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說到思想家,一定不能漏了這個長鬍子的老頭,那就是孔子。在中國思想殿堂裡,他總是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最出名的,當屬他創立的儒家學說,主宰著中國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思想走向,漸漸地已成為中國思想史上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說孔子於國人而言,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世人對他的評價高到什麼地步呢,在朱熹著作中有一句話最合適不過:“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可見其影響之大。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如今,孔子思想已成為舊時代的產物,對現在社會而言,需結合實際加以借鑑和補充。我們將他奉“神”,但其實這孔子,也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如你如我如他。

克已復禮,挽救思想

孔子貴族叔梁紇庶出兒子,在父親去世之後,孔子便過起了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日子。早年,她的生活並不如人意,條件艱苦,但好在他胸懷大志,熱愛讀書。直至十五歲,他才開始認認真真地學習“周禮”。

為了幫補家計,他在倉庫做過會計,幫牧人們放過牛羊,工作雖然辛苦,但孔子從不叫苦。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他額名聲逐漸變大,慢慢的越來越多人聞名而來,成為了他的弟子。後來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儒家團隊,在諸侯中也享有盛名。

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克己復禮。”但因為當時處於春秋時期,禮制被破壞,當時盛行的是霸王思想。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孟子》

當時的周王,已經失去了威嚴和能力,諸侯們也為了奪取各自的霸主地位,相互殘殺。當時周禮所提倡的“天子統治諸侯,諸侯統治大夫,大夫統治家臣 ”制度早已名存實亡。可謂君不君,臣不臣。弱肉強食,當是如此。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而孔子所在的儒家,正是為了拯救這種現象而生的。不隨大流的思想,註定了孔子不會受到重用。但他仍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周遊列國,到處尋找機會以施展才華。

離魯去齊

雖說這孔子乃魯國本地人,但因為當時魯國君權並不屬於君王,而是為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人所分割。其中季平子掌握的實權比國軍還大。當時是“百姓知有三桓而不知有魯君”,君王與這卿大夫間的矛盾日益增加。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在孔子三十五歲時,魯昭公戰敗,被這“三桓”給趕出國境。就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於是他選擇離開魯國,去了齊國。

孔子初到魯國時,齊景公給了出了一個難題:秦穆公稱霸諸侯,為何?孔子思索片刻,回答道:秦國雖說是邊遠之地,但這秦穆公在眾多奴隸中發現了百里奚,並用慧眼看出這是個賢能的人,委以重任。有這樣的的胸懷和眼光,天下給他都不為過,何況這霸主之位。齊景公一聽,大悅,連連讚賞。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雖然當時齊國已經是國力微弱,但齊國國土大,人民多,在各國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孔子之所以來這裡推行周禮,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孔子向齊景公進獻治國之道,即為:君像君,臣像臣。齊景公當時的處境正是在被分割權力的時候,所以孔子的這種思想於他而言確實是最為合適的,所以他聽了之後非常認可,並打算給一塊土地孔子,讓他在實現口中的“周禮”。

離齊返魯。

但當時的宰相晏嬰並不同意重用孔子。他認為:”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 ——《史記~孔子世家》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最後,齊景公還是被晏嬰說服了,孔子沒有被重用,於是他的思想也無法推行。另外,齊國的大夫也不看好孔子,認為孔子的思想容易激化他們跟君王的矛盾,自己的利益會受損,於是合力排擠孔子。齊景公也暗喻他另謀高就。在這種形勢下,孔子又吃了“閉門羹”,只好返回魯國繼續尋找機會。

回魯後的做法:靜待時機

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後,孔子回到魯國後,魯國景象更差了。魯定公就位,他是被三桓擁立的國君,對三桓的做法向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這也意味著他並沒有實權,陽虎才是實權者。孔子為了拯救這種混亂局面,決定出來做官。但哪有那麼容易,於是他一邊向人們傳授詩書禮樂,一邊廣收弟子。儒學在魯國的影響逐漸變大,名聲傳遍整個國家。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他等來了第一個時機。公山木狃聽說孔子盛名,向請他來幫助自己對抗三桓。當時的孔子是心動的,但是他的弟子子路反對。因為公山木狃乃為季氏的家臣,他的做法是在以下犯上,儒學講究恢復“周禮”,這是在背道而馳!於是孔子沒有答應,而是繼續等待時機。

治魯有方

終於,他等來了魯定公的任命。孔子被提拔為中都宰,管理一縣政務。只過一年,中都就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走在路上,百姓彬彬有禮,賊寇不見蹤跡,道路乾淨整潔。因治理有方,很快他又升官,為司空,再升官,為大司寇。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大司寇是是個不錯的職位,他可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得到了可以一展抱負的舞臺。史書上對孔子的描述,大都是謙卑有禮,溫順恭敬的。雖說沒有記載他是如何治理地方的,但絕不會只靠“之乎者也”就可做到。由此可以推測,他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種“老頑童”形象,至少,他是有治國才能的。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

夾谷會盟

孔子治國有方,這引起齊國的重視,害怕魯國終有一天超越自己,於是邀請魯定公到夾谷會盟。魯定公帶上了孔子。在出發前,孔子提醒魯定公注意陷阱,並建議他帶上左右司馬一同前去,這樣,文有孔子,武有左右司馬,既能保國君安全,也能嚇嚇齊國。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事實證明,孔子是對的。齊國準備“鴻門宴”,想在會中讓萊人擄走魯定公,以威脅魯國在盟約上讓步。可沒想到孔子事先帶了軍隊,當萊人來時,軍隊死死護住國君,愣是沒撈到一點便宜。

想著武都不過,就在文上佔便宜:齊魯結盟後,在齊國征戰時,魯國都要派三百乘兵車來給齊國壯聲威!但這孔子也不傻,你加一條要求,那我也加一條要求:為表示友好,齊國須歸還魯國的鄆城,汶陽,龜陰三城。至此,魯國開心返程。


墮三都

夾谷會盟之後,魯國大臣們開始認可孔子的能力。為了實現君臣有序的理想,他制訂了“墮三都”。“三都”即為三桓所在的堡壘。就是要削弱臣子的權力,用以保護君王的威嚴。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他很聰明的沒有選擇在平常提出,而是選擇了三桓家臣出現叛亂的時候。這下便無人敢有異議。群臣無異,君主就不用說了,這是對自己來說有利的事,何樂而不為。就這樣,孔子審時度勢,利用各方矛盾,使得全國上下同意實行他的政策。在將弟子子路任命為季孫氏的首席家臣後,孔子便開始了他的墮三都之旅。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是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


結語:

孔子,是道德和禮儀的結合體;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並不是一個“神”,也會犯錯,也會追求夢想,縱觀其歷史事蹟,他顯得普通,卻又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