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收到一封信,里面仅有三十字,为何立刻服毒自尽?

风一样的小菇凉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秦始皇免去吕不韦相国职位,并下令远离咸阳前往河南封地,标志着吕不韦被剥离秦政治体系。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潜规则,随着秦庄襄王和嬴政的权利交替,为臣的进行人事变动也很正常。



偏偏嬴政在过渡阶段出了岔子,吕不韦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吕不韦被免职贬回封地的第二年,嬴政给吕不韦写了封信,具体内容如下: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简单翻译:你对大秦有什么功劳?享受封地和食邑十万户?你又和秦王什么关系?敢称为仲父?嬴政连续两个反问句,句句诛心!直接重击吕不韦心头,心神不宁的吕不韦直接服毒自杀。吕不韦为啥自杀?我们从这封信中的两个关键词寻找答案:功劳和关系。


仔细看信件末尾,嬴政已经给吕不韦安排后路,带着家人去蜀地居住。

说好的安排是真贴心?还是假伪善?吕不韦被贬谪后的表现证明,他并没有脱离权势,彻底和秦国的政要屏蔽朋友圈。《史记·吕不韦列传》:“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被下放了,各个诸侯国的的使者,还去慰问吕不韦。吕不韦的人缘还是挺好的,恰恰这个举动让嬴政不满,君王不是在咸阳么?你一个罪臣搞什么小团伙?又是连续两个反问句,当然这是我替嬴政提出的。而嬴政当时的真实想法是:“秦王恐其为变。”你要准备要造反么?常人的想法还是太天真,可能吕不韦也没当回事,不然不会大张旗鼓,唯恐天下不知道似的张罗接待宾客。紧接着,洋洋洒洒的三十个大字朝着吕不韦罩去,突然想起《西游记》也有类似的桥段,如来佛不就靠着一句真言镇压了孙悟空?


何为谋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吕不韦是缔造者,嬴政是受害者者。

公元前265年(昭王四十二年),安国君被选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子嗣。其中,最不起眼、最不受宠异人被委派到赵国当人质,而吕不韦恰巧在邯郸做生意。历史上最著名的邂逅就在赵国诞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奇货可居。”我在这里就不重复这个老掉牙的故事了,总之异人靠着吕不韦的投资当上秦国君主,吕不韦也靠着异人当上秦国丞相。《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 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看似童叟无欺合理公平的买卖隐藏着巨大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嬴政的母亲赵姬,吕不韦的小妾,秦庄襄王的老婆,以后得赵太后,又以后吕不韦的情人……关系有点乱,用一个时下流行的话概括:轮流接盘。赵姬开始跟着吕不韦,又跟了秦庄襄王,秦王死后,两人又勾搭在一起……


复杂的男女关系背后,是吕不韦诱发秦国政治架构的崩塌,有人真的谋反!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二岁的嬴政继位,秦国的大权落在赵太后和吕不韦手里。开始吕不韦乘着嬴政小,可以无限制的和赵姬各种快活,眼看着嬴政慢慢长大,他担心事情败露,偏偏赵太后海欲难填。吕商人精明的脑袋立刻有了办法,《史记·吕不韦列传》:“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时纵倡乐。”献上打桩机嫪毐供赵太后享受。结果嫪毐仗着赵太后的宠爱,渗透到秦国政治核心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总之能玩得有多大就多大,甚至偷偷给嬴政生下两个弟弟。

秦国此时的权力一分为四:一,猥琐的吕不韦。二,淫荡的赵太后。三,大根嫪毐。四,蛰伏的秦始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人向嬴政告发赵太后的丑事,嫪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准备造反。结果被早有准备的嬴政全部消灭,将母亲赵姬逐出咸阳。


吕不韦可以假装置身事外,可嬴政不是那么好骗的。

嬴政是出于自我保护和维护政权统一,才对嫪毐和赵太后下手。偷偷爽爽就算了,尽然还想偷掉君主的王位?随着嫪毐和赵姬集团全部覆灭,秦国的掌权人物只剩下嬴政和吕不韦。当时也有人告吕不韦黑状:“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这是本纪中第二次提到吕不韦谋反。只不过吕不韦提前玩了一手高明的祸水东引,关键时刻又站到嬴政的队列里面。他若隐若现的政治立场和堪比半个国君的政治资本,嬴政也会权衡利弊。何况吕不韦并没有做出直接伤害他个人利益的事情,唯一可以坐实的是嫪毐谋逆。但吕不韦纵容嫪毐和赵太后偷情、弄权是不争事实,没有吕不韦,也就没有嬴政的政治危机。


