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有父亲撑腰,有兄弟帮忙,还有后宫支持,为何还是失败?

许章杭


大唐王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其短暂的一生中打过二次仗,临敌之决也可圈可点。当太子时理政的水平也不差。得到了父亲的首肯,后宫的支援,兄弟的鼎立相助。然而,却还是失败了。

李建成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占的情况下,却败的如此之惨。那么是李世民太强大了吗?实际情况也并非全是如此。

当李世民的功勋大到无法赏赐时,李世民夺嫡之心也越来越明显。杨文干造反事件,明面上的不利条件都指向了太子李建成。也正是表面的证据太明显了,李渊勃然大怒过后,细思之下却感到阵阵心惊。李渊觉察到李世民心思之缜密,做事之果敢老道。李渊在百般为难之时,随之心中也有了一丝的警惕。

当李元吉建议除掉李世民时,李渊说,用什么理由呢?由此,可以看出李元吉,李建成和李渊的关系要比李世民好的多。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渊已经有除掉李世民之心,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合适的理由。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渊是铁了心要保李建成。

再说李建成和后宫的关系,玄武之变前夕,李世民上奏说,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大怒,下诏让建成,元吉来日上朝对质。这个消息张婕妤当天晚上就送到了太子府。可见李建成和后宫的关系也非同一般。

突厥来袭,李元吉拿到了领兵出征的权力。李元吉把李世民手下的将军几乎是悉数调到帐下,其目的就是全部消灭掉。

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不可撼动了。


然而,一场玄武门之变把这一切都改变了。看似稳如泰山的李建成却如此的不堪一击。细思起来,这个过程颇多让人玩味的东西。

李建成的位置,在当时所有人来看,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确实是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李建成疏忽了,他这个兄弟决非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主。杨文干事件的发生,本该让沾沾自喜的李建成警惕起来。李世民从东宫争取的为什么都是小人物,而不是魏征,薛万彻之类的高官。因为,高一层次的人物,一是不易争取,二是目标太大,一但不成功容易打草惊蛇。然而,小人物的叛变,有时候照样能改变历史的进程。所谓蝼蚁之穴,可以溃千里长堤就是如此。

玄武门之变可以看作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李世民正是利用小人物的作用促成了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假设,没有何常玄变门之变能成功吗?显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李建成注重的是宏观的场面,李世民在宏观不利的情况下,却利用小人物做成了大事情。

那么,李建成错了吗?好象也并非如此。假没,李建成能招降李世民的门卫一类小人物,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建成不是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吗?然而,历史不能假设。

虽然,李世民用政变取得了胜利,但却有他的子孙后代开了一个先河。有唐一代,朝堂上的政变一个接一个,仅玄武门政变就又发生了两次。使得大唐的朝堂之上一直有一股血腥味。从这一点上看,李世民又是一个失败者。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现在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是有道理的,李建成的失败就是如此。


一叶小舟168521774


李建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但是他不如李世民心狠手辣,所以最终败在了李世民的手上。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无数的战功,李建成和李元吉也都战功赫赫。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都想要争夺皇位,李世民拉拢了一大批名将和谋士组成了秦王集团,李建成也拉拢了一大批名将和谋士组成了太子集团,李元吉依附于李建成的身边,李渊的后宫妃子都被李建成收买,李渊本人也支持李建成。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李建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李世民唯一的优势是手下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如果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性格一样,那么李世民必然会败给李建成,但是李建成和李渊都优柔寡断,最终给了李世民反击的机会。

李渊是一个很好的父亲,他一直不想亏待李世民,更不会允许任何人杀死李世民。为了避免手足相残,李渊提出了很多折中的办法,想要调节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

李渊先封李世民做了天策上将,让李世民拥有自己独立的小朝廷,用来弥补不让李世民做太子的亏欠。李渊的这一做法不仅没有让李世民放弃争夺太子之位,反而让李世民趁机拉拢了一大帮人才,太子之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起来。

在李世民的策划下,李渊知道了李建成勾结杨文干谋反一案。杨文干谋反案发生后,李渊答应立李世民做太子,但是在利用李世民平定叛乱后,李渊又不忍心废掉李建成,继续让李建成做太子。

由于李世民的权利过大,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到了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渊开始支持李建成打击李世民,不过李渊只是削弱了李世民的部分实力,没有将李世民连根拔起。

在李渊优柔寡断的同时,李建成表现的更加优柔寡断。李建成有很多次机会杀死李世民,但是他始终没有忍心动手。有一次李世民到李建成家里做客,李元吉想要杀死李世民,李建成不让李元吉动手,气的李元吉对李建成说:“我这么做不都是为了哥哥吗?”

