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聖人”與《論語》中的“君子”,其內涵有何異同?

我的枝枝蔓蔓


“聖”(聖)和“君”這兩個字,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是漢字字義不同。

相同點:這兩個字都有一個“口”字,代表動嘴說話。“聖”既有口,但主要是耳朵,且能力超凡者("壬")。這就意味著聖人既聽且說更超凡。另一個“聖”是“聖”的異體字,表示對土地神的敬奉。因為在古人的世界觀裡,天固然重要,但是土地與人們的生活更接近、更直觀,因為古人認為,是土地涵養萬物,給人以生命。

老子思想中的“聖人”,沒有後人附加的“美德”概念,遠古時期的聖人,可用部落聯盟的酋長作比喻,那時候的酋長在管理部落時,會召集各部落族長一起聽取看法,拿出協調意見,然後分頭實施。作為酋長,他並沒有制定確切的行為規範和“公民守則”之類的行動指南,他只看結果,所以他注重採集各方面意見,這也是古人賦予“聖”字的最初意義。

而“君”的構字形態是一個“尹”加個“口”。原始的“尹”有“矯正”的意思,這個字就意味著,有選擇地表態和抉擇。古代一國之主,稱為“君主”,因為他是發佈命令,規範行為,指揮行動,裁定是非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其實就是對“君”這個字的通俗理解。“君”的對應字是“臣”即臣屬和服從之意。可見“君”有地位高、具有指揮權的含義。

不同點:聖的主要功能是聽;君是表態和指揮;聖顯得更親切隨和,似乎沒有主觀意願,它的造字形態和意蘊,更像一個溫厚而慈祥的睿智長者。

君是動嘴的,且有主觀意願,這個主觀意願表現在表態後的行為實施上,即發佈命令,規範行為,指揮行動,裁判是非,更像一個親力親為的軍事指揮官。

二是道儒兩家理念不同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儒家的理論核心是“仁”。下邊分開說。

道家的“聖人”。老子的“道論”體系是“德論”的基礎和前提,道尚自然,道本清靜,道性無為,自然、清靜、無為,是道的基本含義。因為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來源於道,以道為自己最高信仰和生命遵循,因此尊道而貴德,法無為,尚自然,守清靜。

因為道是清淨的,所以是善聽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因為道是自然無為的,所以去人為,尚自然:“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由此可見,道家的“聖人”指的是體道之人,“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聖人是按照“法自然”不“人為”的自然法則處事做人的,聖人內心寧靜,不是為而不能,而是能而不為,具有超凡能力,是能辨音識相者,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洞察並能預見真相的智者,是大覺悟的成道者。

儒家的“君子”

儒家的“君子”觀側重人的德性,“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在《論語》中,君子主要是就“有德”而言的。需要明白的是,孔子所說的“德”是指人倫道德之“德”,與老子所言“順道而行”之“德”不同,孔子的“德”是人們制定的規範,老子的“德”是“道”在人類社會和人身上的反映,比如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君子懷德”“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等等,都是人倫之“德”。

當然,儒家之“君子”也要具有智慧和審美的特徵,在孔子看來,即便是一個德性極高的人,如果他欠缺智識、外表邋遢,也難以稱為君子。孔子云“君子博學深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小結

總之,不管是道家的聖人,還是儒家的君子,都不是說的“普通人”,都需要修煉才能悟道、成仁。但是聖人賦予了道家“道”的自然無為屬性,而“君子”則強調在上下尊卑秩序下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提升;道家的聖人法自然、尚無為、守靜篤,儒家的君子則是對其社會地位、道德水準、智慧水平和心理素質等全方位的綜合評價。

聖人是道家的理想人格,偏於先天之性的覺悟;君之是儒家的至高追求,偏於後天倫理的修行。


問道黃老


就是一個仁義之別,

老子以得天道者為聖人,

孔子以盡人道者為聖人,

故而一者無為一者有為,

實則皆法天而已,

中國向來主張天人合一,

就是這個道理。

要細論之,

同處大同世界衰微之際,

都想重回舊的世界,

道家求不變乃至其道,

儒家求應變以盡其德,

視域不同而已!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先說道德經裡面說的聖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治,行不言之教”指順應天之道,遵循客觀規律而不去違背的人。論語中的君子則更多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坦蕩蕩。這個問題可以看成是道家和儒家追求標準行為規範的異同點。想完整的回答下來太難了,今天簡單的分享下我的愚見。

先說不同的地方,聖人更多的是以無為的態度,以百姓為芻狗,順應天之道,任由萬物自然運轉而不去幹涉。但是並非什麼都不去做,而是規則的制定者,類似於聖人制定禮樂規則,陰晴圓缺不由人的意志轉移。

而論語中的君子,則是君子懷德,君子懷刑,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蕩蕩,以有為的態度去兼濟天下,是士人的追求目標及行為準則。類似通過我們後天努力修行可以接近君子,甚至成為君子。

相同點是二者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歷史上也很少出現的人物,需要我們努力修行,才能接近的狀態。





國學主持人劉大有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老子與孔子,道與仁的區別。

我們都知道孔子曾經請教過老子治天下的問題,回家後是震撼到“三月不知肉味的”。道要無為而治,能達到這個境界,才是“道德”,所以能懂此道德的便是聖人。所為無為其實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不以人力故意干預。但人是有智慧有心的,有心就必定有私,要天下所有人都能順應規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退一步,提出“仁”,先要人人都有愛心,以仁去私,慢慢走向最終的“道”,所以,每個人都要修行,要做君子,克己之私便是君子。

我每每思考這些都感覺孔子更像是老子的代理人。他不去一步要求所有人都達到道境,因為不可能,而是制定了一道次等的道德制度去讓每個人修行至道境。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幾千年來,大家覺得儒家比道家實際的緣故。這也像佛教的頓悟與漸悟,道理明白是一回事,但要做成,都是要經過修行的。

所以,個人認為無論是“君子”還是“聖人”,都不過是我們自身修行的目標,其實並無分別。


筆落眉間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漢唐之音


《道德經》中的聖人是出世的,《論語》中的君子是入世的。雖然都是都是頂尖級高手,但分屬不同門派。假如要他們來個“華山論劍”,估計打個七天七夜也分不出勝負。


周身刀


二者參考對象不一樣,《道德經》中的“聖人”,相對者是“常人”;《論語》中的“君子”,相對者是“小人”。“常人”和“小人”的區別不言而喻,清楚了“常人”、“小人”的區別,也就清楚了“聖人”和“君子”的區別。


薛開伍


等級不同,對道的理解程度不同。給你一個級別參考。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君子>庶人


長青13888


老農以為聖人者可以左右大眾認知的人也,君子者仰不愧天府不愧地的人也!


黑山愚農


聖人是得道的人 君子是正直的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