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NZNL13277690


在一场战役中,某支部队被对手包围是常有的事,而指挥官在发现部队被敌军围困后,只有三条路可选,那就是突围、投降和血战到底了,美英等国军队在战场上把投降看的并不可耻,他们在身陷重围、伤亡过半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投降,原因很简单,如果拼死突围,部队损失会更加惨重,而且负伤的士兵就是累赘,突围时带上他们定会行动迟缓,所以干脆投降罢了。

在二战时期,日军即使被围困,他们也断然不会轻易投降,他们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思想的洗脑,把投降看做一件耻辱的事,所以当他们被围困时,往往会抛弃伤员,自行突围,而这些被抛弃的伤员,要么自杀,要么就准备和对手同归于尽。其实在战争中,伤病员集体自杀事件非常普遍,不过日军有时候会“帮助”伤兵自杀,为了节约子弹,日军士兵往往用刺刀来结束伤员性命。

当年我红军将士在面对国军的围追堵截时,伤亡惨重,特别是在长征时,伤病员的安置,就成了军中一道难题,好在卫生部门及政治部门积极做好伤病员救护与安置工作,及时挽救了大批红军将士生 命。红军长征中伤病员救治和安置工作是在日夜行军、不断突围艰苦条件下进行的,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军只好把部分重伤员安置在革命群众家中,还给其一些修养费。

总之,在突围时,伤兵的日子是不太好过的,他们要么被俘,要么直面死亡,在那种环境下,很多重伤员是熬不过几天的。


兵说


很多影视剧里,包括很多老帅的回忆录里面都有。

能够跟上队伍的,就跟着走。

跟不上队伍的就地分散在老乡家里。

许和尚当年挨了一枪后,躺在死人堆里,都以为他死了,然后许和尚又活了过来,扣了点南瓜瓤在弹孔里,然后又爬起来找队伍。

其实,以当时的医疗条件,绝大多数的重伤员,是活不过受伤后的那天晚上!


公子世无双QQ


这种要分具体情况,就拿你死我活的抗日战争来吧:国军部队在极端严峻条件下突围时,无论是野外突围还是向城外突围,重伤员基本都是丢弃在战场上的。

这些可怜的重伤员的命运可想而知,往往会死在日军的枪口或者刺刀之下。

并不是说那些国军部队长有多不体恤部下,真实原因是,在极端环境下,带着重伤员突围,基本就等于放弃了突围的希望。不但伤员走不了,连还有战斗力的官兵也都可能会被日军一网打尽。

空洞的说抗战中的国军重伤员在部队突围后会多惨多惨并没有说服力,我们就拿三次比较著名的突围来说说伤员的悲惨遭遇吧:常德保卫战、滕县保卫战和徐州会战。

余程万师长率57师在常德血战十六天,突围后差点被蒋介石枪毙,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留下的众多伤兵被日军杀害了

当余程万师长于城破后再次率兵进入常德后,命令所有部下在常德城内的天主教堂集合。这时57师所有人马已不足千人,其中还大部分还是一直驻守在城郊太阳山激战的169团3营。

这意味着,在城内抵御日军的第57师八千虎贲将士,基本损失殆尽了。

由于事先在南门城墙下的沅江边藏了几艘木船,余程万师长及包括炮兵团团长金定洲在内的少数人得以成功突围。率最后还有战斗力的50多名战士掩护余师长等人突围的少将团长柴意新,也壮烈牺牲了。

柴意新将军

而因受重伤失去行动能力的57师官兵,很多都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虽然蒋介石给他定的罪名是“擅自弃城逃脱”,要枪毙余程万,但或许也有蒋介石对余程万没有妥善处理伤员而震怒的因素吧。

相比率部坚守衡阳47天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的遭遇,恐怕更能说明问题。

恶战47天后,考虑到七千伤员无法突围,也无法得到救治,只有等死,方先觉放弃了突围,选择向日军放下武器。方先觉后来拜托日军的控制回到重庆后,蒋介石不但对他宽慰有加,还请他及属下几名师长吃饭,并向他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

率川军第122师死守滕县三昼夜,腰部中弹的王师长奋力击毙三名日军后殉国,城内的三百多名重伤员则以手榴弹互炸牺牲

在台儿庄战役之前的滕县保卫战中,攻守双方是日军第十师团的一个旅团和王铭章部3000余人。双方人数差不多,但日军部队配置了重炮,作为川军的122师则装备简陋。因此,这原本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对决。

