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是以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競爭力的開發模式,是用文化引領規劃、建築設計、園林景觀、營銷體系、物業服務等的系統工程;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為核心,用文化旅遊提升價值。

哈嘍!大家有沒有很期待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呢?

精彩內容繼續放送!

三、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傳統民俗文化+旅遊地產

深入挖掘項目所在地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選取一些代表性的建築元素和風貌通過傳統生活空間的場景再現、歷史建築風格的復原、地方民俗活動的舉辦、地方傳統商鋪的引入等手段,使遊客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滿足了遊客對於傳統文化的嚮往和追求。同時,配套高端住宅、酒店、商業、會所等設施,滿足某些高端遊客的居住、娛樂和休閒消費的需求,實現項目的開發收益。


典型案例——成都芙蓉古城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芙蓉古城位於成都西郊青羊界,佔地50萬平方米,總體投資逾3億元。芙蓉古城以川西民居為主,同時融入江蘇民居、雲南民居、唐風建築等中國傳統建築精髓而成,由四合院型的建築群組成。集川西民居之靈氣、巴蜀文化之精華、古老成都之淳樸、江南園林之情趣於一身,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融居住、旅遊、休閒度假、投資於一體的大型複合式旅遊地產項目。


項目由川西民居宣華園、蘇州民居滄浪園、雲南民居拓東園、唐風民居玉溪園、獨立宅院紫宸園五個組團構成,住宅均為2~3層仿傳統民居的四合院與獨立宅院,建築外觀典雅美觀,各種文化特色鮮明的建築符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神韻。老成都傳統的飲食文化、童趣文化、天府街市文化、茶文化、水文化、民俗文化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而芙蓉古城也因此成為西部最大的生態園林式文化旅遊、休閒度假、生態居住社區。


四、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歐陸風情文化+旅遊地產


以文化旅遊為核心切入點,將文化旅遊概念融入了整個企業的發展基因,使得自己的產品具有了獨特的差異化優勢,從而成為了國內地產界“文化經濟”先行者。選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優美自然環境的歐陸小鎮作為項目的文化旅遊元素,在建築風格和整體風貌上原樣複製,深入挖掘所選國外小鎮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特色,打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旅遊項目,吸引國內遊客的關注,並憑藉異域文化特色提升地產的品牌和檔次,構築高端文化地產項目品牌。


經典案例——波託菲諾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在意大利語中,Portofino波託菲諾的本意是邊界小港口。華僑城“波託菲諾”再現意大利千年古鎮波託菲諾獨特海域風光的原汁原貌,建於華僑城西部,佔地達8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建築類型包括別墅、聯排別墅、多層住宅、小高層住宅、商業配套設施。項目共分三期開發,推出後引起轟動,連續獲得多項國家級獎項。


在設計構思中運用了新都市主義的規劃思想,意在為人們創造一個具有濃郁人文氣息及地中海異國情調的社區。它別具一格的居住環境、景觀、人文環境,賦予了“波託菲諾”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居住主題的創造、烘托來展現“波託菲諾”的建築風格,使文化旅遊和居住社區能夠融合與統一。


五、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古村鎮旅遊


所謂“古村鎮”,是公眾和媒體約定俗稱的說法,從法律角度和學術內涵上並沒有特別嚴格的界定,一般所說“古村鎮"是指在某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一定歷史意義,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的古村古鎮至於其“古”的程度,“村”“鎮”尺度和規模的大小,歷史建築和街巷風貌等的保存現狀等,都沒有明確限定。古村鎮是地方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的有機整體,不僅有古建民居、歷史街區及民間工藝等有形的旅遊資源。更有包括民族藝術、空間環境及節事活動等無形的旅遊資源。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與現代文明隔離所保留的傳統環境迎合了現代遊客求異心理。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1、古村落旅遊的發展必須以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為基礎,以旅遊客源市場的需求為核心。

強化旅遊產品的參與性功能,西遞宏村旅遊產品應充分發揮其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資源於一體的優勢,創造性地開發豐富多樣的旅遊項目,最大限度地為旅遊者提供體驗參與的機會,使旅遊活動在遊客與旅遊項目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為了滿足旅遊者需求必須從真實性、參與性、動態性、高雅性、差異性等方面進行文化提升,全面的歷史文化環境是一種背景。


