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为什么瑞德第三次出狱成功了?

大家好我是VAE


.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描述了瑞德三次的假释场景,三次面对假释官瑞德的不同表现。

但瑞德在第三次才能获得假释,至于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三次的表现中可以窥探一二。

.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

《肖申克的救赎》常年占据着豆瓣榜上的TOP1,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的经典。

在肖申克监狱中,瑞德可谓是混得很是不错,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中,混得如鱼得水。

在监狱中,瑞德面对任何人都能有着自身的办法,面对其他人的需求,他都能帮忙搞到。

但唯独在自己的假释中,接连败下阵来。

.

好了,扯远了,咱言归正传。

.

第一次假释:

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当时瑞德的表现吧。

在其和假释官对话的过程中,瑞德刻意的表现出自己已经是悔过,已经认清自己的过错并且改过自新。

在话语中,注意到,瑞德所说的每一句话,基本都是套话。

刻意的表现出诚恳。

正所谓,过犹不及。在瑞德非常用力的表现出自身的情感,频频的说一下套话,反而会让得假释官认为瑞德是为了能出去而故意表现出来的。

那么,这样会让假释官觉得瑞德是有着目的性的,故意为之。而瑞德所说的,在假释官的判断中,并不可信。

所以,给到了假释官如此的印象,瑞德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也是可以预料到的。

假如你是假释官,对于瑞德的表现,你也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

第二次假释:

十年后,瑞德坐在了十年前的同一个地方。

或许是经历过了十年的肖申克中的生活,瑞德对于假释已经是没有了第一次的热衷了。

在瑞德说话的语气中,瑞德只是机械性的说出和十年前所说过的话。

行为语气中,也没了十年前所表现出来的那么刻意的诚恳。

或许在十年的时间里,瑞德已经是被打磨了意志,这一次的假释面谈,瑞德已经是看做一个过场罢了。

同样的套话,经过十年后的时间再说出来,即使没有了十年前那样的具有目的性的表现,但是在假释官的角度中,瑞德还是没有说心里话,说真话。

那么,在假释官看来,这并不是认清错误,改过自新所该有的。

这只是一个过场罢了,在电影中,第二次的假释场景中,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电影中的描述也有意的加快了节奏。(这只是我个人这么觉得,勿喷呀)

所以,结果:驳回!

.

第三次假释:

第三次坐在同样的位置上。

瑞德已经是对于假释这件事情看开了,而这也恰恰的让瑞德爆发,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话。

心态上的变化,瑞德让假释官看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瑞德知道了老布的结局,也知道了一个被监禁几十年的人,出到社会上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

瑞德表现的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却也真正的向假释官诉说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假释官同意了。

对此,我认为有着以下的因素。

第一:瑞德已经是老了,即使是放出去也不会再有危害。

第二:瑞德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让得假释官觉得,肖申克这座监狱已经是做到了它能做到的事情。

第三:瑞德已经对出去不在抱有念想,假释官也知晓到了瑞德心中的想法,假释官认为瑞德已经是被肖申克打磨掉了意志,至于是否真的悔过,已显得不太过重要了。

.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插入一个题外话:或许没有安迪出去前让瑞德出去后帮忙的事情,让得瑞德有了一个念想,一件事情可做,或许真的会做出和老布同样的选择。

.

在电影中,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最后,导演有一个刻意的安排!

瑞德出去后,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和老布是一模一样的。

同样的大巴,同样在大巴上空洞的眼神,同样的在一家便利店做着政府为其安排的工作,同样的住在了同一个房间。

唯一不同的,就是两人的结局了。

我认为,这个场景对比很是重要,表现给我们的就是这个电影的核心思想:救赎。

在瑞德在想通了,要去寻找安迪所留下的疑问时,在他准备出发的时候,电影中特写给到了老布所留下的字。在老布的字下,瑞德也留下了一行字。

这就是救赎,瑞德在安迪的引导下,完成了自我救赎!!

.

.

以上内容,仅是个人看法,纯手打,觉得ok的话,请各位看官手动点点赞呗。

同时,你的解读是怎样的呢?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宝贵的看法!

.

.


