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灭亡后,很多汉人誓死不剪辫子?

静夜史



这个问题是不是太武断了呢,不愿意剪辫子的汉人只是极少数,而且原因也很清楚,怎么问题貌似就成了所有汉人了呢?

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吧。

一部分不愿意剪辫子的人,怎么说呢,就跟今天打篮球的某坤的脑残粉丝一样,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连父母的死活都不管,那些人就跟今天的脑残粉一般幼稚,啥也不懂,认为这条辫子这么多年了,剪了很不习惯,所以就抵制呗。

剩下一部分就是古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忠君爱国之人,跳出民族范围,历朝历代都推行的是忠君爱国的教育,这样下来肯定有受了清庭恩惠,对于清庭忠心耿耿的人,不割辫子很正常。

毕竟哪个朝代没有自己的拥护者呢?

就是再少也是有的。

清朝存在268年,自然也有这种死忠分子,以不割辫子来表示对清朝的忠诚或者怀念。

这类人有时候是不能用民族划分来衡量的。

最后说说虽然清朝亡国以后,有汉人拒绝剪辫子,但只是极少数,毕竟又不是说恢复明朝发型,不会引发满汉争议的,而是直接换成短发。


宋安之


从今天的观念看来,清朝被推翻,号召剪辫子,汉族人应该踊跃才是,可是,事实是,很多汉人并不愿意把这清朝的标志剪掉。汉人为什么不愿剪辫子?这既不是汉人傻,也不是汉人痴,而是已经形成了习惯。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形成,要让他自觉改变是相当困难的。

谁都知道,满清入关后,为彻底消除汉人对明朝的怀念,从而达到统治的稳定,统治者发布了“剃发易服”令,并采取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制措施,因南方汉人绝不剃发,还发生了“江阴十一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大屠杀事件。汉人当年为何如此坚决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圣人曾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想而知,连自己都不能随意毁伤的头发,竟然要被外族侵略者剃掉,这是莫大的耻辱啊!于是,宁愿杀头也不愿剃发。

不过,在强大的暴力机器碾压下,怎样坚强的意志最终都会被摧毁,毕竟真正彻底反抗剃发令的只是读书人,大部分的平民见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惨烈场面,还是颤抖的。既然无力抵抗,又何必做无谓的抵抗呢?头发虽然重要,怎么也不能与性命相比,就算为了剃发而死,也无法改变当时汹涌澎湃的历史洪流。因此,在杀了一大批不听话的汉人后,南方各地便乖乖地剃发易服了。

从满清入关颁布“剃发易服”令到清朝灭亡,时间长达两百多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历“剃发易服”时代的人早已作古,即使通过口传,祖上曾遭受满清杀戮,那也就如听一个久远的故事。后世的汉人虽是汉人,却早已认同自己作为清朝国民的事实,明朝不过是清朝前的一个朝代,与自己并无什么瓜葛。

从现在的审美角度看,清朝服饰和发式,的确是中国历朝最丑的,但是,又能怎么样呢?再丑,通过三百年的习惯,清朝汉人不但不觉得丑,而且感觉不错,并把它当成了华夏文化的传承。于是,当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被要求剪辫子时,汉人又想起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的圣人教诲,他们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怎么能像老毛子一样不留发辫呢?于是他们便有意识地保护起那猪尾巴似的辫子来了。


若愚趣谈


一大多数人当时未必了解辫子和民族压迫有何关系(或许这种所谓的“压迫”只是革命党的想象与刻意宣传);

二来是因为汉人本就有蓄发的传统,即使其当年反抗清军,也只是反对薙发(即剃去前额头发),并不是整个反对蓄发,而辫子只是一种发型,之前则是将长发打包或塞入帽子。


三是习惯,当时的国人从小就蓄发留辫子,一旦剪去,反而不习惯,这是一种惯性。更何况,剪与不剪纯属个人自由,强迫剪辫以象征支持革命的做法,本身就和当年的剃发令无本质区别。

四是审美,现在的人觉得一百多年前的辫子其丑无比,但当时的国人早已习惯了辫子,并不觉得留辫子丑,反而觉得剪了辫子头光秃秃的难看无比,因为当时只有犯人才被剪成这样。


不过就安全方便而言,还是剪了辫子的好。如金启孮在《谈北京的满族》中说的:

民国改元后,年轻人的辫子剪得快是因为打架方便,最开始剃光头,全是秃子;中年人剪得慢,老年人则很晚才剪,因为怕冷。即使剪,后脑勺一般也留一围头发,以御早寒。坚决不剪辨的,是营房里的山东人。

相对而言,民国后北方仍留辫子的人相对更多,如山西、陕西等地,留辫子和仍缠足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二三十年代,仍有不少地方保持此陋习。

如蒋经国1940年在赣州搞干部训练班时,也曾看到一个船夫仍旧留着辫子,当时他派了两个学员去劝他将辫子剪去,但船夫却说,今天日子不好,到明天再来剪,并答应剪了后去专员公署给蒋经国看。但此事似乎又没有了下文。