在李建成和李渊优柔寡断的同时,李世民已经悄悄地举起了屠刀。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带领心腹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禅位给李世民,唐朝初期的太子之争最终以李世民的全面胜利告终。李世民能够取得太子之争的胜利,主要是因为李建成和李渊过于优柔寡断,失去了最佳的时机。假如李渊和李建成能够像李世民一样果断,那么唐朝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史海泛舟摆渡人


这个问题,老梁有话说!

玄武门之殇是唐初之际发生的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宫廷政变,任谁都没有想到最后失败的竟然是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要知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李建成已经是十拿九稳了,有李渊的撑腰,还有四弟李元吉的大力支持,甚至后宫不少人也是站在他这边的,那么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老梁分析有这几点:

第一,老爹李渊的犹犹豫豫,摇摆不定。其实早在确立太子之位的时候,如果李渊能够态度坚定,那么估计也就不会再出现后面这一系列的事情了,李渊一方面立李建成为太子,一方面却又非常重视和提拔李世民,这就给了两方希望,都不愿意放权,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玄武门政变的发生了。

第二,李建成本身的“性格缺陷”。李建成本来是被黑的一塌糊涂,黑到我们都看不清楚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了,不过《资治通鉴》里面的记载倒是相对客观:“性仁爱”。李建成比之李世民还是少了一份狠辣与果断。

其实想想也很合理。李世民征战一生,战争的洗礼使他迅速的成为了一员狠辣果断的猛将,这里面我们可以类比于明成祖朱棣(也称永乐大帝)。而李建成自从被确立太子之后就更多的是处理政事了,这里面可以看出李渊是把他当时大唐的接班人来培养的。

所以说不同的人生经历就确定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再加上李建成其实从未想过要李世民的命的,哪怕是齐王李元吉曾经多次表示一定要永绝后患,抓紧时间解决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一直都不曾同意,他只是想要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非要了李世民的命,可惜帝王之家又怎么能讲究“亲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不过想想如果李建成赢了,那么这大唐会不会又是另一番局面呢?最起码后世唐朝的那些宫廷政变会好很多吧。对于李建成失败的原因,你觉得还有哪些呢?欢迎下方一起讨论哦~


老梁说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李建成并非在军事方面毫无建树,李渊随军记事温大雅所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记述了李渊,李建成父子太原起兵后表现的书籍被发现,李建成之前所背负的众多冤屈才被众人知晓。

而李建成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随李家军打天下的,多是李世民领导的将领和士兵,李世民功高震主,而且在将领和军队的心目中,威望极高。

第二 李世民收买看守玄武门的守门官,让其能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

第三 李世民于途中设下埋伏,利用李渊诱来李建成,当李建成,李元吉两人来到玄武门,这是伏兵突然出现,后来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并杀死全部侄儿,取得天下。

第四 李建成对李世民抱有幻想,没想到兄弟之间会有刀剑相加的地步。李世民杀伐果断,连亲兄弟也不放过,这是李建成始料不及的。李建成作为东宫太子,在处理兄弟之间关系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手腕和猜忌心理,导致自己在入宫途中身死,实在可惜!

综上,李建成不敌李世民,输在性格上面,对李世民留有兄弟情谊,却没料到李世民对其痛下杀手。李建成受戮身死,实在惋惜!


再来壶美酒


李建成的失败源自于秦王李世民的强大、父皇李渊的舐犊情深及自身实力差距。


  • 功高震主、隐忍果敢的弟弟李世民

李世民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晋阳起兵就是李渊和李世民共同谋划的,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在太原。北宋欧阳修《新唐书》言道:“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从暗中谋划到募集义兵,再到控制隋臣王威、高君雅,秦王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功不可没。 李渊出任太原道安抚使时,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安置在河东,唯独带着李世民到了太原,可见李渊对李世民军事才能的倚重。之后,平定刘武周、打败王世充、消灭窦建德,再后来阻击刘黑闼,大唐每到危急时刻,都是李世民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可以说,开创大唐是李渊的功劳,但开疆拓土,统一天下的首功,非李世民莫属。武德四年李渊挖空心思创造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官衔——天策上将,将它授予了李世民。

李世民在南征北战过程中非常注重笼络人心,一大批谋臣武将都被他收拢到麾下,文臣如刘文静、房玄龄、杜如晦,武将如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武德四年,李世民辟文学馆,遴选 “十八学士”。既有军中势力鼎力支持,又有文士出谋划策、奋力鼓吹,秦王的声望到达了顶峰。