思悟影视


第一次申请:坐牢二十年,老朽的官僚。

瑞德进入房间,看见对面坐着五个秃头老年人,暮气沉沉。其实对于他们五个而言,这不过是一次例行公事,走个场面罢了。

所以他们只问了瑞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改过自新?”

而这个问题,瑞德不论有没有撒谎,最终的结果都是注定的。

因为对于这五个人来说,在即将退休的年龄,不犯错便好。不论犯人是否改过自新,都不能放,这样便不会出现问题。

谁能保证罪犯出去便不会再犯?对他们而言,安安稳稳混到退休就好。

第二次申请:三十年后,往事重演。

这一次,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对面五个人,并不是上一批的人,而且从年纪上来说,相对上一批年轻了那么一丢丢。

再次来到这个房间,瑞德依旧心存希望,期望着能够通过假释,他说到自己已经改过自新,再也不会危害社会。在他认为,这就是对面那些人想听的,所以他没有改变什么,不过是重复了上一次的回答。

依旧是同样的流程,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

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瑞德再度失望。

第三次申请:年轻的官员,自由的降临

首先,第三次最明显的便是年轻,至少中间几位男性头发茂密,没有秃。

其次,相对之前全部都是男性来说,这次审核有一位女性的存在。

而我们的主人公瑞德,也在几十年的牢狱生活中,渐渐地被同化,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出去。

所以,这一次的他很随意,不再固定式的回答,开始谈人生,谈过去青春岁月。

对于习惯了肖申克的他而言,回到社会反而会让他恐惧,他已经开始害怕改变了。

最后

三次的审核,一次比一次年轻的官员,预示着,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

年轻的官员,他们更愿意接受改变,在看到瑞德对过去的悔恨后,他们相信并愿意给予瑞德自由。

与此同时,也有瑞德真正悔过的原因,前两次,瑞德更多的是对自由的渴望,而不是悔过。

他只是用着套话去回答那一个问题,希望得到自由。

而在第三次,他已经被同化,习惯了一切,对于自由不再渴望,更多的回首往事,对过去那个年轻人的悔恨。


戏言浮生梦,闲谈剧中人,我是戏语疯言。




戏语疯言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瑞德在第三次假释时,终于获得了自由。相比于前两次的假释审问,最后一次的瑞德可谓言辞激烈说话不留情面。可就是这样反而能获得了假释通过得到了自由,为何会如此?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其实细心一看,还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分析原因前,我们得先来了解一般监狱假释的前提和基本条件:1.犯人服刑达到原有刑期的一定时间(在那个时候的美国,达到刑期的三分之一就可以申请假释了,好比刑期是30年,服刑10犯人就可以申请。)2.犯人监狱遵守监狱规则。3.通过一些审核被认定为的确有一些悔改表现,且不会再给社会带来危害。这就是假释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下面分析瑞德之所以获得假设的原因。

一.假释审问官通过最后一次假设审核与瑞德前两次假释时所谓的悔改表现对比,觉得其是真有悔改。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知道,前两次瑞德被假释审问官叫去时,瑞德一个劲儿的迫不及待的表现说其如何真实的悔改和知错了,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对自由的渴望,想要迎合审核人员想要听的说辞,以至于其所谓的悔过自新表达的非常官方和千篇一律。

绝大多数想要通过假释的人说的都会是他那一套说辞,在当时经验丰富的假释审问官看来,像瑞德这一类人所谓的知道悔改不过是为了能得到自由而刻意说的话而已,毕竟能这么快这么迫不及待认错悔改的人其内心是不可能真的悔改了的。

而在第三次假释审核人员到来时,对面的老瑞德,从老友安迪事件中对自由和希望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因为他此刻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所谓的改过自新无非就是一套自欺欺人的说辞而已,因为改过自新就是弥补自己曾经放下的错误。而他已经不可能去弥补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因为他的错误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被关在监狱这么多年,他已然从一个稚嫩的年轻人到如今的垂垂老矣的老人,这种遗憾是他已经永远无法弥补的了,所以他何谈改过自新?因为他永远无法再改过自新了,这是一种思想的改变,是瑞德对自身所犯错误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改变。这是前两次假释审核人员没有从瑞德身上看到的,而这也正是审核人员想看到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表现才证明了瑞德是真的有改过自新了。