就过程而言,辫子大约在民国十年内陆续消失,但这是一个过程,而非辛亥革命一爆发或民国政府一成立就完成了这一进程,更不代表当时的国人热切于此事。缠足也是一样,其过程拉得更长,真正废除辫子和缠足,是1949年后的事了


我们是钠梨子


衣冠服饰,对汉族来说,是千百年来的礼制,是区别“华与夷”的重要体现,也是孝道的象征。汉人在过去几千年所接受的观念也教育中,即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男子成年后就不可剃发。

所以,清朝入关后的“剃发令”是对汉族数千年来礼法的彻底颠覆,因而激起了极大的抵触和反抗,嘉定三屠、江阴抗清皆因此而起。可以说,汉人把剃发令视作一种屈辱和对祖先的辱没。

那为什么清朝灭亡后,人们又不愿意剪掉辫子了呢?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全国由南向北掀起剪辫热潮。但就如同清朝入关之初下达“剃发令”时一样,“剪辫令”居然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强烈抵制。

究其原因,大体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对革命党不信任,担心一旦剪掉辫子,他日帝制复辟,会导致杀身之祸,因而持谨慎观望态度,不敢剪掉象征臣服的“鼠尾辫”;第二种情况就有意思的多了,与清初抵制“剃发令”的原因一样:祖宗之法不可改。这些人认为,辫子是祖宗留下来的,岂能轻易剪掉?

这其中还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满人认为辫子这种丑陋的东西是从汉人那里学来的,因而纷纷剪掉,反倒是不少汉人觉得这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发式,坚持不剪。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还得从清朝的专制统治说起。从晚明到清末,是我国专制主义的顶峰,皇权加强,思想禁锢,特别是文字狱兴起之后,作为清朝治下的百姓,根本无法接触和了解到控制之外的世界。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几千年来一直是留着辫子的样子,甚至不知道“扬州十日”这个历史事件。

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我是男人怎么做奶妈?孩子是我们带大的,你不跟他说,他怎么知道男人不能做奶妈?”


秦皇汉武


清代建立初期,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种残酷的高压措施和改变汉族人发饰的政策,激起了江南士绅集团很大的暴力反抗。

但不到三十年,到了康熙年间,中国老百姓是一种顺从的性格,基本已经习惯了留着发辫生活了,大部分人对留辫子已经不反感了。乾隆时期发生的叫魂案件,就与剪发辫的蔓延息息相关。因为,是否留发辫是满清政治合法性的象征。一旦有人试图剪去发辫,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被看作挑战政治权威和叛乱的侧面表征。

有人剪头发逐步演变为一种政治恐慌,有发辫代表着安全与政治正确。故而,留发辫是政治正确这种历史记忆不断强化和延续,逐步成为一种惯性和制度化的理念而存在。晚清西方势力涌入,留发辫被看作不卫生,中国人散漫,不精神,不利于工作劳动,甚至是愚昧不文明的象征。剪去发辫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关河南望


清朝灭亡后,很多汉族人成为了遗老,不仅不剪辫子,有的还在张勋复辟、成立“伪满洲国”时一马当先,充当马前卒。

是不是很奇怪?

这些是一般读者大众都了解的,一般读者可能不太了解的,还有在元朝灭亡后,很多元朝的汉族官僚士大夫,同样在明朝坚决不出仕,成为元朝的遗老,被称作“元遗民”。

元遗民、清遗老,这两种现象要结合起来看,结合起来评价。

现在有很多论调,都认为元朝、清朝不属于中国,不属于中国历史,而是属于蒙古征服史、满清征服史。

这种论调,有的属于思维比较简单的民间话语,特别是网络上,充斥着这类民族主义的论调,认为元、清是屈辱的被征服史。这种论调其实在古代“夷夏之防”的理论中就有,并不新鲜;

有的则是比如新元史、新清史带来的学术范式的新进展,当然也不是多新,在大陆传播影响也有十多年了。这是基于学者的判断,认为元、清都是二元帝国,中国史是其帝国史的一部分,不能等同。

上述两种观点,虽然层次差别很大,但却构成了同样的一种图景,构建了同样的想象:元、清两个朝代与华夏族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

而事实上,元遗民、清遗老的现象,则以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对上述纯粹民族主义的想象进行了修正。

元遗民、清遗老的现象说明:在古代中国的个体与朝廷、新朝与旧朝、民族与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对于汉族士大夫来说,更多影响他们的,是文化而非种族。

这种文化,一方面,是强调儒家的正统。元、清都是外族,但也同样都尊崇儒学。也就是从文化上归化于华土,这是被当时的大多数士大夫认可的;

另一方面,代替元朝的明朝发起于民间,是贫民、流民等底层人士构建的王朝;而民国则彻底取消了传统伦理,连皇帝都取消了,这种巨大的变革,也使得固守儒家精英主义的士大夫,不会认同明朝和民国。

此外,中国确实有遗民传统,既不关系种族,也不关系文化,纯粹是一种从一而终的遗民伦理。


下面这本书可以参考,很好看:


danyboy


如题主所问,无非证明了两件事。

一、清朝的奴役政策成功了

二、不愿剪辫子的都为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即得者。

一个民族要统治另外一个民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文化上的阉割和扭曲。具体到个人身上,表现在思想上和日常行为上。

