒有強大到可以與地主階級抗衡的地步,那麼清政府怎麼會甘願放權給這麼個弱小的階級呢?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列強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清朝的國門早在1840年就大開了,隨著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列強的勢力也滲透的越來越深,清朝的政治環境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列強的干涉。若清朝強大了,那各列強就會失去在中國的特權,這是他們都不想看到的。列強想要的是一個半死不活的中國,是一個容易控制的中國政府,清朝當時的狀態符合列強的期望,列強當然會組織清朝通過君主立憲來強大自身了。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清政府就徹底淪為列強的走狗了,是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清政府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列強的控制,若清政府真的決心要立憲,恐怕列強就會先把清政府滅了,然後扶持另一個好控制的中國代理人。

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考慮,清政府都不會真的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因為立憲就意味著死亡。


風塵講歷史


你天天大魚大肉,魚刺龍蝦供奉著你,突然有一天,說這些待遇沒有了,你只能吃白菜豆腐,你願意嗎?你肯定不願意!

還有人說,你不退位,連白菜豆腐都沒得吃,嚴重了還會丟性命,你怎麼辦?那還不垂死掙扎!

看滿清滅亡的歷史,也就是那麼回事!統治階級只維護自己的利益,哪管天下蒼生、黎民百姓?哪管國家社稷、國運安危?為了利益,甚至不惜出賣國家,分裂山河!

讀岳飛事,知其冤;看火燒圓明園,懂得了“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的含義。國之將衰將亡,易經八卦都說得清清楚楚,可死到臨頭,誰又放得下既得的利益和手中的權力?

寄望於統治者幡然醒悟,改革中興,便成了中國歷史循環往復的動人故事,可是,循環往復地興,循環往復地亡,結果都是“百姓苦”!

“君主立憲”當然比“君主專制”進步,這就必須放下許多的權利,不吃魚刺龍蝦,而與老百姓一同吃白菜豆腐。可是吃慣了“魚刺龍蝦”的皇帝和官員,怎麼能過吃“白菜豆腐”的生活?你奪百姓的口食百姓就要拼命,你奪皇帝的供奉他怎麼會輕易答應?

魯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話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了大量的木材,結果卻是一小塊。”社會的改革進步,過程非常緩慢。這就需要一國之民上下一心,痛定思痛,致力改革,方能挽狂瀾於既倒吧!

然而,習慣如溫水,慢慢煮著青蛙,青蛙盡情享受著,一旦發現水深火熱,死到臨頭,又怎能一躍而起呢?歷史就是這樣記錄的!


教育問道


很簡單嗎:滿清政府是少數民族,又是封建主義思想,又有孔孟之道的固步自封的文化,更有他們少數民族的自私思想,沒有全國人民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說:滿清是少數民族撐握著大權的政府,不是全國人民撐握著權利的政府。他們自然而然地只為他們自己的民族謀好處了,哪裡去管其他民族的死活。他們不允許改革,更是因為中國的有文化的人反對他們,影響他們在中國的統制。他們的榮華富貴好日子怕被各民族給分了,所以不允許政府對先進文化的發展加以管制著而不讓去改革創新。在我國古代,哪一個封建主義的皇帝不是害怕別人對他們取而代之?在滿清中期的乾隆皇帝不就是把全國的文化高的人以管理和整理各種書籍為名,把他們全部都管中在一塊,名義上是高官厚祿,實際上是囚禁起來。在乾隆皇帝的心裡只有把有文化的人給管制好,誰也反不起來,即使反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文化,也幹不成人麼事。所以滿清政府控制著國家一切大權,而且不讓中國人接觸國外任何文化,再用孔孟封建文化來控制人們的政治思想觀念,就是為了維護他們少數民族的在華統制。在他們的心裡只有他們自己的少數民族,沒有其他的民族。你說說看,滿清政府怎麼還能對國家進行改革一切呢?


用戶6205376837周豐收


這話說來慚愧,其實當時的清政府面對革命黨的威脅之時還真想過學習英國,德國和日本,實行搞君主立憲制,而且後來載灃還真的搞了。


但是滿清這些皇族還是狗改不了吃X。雖然在民主自由的大勢面前,載灃不得已選擇了君主立憲,但是實際上,滿清皇室並不願意將其權利分給民族資產階級,於是所謂的大清責任內閣,最後卻搞成了皇族內閣



所謂皇族內閣,其實就是說滿清主導的君主立憲,權利還是全部在皇族手裡!

