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做好以下几点,养生护肝强身体

春季做好以下几点,养生护肝强身体

春季养生主要保肝

中医学认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当顾应自然,协调阴阳,“顺应天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春属东方,五行归木,于脏为肝,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肝的生理特点,注意“养护肝阳”。

“春捂”有必要

中国有一句养生谚语叫“春捂秋冻”。说的是早春季节不要急忙把棉衣脱掉,以免感受风寒;初秋来临,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以免气候乍冷乍暖,反而易受凉。这是古往今来善于养生者都十分重视的保健经验。

由于初春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早晚温差较大,且常有寒潮来袭,加上此时人体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对外界适应抵抗能力较弱,如果衣着单薄,极易感受风寒。唐代医家孙思邈就主张“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食不消,头痛”,穿衣宜“下厚上薄”,以养阳收阴。这一科学的防寒保暖方法,有利于维护人体正气,抵御时邪。

如遇“春困”要滋阴

待到气候逐渐转暖,风和日丽,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却会感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形成“春困”的原因不是由于睡眠不够,而是因体内循环季节性差异所致,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所以,犯“春困”者需养肝滋阴。正如前文所说的,春季应调节情绪,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不使肝阳上亢。可适当服用西洋参、枫斗或麦冬等养阴保健品调理。并适量进食滋阴的食品,少吃羊肉等温性食物,不吃辛辣、煎炸烤食品、狗肉、酒类、火锅等热性食物。平时不要过度劳累,应保证睡眠,早卧早起。犯困时,可适当做头部按摩缓解症状。同时,要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运动,多在阳光充足、绿化多的地方活动,给大脑以更多的氧气。

春天梳头疏通气血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上下,脏腑器官的互相联系,气血调和输养,要靠人体经络起传导作用。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人头顶“百会穴”就由此得名。通过梳头,可以疏通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作用。早在隋朝,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的作用。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促进睡眠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春季一般无需进补

春天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应当以富含营养为原则。考虑到春气升发,食物养肝也很重要。一般说来可多食豆腐、鸡肉、瘦猪肉、鱼类、蛋类、花生、黑芝麻、山药、红枣、核桃、银耳等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以改善体质,充沛体力。

春季一般无需进补。然而,对于患者、体虚及阴虚阳亢者,则可通过适当调补来促进康复。提倡以柔补、平补为原则,慎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内热,损伤正气。

其中对于气阴两虚,乏力、易感冒、出汗者可选用西洋参,每次用参6克,加冰糖,煮水,连渣一起服用,每日一次;或用北沙参、麦冬、五味子、山药等单味或几味合用,煎汤代茶服用。血虚者可用熟地、麦冬,百合、枸杞、红枣等煎汤代茶;而津液亏损,口干口苦者可用枫斗、麦冬、花粉、沙参泡服。

春季养生就喝药粥

春天是百病多发的季节,不仅流行病猖獗,很多慢性病也易复发或加重。药粥疗法既不同于单用药物祛邪治病,又不同于纯服米谷以扶正调理,最适宜摄生自养、保健强身。

芹菜粥

每次用芹菜,加水熬煮,与粳米、大枣,煎煮成粥,稍温饮服。春季肝阳易动,常使人肝火上升,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病患者或中老年人,常吃些芹菜粥,对降低血压、减少烦躁有一定好处。春季也是小儿麻疹多发季节,若能及早发现,也可煮芹菜粥给小儿食用,以达到解表透疹的目的。

菊花粥

菊花和粳米加入冰糖适量。中老年人在春季食用些菊花粥,不仅可治风热头痛,眩晕耳鸣,而且久服还能使人肢体轻松,耳聪目明,延缓机体衰老。

山药粥

以鲜山药与粳米同煮粥食用。富含淀粉酶、糖蛋白及自由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具有滋补效果。中老年人在春季里经常食用些山药粥,补益颇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