2、加大旅遊資源保護力度。由於古村落旅遊資源的古老性和不可恢復性,所以一定要做好資源的保護工作。如果古鎮旅遊資源遭破壞或消失了,古鎮旅遊也就喪失了其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因此,要發揮古鎮旅遊資源的作用,首先要保持這些古建築及其他遺蹟的真實存在———不是以複製品、恢復建築的形式存在,只有真實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3、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人才在旅遊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對古村落旅遊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把高素質的旅遊專業人才吸引到旅遊業的發展中來;另一方面要重視現有從業人員的定期培訓,從而使古村落旅遊從業者的整體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六、紅色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概況


紅色旅遊是旅遊業的一支新芽。在國家政策引導、推動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近年來紅色旅遊蓬勃發展。紅色旅遊,是指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蹟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遊者進行參觀遊覽,達到學習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鬆身心、增加閱歷的目的的旅遊活動。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紅色旅遊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為了推進我國紅色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1、進一步擴大紅色旅遊的綜合效益,注重整體有效規劃

發展紅色旅遊應當注重綜合效益,把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使紅色旅遊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從而促進紅色旅遊產業的發展走上一條良性循環的路子。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提煉紅色旅遊景區的紅色文化內涵,將在紅色旅遊景區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湧現的革命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英雄事蹟充分挖掘和展示。各地區應將本地區紅色旅遊景區的發展置於全國紅色旅遊發展的整體規劃中,注重統籌互補,形成氣候。


2、構建紅色旅遊產業格局

目前,國內很多紅色旅遊景區多采取展板、實物展示等單一的形式,形式簡單,內容缺乏吸引力。不少旅遊專家表示,只有將紅色旅遊內容豐富了才能吸引遊客,如果紅色旅遊線路做不到精耕細作,沒有眾多遊客的參與和整個社會的認同,紅色旅遊就成了一個空泛的概念,愛國主義教育也相應削弱了效果。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3、豐富紅色旅遊內涵

國內有許多紅色旅遊點“孤立”存在,沒有與其它旅遊項目或景區形成集群效應,再加上紅色旅遊景區展示形式單一、乏味等原因,造成遊客在紅色旅遊景區逗留時間短,能觀賞的有價值的景點較少,無法在紅色旅遊景區形成中長期的遊客群,遊客消費有限,“回頭率”低,經濟效益低下。因此,要改變紅色旅遊區的現狀,豐富紅色旅遊的內涵,就要變“單色”為“多色”,讓“孤景”成“群景”,促進多元化遊客類型的形成,提高景區的消費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4、加強紅色旅遊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對紅色旅遊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在交通、餐飲、住宿及其它各項配套服務中凸顯優勢,在方便遊客的同時,吸引更多遊客的到來,促進紅色旅遊的發展,也帶動革命老區和紅色旅遊區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七、民俗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開發的基本模式


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相連,隨著時間的推移,舊民俗文化正一步步遠離我們,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對於這些民俗文化的保存也自然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對於我們來說,首先要對這一類的文化有所瞭解,但歷史留下來的民俗文化我們不能盲目地全盤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要進行有批判地繼承以及發揚。而對於槽粕,我們要毫不猶豫地拋棄。這樣,才能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


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瞭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1、集錦薈萃式

將散佈於一定地域範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繡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瞭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複製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2、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蒐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瞭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3、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併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4、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牴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5、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6、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開發應選擇符合當地實際、體現民俗文化特色的適當形式。在民俗鄉村若設置賓館,餐廳,則可考慮採用主題酒店形式,即輔以主題附生式旅遊開發模式。


八、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族群或者地區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充分認識其旅遊價值,普查並正確評估其旅遊資源,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旅遊開發,要給予其有效的保護,這也是對其精神家園的守望,從而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地區鄉村旅遊結合是一種全新的旅遊理論,當前各國少數民族地區依託原生態的自然和非物質文化旅遊資源發展起來的新旅遊模式漸成熱點,彰顯出其越來越重要的推廣價值。


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及開發模式案例解析(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包括:

1、審美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較好,且特色鮮明,這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物質形態基礎。

2、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以前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

3、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鮮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態的文化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存在價值是以該民族身份的原生狀態的文化形態而出現。

4、科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的產物,是對歷史上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狀況、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人類創造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原生態保留和反映,是後人獲取科技信息的源泉。

5、教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科學知識、藝術精品的資源,是教育的重要知識來源。

6、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具有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所以蘊涵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旅遊地通過對民間藝術真實地層演、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能更好地提高旅遊地的知名度。與此同時,對傳統工藝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成旅遊商品,旅遊者購買當地的旅遊商品,能對當地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拉動經濟增長。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於網絡,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著作權人或機構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正當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刪除,並致以歉意。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