當時滿清迫於各地壓力,宣佈立憲成立內閣,但是內閣(以梁敦彥、善耆、載澤、唐景崇、蔭昌、載洵、紹昌、溥倫、盛宣懷、壽耆分任各部大臣)13個部長,滿清佔了9個,其中不學無術的皇族佔了7個,掌握實權漢人集團才4個,而且全是不重要的部分,而此舉不僅讓那些希望由皇族統治逐漸過渡到憲政制度的人大失所望,因為滿清這個內閣不但沒有分權,反而更加的集權,真是豈有此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清政府不是不想實行君主立憲制,而是先因慈禧阻撓,後因時間不足。導致了清政府還沒來得及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就在全國範圍內爆發了“辛亥革命”,民主革命的浪潮毫不留情的掀翻了封建主義,掀翻了清王朝。



有趣的小海螺


因為清朝的統治階級對權力的貪婪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清廢帝溥儀,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為了虛名當日本人得走狗,也說過只要自己是個皇帝,百姓死活是跟他無關的,這就是清統治者的思維。

這種思想怎麼可能放棄權利。


小金學歷史


這個問題讓清朝非常尷尬。

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專制王朝,清朝從建立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古典王朝。隨著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到來,清朝也不可避免地被捲入近代化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

從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以來,作為天朝上國的清朝一步步被打下神壇,淪為被世人恥笑的東亞病夫。

在風雨飄搖的危險境地中,包括地主、農民、資產階級等都進行了異常艱苦而漫長的反思和探索,但最終都歸於失敗。

相比於舊式的農民起義和地主階級改良,資產階級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改良還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都是全新的社會變革方式。尤其是在列強都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取得成功進而富國強兵的先例,更讓人感覺資本主義才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更是清朝挽救統治的不二法門。

而從英國、日本以及沙俄成功的案例來看,如果清朝主動進行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不說千秋萬代,起碼也可以苟延殘喘。

但現實情況是,“庚子國難”後的清朝確實進行了“預備立憲”的工作,其規模也遠比“胡鬧”的戊戌變法更為全面,但隨著“皇族內閣”的出臺,漢族官僚離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最終在1911年爆發了旨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英國日本和沙俄能成功轉型為“君主立憲制”,而清朝就不行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因為恐懼所以嗜權如命

“君主立憲制”的本質是舊勢力和資產階級相互妥協的結果,君主作為舊勢力代表需要將大部分實權讓給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則將君主奉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並提供日常開支所需要的各項費用。

然後,兩方相安無事,世界和平。

所以清朝想要成功走向君主立憲制,首先要學會放權。然而對於慈禧為代表的清朝統治者們,這是不可想象和不可接受的。

雖然在列強的輪番敲打下,尤其是庚子國難後清政府徹底淪為列強的小朝廷,但在列強之外,慈禧仍然是一言九鼎、說一不二。

而權力不僅讓人瘋狂,更讓人自私。對於慈禧為代表的滿族統治者而言,誰要想奪走權力,比要了他們的命還要可怕。因為失去權力,他們將一無所有,而且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

相比於傳統的漢家王朝,滿族統治者少數民族的身份,註定了他們除了要為先前壓迫底層民眾的“罪惡”買單,更要成為漢族各階層民眾的眾矢之的。

資產階級在戊戌變法失敗後,逐步開始轉向資產階級革命。而為了發動廣大民眾,他們以清朝入關前在關內發動的各種大屠殺作為口號,煽動漢族民眾對滿族統治者以及其附庸蒙古族的深仇大恨,這讓滿族和蒙古族高層陷入了惶惶不可終日的境地。

1911年漠北蒙古的分立,除了沙俄的煽動和扶持,國內風起雲湧的排滿排蒙浪潮也是重要推手。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預備立憲”,在清朝高層看來也是一萬個不情願,因為資產階級雖小,但和清朝統治者已然是勢不兩立,如果清朝能夠君主立憲成功,將權力交給他們,如果資產階級翻臉不認人,那麼統治者和其他皇族就真正成了刀俎上的魚肉。

所以從內心而言,權力是清朝統治者的護身符,所以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

2、因為專制所以抱殘守缺

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君主立憲”在我國只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專制皇權在我國的發展已經登峰造極,勢力空前強大,即便清朝是少數民族,但依然獲得了廣大漢族地主集團的支持,這是他們能夠存在276年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在19世紀70年代才從無到有的資產階級,實力弱小到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專制皇權相抗衡。

雖然有列強勢力的介入,但列強在針對專制皇權時也在打壓民族資產階級,而且更多時候是清朝勾結列強打壓資產階級,這就讓資產階級起步艱難,而且先天弱小,具有不可改變的妥協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說難聽點,就是慈禧甘心將權力交給他們,他們的肩膀也扛不起來。康有為等資產階級改良派,其脫胎於舊社會士紳階層的起點,註定了他們既不能提出成熟的政治理論,又不可能有超越清朝統治者的宏大視野,相比之下去海外買島和娶姨太太更能實現自身這個“資產階級”的發家致富。

而康有為的人生軌跡,也是我國資產階級曲折發展的一個縮影。因為小農經濟空前強大,與之對應的專制皇權又緊密捆綁,所以自古以來雖然我國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文明,但社會發展終歸亦步亦趨。“重農抑商”的大環境決定了商人階層從來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階級,依附於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他們以“士紳階層”的身份出現,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通過察舉、科舉等方式成為地主階級。

因為自始至終都沒有形成強大到可以與地主階級抗衡的階層,因此商人階層也不可能和西歐商人階層一樣為自己爭取更多權益,比如減稅和特許經營權。

而形不成成熟的資產階級,哪有資本和專制皇權抗衡或妥協?