战至最后,滕县城破,王师长及参谋长、团长战死。有没有部队成功突围呢?有,突围的是727团三营的二三百名士兵,他们在副营长的率领下成功突围了。

至于伤兵,尤其是重伤员,突围是绝无可能的事。也许等待他们的,只有毫无人性的日军的冰冷刺刀。在这种情况下,王铭章部300多名重伤员,为避免遭受日寇的侮辱和屠杀,引爆手榴弹自尽了,他们无愧于国家,更无愧于长官!

徐州会战中,为避免遭受日军南北夹击围歼,李宗仁第五战区部队数十万人先后成功突围,但因铁路中断导致来不及运走的一军列3000多伤兵被日军屠戮

徐州会战末期,嗅到第五战区部队有被日军围歼危险的李宗仁,下令各部队突围。关于有序撤退,李宗仁很有信心。他说,李某人不是唐生智,不会像当面南京保卫战时乱成一锅粥。

李宗仁的承诺,几乎做到了。除了他亲率的长官部一千多名人员突围时遇到了一点麻烦,好在还算有惊无险地达到了安全地——阜阳,就连带着十多门15生重炮的汤恩伯部,也都麻利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但是,有一列装有3000多名伤兵的军列被留在了徐州车站,永远再也没机会开走了。

原来,由于南下的津浦路铁桥已被炸断,西行的陇海线也已被日军占领,满载伤兵的军列无法开动。结果,在南京已经犯下滔天罪恶的日军第16师团,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朝着可怜的伤兵们捅刺刀。。。

总体来说,虽然国军习惯性地提早撤退,因此极端条件下的突围行动在整个抗战期间并不算太多,但一旦到了必须紧急突围的情况,伤兵们特别是重伤兵们可能就会被迫留给鬼子,成为他们刺刀下的牺牲品。。。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


司马砸光


当一个部队被包围后只能被迫突围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伤病员都只能放弃,以保证其余人员能以比较好的战斗力突围,同时没有太多的负担,可以轻装上阵,保证主力行动迅速便捷。

比如红军时期的伤病员多数可以转到后方进行治疗,但有些情况下在被动突围的时候也只能就地安置在老乡家里。比如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时,秦基伟正在养伤,就被放在老乡家里了,但是他恢复得快,好了之后刘又追赶部队去了。因为他知道,留下还能活下去的可能性比较低。

但其中有些伤员在病愈之后如果有比较强有力的领导,也可能重新集结起来,继续战斗。比如沙家浜里的新四军战士就是大部队转移的时候就地安置留了下来,但伤愈之后他们又追赶部队去了。而且,类似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所以才说长征是播种机,就是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留下来的伤病员在当地后来又继续坚持战斗了。

即使如此,长征中绝大多数留下来的绝大多数伤病员还是流失了。比如在贵州遵义附近就有一些从湖南江西过去的红军伤病员,伤愈后既没有去追赶大部队,也没有继续坚持战斗,而是就在当地隐姓埋名活下来了,后来也是娶妻生子,安家立业,一直到解放后才承认了自己的来源和身份。

1948年初,中央决定让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去扰乱敌人后方的时候,粟裕后来在分析南进利弊的时候就说,他率十万人南下,沿路伤病减员可能要达到一半左右。这是他曾经率部南下天目山时的经验,加上再在南方各地留置部队建设根据地,最后留下来能打仗的大概就两三万人,远远无法起到调动敌人主力的作用。

李奇微回忆录里曾经称赞过志愿军的文明程度说,当美军不得不决心突围撤退的时候,往往会把伤病员抬出来,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比如路边之类的地方,志愿军都会妥善照顾,拿出自己本来并不充裕的物资来尽量救治,并不伤害和侮辱,这是当时半岛南北双方都做不到的。

相比之下,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志愿军,每个时期在不得已的时候放弃了的伤病员都遭到了对手的杀害,侮辱。比如红军转移后留下的伤病员经常会被国军千方百计的查找出来,然后杀害。比如中央苏区红军主力转移后,留下来的很多人就在被俘后被杀害了,比如毛泽谭,瞿秋白,有些人则成了可耻的叛徒。

