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zyl961955197


一提到中國的近鄰緬甸,除了它美輪美奐的翡翠、名貴的紅木和鋒利的緬刀外,最為人熟知的,恐怕就是果敢武裝和緬甸政府的衝突了。

1948年1月,緬甸正式獨立後,緬甸政府軍和果敢武裝就開始了持續幾十年的紛爭。

(軍管下的果敢)

那麼,衝突的局面為何到現在還是沒能徹底解決呢?

一、果敢民族沒有歸屬感,缺乏國家認同感。

“果敢”這個稱呼是當初英國殖民統治緬甸時,對這一地區的稱呼。在緬甸獨立後,仍然沿襲了這個名字,果敢族由此成為了緬甸135個民族之一。

但果敢族人認為自己並非是緬甸人,而是明朝在緬甸的遺民,自稱是漢族後代。這裡的漢人佔據90%以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漢語,世代傳承的是儒家文化。

果敢學校使用的教材,也是和中國一樣,教師上課時用漢語教學。即便開設了緬語課程,但並不受學生們的歡迎,他們將它視作一門外語課程。果敢地區充斥著大量的中國元素,其電力資源來自中國,網絡、手機信號和固定電話的服務商都是中國公司。街面上的大小商鋪都擺滿了中國商品,甚至連出租車,都來自中國。最為直接的是,果敢地區民眾使用的是人民幣,他的流通程度,遠遠高於緬幣。

從地理位置上看,果敢地區和中國雲南的龍陵、鎮康、耿馬縣等地接壤,邊界長達250公里,其首府距離中國最近的口岸僅10公里。

所以,果敢族人的文化、種族、習俗都和緬甸其他民族有著很大的不同,具有鮮明的漢族文化底蘊。他們已從根子裡認定自己就是漢族遺民,已經很難和緬甸的其它民族融合在一起。

這樣一個在緬甸特立獨行的民族,缺乏民族歸屬感,自然也就談不上對緬甸國家的認同。

(朱由榔劇照)

二、果敢地區的歷史屬性造就了長期的衝突。

果敢地區在歷史上原為中國領土,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的中央機構就在此地設立了永昌郡。此後的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曾在此設置行政機構。

清順治年間,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敗退果敢地區,被吳三桂剿滅後,其數千部眾,大都逃到果敢的大山中避難。因此,果敢人認為自己就是明末官兵的後裔。

同時,羈留在此地區的,還包括一部分早期“南絲綢之路”上的商人,以及在對日戰爭中遠征軍的後代和內戰中敗逃的國民黨殘部。

十九世紀後期,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後,中英雙方簽署了《中緬條約》,將果敢地區劃入了英國的殖民範圍。從此,果敢從中國的版圖上消失,成為緬甸的一部分。

在歷史上,果敢地區長時間隸屬於中國,只是由於清政府對該地區的“鞭長莫及”,才讓英國人將它從中國強行分離。果敢地區的民眾為了自治和獨立,和緬甸政府長期對峙,導致在緬甸獨立後,幾十年來衝突不斷。

(彭家聲舊照)

三、果敢地區的武裝力量不容小覷。

果敢地區的武裝,最初來源於土司自衛隊,這是一支由當地土司組建的,為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武裝。這支自衛隊在二戰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保護當地漢人,抵抗日本人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日本戰敗投降後,英國人又重新回到了緬甸。自衛隊武裝招募了果敢地區的眾多華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英運動。在此期間,果敢地區成立了專門的軍事培訓機構,由中國黃埔軍校畢業的軍人擔任教官,對果敢的武裝力量進行了系統而正規的訓練。後來的武裝力量頭目羅星漢和彭家聲均來自於這個訓練機構。

這些武裝力量發展到後來,就形成了果敢地區的三大勢力。一是由楊氏兄弟領導的反緬武裝,二是在羅星漢的原自衛隊基礎上壯大起來的隊伍,三是彭家聲控制的武裝力量。

1969年,彭家聲成為了果敢縣長,同時擔任緬共人民軍副司令。1989年3月,彭家聲宣佈脫離緬共,成立了果敢同盟軍。在一個月後,彭家聲和緬政府簽署了和平協議,在果敢地區成立特區,保住了果敢同盟軍。

其後,果敢同盟軍發生內訌,果敢地區的統治權幾易其手,最終還是回到了彭家聲的手中,彭家聲由此開啟了在果敢10多年的實際控制。

2009年,緬甸政府宣佈整編果敢地區的各支武裝力量,遭到了包括彭家聲在內的拒絕,並由此引發了“八八事件”。果敢同盟軍戰敗,彭家聲本人逃亡國外,其掌握的武裝力量被瓦解。但殘餘武裝力量,仍不時和緬政府軍發生衝突。

其後,果敢地區的衝突持續不斷,在2015年還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激烈交火,造成部分中國公民遇難,大量緬甸難民湧入中國。

直到目前為止,果敢地區的衝突仍然持續著,在短時間內實現和平,幾乎是不可能的,果敢的和平發展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