3、因為列強所以舉步維艱

列強的阻撓,是清朝革新難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和傳統古典王朝不同,清朝是一隻腳已經踏入近代的王朝。在1840年後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清朝的發展和變革,除了國內勢力的縱橫捭闔,隨著列強侵略的深入,清朝的政治環境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列強勢力的干涉。

雖然在如何侵略和殖民我國的問題上,列強之間各懷鬼胎、同床異夢,特別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列強之間的矛盾表現得更加明顯。

但在阻止清朝強大這個問題上,列強之間卻表現得極為默契。

開埠通商、修建鐵路、假設電線等帶有濃重近代文明痕跡的事物,對印度這樣連國家都不是的地區而言或許是文明的“滋養”,但是對我國而言則是赤裸裸的侵略。尤其是鐵路,基本上就是修到哪裡,列強的觸角就到哪裡。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袁世凱才極力阻止盧漢鐵路經過老家項城,最終鐵路西移,鄭州崛起。

而在清朝君主立憲這個問題上,列強的態度則更加明確,那就是最好永遠保持這樣半死不活、垂垂老矣的狀態,因為只有這樣的清朝才是容易被控制的清朝。否則一旦清朝成功實行“君主立憲”,國家強大,不僅列強無法繼續殖民清朝,還要為清朝對他們的報復而膽戰心驚,畢竟他們在我國作惡多端。

歷史發展已經一再證明:利益永遠高於意識形態。縱然法國大革命摧毀傳統秩序,將歐洲大陸帶入資本主義社會,但早已“君主立憲”的英國仍然要糾集封建制度的沙俄等國家干涉法國大革命。

所以,隨著清朝逐漸淪為列強的走狗,它的一舉一動必將在列強的監視範圍內,而列強是不可能允許清朝君主立憲取得成功的。

所以,就是死,清朝也不會真正向著“君主立憲”而努力,因為這會死得更快更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實際上,清朝到其統治晚期已經開始著手君主立憲,又稱"預備立憲"。

1906年,清庭設考察政治館,著手預備立憲活動。

1906年9月,慈禧頒佈諭旨,宣佈仿行憲政。

1908年,清庭宣佈預備立憲“九年為限”,同時頒佈《欽定憲法大綱》。

1911年成立內閣,閣員因滿人居多,又稱“皇族內閣”。

後來我們都知道,辛亥革命導致了清王朝的瓦解,倘若清王朝能再苟延殘喘幾年,或許我們真的能看到清王朝進入君主立憲時期。


歷史知識局



黑土邊疆


記得初中上歷史課,歷史老師講到1894年中日甲年戰爭中國戰敗,賠償曰本白銀四萬萬兩,割讓臺灣澎湖,舉國悲哀。當時老師讀了一首梁啟超的詩,現只記下兩句\b: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當講到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時,又唸了譚嗣同一句話: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從那時起,:風雨飄搖的滿清政府,死到臨頭,為什麼還不實行君主立憲制?就成了心頭的糾結。

戊戌變法由康有為,梁啟超向光緒皇帝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始,坦言,日本東瀛蠻夷,彈丸之地,其所以能戰勝天朝上國,得力於1868年之明治維新(史稱改良資本主義),變法三十年,由弱國寡民變世界列強。若我天朝校法維新,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三十年後必稱雄世界。光緒帝信之,遂舉行變法維新。世稱戊戌變法,亦稱康梁變法。我洋洋中華復興在望。不料曙光初現,卻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發動宮庭政變,囚禁光緒皇帝,菜市口斬殺戊戌六君子終結了萬眾期得的復興大業。

為什麼會這樣?很明顯,變法觸動了利益集團的蛋糕,那些鐵帽子王爺,吃皇糧,提鳥籠的八旗子弟能同意嗎?然而天理昭昭,在捕殺變法之士的背後,一個就死亡之神正在向滿清王朝走來。

後記: 1908年慈禧太后病亡,三年後清帝遜位,十六年後,馮玉祥驅逐未代清帝漙義出宮,十九年後,軍閥孫殿英盜掘慈禧陵墓,二十三年後,日本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二十九年後,日本侵華戰爭全面展開,三十七年後,滿洲國滅亡,愛新覺羅氏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