当然,有些特殊情况下的特定伤病员,在部队尚未溃散的时候,一般都会尽量在突围的时候带走,比如比较重要的干部,就一般都会带走。《亮剑》刚一开头,突围的时候张大彪负伤没有冲出来,李云龙又杀回去,硬是把他救出来了,就是因为李云龙认为张大彪是个好手,他不能抛弃。

此外,在突围的时候抛弃伤病员太多,不进行妥善安置,会对部队的士气有比较严重的影响。不仅是安置伤病员,在结束战斗之后打扫战场,能否妥善掩埋和处理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员的遗体,也会严重影响部队的士气。


萧武


在突围中,伤员的安置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留下来当俘虏,还有是带着走。一般来说,大部分部队都是选择带着伤员走,而不会把伤员留下。这个就是军队的一个传统就是不能丢下自己的战友,而且还有非常实际的原因,就是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今天把自己的战友丢下,等明天你受了伤,你也有可能被战友丢下,当兵的人都会有一点迷信,都会认为这种事会遭报应的。


死守布列斯特要塞的加夫里洛夫,在被俘以后运气好,在集中营中遇到了被俘的苏联军医的照顾,活到了战后。
被俘的志愿军

在市场花园行动中,大量英军被俘。
这是漫画,但是在电影里边有这一段,德军给被俘的英军一块英军空投下来的巧克力。

在实际情况中,把伤员留下当俘虏很大程度上是要看作战对象的心情怎么样,如果对方心情好,那么伤员还会遭到合适的待遇,但是也有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像在市场花园行动中,英军的伞兵在阿纳姆被围,最后突围的时候,就被迫放弃了数千伤员,而德军还是大体上遵守了日内瓦公约。但是在巴尔干地区,南斯拉夫游击队是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伤员的,因为德国对于被俘的游击队员一律处死,像在苏捷斯卡战役中,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中央医院的近万伤员被俘,连同医护人员都被德军处决,在最早的乌日策,被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都是被德军的坦克碾死的。而在苏联方面,有的苏德双方都是对于对方的伤员开了杀戒。

包括美军在战场上也是有杀死对方伤员的先例,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五次战役中就有部分没有转移走的伤员被美军俘获后枪毙。

而如果是有可能,军队中的伤员尽量都要带走,在历史上在突围行动中也不例外。像在前边提到苏捷斯卡战役中,伤员都是带上的,包括大部分突围行动中,被包围的部队也都是争取把伤员带上,在装备好一些的军队中,通常会在突围前,利用飞机把一部分伤员先送走,当然这都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被围的地方足够大,能够容纳一个飞机场,而且对方还无法全面封锁空域,自己的飞机能够起降。当然,现在可以使用直升机干这种事情,对于控制地面的要求降低了,但是对于空域的要求没有降低。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散隐蔽下来,但是这种情况只能是出现在本土作战,而且是群众基础比较好,老百姓支持才行,像原来八路军的根据地。而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虽说是苏联的地盘,但是由于当地的民族矛盾很严重,在塞瓦斯托波尔失守以后,有苏军突围出来,但是当地的鞑靼人别说收容苏军的伤员了,很多人还帮着德军搜剿苏军的散兵游勇,伤员就更别提了。

图片来网络。


红色手电筒


其实在战争中,真正的最大的伤亡其实不是被敌人直接打死的,而是因为受伤无法及时得到医治而死亡的。

我们都看到很多战争片,在里面就有这样的情节,很多伤兵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医治而死了,因为那时候缺医少药的,受伤了之后能够及时得到医治的是少数。那么如果是在突围的时候伤兵怎么办呢?

大多数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伤兵跟得上就跟着大部队,跟不上的就只能扔下了。

我们都看过一些红军长征的电视剧,长征本来就是一次大突围,里面就有这样的情节,把一些重伤员就留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让老百姓看着,伤好了之后再归队。

当然如果是在突围作战中受伤的话,一旦医务人员跟不上的话,那么战场上的很多伤兵就只能等死了。

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国人一共伤亡了三千多万,想想是多么恐怖的数字,三千多万,更有甚者说是五六千万人,想想日本带给中国的灾难,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所以说和平才是主流,也是人人都期盼的。希望永远都没有战争。