二.因为老布和安迪的事儿,瑞德对自由已经不再那么渴望,还有其对自己所犯下错误的愧疚,他甚至认为自己就该待在监狱里。

因为老布出狱不久适应不了新世界的生活而痛苦直至最后自杀,当时的瑞德就说到过这种体制问题:“起初你讨厌他,然后逐渐的习惯了他,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当我们习惯于一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就成为这种制度的牺牲品。”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瑞德的感同深受。

在面对假释审问官的提问时瑞德回答:“后悔?事实上我没有哪一天不后悔,我后悔不是因为我在监狱服役,也不是因为你们我应该觉得后悔……赶紧把你的章盖上去吧老弟,别在浪费我的时间了,说句实话,我根本就不在乎。”事实上瑞德认为他就应该待在监狱,应该接受惩罚,这才是一个人内心真正后悔的标志,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能否在走出监狱已经不在乎了。对于瑞德来说,后悔曾经犯下的错,继续在肖申克监狱服刑就是自己的救赎。

在假释审问官看来,一个人越是能坦然面对自己接受惩罚的现实,就代表他改过自新的越好,你越不想出去,就代表你已经在悔改在反省在救赎,所以那一刻,假释审问官才毫不犹豫的盖上了章同意假释。


荧幕精彩瞬间


第三次和假释官员谈话时,瑞德已经服刑了40年了。

与前两次的假释谈话不同,第三次的瑞德的回答不再那么官方含糊,而是将真情实感毫无保留地流露,将心里滋味一倾而出。

将后悔满怀但却无助又无奈的痛苦抒发得令假释官沉默感思,令观众心疼感动。

面对假释官,他脸上却不是迫切和渴求的表情。

已经经历了两次假释失败的他,不再像曾经那样强调自己已经改过自新了。

这次的他说话毫不客气,有些气愤,更多的是无奈。


瑞德说:“我每天都在后悔,但不是因为受到惩罚才感到后悔,回首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想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解决,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现在办不到了,因为那个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个垂老之躯。

我得接受这个现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用,你盖章吧!别再浪费时间了,我跟你说实话吧,我他妈早就不在乎了。”

结果令人出乎意料,结果令人惊喜万分,这次假释官盖不再是拒绝的章,而是准许的章。

对于一个假释官来说,耳边已经萦绕过无数声的“我改过自新了”,“我后悔犯罪了”。

而瑞德的这种为年轻的自己犯过错误感到压抑痛苦,为无法弥补错误感到无奈悔恨,为自己的处境坦然接受的回答,让假释官感到印象深刻,听到了心里去。


壹条电影


有些东西你越想得到反而越得不到,有些事你越想去证明反而越让人怀疑。《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假释审核官员也许就是这样的心态,所以前两次才不相信瑞德。其实也很合理,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试图去炫耀和证明自己没有的东西。

让我们回顾一下瑞德前两次的假释申请。


第一次是在他服刑20年的时候,他申请假释时一再的向假释官解释自己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罪行改过自新了。可是过于急迫的解释反而让假释官怀疑他是否真的改过自新,或者只是为了早日出狱,于是拒绝了他。第二次是在他服刑30年的时候,为了出狱他更加诚恳的表示自己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态度,然而依然无法让假释官信服,仍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时候,如何向医院证明自己是正常人?有很多答案,其中网友们公认最可行的就是服从医院的安排,该吃药吃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同理也适用于此处,第三次的时候瑞德已经没有那么渴望证明自己了。这时候瑞德已经服刑40年时,其实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也对于是否能够出狱不抱什么太大的希望。大半辈子与社会脱节,他出去了也难以适应外面的生活。这次假释官问他是否后悔时,他没有单纯刻意强调自己的悔意,只是平静的讲述自己过去是多么愚蠢和幼稚,自己如今已垂垂老矣,不再是过去什么都不懂的小男孩了。其实从这里,假释官就已经能感受到瑞德的改变,更明白他已经没什么社会危害性。最后瑞德也丝毫不在意是否能通过申请了,态度甚至不太友好。没想到最后缺通过了假释,重获了自由。


