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洛夫認為教育具有階級性,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凱洛夫認為教育具有階級性,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一、凱洛夫的教育學說

凱洛夫是20世紀40年代—50年代蘇聯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由他主編的《教育學》中。

凱洛夫在《教育學》中論述了教育學的三個思想淵源;論述了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社會性質與社會作用,並以歷史事實說明了教育的歷史性和階級性。在教育目的與任務上,他提出了共產主義教育的思想和政治方向;在教學論上,他認為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他還提出了教學過程與人類認識過程的區別和特點;提出了教學的6個環節和指導教學的5條基本原則;強調班級授課制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此外,他還對德育工作的任務和內容、德育的原則和方法等進行了論述。

凱洛伕力圖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闡述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全面、系統地反映20世紀三四年代蘇聯普通教育的實踐經驗,建構較完整的教學論體系,提出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見解,代表了蘇聯教育理論建設的一個階段。但他未能根據蘇聯當時已有很大變化的文化教育狀況、教育自身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提出和解決新的教育理論與實際問題。此外,還表現在對一系列教育、教學理論問題的處理過於絕對化和機械化,很少辯證法。

凱洛夫認為教育具有階級性,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美國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和進步教育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少數幾個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於現代社會討論教育問題,積極吸收人類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起一座宏偉的教育理論大廈,為後人留下了一份豐富的教育思想遺產,被譽為“哲學家們的哲學家”、“創立美國教育的首要人物”。代表作有《民主主義與教育》、《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我們怎樣思維》、《明日之學校》。

凱洛夫認為教育具有階級性,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論教育的本質:

關於教育本質的理論是杜威整個教育體系的核心。他以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為武器,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經驗的改組和改造”的觀點。

(1)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兒童心理活動的基本內容就是以本能活動為核心的心理機能不斷髮展和生長的過程,教育就是起促進本能生長的作用。因此,教育是一個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使兒童獲得充分生長和發展的過程。

(2)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兒童本能的生長總是在生活過程中展開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未來生活的新任務。與此相對應,杜威又提出“學校即社會”,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生活的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

(3)教育即經驗的改組和改造。杜威指出,受教育過程實際上就是兒童不斷地取得個人的直接經驗,即使經驗不斷改組或改造的過程。於是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條件和水平,顧及兒童興趣,提高兒童參與教育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外部條件。

凱洛夫認為教育具有階級性,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2)論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目的方面,他反對外在固定的、終極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過程內的目的,即把生長作為教育的目的,體現了他尊重兒童的觀念。同時他也強調教育的社會性目的,即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為了民主的,教育也應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認為,教育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學校是社會進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杜威還設想了理想中的人的具體素質,即: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質,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具有一定的職業素養。

凱洛夫認為教育具有階級性,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3)論課程與教材:

杜威從批判傳統教育以課堂為中心的課程、教材觀點出發,批判了傳統教育對兒童的壓制,他認為,課程與教材必須建立在社會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出發點來考慮,提出了“從做中學”為中心的活動性和經驗性的課程論思想,主張以活動作業取代傳統的書本式教材,主張以“教材心理化”來使兒童同時獲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凱洛夫認為教育具有階級性,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4)論思維與教學方法:

杜威從批判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教育方法出發,提倡反省思維,即指對某個經驗情境中的問題進行反覆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思考,其功能在於求得一個新情境,把困難解決、疑慮排除、問題解答。杜威因此提出了著名的解決問題的“五步教學法”: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第二,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第三,佔有必須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必要的觀察;第四,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方法;第五,對方法進行檢驗。也可以簡單概括為:情境—問題—資料—方法—檢驗。當然,杜威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具體情況省略其中的某個步驟。

杜威視科學思維的方法為革除社會弊端、實現社會理想的最重要手段,並且還與民主主義聯繫起來,認為科學思維的方法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凱洛夫認為教育具有階級性,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5)論道德教育:

杜威認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他提倡與人合作的新個人主義,重視理智的作用。在實施德育方面,他主張在社會性的情境中實施道德教育。杜威要求學校生活、教材、教法皆應滲透社會精神,視學校生活、教材、教法為“學校道德之三位一體”,這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論不僅系統全面,論證精微,而且洋溢著清新的現代氣息,大大超出其前人。杜威教育觀的基本要求是實現教育的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的結合,使教育過程本身是有樂趣的,有益於兒童個人的;又是富有實效的,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這種教育觀的直接的根本的目的是通過活動性、經驗性的課程和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學生富有智慧,這個目的高於其他目標如知識、技能之上。這種教育觀體現了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結合,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希望通過教育這種手段使不完善的現實走向完美的理想之境。這種教育觀的歷史地位在於它在立足於新現實、新理論的基礎上,宣告了教育理論舊時代的終結和新時代的開始。

杜威對教育理論在20世紀的東西方社會都具有深遠的影響,他去過日本、中國、土耳其、墨西哥和蘇聯訪問,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