权臣?还是忠臣?臣心里面清楚,君怎么想的才重要。

嬴政继位至亲政,主要围绕两个关键人物。第一个吕不韦,第二个赵姬,跳梁小丑嫪毐就不提了。首先,吕不韦在嬴政秦政的过程中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我们都说一个人的成长最大的收获是阅历的增多,嬴政小时候不理解吕不韦覆雨翻云的本事,长大了可就明白了,一臣两君主,地位如斯,权势倾城。他能不害怕么?最狗血的是当初嫪毐事件爆发的源头不就是一句话:在背后称呼自己是嬴政的爹地!对于爹不爹的嬴政也无所谓,毕竟亲爹刘给他的就是这烂摊子,可现在吕“仲父”还侯着了。我们在重复一下信件内容是,你有什么功劳?你有什么身份?吕不韦是真有?还是没有?只有赵姬说这个可以有!赵姬淫是荡了点,可她才是整个事件中的明白人,起到最大副作用的亲妈妈。那么出于身份和忌惮,最重要的还是能力,吕不韦比嫪毐更具水准的政治格局,在嬴政心里这是个死结。卿不低调,唯以死谢罪!

吕不韦死了,人死茶凉,凉哇哇的凉!他可能想保护家族,保护家人不受清算,况且嬴政给了承诺!我想说亲,你想的简单了,在吕不韦受到信件前还发生了一件事:“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归复咸阳。”嬴政把赵太后请回咸阳,一个是返回,一个是撵走。秦国的大臣真可以,一堆人还在啰啰嗦嗦帝王家事。这次事件中我不知道嬴政知道了什么秘密?还是吕不韦又当起操盘手?只知道嬴政不需要“仲父”,什么爹不爹的,他是胸怀天下的千古一帝!


我不是易中天


不少人推测吕不韦实为嬴政生父,所以为着儿子的事业前途,吕不韦收到嬴政的谴责信后,没有多加分辩就自杀了。

嬴政发给吕不韦的那三十个字翻成大白话就是:“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说吕不韦对秦国没有功劳,那真是太冤枉吕不韦了。

想当年嬴政之父异人在赵国为质,那真是爹不疼娘管不着,吃穿都发愁。若不是吕不韦那“奇货可居”的设想和实施,哪有嬴政的出身?虽说吕不韦据此从商人一跃而成权贵,自己确实做了笔划算的大买卖,但也正是这番运作,让秦国得了个强大的君主,嬴政绝不会认为自己很差劲吧,所以,吕不韦对于嬴政,对于秦国,是功不可没的。

吕不韦的传奇,是由他惊人的洞察力和远见造就的。他深刻认识到了彼时炙手可热的华阳夫人及其弟阳泉君的后顾之忧,藉此将异人推给他们,又用异人成为嗣君的可能来说服赵国礼遇这个本无人待见的庶王孙。


不得不说,吕不韦是个奇人,深谋远虑,执行力也强。这样一个人,为何会因为嬴政的一封信而自尽呢?

从当时的情势来看,吕不韦的势力和声望都很高,即便因嫪毐之事被遣回封地,拜访他的人仍然很多,这引起了嬴政的不满。

惯于审时度势的吕不韦知道,他的富贵与权势跟做生意一样,跟市场需求相关,此时的嬴政,已经不需要他了,他也无从再找到当年的那些“奇货”了,他的存在,已经不是一种需求,而是一种阻碍。嬴政甚至不愿再称他“仲父”,从私人感情上也要隔绝他了。


此时的吕不韦,像生意人一样,没了客户,又没有新产品开发,已濒临破产,惟有一死以存体面。至于嬴政是不是他的血脉,已经不是他活下去的理由了。


钱多多读文史


在家“养老”的吕不韦收到秦始皇的来信,脸色大变,思前虑后,选择服毒自尽。信中只有三十个字,意思也很简单明了,没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这一看就是绝交信啊,语气很坚决。

开口就是你对秦朝有什么功劳,却占着河南十万户的封地?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让我叫你一声仲父!带着你家人搬去蜀地吧!短短几十字,既抹去了吕不韦的功劳,还不让人家攀亲戚。

这吕不韦可能没有那么出名,好些人不认识他。他可不是真像秦始皇说的那样无用,他对秦朝还真有大作用。

可以说,秦朝能够一统六国,吕不韦有很大一部分作用,他本是一届商人,后来做到权倾朝野的宰相,能力可想而知。

秦庄襄王运气不佳,好不容易继承王位,没几年就去世了。当时吕不韦推波助澜,让嬴政继承王位,可惜他年纪还小。这样一来,大权不就都落到吕不韦手中了吗?