中国历史研究所


1943年11月29日,死守常德的第74军57师伤员已越来越多,师长余程万趁日军调整兵力布署的间隙,命令有力一部掩护担架队从南门迅速突围,攻城主力正在转至北门的鬼子猝不及防,眼睁睁看着数百名重伤员脱困,两天后这批伤员到达沅陵野战医院,几乎可以说是常德保卫战期间的奇迹。



(第10军第3师周庆祥)

能实现这个奇迹有两条因素,其一是第57师总兵力有限,8000虎贲在两周时间内除战死的之外,伤员数量并不很多,得以一股作气先行突围;其二是日寇第11军面对第六和第九战区国军的反包围态势,为求迅速破城故意“围三阙一”,那个口子原本是给余程万撤出常德准备的!

谁知道余程万并不领情,兀自死战不逃,因为远在开罗参加会议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要求他必须死守待援。黄埔一期的余师长自然要执行命令。而伤员大部突围也使57师没有了后顾之忧,又跟鬼子兵大战三天三夜,直到12月2日深夜,第57师拼得只剩下几百人时,为给部队留下点种子,余程万才在部下的哭劝下率200人趁黑突围。

(第74军57师余程万)

没有了伤员的拖累,余程万200多人的突围还算成功,找到增援部队时部下仅存83人。战后重庆要追究余程万责任的主因,一方面是他违令突围在开罗会议那边有点载面,一方面是增援部队收复常德后,废墟里又站出来一批士兵和伤员。

然而1944年的方先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第10军死守衡阳长达47天,战斗中造成的伤员已达7000余名,这样规模的伤员队伍成功突围是不可想象的。同时,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寇在湖南战场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已经将衡阳团团包围,“泰山”第10军到7月下旬之后,实际丧失了突围的最佳时机。



(第10军军长方先觉)

于是黄埔三期的方先觉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弹尽粮绝之后如果他率部强行突围,或许在付出重大牺牲后能够成功,可是这7000名伤员怎么办?携带重伤员行动是不可能的,而第10军战役期间杀伤了数万名鬼子兵,一旦日军破城,报复性屠杀几乎是肯定的。

这恐怕是方先觉最终选择谈判和放下武器的主要原因,为此他背负了后半生的骂名。事实证明,虽然日军违背承诺没有提供足够的药品(理由是药品不足,日本人自己不够用),造成部分重伤员最终身死,但报复性屠杀确实没有发生,这7000人的大部分活了下来。



(国军伤员)

在直升机没有普及使用的二战及其之前,战场上还缺乏立体运输手段,部队一旦被围,伤病员的处置确实是极大的困难。1938年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在台儿庄城下狼狈而逃的日军濑谷支队,在撤退前逼着所有重伤员自杀,以免成为部队逃跑时的累赘,但这种事也就日本人干得出来。

而在第二阶段中国军队的大突围中,由于局面混乱和调度失误,一列伤兵列车被抛弃在徐州车站,结果列车上的3000多名伤员,全部被日寇第16师团的先头部队用刺刀挑死,其状甚惨。由此可见,战场突围期间,伤员的下场基本是悲惨的。

(德军伤员)

苏德战场上,在大规模的战役行动中德军一旦被围,通常会利用简易机场撤退伤员,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期,德国空军就运走了第6集团军的20000多名伤员 。

但随着苏军包围圈的缩紧和炮火封锁机场,最终仍有大批伤员随着降军被俘,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倒毙在步行前往西伯利亚战俘营的路上。


度度狼gg


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都没有在战场上将受伤的战友抛弃的传统,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军队很少会抛下伤兵,独自突围。只有在部队实在无力携带伤兵时,才会不得不将伤兵留在包围圈里,一般这时部队的医疗兵都会志愿选择留下来照顾伤兵,等待敌人过来接受这些伤兵。对任何一位指挥官来说,放弃伤兵都是最难以下达的命令,有时候却不得不这样执行,否则整个部队都将被毁灭。