老生观影


这三次瑞德的不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brooks出狱后的结局极大的降低了他想要出狱的积极性,还有前两次审查员的拒绝已经使他有些绝望了。另一方面,这和审查员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两方面不太好说哪方面原因比较重要,但是后者需要着重说一下。前两次的审查员高高在上,都是年纪和他差不多的老油条,瑞德不敢放肆;而第三次的审查员微笑服务,而且换成了年轻人,瑞德就放的开了(在这里又要忍不住赞一下摩根·弗里曼的演技啦,真的细节)。

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服务态度带来的差别,这部分导致了两次审查当中瑞德回答的截然不同。它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瑞德的主观原因了。前两次瑞德的回答基本相同,在我们看来两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套路。回答的很漂亮,态度也很好,但是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真情实感,为了回答而回答。而第三次就不一样了,不仅有很多脏话,而且和审查员是有交互的。这个对话过程当中瑞德表达了自己在狱中这么多年的真实感悟,最重要的,在他的表述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他深沉的忏悔和厚重的沧桑。很明显这打动了审查员,从而使瑞德通过了这次审查。

还有一点,我觉得瑞德即使前两次就像第三次这么说也基本上不会被通过。我们可以看一下Brooks,他被放出来的时候明显已经很老了,那么之前肯定已经经过了多次审查了,而且还没给过。那么为什么最后给过了呢,因为后面brooks后面自己都说了,它已经太老了,不可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胡作非为了。这就说明前两次的审查员基本不会给过,因为之前的审查员怕给过了之后万一那个人再犯罪的话自己会担责任,所以只有他们采取了犯人没有犯罪能力的情况下才会给过的做法。(第三次的审查员变化这么大我认为是体制改革了,政府对犯人的重视程度增加。毕竟之前报社报道了典狱长的大新闻)然而当一个人没有所谓犯罪的能力了其实就是这个人已经基本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了,就像Brooks,最后只能选择上吊。从这可以看出原来的审查简直就跟没有一样,甚至没有还好一点。他们这种审查完全违背了给犯人改过自新的机会的这种初衷。因为给了还不如不给,Brooks不出狱的生活比起出狱的生活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当然,也有可能是体质和审查员的看法根本没变,纯粹是因为瑞德已经老了,没办法犯罪了。毕竟电影只表现了瑞德一个例子。不过有一点,瑞德放出来时的年龄相对brooks还是很年轻的,brooks最后感觉得有70往上了,瑞德好像也就60左右。


小晨娱乐说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电影,一千个人看,会有一千种解读。

乐哥认为:瑞德在第三次申请保释时,获得批准,是因为保释委员会觉得瑞德已经被肖申克监狱改造得“体制化”、“去希望化”、“去自由化”了。

换句话说,不管以前做过什么,现在的瑞德对社会来说已经完全“无害”了,所以才释放了他。



“肖申克监狱”,是一个磨灭人所有希望的集中营。

囚犯进监狱的第一天晚上,会号啕大哭,经过几十年的“体制化”生活之后,会对围墙外面的世界产生恐惧。这期间,人的希望被一点点磨灭,剩下的,只是一副躯壳。

典狱长山姆曾经说过:“将你们的肉体交给我,把你们的灵魂交给它(圣经)。”

等几十年之后,“肖申克监狱”再次把那副躯壳还给你的时候,灵魂已经无处安放了!

从瑞德面对保释委员会成员的发言可以看出,几十年前,他也许会痛哭流涕,认罪的同时,希望保释委员会可以给他一次改过自新机会。现在的他,无所谓了,爱咋咋地,不抱任何希望了。

所有希望,都被磨灭,所以他才被放出来了。

“肖申克监狱”的围墙之内,是“体制化”,是“规则”。



瑞德保释获批之后,在一家超市打工,每次想上厕所,还要向老板汇报一下,尽管老板一再强调,上厕所不用经过他同意。但是,几十年的牢狱生活,让瑞德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除了干活与被人操控,瑞德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他的人虽然已经暂时自由,但是内心,还是被囚禁在那个监狱之中。

他已经被“肖申克化”了,哪怕人已离开监狱,但是内心早就被打了肖申克的烙印,保释委员会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让他他通过保释的。

结语

“有的鸟儿,你永远也关不住,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反过来想,除了安迪这只特殊的“鸟儿”,其他人都被牢牢关住了肉体,囚禁了灵魂。

“肖申克监狱”只是一个隐喻,他可以是一个人的内心,也可以是局限我们自身的外部环境。我们在自己或他人划的“圈”内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有一天,我们跳出圈外,见识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但是,几十年的生活惯性,还是会将我们拖回圈内。

愿,每一只鸟儿,都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乐之者电影


那年夏天

瑞德在那年夏天因谋杀罪被法院判处了无期徒刑,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情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也改变了美国进程。那年夏天,1927年的夏天发生了什么事了呢?