其实这其中还牵扯出一段丑闻,甚至到现在还有人怀疑秦始皇血统不正,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事被人们添油加醋,已经说不清了,不过笔者推测秦始皇还真应该是秦庄襄王所生。

秦庄襄王死后,当年嬴政还小,吕不韦整天过的跟个皇上似的,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吕不韦和赵姬旧情复燃。

这赵姬曾经就是吕不韦献给秦庄襄王的,据说赵姬去的时候就已经怀孕了。众说纷纭,还好《史记》破案了,书中清楚地写道,秦始皇是秦庄湘乡楚王的儿子。民间也更倾向于这一说法,不过真假与否,已经难以考证了。

不管怎样,和皇太后不清不楚的罪名,吕不韦是逃不掉了。这让秦始皇情何以堪,他那时候小不懂事,可他渐渐长大了,这样的事情败露,吕不韦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

吕不韦也开始担心了,他就想了一计,也就是这一办法,直接推动了他的死亡。本意是自己脱身,让门客嫪毐去敷衍赵姬。可没想到这个门客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反手就把吕不韦卖了,他也想当皇上。


可惜嫪毐运气不佳,赶上了秦始皇大有作为的时候,事情败露后,他就偷出了太后和皇帝的印玺,伪造命令攻击蕲年宫,准备造反。

秦始皇也是很有才干的一个人:“凡有战功的均拜爵厚赏,宦官参战的也拜爵一级。”

这样一来,大家当然支持秦始皇,嫪毐及其死党被一网打尽,他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掉。可怜嫪毐还曾经幻想过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呢。

该事件后,吕不韦也被罢相,其实秦始皇也是网开一面了,让他回家养老。可是吕不韦这一生太爱权利了,他还想掺和政事,养着大批食客。

此外,很多人是他一手提拔上去的,这些人还妄想着他能翻身。这样一来,彻底的激怒了秦始皇,也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秦始皇这封信意思很明显,就是要他死,吕不韦即便不自杀,秦始皇也不会留他了。

其实吕不韦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被迫“养老”,他就应该韬光养晦,安享晚年。本来他这一生赚的钱财,几辈子都花不完,舒舒服服养老多好。自己功高震主,皇帝又怎么能留他?

自杀的消息传入秦始皇耳中,吕不韦死后秦始皇下令没收他的全部财产。努力一生,苦心经营的财富化为泡影,最后两手空空离世。倒真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史之策


嬴政即位的第九个年头,长信侯嫪毐跟太后私通的事情被人举报,言及两人乱搞生子两人,并且嫪毐野心勃勃与太后谋划,让私生子取代嬴政当秦王。

此时亲政的秦始皇对此展开彻查,发现了嫪毐走的是吕不韦的路子,才得以进入宫中。于是在夷嫪毐三族,杀太后两子,并将其迁到壅地后,便想要干掉吕不韦。但念及吕不韦辅佐先王功高,加之吕不韦门下宾客辩士多方游说,碍于舆论及其势力,嬴政最终选择罢免了吕不韦的相位,将其打发到洛阳封地就国。

吕不韦被罢相后,各诸侯的使者们来邀请吕不韦跳槽的络绎不绝,嬴政忌惮吕不韦这么大的影响力,怕其造反或者直接跑到敌国,于是写信给吕不韦说: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嬴政的话,充满了威胁。虽然书中没有直言要吕不韦死,但蛮横地要求他全家迁移到偏远的蜀地,让其感受到了深深的逼迫,于是吕不韦饮鸩而死。

作为权倾一时的秦国丞相,在去相位之后无论在秦国还是诸侯之间都拥有极大影响力的吕不韦,为何就因为一封简短的书信,就自杀了呢?

这不得不从吕不韦的思想倾向说起。

吕不韦处于战国末年,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总体上渴望七国一统。无论是儒家、墨家,或者后来居上的法家,他们此时的政治倾向,都认为“天下一统”是结束战乱的唯一途径。吕不韦作为一个活跃在法家大本营秦国的政客,自然也抱有这种心理。

“天下一统”的核心基础是君主集权,在秦国君主集权的思想深入人心。作为天下第一强国的丞相,吕不韦的心里,自始至终也都认为设置君主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曾在《吕氏春秋》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忠君”的思想,即不但要有国君,而且应该提倡臣下忠于国君。

吕不韦虽然“忠君”,但商贾出身的他,自幼就养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眼光观察事物的自觉性,使得他在考虑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产生极端思想。

他在“忠君”方面也是这样,虽然认为君主对国家至关重要,但却并非事事“唯君”。所以他又认为设天子并不是奉承天子,天下也并非天子一人所有,甚至为了国家利益考虑,必要时候可以废掉不合格的君主而拥立有本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上位。