剃头留辫,扭转了汉民族几千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观念。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人的整个世界观都被摧毁了。而满清就用自己的手段重新建一套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强加在别人家的民族身上。

除装易服,这是改变人生活习惯。有一个测验,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清朝早期高压残暴的统治使得长江以南地区很快沦陷,最好的证明就是顺治到康熙前期短短十几年间,江南那些文人纷纷参加科考,根本不会表现出抗拒的意思。

利益既得者,作为清朝统治的利益集团,是基本是最早一批或者是在满清规则内得到利益的那些人。抗拒剪辫子,当然是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利益。


言午野记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古代女人缠足这个陋习,清朝入关后,曾下令让汉族女人放足,不用再缠足了,可是收效甚微,汉族的女人们还是缠足,并且延续到了清末民初,看《白鹿原》这出戏的时候,白灵的奶奶和妈妈还在强迫白灵缠足,可见当时除掉缠足的陋习是多么的困难。其实看历史上,哪个朝代也没有命令必须缠足,可是自从缠足出现后,蔚然成风,延续了那么多年,因为在那时女人以小脚为美。再想到现在的有些女人穿高跟鞋,带耳坠,穿紧身裤,整容,身体也不舒服,可是也没人再说啥了,风气使然。女为悦己者容。



再看清末有些人宁死不剪辫子,其实是有好多原因的,一是清朝国祚200多年,人们已经习惯了留辫子,已经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突然把辫子剪了不适应。二是辛亥革命后,给当时的国民带来的震动很大,两千多年的历史,改朝换代总有新皇帝出现,民国后突然没了皇帝,而且两千多年的孔孟之道也在新文化运动中受批判,有些人不知所从,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对未来充满恐慌,怕会反复,所以不愿剪辫子。三就是有些文化人怀旧,毕竟到清朝末年,已经有几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了,没了皇帝,这些文人熟悉的文化传统,比如谥号制度,皇帝祈福制度,祭祀祖先的这些礼仪传统就都中断了,所以我们看到王国维跳湖了,辜鸿铭一辈子都留着他那条辫子。



其实如果要较真的话,长袍马褂,旗袍这些满人的东西,到了现在也有汉人在穿。所以留不留辫子只是个人选择的问题,留着辫子也不一定就是甘愿当奴才,其实是有着复杂的心理。


雄观历史


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很讽刺的,因为最初满清实行剃发易服制度的时候,汉人宁可死都要反抗到底,在当时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多壮烈的事迹。比如有一个县城,为了反抗剃发易服,男子全部战死,女子全部抱着孩子自尽而亡,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清朝灭亡之后,开始剪辫子,人们却不乐意了,在当时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满族人都是非常痛快的剪了鞭子,溥仪更是带头剪辫子。汉人百姓们不乐意了,开始大规模的反对,最后逼的孙中山没办法了,强制让警察上街,抓人开始剪辫子。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有意思,一开始宁愿砍头不剃发,后来成为了宁愿砍头不剪辫子,孙中山都专门发布了剪辫令。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辫子剪掉之后,有人会把辫子拿回去,自己死后让人把辫子放入棺材,算是完完整整的离开人世。

有人为了躲避剪辫子还藏入了深山,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不用惊讶,真实的历史的确如此,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原因很简单,清朝统治了中国将近三百年,剃发易服的制度是清军刚刚入关便实行的。三百年后百姓的思想中,辫子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绝对不能剪的。

说白了就是长期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大家就认为这才是对的,剪了就不对了,并且中国古代的时候非常喜欢说这是祖宗留的怎么怎么样,既然祖宗都有辫子,到自己这里给剪了,那可是大不敬,他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祖宗本来就是没辫子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习惯,习惯本来就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有人强行要你改,肯定会下意识的产生抵触心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清亡后的剪辫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历史上,汉人笃信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训,无论男女老幼皆不剪发,甚至剪发被视作一种刑罚;而周围的少数民族,大多也多留一部分、剃一部分,如宋朝时金人头顶的头发剔除,但周围的头发留作辫子,元代的蒙古人头发被分作四份,脑后一束剃去,前面一束去留不定,两侧头发则编作辫发,清代满人仅留颅后发作为辫子。也就是说,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实都会留辫子,只是有的是部分,有的是全留。清亡以后,倡导效仿西方,辫子全部剪掉,这个变革相较以前更大。换句话说,在以前是否剪发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争,民国时期开始演变成中西方之争,这种情况下,部分留发明志未为不可。

再者,习惯成自然,即使只从清代算起,留辫也是延续了二百多年的习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所以在民国初期,政府在乎的往往只是军队、官员等是否剪辫,至于平民,不少地区是不管的,如上海军政府在《通令军人剪辫告示》中明确指出:

“对于普通人民, 剪辫与否, 原可听其自然, 不以政令干涉, 而军人为齐民之表率,肩光复之巨任, 不能稍事姑容。”

当然,留发还有政治因素夹杂其中,就不多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