1927年柯立芝总统坚信市场经济秩序,崇尚无为而治的政府,当时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0年时间里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泡沫巨大的金融服务业,银行家们把黄金藏在地下室,市面上发行白纸一样的美元在流通,没有金本位的支撑,一切繁荣景象都是海市蜃楼,这一切都为1929年大萧条埋下了埋下伏笔。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拿着10万美元年薪的合法公民,需要向联邦政府纳税,需要向州政府纳税,甚至需要向市政府纳税,到手里的钱不到2万美元,这让美国人无法承担高额税务负担。与此同时,美国妇女的女权运动高涨,女性用手中选票威胁议员们制定了禁酒令(丈夫喝了酒,情绪不稳,经常家暴,损坏妇女人身权益),禁酒令规定饮酒的场合和饮酒量,这让无数酒鬼无法忍受,想尽一切办法搞酒,搞不到酒的丈夫,情绪更加不稳,妻子遭到家暴的频率和强度更高。

那年夏天面临着高额政府税收和禁酒令及疯狂的股票行情及种族主义政策,有一个叫做欧瑞李的家伙把炸药埋到了学校教学楼下面,随着爆炸声轰然一声巨响,200名儿童成为了粉末,那个变态的行径震撼了整个美国。在那个疯狂的夏天,瑞德做出了疯狂的事情,他交不起税,他喝不到酒,他想到一个可以免费提供住宿和吃饭的地方,就像警察和小偷故事说的那样,他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弄进去,希望永远不要出来。

我不再信仰上帝

瑞德在牢里呆了20年后的一个夏天,那是1947年美国人领导世界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杜鲁门在欧洲推行金元外交,美国人成为了世界的债主,华尔街的银行家们赚的盆满钵满,安迪就是他们其中一员。

美丽的妻子和漂亮的豪宅及受人尊敬的职业,安迪努力工作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可是他却忽略了满足自己妻子的欲望,她背着他,与隔壁老王搞到一起了。安迪喝了很多酒,他买了枪准备干掉老王,可是他喝得太多了。第二天,警察在附近的车里找了他,看到他手上血迹,法院按部就班审判了他,他被判处谋杀罪成立,需要在里边待上很长一段时间。安迪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悔恨自己冲动夺走了妻子的生命。

瑞德第一次看到安迪的时候,觉得他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小白脸,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安迪在偶然机会发挥了他精通财税的专业,帮助狱警成功合法避税,为狱友们赢得了一次向正常男人们一样坐在屋顶喝啤酒的权力,这是给了他们人生的尊严。瑞德开始关注这个小白脸,同时也要面对自己的人生,人生需要靠争取才会有希望。

瑞德此前已经经历了数次假释申请,他已经变得麻木了,他自己面对假释都觉得可笑,他对假释审查委员会的人说:我已经改过了,我知道错了,监狱的生活让我受到惩罚,我不该那样做!假释结论报告是:不通过。

安迪这个时候,正在为争取改善监狱图书馆条件向议员们写信,写信写了十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最终让议员们无可奈何答应拨款建设图书馆。瑞德还要继续,他认为这只是个开始,监狱需要更大刚好的图书馆来安放迷茫的灵魂。与此同时,瑞德的第二次假释申请免试开始了,他精心准备,非常虔诚的对他们说:我开始信仰上帝了,我虔诚悔悟我犯下的过错,我已经不期待宽恕了,那是我罪有应得,我不会再伤害别人了。假释委员会结论依然是:不通过。