这种观点,是主张绝对君权的嬴政所万万不能接受的,两人思想上的分歧,必然会导致两人关系的势同水火。

除此之外,吕不韦还拥有极强的权力欲望,权力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具有难以割舍的诱惑力。

为了长期占有秦国顶级权力,吕不韦对嬴政恩威并施,首先举荐嫪毐进宫,让自己从跟太后的不正当关系中金蝉脱壳,其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嬴政对他成见。

另外,吕不韦集三千门客著《吕氏春秋》,用来训导秦王,让他学会做一个“无为之君”。这种软硬兼施的措施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现有权力,使其不受侵犯。

这就是吕不韦的心理,忠于君主,但却又为了权位试图将君主改造成一个不管事的“无为之君”。这两种矛盾的心理,最终使得吕不韦在秦始皇亲政后进退失据。

嬴政亲政后,另外设了两个丞相来分散吕不韦的权力。如果说,吕不韦是一个野心家,想要取秦王而代之,那么这个时候无疑是发动叛乱最好的时机。因为羽翼未丰,而吕不韦丞相之权虽被削弱,但还拥有多年来积蓄的雄厚势力。

但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吕不韦并没有走上造反之路。后来吕不韦到洛阳封地,也只是利用诸侯对他的重视来造势,试图重新回到秦国权力中心,骨子里也没有背叛秦国的想法。

但嬴政短短30个字的书信,字字如刀,把吕不韦十多年的功劳完全否决,逼着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剧透历史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收到还是秦王的嬴政的一封信,信里只有短短30余字: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翻译过来就是:你何德何能?封你河南地十万户侯,你还真敢伸手?你跟秦国何亲何故,竟然敢号称寡人的仲父?打明儿起,你就卷铺盖去蜀地吧!

于是,文信侯吕不韦全家老小,就踏上了发配蜀国之路。

吕不韦刚刚走出封地,就越想越不对劲——自己从一个商人走上秦国相国之位,又从相国之位被贬出京城,现如今又被发配到蜀地;下一步,秦王还会怎么对待自己呢?会不会把自己杀掉呢?

更何况,吕不韦与秦王的母亲赵太后有不清不白的关系。吕不韦为赵太后所举荐的“大阴人”嫪毐还给秦王生了两个弟弟;若是仅仅生了两个弟弟也就罢了,两年前,嫪毐竟然发动蕲年宫之变,差点儿让秦王提前“驾崩”。

吕不韦的命运,也就是从蕲年宫之变以后,发生了大转折。

吕不韦犯下的这几条罪状,若真的按秦律定罪,哪一条都够他死好几回。想到这里,吕不韦有些绝望,索性一杯鸩酒下肚,了却残生。

可是,嬴政将吕不韦发配蜀地,真的打算在半道上搞死他吗?

答案是:不一定。

嫪毐被处死之后,嬴政下令严查此案。毫无疑问,举荐嫪毐的吕不韦,也被牵连其中,《史记》记载:

“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

译文:嫪毐死后,嬴政下令严查此案,得到了详实的结果,而且此案与相国吕不韦有极大的关系。

当时秦王就怒了。

人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嬴政当时虽不是天子,可是他的怒火也不可小觑——嬴政下令将赵太后(嬴政亲妈)发配到雍地软禁起来;与赵姬有染的吕不韦,当然也没能逃过此劫,嬴政欲将其诛杀。

这个时候,吕不韦“三千门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听说秦王要诛杀吕相,秦国诸多大臣及吕氏门客纷纷前往说情,大家一致认为:吕相侍奉先王功高,罪不至死,还请大王网开一面。

思来想去之后,嬴政饶了吕不韦一命。


一直到第二年十月,吕不韦才被免去相国的职位(此前仍旧担任秦相国);免相之后,秦王将河南地赐给吕不韦,不想在咸阳见到他。

秦王嬴政将吕不韦“赶”到河南地,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嬴政年纪渐长,王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渐显;另一方面,吕不韦之前种种行为,虽然有诸多大臣和门客说情,嬴政真的不介意?

可见,嬴政虽然对吕不韦非常不满,种种表现来看,显然没有要杀死他的意思;吕不韦没有在河南地服毒自尽,说明他心里清楚,秦王并不想杀他。

真正促使吕不韦产生“秦王欲杀我”的想法,是另一件事,《史记》记载:

“秦王十年十月…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

大意是:吕不韦迁往河南地之后,并没有像嬴政想象中那样,安分守己静默等死;他仅仅在新的封地待了不到一年,过去的三千门客,纷纷到河南地“请教”吕不韦。如此,让嬴政非常惊恐。

试想,嬴政将吕相迁到河南地,就是为了削弱相权。

令嬴政没想到的是,吕不韦“搬家”之后,相权非但没有减少,似乎还慢慢变大了!长此以往,会不会是第二个“嫪毐”?会不会有第二场“蕲年宫之变”?

