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會促進智能製造提速嗎?

“我們現在雖然復工了,但是遇到了一些問題。”3月10日,深圳市青虹激光科技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彥君在“‘智造’助力復工復產線上座談會”上直言不諱。

在中國電子學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秘書處發起召開的這場線上座談會上,電子信息行業相關企業和機器人企業代表隔著屏幕共同探討在復工復產中所遇到的難點問題,以及智能製造如何在當前復工復產環境下發揮作用,並助力產業健康發展。

趙彥君列出了幾大難題:“一是復工率沒有達到我們的理想狀態。我們公司武漢員工比較多,現在還沒有返工期限;二是經營成本上升比較嚴重,整個供應鏈漲價的幅度不小;三是國家雖然出臺了很多對企業方面的補助政策比如降房租等,但是我們租用的廠房非國家所有,這對我們並沒有實質性幫助……”

趙彥君談到的困難也是不少同行共同的處境。深圳市注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月10日就復產了,但是目前很多工人都不能來上班。“我們研發了機器人,在儘量減少人手使用。”該公司市場經理鄭竹子說。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企業數字化轉型經理錢士明也表示,復工後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人員返工週期長。“人員返工已達到80%以上了,但是工廠的產能還只恢復了百分之五六十。”

錢士明談到的另一大挑戰是客服。西門子很多業務都是不只賣產品,還提供基於產品的方案,所以跟客戶的討論比較多。“疫情期間各省市交通方面都有不同的管控要求,所以對客戶的服務難度加大。”

崑山艾派科技有限公司華北區負責人張帥講到了這方面的具體困難。“我們主要做輕型機械手等設備,用戶包括富士康、三星等企業,但是因為疫情原因,很多技術人員很難到現場提供服務。”

“缺人”給企業復工復產帶來的挑戰不可忽視。疫情之下,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智能轉型的步伐將進一步提速。

“疫情期間,一些地方在採用AGV(移動機器人)噴灑藥物,包括很多酒店、醫療機構、室外,都會有AGV或者是移動機器人去代替人工,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崑山艾派科技有限公司華北區負責人張帥說。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企業數字化轉型經理錢士明表示,這次疫情讓很多企業認識到人力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會考慮將一些簡單重複工作,採用自動化來代替。

據瞭解,我國85%的大中型企業對實施智能製造有了初步規劃並開始實踐,能夠實現對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核心業務進行流程化管理。相關專家認為,對電子企業和機器人企業而言,困難是暫時的,此次疫情促使的智能製造提速將給這些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工人日報記者 蔣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