其实,秦王夺嫡问鼎的政治野心由来已久,只是平时隐忍不发,而当意识到与太子的矛盾已不可调和时,即便时机尚未成熟仍旧果断发动玄武门政变,篡权谋位,其机谋之深可见一斑。


  • 心怀侥幸、舐犊情深的老父亲李渊

李渊自始至终对李建成兄弟两人采取的策略就是打压秦王,扶持太子,让太子顺利接班,最不希望兄弟睨于墙。可以说,舐犊之情让李渊丧失了对现实的基本判断或者不愿去相信一个事实:通往皇权的路上亲情一文不值。所以,即使李渊察觉到了李世民的野心,也没有从根本上断绝他的念想,而是一而再地去和稀泥。如果当时李渊狠下心来将李世民囚禁,就不会有后来的血流成河。


  • 千年老二、干啥差点事的李建成

李建成的军事才能按理说也很突出,晋阳起兵后连续打了好几场漂亮仗,之后武德六年又平定刘黑闼。但是由于他弟弟实在太过威猛,专治各种不服的名号响当当,简直就是战神下凡,而且唐初名将如云,自然而然就把他那点业绩衬托没了。

面对秦王的如日中天,李建成除了耍点阴谋搞栽赃陷害,或者巴结后宫给李渊狠吹枕头风外,几乎没有系统的反击之策,阴谋有余而阳谋不足。而当太子私运盔甲被告发,激起杨文幹兵变时,李建成也缺乏应变之策,倘若不是李渊心软,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恐怕早就被废黜了。

至于齐王李元吉,之所以投靠李建成并非出于他与长兄的感情,而是因为他同样觊觎皇权。倘若李元吉支持李世民上位成功,那他肯定再无机会登上皇位。当然,李元吉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水平实在有限,平时动辄就是打打杀杀,全无谋略,有这样的兄弟帮忙,大事何愁能成。

所以,即使有父亲撑腰、兄弟帮忙、后宫支持,李建成依然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怪就怪他有个强到令人发指的弟弟,也幸亏玄武门之变,让中国从此有了煌煌大唐。


正经侃古今


历史上的李建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在推翻隋朝的战争当中,李建成所立的功劳不比李世民差,虽然封为太子,但最终还是败在李世民的手下。李建成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有老爸李渊撑腰,弟弟李元吉帮助,老婆家族拥护,还加上自己是太子,为何最后还是走向失败。

首先,李建成笨手笨脚,自己想瓦解李世民的势力,方向是不错的,应该私下打听弱点,但是李建成方法用错了,明目张胆的给尉迟敬德送黄金,但是人家偏偏不吃这一套。

其次,李建成操之过急,李建成作为太子,只要不出现什么事情,基本上是下一任皇帝,但是李建成太心急了,看到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自己把李世民身边的人才,比如杜如晦,房玄龄等人调离,还剥夺李世民的军权,交给李元吉,这也让李世民感到压力,不得不铤而走险。

第三,李建成优柔寡断,其实李建成作为太子,如果自己果断一点,加上自己是太子,是有很多机会除掉李世民的,但是自己并没有那么做,加上魏征从中劝阻,要干掉李世民,但李建成并没有采纳,也让时机一再错过。

李建成失败,而李世民成功。最重要一点,就是李世民当机立断,趁李建成不注意,用一套联环妙计,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引到玄武门,实施斩首行动。而不是像李建成那样,通过先卸掉李世民的臂膀,孤立李世民,最后再打击李世民。

李建成没有下决心,当断不断,虽然有李渊的册封,其次有兄弟李元吉的支持,甚至是有李渊后宫的妃子支持,最终的李建成还是失败了。







极限智慧


很多时候,势力再大,支持率再高,也经不住对手的“斩首行动”。人死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据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夕,一共发生了这么几件事情,首先是“天白经天”的谶言,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也就是公元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征兆,

其次,适逢突厥数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以南,突入长城边塞,包围乌城,李建成建议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统兵北征,李元吉在获得兵权之后,又趁机请求秦王府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琼等诸将前往。

李建成的谋划是,相约秦王于昆明池为李元吉践行,然后埋伏勇士将李世民干掉,之后再上报李渊说是秦王暴病而亡。然而这个谋划,被李世民收买的东宫眼线王晊获悉后偷偷禀报了秦王,于是秦王连夜谋划了“玄武门”之事。

如果这个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李建成、李元吉对付李世民的套路是,先取兵权,然后利用“太白经天”离间李世民和李渊的感情,最后再暗杀。从当时的情形来说,秦王府诸将被调离,府内只有800卫兵,而太子东宫有3000长林兵,加上干干拿到兵权的李元吉,这个计划的成功率很高。

但最终李建成为什么会失败呢?