嬴政不敢往下想。

吕不韦私自结社聚会,嬴政当然能以“聚众谋反”的罪名将其处决。可是,嬴政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继续饶他一命,这就有了开头的那封信——即,将吕不韦往更远的蜀地迁徙。

说到底,嬴政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孩子了,他要实现宏图大志,吕不韦就必须走。

可惜,吕不韦意会错了秦王的意思。如果他老老实实迁往蜀地,说不定,他还真的死不了。虽然日子不如在中原那般钟鸣鼎食,却也足以丰衣足食。

《史记》记载:

“秦王十二年秋 ,复缪毒舍人迁蜀者。 ”

译文:秦王十二年秋天(吕不韦死后两年),那些因嫪毐谋反而迁往蜀地的门客,又被迁回原籍。

吕不韦如果不自杀,会不会如“嫪毐舍人”那样,在蜀地逍遥三五年,又回到中原呢?


记者李满


这是秦王赢政给吕不韦写的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你吕不韦何德何能,竟然坐享秦国赐予的封邑?你又与秦皇室有何血缘关系,尽敢以我的仲父自居!从即日起,你和你的家人全部迁往蜀地!”短短一封信,字里行间透露者秦王赢的愤怒之情。
(赢政剧照)


这封信可以一分为二看待,前半部分是斥责,后半部分是命令,前半部分并不是吕布自尽的原因,而让他绝望的迁入蜀地的命令。

在回答题目问题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下秦王赢政为什么会给吕不韦写这封信,中间究竟发生了那些故事。

吕不韦原是卫国人,靠着在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而发了家,后来在风月无边的地方邂逅了歌伎赵姬。由于赵姬是一位绝色佳人,所以吕不韦一掷千金,将其纳为爱妾。

不久,吕不韦结识了在秦国做人质的秦王子异人,因为吕不韦周游列国,不仅对时局非常了解,而且熟知秦国皇室之间利益纠葛,所以他看到了异人身上蕴含的价值。经一番详谈,两个人一拍即合,吕不韦负责帮异人运作秦王太子之位,异人许诺将来必报厚恩。后来吕不韦携重金亲自奔走于秦国,成功将异人过继给当时秦王太子安国君的正夫人华阳夫人。如此一来,就算大功告成。
(赵姬剧照)


一日,吕不韦宴请异人到家中做客,席间异人被陪酒的赵姬迷的魂不守舍,赵娆本就是轻浮女人,也不时眉来眼去迎合异人。趁吕不韦离席的片刻之功,二人就乱了手脚,不想吕不韦返回时撞见了不堪入目的一幕。吕不韦虽不痛快,但出于利益干脆就做了顺水人情,把赵姬送给了异人。

一年后,赵姬生下儿子赢政,夫妻二人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三年后,秦赵交恶,异人性命不保,吕不韦花重金买通城门守卫与异人逃回秦国。赵姬母子流落赵国。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后,安国君即位。三天后秦孝文王(安国君)去世,子楚(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任丞相,赢政及母亲赵姬被赵国送回。三年后,庄襄王病故,13岁的赢政继承秦国王位,吕不韦任相国,赢政尊其为仲父。
(吕不韦剧照)


九年后,秦王赢政在雍城举行亲政加冕仪式,嫪毐集团趁机发动叛乱,赢政发兵镇压,嫪毐兵败逃亡。秦王下令宣赏,嫪毐被活做。经数月审讯,秦王赢政弄清楚了嫪毐集团犯罪的动机及详细情况,于是始作俑者吕不韦浮出水面。

原来,赢政即位后,母亲赵姬就与吕不韦旧情复燃。随着赢政的日益长大,吕不韦担心媾和之事爆露,于是将自己的门客猛男嫪毐献给了“淫不止”的赵太后。嫪毐是个奇人,对赵太后有致命的诱惑,赵太后如获至宝,身心愉悦之余,不断给嫪毐封地奖赏,并纵容嫪毐伺养门客。很快嫪毐就形成了一个千余人的政治集团。有了政治资本的嫪毐,野心也极速膨胀,甚至开始谋划让自己与赵太后生的儿子继承秦国王位。

吕不韦发现形势失控,于是向秦王举报了嫪毐的不轨之心,秦王派人暗中调查,嫪毐惶恐不安,于是挺而走险,发动叛乱。如果嫪毐当场被杀,吕不韦将金蝉脱壳、化险为夷,但是嫪毐被抓,他这个幕后的间接推手就脱不了干系。嫪毐被抓的五个月后,秦王赢政宣布结案,嫪毐被处于车裂,母亲赵姬被囚禁雍城,吕不韦在众人的求情之下暂时幸免。