在二战的东线战场,苏德两军都信奉机动作战,时常会发生部队被包围的情况,突围行动也就非常普遍了。一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部队都会带上伤员,将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作为前锋发起突击,伤员则安置在中间,紧跟着突围,最后由后卫部队负责殿后。伤员一般都会安置在装甲车、卡车等车辆上,实在不行就是由士兵用担架运输。一些大型的合围圈一般会临时开辟一条野战飞机跑道,运输飞机在运入弹药补给的同时,将伤员提前转移出去,如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包围战和切尔卡瑟合围战中就有大量伤兵被空运出去,以减轻被围部队的负担。在东线双方都没有优待俘虏的传统,被俘的伤兵往往都会被立刻处死,所以双方极力避免伤兵落入对方手里。



如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著名的《黑鹰坠落》电影中,美国军队便体现了对战友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在最后的撤退行动中,甚至连战友的尸体也要带出去,装甲车被腾出用于搭载伤员,还能战斗的士兵在武装分子的射击下徒步撤离战区。但凡有一丝的希望,部队都不会抛弃伤兵,自己突围的。


战略论


战争中如果部队被敌人包围,在突围的情况下会如何对待自己的伤员,这要从战争的形势以及交战双方的意识形态以及仇恨来决定。

二战期间英美法与德意在交战中,双方彼此都基本上能够善待对方的战俘尤其是尤其是伤兵。在1942年德意联军攻占托布鲁克港的战斗中英军守城与突围失败被俘虏了数万人其中包括了8000多名伤兵,龙梅尔善待了这些俘虏尤其是伤兵。在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会战中,美英联军在梅斯战役中共歼灭俘虏了德军十多万当时德军为了突围抛下自己的伤兵于不顾美英军中的医疗人员救助了这些伤病。所以说在二战之中的西线战场上交战双方基本上没有大规模屠杀对方伤兵,尤其是打着红十字会旗突围的伤病现象。

但是在二战欧洲战场的东线战场以及太平战场上德日却从来都没有善待过战俘尤其是伤兵,在苏联的基辅保卫战中苏联西南方敏军主力在守城无望的情况下突围城中的军医院中留下了大量的伤兵,德军攻占基辅以后屠杀了军医院中所有的伤兵。在1942年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苏军起码有五艘运送伤兵的医院船悬挂着红十字会旗,但依然被德国空军的轰炸机炸沉并加以扫射。在随后的战争中德军在深知自己对待苏联战俘尤其是伤兵的做法之后,他们也知道苏联人会加以报复于是突围战斗中一般都会带上自己的伤兵。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在1944年初的切尔卡瑟战役中被围的50000多德军突围过程中德军指挥官施特默尔曼将军下令3000多伤兵以及数十名医疗人员打着红十字会留在了包围圈中,他自己还留了一封亲笔信要求这些医疗人员转交给苏联军方面指挥官请求他们善待这些伤兵。随后在突围的战斗中,施特默尔曼将军手持步枪冲在最前方最后阵亡。苏联方面后来以最隆重的军礼收敛了他的尸体,并且善待了这些伤兵战俘。

德军在巴尔干地区尤其是南斯拉夫战场上,大肆屠杀南斯拉夫游击队战俘与伤兵。最残酷的是在苏捷斯卡河谷战役中铁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带领了大约9000多名伤兵突围。有些部队压实再无法的情况下放弃了一些伤兵并且留下了红十字会旗与医护人员,但是德军全部集体屠杀了这些伤兵与医护人员,有些甚至是德军放狼狗活活咬死的。

二中中日军在太平洋以及中国战场上几乎是屠杀所有的伤兵战俘,如在南京保卫战中在一部分国军主力部队突围另外一部分国军主力被围困者城中。随后日军攻入城后除了对平民以及战俘进行大屠杀之外还大肆屠杀医院中的伤兵与医护人员。在南京的民国中央陆军医院中大约8000多名伤兵医护人员被日军集体屠杀,其他医院也是一样。

日军攻占香港的战斗中,香港维多利亚医院中大约上千名医护人员与伤兵被日军集体轮奸与屠杀。

所以说在战争中屠杀战俘与平民尤其是伤兵的只有畜牲般的军队才能干出这种事。所以说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尤其是日军是典型的兽性军队。