李建成没有发现自己的率更丞是李世民的眼线,这一点对整个计划造成了致命伤害。李世民连夜召集秦王府诸人密谋,准备先下手为强,那么怎么个“下手”法呢?

恰好,在第三日,太白金星再次出现在天空正南方午位,李建成一党的傅奕向李渊上奏:“太白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有天下的征兆。”

李渊将信将疑,传召李世民做解释,李世民乘机密奏,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和后宫嫔妃乱搞(至于有没有这就不好说了)。表示什么“太白经天完全是太子和齐王想要干掉自己”。李渊思虑一番,做了下第二日审问三兄弟的决定。

这个决定比较仓促,后宫的张婕妤得到消息后,立即告诉了李建成,李建成跟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觉得应该管好部下,称病不去,而李建成则认为宫中防卫严密,应该去,以便策划下一步行动。

就是太子的决定最终葬送了自己和齐王性命,但这其实也不能怪他,以当时的形势而言,李世民几乎没有什么还手之力,大内宫禁之中,卫士也属于李渊的人,任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居然能够在皇宫直接发动政变,最后还成功了,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那么李世民又是怎样成功策划玄武门之变的呢?

首先,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是李建成的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常何是整个政变的关键人物,正是他打开宫门,将李世民的人马放进宫中,完成了预先布置,同时也是在他的配合下替换掉了宫内靠近玄武门和临湖殿一线的卫士,从而给李世民干掉李建成兄弟俩创造了机会。

李世民的谋划虽然属于临时主意,但相当周密,首先是先入宫悄悄布置,然后又将李渊从太极宫请到了临湖殿,那么为什么要请到临湖殿呢?因为从玄武门到临湖殿的这一段路,最适合埋伏人马,以便最快速地解决战斗,毕竟东宫的士兵距离玄武门也不算远,很快就能集结起来反攻。

总结下来,玄武门之变能够成功,其一是出其不意,谁都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在宫禁之内发动政变,要知道皇宫之内是不可能安排自己的人马的,其二,秦王的埋伏“快、准、恨”,李建成进了玄武门之后,在前往临湖殿的路上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一箭射杀了。

李建成死了,他有再多的势力,再高的支持率,也是枉然。只能说处于劣势的李世民,在太子身边安排了好几个暗桩,从而才扭转了局势。


江畔初见月


用毛主席的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李建成虽然是太子,有文官的支持,后宫和父皇的袒护。但是在绝代的武力面前,任何手段面前都是徒劳。只要李世民愿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都可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就是事实。


黄有培


唐朝建立,李建成和李世民做为父亲李渊的左膀右臂。


不可否认的是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他们两个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其实在李渊被封唐国公的时候就开始了。李渊有三个嫡子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四李元吉(可能会问老三呢,老三是谁,老三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元霸,后来早夭这里就不表)

李渊在长安手握大权为自封唐王的时候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

义宁二年(618年),徙封李世民为赵国公,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出疆域仅限于关中和河东等地,只能选一个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

这时候,他们兄弟两个的分工就不同了。

李建成负责朝廷内政,李世民负责带兵攻城掠阵扩大地盘。

不难看出唐初的统一战争,几乎都能看到李世民的优势。

再说李建成协助父亲处理朝政,结交朝中文武,可以说李建成有文官集团支持,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加上李建成又是嫡长子这一天然优势,

加上唐王朝快马上走向统一。

文武集团的利益争斗也就愈演愈烈了。

在长安城李建成是太子又在长安中待了多年,满朝文官又都是他的势力。


李世民在长安文臣谋士不过: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萧瑀、魏征、高士廉等;

武:尉迟敬德、李靖、屈突通、柴绍、侯君集、程咬金、李勣、秦叔宝等。

如果没有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可能帝位于李世民就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了结了有帝位冲突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他们的家眷。逼宫父亲立自己为太子。

李渊让位于李世民。

李建成的优势很大为什么会失利,关键在玄武门,这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安全盲区,玄武门是官员入朝的必经之地,玄武门是皇城禁区,进入后不得携带兵刃,随从。

李建成的太子府是安全的,走的路上是安全,李渊的皇宫也是安全的。他们想当然认为玄武门也是安全的,李世民与大多数武将都有一定的交情。

在玄武门安插几百人没什么问题。

李建成和李元吉只身进入玄武门,关了城门,几百人收拾两个人,你说呢,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刺杀李元吉。

李世民的绝招就是完了一把阴的的。


汉唐读书


枪杆子里出政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