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李调元与遂宁人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嘉庆本《四川通志》认为李调元:“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认为:“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终老。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蜀中著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李调元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 著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等。《曲话》和《剧话》多摘引前人的戏曲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李调元主张宗法元人朴素自然的风格,反对曲词宾白的骈丽堆砌的时尚,间有对剧作本事的考证,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资料。难能可贵的是他记载了当时勃兴的吹腔、秦腔、二黄腔、女儿腔的流布情况,对弋阳腔、高腔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为后世戏曲史特别是剧种声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书籍达10多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我的中国行(四十八)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