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為何不能隨便給後宮嬪妃加薪?

suhuanxiong


宋仁宗趙禎,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狸貓換太子的主角。王安石說他: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仁宗在位,歷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是一個勤儉愛民的好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掌握朝政多年,實權在握的皇帝。

可是在他在位期間,給妃子加薪都是一件難事。都說國天下家天下,天子一言九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個實權在握的皇帝為什麼給自己妃子加薪都不行呢。

這還有個趣聞:

仁宗在位期間,後宮嬪妃很久沒有升遷,十分不滿,便屢屢提出申請,仁宗總是說沒有先例,大臣們不會答應。妃子們不信,說:“聖上出口為敕,誰敢不從?”仁宗笑著說:“你們不信,不妨試一試。”旨意下發後,大臣們果然上奏說沒有依據。有的嬪妃半信半疑,仍然向仁宗討要封賞,仁宗也不推辭,取來彩箋寫上某宮某氏轉任某官,妃子們開心地退去。到了發放官俸時,妃子們各自拿出御筆要求加薪,宮廷財務部門卻一律不予理睬。妃子們鬱悶地找到仁宗,當著仁宗的面將御書一一撕毀,不高興地說:“原來使不得。”

究其根本,是因為當時皇帝直接發出的詔令,有個專有名詞叫作“內降”,而“內降”也只有通過朝廷的審批認可才能生效。當時杜衍擔任吏部侍郎,就常常不買皇帝的賬,將他不認可的“內降”專門放在一個盒子裡,攢到十多份就拿去還給皇帝。一次,仁宗感慨地對諫官歐陽修說:“外人知道杜衍封還內降的事嗎?殊不知那些原本有求於朕卻因杜衍阻攔而中止的人,要遠遠多於他所封還的。”

因為所有是詔令,需要通過朝廷的部門,官員層層審批以後,方能生效,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皇帝的任性妄為,保證了國家統治的基本穩定,也創造了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歷史環境。再加上宋仁宗本身就勤政愛民,因為他的聖明,大宋王朝才得以昌盛,更是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名臣,比如歐陽修、范仲淹、富弼等人,包括日後揚名天下的蘇軾、王安石、司馬光等,也是在仁宗年間展露鋒芒的。由此可見,趙禎確實是歷朝歷代中最當得起“仁宗”二字的皇帝。





真實的他是


宋仁宗之所以諡號仁宗,那是有理由的,其人寬厚仁和,豁達容讓,死後被追諡為仁。

諫臣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

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仁宗寵妃張氏(即溫成皇后)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趙禎便改命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對,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禎理論。趙禎生氣地說:“你們是想說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都曾經做過,恐怕不是粗官。”趙禎最終採納了言官的建議。

因此,我們不能不承認,仁宗皇帝具有某種“權力約束”的約束,這種約束不只是群臣百官的監督,還有仁宗自己的自我約束和自覺性。更重要的是,他還將這種內在自覺性通過制度安排而加以固化。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由此來看,仁宗要是想給後宮加薪,很難過御史這一關,仁宗自覺,也不想各方面為難。



A闌干拍遍A


中國古代統治者地位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秦始皇之前中央集權諸侯分治時期,各諸侯國有自己的統治制度,不過得聽命於中央,相當於聯盟制。一類是自秦始皇以後的中央專權統治模式,一切權利制度由中央專管專治,皇權高於一切。

所以,宋仁宗是完全可以隨意的給後宮嬪妃加薪的,而不隨意加薪的原因則是宋仁宗有著嚴格的權利自我約束能力以及嚴謹的權利放用制度。仁政愛民,“仁”就是對他最高的評價。

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統治者,有著掌管一切的權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國家的所有都是皇帝一人的,如果皇帝不考慮其他因素,確實可以做到為所欲為。但是,宋仁宗不是這樣的人,他考慮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百姓的安居樂業,所以,他所用的每項權利都要大臣們商議確定是否符合定國安邦的策略,合則行,不合則止。關於給嬪妃加薪這一項,群臣一合計,以“沒有先例”駁回,宋仁宗本就是不事奢華之人,群臣也建議不加,那索性就不加了。

所以說,仁宗不是不能隨意給嬪妃加薪,而是他不願去給嬪妃加薪。帝制以來,宋仁宗之前無“仁”帝,宋仁宗是第一個得到此稱號的皇帝。由此可見,宋仁宗之明。





魚小糖吖


首先你要知道宋仁宗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有著什麼樣的經歷。中國古代帝王死後追封“仁”字的皇帝很少。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在位42年,是宋代最長的皇帝。他13歲即位,但是好像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而且到他生母劉氏死前都沒見過,因為他的養母即劉太后是一個武則天式的老太太,精明能幹,權傾朝野,不過這個老太太沒殺那麼多人罷了,更為難得的是明是非,知大義,仁宗在這樣的環境下不但沒有偏激陰狠,而且性情寬厚,待人平和。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用怕被亂砍頭的皇帝了。  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還有柳永的奉旨填詞,這些要是換個朝代早被砍頭了。仁宗朝還有前年第一賢者范仲淹,文壇領袖歐陽修,別的不說,唐宋八大家有六個都是這一時期的,在朝還有文彥博狄青富弼的有道之士。一個朝代出現這麼多文人君子非常難,更別說是同一時期了。沒有帝王的寬和為政,哪有這樣的君子文丞。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宋論》中說:“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明初學者梁寅在《梁石門集》中說:仁宗,其遏西夏之兵者,韓琦、范仲淹之功也;致“慶曆之治”者,亦韓、範與富弼三人之力也。而帝之恭儉愛民,四十二年始終若一,真可謂仁矣。 宋仁宗趙禎死後,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事實上仁宗既沒有太祖趙匡胤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宋徽宗那樣多才多藝,他的過人之處,僅是對臣僚、對百姓比較寬容,即“仁”。 總之,你只要知道仁宗是一個胸懷寬廣,包容百家的得道君子,你就能理解為什麼還對八賢王畢恭畢敬了。你要是想穿越,就去這個朝代吧。


吊大日四方1


因為到了仁宗時期,士大夫的權利已經無限大了,作為皇帝,能做主的事情已經很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