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歸來!大別山村"第一寨"龍潭古寨今日起正式恢復開放

春色遍芳菲,賞景正當時。3月20日,太湖縣龍潭古寨正式恢復開放。料峭寒意已在春光綠意裡一點點柔和,還不快擁抱春日,來這座古寨踏青!

踏春歸來!大別山村

高山流水古寨奇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內水如環"這大概是對隱匿於大別山中的龍潭古寨最好的寫照。

龍潭古寨坐落在美麗的花亭湖畔湯泉鄉境內,東連天柱一隅,北依嶽西山水,人文歷史悠久,建築古樸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和皖西南建築的典型代表。古寨不大,卻很有味道,恰似花開花謝的自然,猶如雲捲雲舒的恬淡。

踏春歸來!大別山村

這裡有峽谷飛瀑、蒼松竹海;有石橋木樓、古寨幽巷;也有奇花芳草,珍禽異獸。是融田園美景、鄉村風情、傳統建築文化為一體的古村落,自然旅遊資源、鄉愁旅遊資源及人文旅遊資源在此交織。在這裡,可以聽著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尋訪"紅色革命遺址",體念田園生活,賞雲海奇觀、看日落美景,訪跡懷古、探幽攬勝……

踏春歸來!大別山村

自然美景

五福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走進龍潭古寨,小橋、流水、石板路,完全是一幅詩意的山水田園村居圖。五福橋位於古寨入口,系胡氏後裔尚多公帶領五個兒子新建,故取名"五福橋",距今已有六百餘年,至今該橋還是山寨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踏春歸來!大別山村

坐等石

古寨上行一公里處,當年胡氏一世祖誨璉公一家在發現乾糧丟失,等候誨璉找乾糧之地,之後,就將此石頭取名"坐等石"。此石巨大無比,重約千噸,遠眺若雄獅昂首,近觀似麒麟採珠。

龍潭

寨內胡百萬故居旁有一潭,幾十米的瀑布飛入潭內,水清如鏡,潭右石壁的白臘石紋,形如飛龍,故名為"龍潭"。

傳說龍潭內的石龍很有靈氣,凡大旱之年,攔斷來水,挑幹潭水,在龍將現身之時,定會普降甘霖,救渡蒼生。上個世紀50年代初,龍潭寨遭遇大旱,當地寨民按照傳說,將來水攔斷,潭水挑幹,果真一條石龍隱顯水中,萬里晴空頓時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踏春歸來!大別山村

雞公寨

位於龍潭古寨的雞公寨又名雞公石,山勢陡峭、萬夫莫開。據說當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進駐大別山時,就選擇在此處安營紮寨,清軍數次圍攻破寨均以失敗而告終。今天仍然能見到雞公石上刻的"太平天國"四字大字,以及山上駐兵碾米的錐秋和莊眼。

踏春歸來!大別山村

人文景觀

胡氏宗祠

古樹參天,翠竹幽幽,古民居與山色輝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保留著小橋流水人家的那份古韻。

龍潭古寨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二十餘幢,大多遵循"枕山、環水、面屏"的居住理念佈局、巷道、外形、水系等十分考究。其中,胡氏宗祠,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祠堂結構精巧,是過去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廊簷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依稀可見,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祠堂分前堂、後堂、東廂、西廂,天窗、地池,過廊、門廳,"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

踏春歸來!大別山村

皖西南民居及徽派建築群

走進龍潭寨村,小橋、流水、石板路,雕窗、畫棟、馬頭牆隨處可見。現存的古民居群,由祠堂屋、轉橋屋、花屋、老屋、上屋、龍潭屋等6個自成一體的古村寨和一座胡氏宗祠組成。民居有商人、官宦、平民之宅,另外還有祠堂、祖堂、吊腳樓等建築,有的用料考究,有的簡單樸實,但無一例外的,都會有木雕和彩繪間雜其間。其中以龍潭屋、花屋為主體的皖西南民居及徽派建築群內,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20餘幢,年代最久的距今有400多年。它們大多以石為基礎、木結構、小灰瓦建造,遵循中國傳統的"枕山、環水、面屏"的理念,佈局、巷道、外形、水系等一應俱全。

踏春歸來!大別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