用户夏天的风


部队在突围时,对于伤兵的安置无外乎就是尽一切最大的努力救治,或者就任其自生自灭。

及时止损

军队在战斗中,如果面临伤员占到部队人数的三分之一时,就要考虑是否撤退了。这个指标是安全撤离的临界点,毕竟一个伤员一般都由两名士兵或者医护兵负责抬担架。而当伤员占到部队人数一半的时候,这就相当危险了,考虑到轻伤或者一对一照顾伤员的情况,部队还能勉强撤离。而一旦突破上升到三分之二的伤员,几乎不可能安全撤离了,一名健康的士兵拖着两名伤员撤离难度是非常大的。此时就是与敌方一决雌雄的时刻了,如果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还想撤离,很可能就会被敌方全歼,只有拼死一搏战胜对方才有活命的机会。

因此,很多将军都会提前做好打算,在不同伤亡的情况下做风险评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保存有生力量才是关键。当然如果是战略要地的进攻或者防守,那只有做玉石俱焚的打算,这时就没有突围时怎么安置伤兵的问题了,就是拼到一兵一卒也要干。

就地疗养

部队在面对野外的遭遇战时,机动性非常的高,很容易就可以化整为零,各自突围。在红军长征中,对于重伤员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将其寄养在同情革命的群众家里,并且会留下适当的疗养费给当地的老乡,多则六块银元,少则两块银元。在甘孜藏区,很多沿途的百姓就安置了人数上千的伤病员,留在西康的红军伤病员约3000余人。而如果是在有群众基础的地方,伤员就会留给驻地地下党员照顾。

在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部队都普遍能遵守《日内瓦公约》。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盟军不会向德军运送伤员的救护车和医护兵开枪,德军同样也不会向盟军的医护兵和救护车开火。这些伤员都会被送往附近的各自军队医院或者伤兵营救治。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日军来说是不存在的,日军在淞沪会战时,就公然轰炸标有红十字标识的医院,难民收容所,而且日军在攻陷香港后,进入圣斯蒂芬医院,屠杀64名英军伤员,并强奸杀害了78名女医生和护士。

自生自灭

常德保卫战中,余程万带领8000名“虎贲军”驻守常德。三万日军浩浩荡荡对其发起了猛攻,余程万在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下,败下阵了。全军将士英勇殉国,余程万率300残部突围,最后仅剩83人。当留在常德城内2000余伤兵看到余程万带领少数人坐船突围时,就像被抛弃的感觉。最后余程万也因丢下部下突围而落下了逃跑将军的恶名,被送交军事法庭审判,虽然没受到处罚,但是也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黑历史。

当然也有撞大运的伤员。盟军在二战时期发起的市场花园行动,由于事前情报失误,在盟军空降兵预定着陆的地点,德军已经提前部署了党卫军第二装甲军的两个装甲师和空降第一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孤军深入又缺乏重武器的空降兵损失惨重,盟军损失1.7万人,德军伤亡仅3300人,英军王牌第一空降师只有不到2000人突围。幸运的是德国医院救治了大批英军伞兵员,当时纳粹德国已是强弩之末,想必很多人想留下好名声,为以后铺路。

投降

西方军队当面对敌军围城时,一般都会选择投降以保性命。但是投降在东方的价值观里是非常屈辱的,将军一旦选择投降,注定要承担历史的指摘。

衡阳保卫战中,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原本可以选择抛下7000受伤的官兵,独自突围。当时杀火了眼的日军,势必会对衡阳城里的伤兵大开杀戒。方先觉为了对城里的伤兵和百姓尽最大的责任,选择与日军求和,并且开出了要求日军不得伤害城中的百姓,伤兵和医务人员。日军在围困衡阳城的第47天凌晨,方先觉正式缴械投降。

根据《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一书中描述:此时仍有7000余伤患员官兵,于颓壁中痛苦呻吟,或举枪自杀,或跳井投江,或悬梁而亡;重伤不能行动者,争求轻伤者或持械官兵补他一枪,以了残生。

衡阳保卫战是空前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据战后统计,中国军队伤亡17000余人,日军伤亡19380人。但是日军在1945年8月接受投降时,日军将领回答是48000余人。日军战史称,方先觉为骁勇善战之虎将,第十军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之精神,实令人敬仰。

方先觉在战后并没有被追究,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方先觉让日军停止屠杀伤兵,被迫投降。但方先觉本来是可以突围的,他放下武器只是一个交换条件,而不是贪生怕死。谁都愿意当道德楷模,但是如果为了顾全大局,谁又能像方先觉那样挺身而出,愿意承担万世的骂名,这所需要的勇气比马革裹尸还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