一年后,秦王赢政将吕不韦赶回河南封地。吕不韦在封地风光了一年多,赢政又给他下了一封书信,痛斥之余要求其举家迁往蜀地。吕不韦思来想去,喝毒酒自杀。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看到了赢政短短三十个字的书信就自杀了呢?原因有两点:

一、秦王赢政已经起了杀心,吕不韦知道自己没有了活路

嫪毐事件之后,秦王赢政之所以赦免了吕不韦,就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因为吕哥韦不仅将赢政的父亲推上秦国王位,而且积极的为赢政统一六国而奔波,所以尽管嫪毐整件影响非常恶劣,甚至沦为了六笑柄,但是还是放过了吕不韦,可见他在赢政的心目中的分量。可是吕不韦回到封地之后,每天宾客盈门,六国使者络绎不绝,而且都想借吕不韦的名望邀请其去本国为相,这样一来就让秦王赢政起了忌惮。所以,赢政恐怕吕不韦生出祸乱,于是怒斥一番,先让其迁入蜀地与世隔绝,然后再采取近一步行动。

其实吕不韦已经看出,赢政让他迁往蜀地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绝对不是让他去蜀地体验生活,接下来还会步步紧逼,置自己于死地。所以,吕不韦觉得与其赔上家人都死在蜀地,还不如提前了断,也许家人还能免了诛连。因此,吕不韦正是看清了自己命运的归宿,而选择了明智的做法。

二、吕不韦考虑到了自己的面子和名声

吕不韦一辈子了经历了不少风浪,也可以说是开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了能和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并驾齐驱,吕不韦也广揽门客,为秦国提供人才储备。后来吕不韦为了炒作自己,还让门客编写了赏千金易一字的《吕氏春秋》,所以,吕不韦的声望在某些方面遥遥领先于战国四公子。如此一来,秦王的迁徙令,就是对吕不韦的一种身份上的贬低和侮辱,因此吕不韦要用自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吕不韦是个精明的人,任何事情他都了如于心,但没想到被嫪毐给坑了。这就是应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话,这也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但是从见到秦王赢政的信而自杀这件事情上看,吕不韦虽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怆,但不愧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历史上关于吕不韦和秦始皇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历史记载的扑朔迷离,他们的关系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吕不韦之死和秦始皇的三十个字书信有关。

秦始皇的书信内容是这样的,“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迁徙于蜀!”白话文翻译过来,大体意思就是,你吕不韦何德何能,在我秦国享受如此高的待遇。


那么,吕不韦看了秦始皇的这封信为何自杀了呢?

首先,当时吕不韦年纪已经不小了,秦始皇这封看似简单的书信,其实是对一向要强的吕不韦的一种致命打击。秦始皇一句话,否认了吕不韦一生的功绩,这无疑是从精神上对吕不韦的残杀。



第二,这封信直接否认了秦始皇跟吕不韦的关系。其实吕不韦去了蜀地后,还是有许多人去巴结他,相信他能够东山再起。但秦始皇这封信,直接把那种东山再起的可能降为了零。

再则,蜀地在当时就是不毛之地,秦始皇把吕不韦贬到蜀地,无疑于是对他的终身监禁。总之种种原因,最后秦始皇一封书信让陷入绝望的吕不韦迅速选择了自杀。


吕不韦一生基本上都很顺利,没想到晚年受到嫪毐事件牵连,被秦始皇迅速疏远,这本身对他打击就很大。再加上秦始皇那封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杀机的书信,一代名相吕不韦于是在去蜀地的路上饮鸩自杀。


猫爷历史观


吕不韦(前292~前235年),战国末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拜秦国丞相,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古卫国濮阳)。

吕不韦还有一个很牛的身份,据传他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然而就是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

在他57岁时,被亲生儿子、秦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活活逼死了。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竟然是秦始皇写给他30个字的一封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看着这封信,吕不韦嚎啕大哭,“都说窦娥冤,我吕不韦比窦娥还冤”。

吕不韦泪眼朦胧看到信的第一句:“君何功于秦?”心中暗骂:“小冤家,我是你爹你知道吗?没有我哪有你今天的皇帝身份?你说我有何功?

吕不韦骂的好,讲真秦始皇就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当初他老爸子楚不受秦孝文王(秦始皇的爷爷)待见,不是吕不韦子楚就会客死他乡了。

子楚是秦始皇的老爸,当初他被当做人质抵押在了赵国,吕不韦此时是个商人,他发现子楚是个“潜力股”。他要对子楚投资。于是对子楚说:我想让你荣华富贵,子楚看了他一眼,说,“你还是自己先荣华富贵吧!”