安迪宽慰了瑞德,瑞德成为安迪给监狱长做假账得力助手,这些国家公务人员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偷税漏税,而可笑的是他们却负责看管和抓捕偷税漏税的罪犯,并且负责改造他们。他们正在孜孜不倦的享受着工作乐趣的时候,监狱进来了一个小偷,这个小偷吹牛的时候说到自己和同伙一次行窃看到一个银行家老婆偷情,他们被发现后,同伙枪杀了奸夫淫妇,而愚蠢的警察竟然认为是醉醺醺银行家做了这件事,银行家入狱了。小偷吹牛的故事和地点正是安迪的家,安迪说服小偷为自己作证,自己将付一大笔钱给他,小偷答应了。监狱长为了防止自己偷税漏税秘密泄露,涉及杀害了小偷,安迪想找监狱长理论,却被教训后关押了起来。

瑞德知道所有事情,但是作为阶下囚他没有任何办法,安迪找他要了一把鹤嘴锄用于雕刻消磨时间,同时还要了一张性感女明星安茱莉的海报,安迪此时开始了自己灵魂救赎计划,十年如一日的挖崛逃亡的地道,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安迪逃出升天了。瑞德第二天早上,监狱长查房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韦德想起了安迪的嘱托,如果他可以出去一定记着去自己与妻子第一次相遇的榕树下一块石头压着一个铁罐,那里面有惊喜给他。

假释委员会又一次审核瑞德的假释申请,老瑞德已经心如死灰了,他两眼无光,麻木的对着他们说: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自由了,也不希望什么自由,年少轻狂做的错事让自己失去最美好的青春。你们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吧!瑞德转身离去,这一次他的申请通过了。

1967年的夏天,瑞德走出了肖申克监狱,他可以自由的喝酒,他可以自由自配人生。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肖申克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否则,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华盛顿邮报》评

唐俊龙55398571


问题:《肖申克的救赎》中,为什么瑞德第三次假释才成功?

影片中瑞德其实是第四次不只是第三次,为了使剧情不拖拉,省略掉了一些,这个可以从假释审核官说的话来验证,每服刑10年有一次申请假释出狱的机会,而刚好到瑞德服刑满40年的时候成功假释出狱了。

那么为什么第四次的假释申请却被审核人员通过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瑞德被监狱体制化了,这个可以从瑞德在剧中说的几次说话中得到验证。

第一次,是在布鲁克假释后

瑞德说:“他只是体制化了,坐了50年的牢,成了井底之蛙,他念过书,在狱中有地位,出狱就成了废人,双手犯关节炎的囚犯,想向图书馆借书都会被拒,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离不开他,这就叫体制化。

第二次,是在安迪与瑞德讲述自己出狱后要去什么地方的时候

瑞德说:”我在外头吃不开的,我一生都耗在肖申克,我已体制化了,就像布鲁克一样,我在牢里让你有求必应,一出社会,电话簿里样样都有,但我连查都不会查。“

从两次的说话中,我没可以看出,几十年的牢狱生活,已经磨平了瑞德的棱角,磨灭了他对狱外生活的憧憬,几次假释申请被拒,磨灭了他可能认识新事物的机会,在这四处的高墙内,他有着自己的小供货渠道,出狱后他什么都不是,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没有,这让他感觉的迷茫、害怕。

正如瑞德在最后一次假释申请的时候说的那样,他没有一天不后悔当初所做的错事,不是因为接受惩罚后才后悔,而是因为他无法回到过去,去劝诫当初年少无知的自己,年老的身体已不适应外面的社会。

而审核人员最终同意瑞德的假释,则是从瑞德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已经被监狱体制化了,年迈的身体,消极的想法,已无法对社会产生危害,这就是所谓的体制化。

禁锢你的身躯,从精神、从思想上一点点侵蚀,直到你变的眼界狭窄,与世界脱轨。从失去自由的那一刻起,永远让你不敢想重获自由!


小星哥侃电影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前两次假释失败是因为诺顿的干扰。因为瑞德知道诺顿的不少秘密,诺顿怕他出去乱说,所以假释没成功。同时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

诺顿的死,瑞德得到了出去的希望。

诺顿在监狱呆了四十年,一个老人,随之而来的是疾病,养老。美国政府无意于给一个囚徒养老买单,所以释放。出去自生自灭。是历史的必然,也揭露了人性的丑恶。


管理人员看到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麻木,只会说客套话(申请假释时),安迪出去的同时他也得到了救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