吕不韦接口道:“只要你荣华富贵了,我也就荣华富贵了”。

子楚说,“我一个落魄之人如何才能荣华富贵呢?”吕不韦于是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原来吕不韦要走“夫人”路线”。

子楚的老爸很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打算用语言和金钱打动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儿子,这样一来,只要子楚老爸一死,子楚就会顺利继位为王。

经过吕不韦的一番运作,又是送礼又是攻心,华阳夫人果然上钩了。

事情果然如吕不韦所料,老爸一死,子楚在吕不韦帮助下回到秦国继位为王,他就是历史上的秦庄襄王。

这一年庄襄王32岁,吕不韦43岁。庄襄王有了荣华富贵,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加封吕不韦为丞相。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这是一个投资成功的商业典范。双方达到了共赢。

亲们想想看,吕不韦是不是有功于秦?关键吕不韦所作的一切秦始皇并不知情,因为在他3岁时父亲庄襄王就死了,这个秘密被老爸带到了阴间地府了。

秦始皇不知道的秘密太多了,就连庄襄王到死都不知道为吕不韦辛辛苦苦养了三年的儿子。说实话,庄襄王头上早就一片森林了(绿帽),其实这不能全怪吕不韦,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说起这事还要回到秦始皇老爸(子楚)当人质的时候,有一天,子楚相中了吕不韦的一个小妾——赵姬。

赵姬长得太美了,脸似芙蓉,身似绵柳,走起路来婷婷袅袅,透着一股风骚,胸脯高耸,细腰粉臀,道不尽的妩媚。如下图:




子楚在赵国当人质孤枕冷被太寂寞了,于是开口向吕不韦要赵姬当自己的老婆,吕不韦当时很生气,觉得子楚提的要求有点过分了,赵姬已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估计有三个月身孕了。

吕不韦有心拒绝,但转念一想,“我为了让他当上华阳夫人的儿子花了不少银子,眼看要成功了,假如为一个女人伤了和气有些得不偿失”。

想到此,吕不韦忍痛割爱把赵姬送给了子楚,随后赵姬和子楚一起回了秦国。赵姬怀孕12个月生下了嬴政(秦始皇)。

从上面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生父无疑是吕不韦。

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艳福太浅,和赵姬缠绵了不过三年就死了,虽然嬴政继承了王位,但他刚满3岁肯定不能管理国家。于是由赵姬和吕不韦摄政,其实就是亲爹亲娘为亲生儿子打理江山。




从这点来说,吕不韦对秦家居功至伟,秦始皇没脸写下“君何亲于秦”这句话。

无论从国家和家庭角度来看,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秦始皇在羽翼未丰时感恩图报,称吕不韦为仲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到了16岁时,一切发生了变化。他要亲政,他要从仲父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这是历史上永远无解的难道,新皇要树立权威,势必要打击摄政老臣,换言之,老臣的倒下才是新皇的站起。历史上的张居正、多尔衮等人莫不如此。

秦始皇要大开杀戒,他要杀人立威。他要清算旧账。其实吕不韦早就想到了这一天,他觉得秦始皇逐渐长大,再和赵姬来往就有点不合适了。



但吕不韦此时想急流勇退为时已晚,秦始皇也听到了一些关于他身世的风言风语,秦始皇心想:“假如我的真实身份公布于众,皇位将不保,毕竟自己是庄襄王的继承者。”传统宗法继承制不容秦始皇认亲爹。

秦始皇不能把这个定时炸弹留在身边。首先他废黜了吕不韦的丞相之位,把他赶回了河南封地。(为了权势秦始皇够狠的)

过了一年后,秦始皇害怕吕不韦谋反,于是写了这封信派人送给了他,就30个字,翻译过来就是:“(吕不韦)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有多远滚多远)



吕不韦看到信伤心大哭,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不是过河拆桥吗?你羽翼丰满了,你可以自己掌天下了,老朽没有用处了,呜呜呜呜……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你秦始皇的。哪里有我吕不韦容身之地?

“从国都迁到河南,从河南赶往四川不毛之地,这是往死整我啊!”吕不韦边哭边诉说委屈。

我儿早晚会杀死我的,与其在惊恐中活着,为了守住这个秘密,我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吕不韦喝下了毒酒,死前大呼“我冤啊!”。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吕不韦到死都为儿子考虑,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知秦始皇做何感想?


秉烛读春秋


吕不韦是一个奇人,他曾在秦王孙异人在赵国为质时倾力相助,并帮助异人登上王位,即秦庄襄王,而他本人也成为了秦国丞相。



公元前247年,也就是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三年后,秦庄襄王病逝,秦王嬴政登上王位,此时的吕不韦大权独揽,这也让给他与嬴政产生了矛盾。

吕不韦曾与嬴政生母赵太后有情人关系,后来他想结束这种混乱关系,于是为赵太后找来了嫪毐,而赵太后得到了嫪毐之后,直呼如鱼得水,两人纵情声色,赵太后还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孩子。

此后的嫪毐越发跋扈,不仅插手朝政大权,私下里还称自己是嬴政的“假父”,甚至还发动兵变,意图杀死嬴政,然后扶持自己和赵太后的儿子登上王位。

嫪毐的兵变很快就被嬴政和吕不韦镇压了,虽然嬴政掌控了局面,但这件事让嬴政十分惶恐,他没想到竟然有人敢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在震怒之下他下令诛灭嫪毐三族,就连吕不韦也受到了牵连。


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罢免吕不韦,当时他还想要除掉吕不韦以绝后患,但是他考虑到吕不韦曾辅佐庄襄王登位,暂时饶了吕不韦一命。

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

失去了权力的吕不韦就像是一头待宰的羔羊,很多人在秦王面前诟病吕不韦,说他虽然不是丞相,但在秦国还有十万食邑,门客络绎不绝,要想造反易如反掌。

在这样的情况下,吕不韦收到了嬴政写给他的一封信,里面仅有三十个字,但吕不韦看到了立刻就服毒自尽了。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嬴政在信里斥责吕不韦对秦国没有功劳,但是却享受着秦国带来的好处,甚至还敢当自己的“仲父”,于是下令将其全家流放四川。

不得不说,此时的嬴政对“父亲”这个词语有些敏感,嫪毐背地里想当自己的“假父”,而吕不韦也认为他是自己的“仲父”,而这两人都和嬴政的母亲赵太后有亲密关系。


嬴政是尊贵的秦王,这些臣子竟然敢当自己的“父亲”,这让秦王觉得有损自己的尊严。尤其是他们两人一个造反了,另一个有造反的实力,他岂能容忍这些心怀不轨的臣子。

因此嬴政先是下令罢免吕不韦,之后还不放心,于是又给吕不韦写信,将其全家流放四川。

信中短短的三十个字吓得吕不韦胆战心惊,他已经明白嬴政肯定不会放过他,之所以没有杀他,只是因为嬴政还没有找到杀他的理由。

吕不韦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活路,在他看来,自己现在主动自杀,或许还能让嬴政感念自己的功劳,不至于株连自己的家人,因此他决定服毒自尽。



自此,再也没有人敢当嬴政的“父亲”,嬴政开始了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吕不韦也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东方大史


吕不韦乃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后来转商从政,但是由于嫪毐的叛乱让吕不韦也受此牵连,继嫪毐事件不久之后,秦始皇便书信一封给了吕不韦,信上所说让吕不韦全家都搬去蜀地,可是吕不韦看到这封书信之后,便服毒而亡,这是为何呢?


吕不韦之死

首先我们不得不肯定吕不韦的能力,他的投资眼光让他从一个商人成为了一个国家宰相,但也正是利欲熏心让吕不韦不得不抛弃赵姬,而为了摆脱赵姬,吕不韦又得借助嫪毐的帮助。事发之后秦始皇书信一封给了吕不韦,《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的 ,信上是这么说的:“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大概得意思就是,你吕不韦对我们大秦有何功劳?秦国给你河南十万户的租税,而你吕不韦又何秦朝毫无血缘关系,如何称为仲父?你与家人一起去蜀地吧!


吕不韦看到这封书信立马就服毒而亡,其实这件事情说来话长,秦始皇自幼便对自己母亲的事情是有所了解的,可是他基于国家的发展和政治的考虑,并没有对吕不韦有过什么过分的处理,但是避免自己的母亲和吕不韦再有瓜葛,他便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前去洛阳,依然享受十万户租税,保证了吕不韦可以安稳的度过晚年,这样吕不韦也就不用死。

可是吕不韦并不安稳,他来到洛阳以后更是高调的大肆挥霍,门庭若市,还想着发展自己的势力,本来如果吕不韦安分守己的安度晚年,秦始皇定然不会加以计较,可是吕不韦如此这般的传到了秦始皇的耳里,敏感的秦始皇自然是不会放过他,于是秦始皇便修书信一封给吕不韦,看到这封信吕不韦也就服毒自杀。



司徒看法

在我看来的吕不韦还是自己咎由自取的,本来私底下所做的一些事情也是非常的不光彩的,实在是妄为一国丞相,当秦始皇放他一马,可是他仍然不知道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