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最近,顶级流量小生肖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起因是粉丝跨圈恶意举报,让很多无关人员受牵连,于是本来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圈子纷纷团结起来,一起抵制他们的偶像......

这场狂欢,也让许多不关注饭圈的中老年朋友(比如笔者)有幸认识了一下年轻粉丝们的“小哥哥”。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饭圈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以未成年人为主,因为未成年人在主流社会中发言权比较少的原因,因此比较容易沉浸在亚文化之中。

他们通过解构主流文化,创造出只有自己群体能够懂的黑话、暗语、仪式行为等,以此树立高墙与主流文化划清界限,并增加自己文化的归属感。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饭圈”、“二次元”、“同人圈”等都是时下青少年热衷的亚文化。只不过,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原本小众的亚文化也能够影响到正常人的生活,这次的事件就是一个缩影。

于是,饭圈就出现了许多我们看不懂的骚操作:

  1. 打榜:指为了证明一个明星的热度,粉丝疯狂投票或者极端的刷票,用来提升自己偶像的排名。
  2. 控评:指为了避免自己喜欢的偶像有负面评论,一旦出现与偶像相关的词条,粉丝们纷纷通过留言、点赞等形式将反对声音刷到看不见的地方。
  3. 反黑:指一旦发现有损害偶像形象的发言、资料,就组织粉丝进行举报。消除不良影响。此次事件就是由于粉丝反黑过激,波及太大所引起的。

如果仅仅是花费时间、金钱还算是父母可以接受的,有些孩子还会为偶像做出可怕的极端举动。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疯狂?这就和心理学有着莫大的关系了。想探究真因的家长,这篇文章告诉你。不想追本溯源的,可以直接下拉看最后一部分......

准社会交往:一场遥远的单恋

同一性整合:在偶像身上找到自我

最容易追星的年纪是11-19岁,处于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整合阶段。

在这一时间段,青少年们会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为了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会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也就是日本人所称的“中二”行为。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如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在与龙应台的书信中,父母喜欢的古典音乐很有意见,认为法国的《香颂》、德国的民歌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俗气的刻奇(Kitsch)。而他则崇拜爵士乐,喜欢嘻哈Hip Hop,痴迷于美国黑人文化迷......

这些行为,都是孩子想要进行同一性整合的一种尝试,如果整合失败时寻找不到自我时,他们就容易被一些流量明星所吸引。

通过效仿明星的穿着打扮; 模仿明星的生活;同仇敌忾抵御负面新闻等行动,粉丝们就会觉得自己和明星是一体,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好像明星的成功和失败都和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对方则成为了自己的中心。

明星成了青少年心中的替代自我,他们借助狂热追星,对偶像强烈认同感来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然而,外在的标签并不能代表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在于你听的音乐,也不在于追什么样的明星,而是在于你能创造些什么。

公众普遍认为:大家一起讨论做出的决策会更加民主、合理、公正、全面,会更具参考的价值。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斯托纳曾对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进行了实验研究,让被试为案例中的主人公选择一份工作。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经群体讨论之后,群体的意见比个体的意见更加趋向于冒险。

不要说青少年,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在决策时都多少会受别人影响。尤其是在社会群体中时,总会倾向于寻求一致的意见。

在你听到大家都在说你本就不认同的电影不好时你会更加的认同,进而觉得它一无是处;你也会因为朋友们对某个人不住的好评而逐渐认可他。

网络的特殊性,青少年的狂热,更是让“饭圈文化”走向了极端:凭一己之力难以做出什么惊天举动的青少年们,利用网络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

身处各种粉丝群、粉丝团体的他们,由于相同的喜好,对外的他们有了同一个标签,而这会带给每个群体成员一种“身份认同感”。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当事件发生时,大家都倾向于遵守那个“潜在”的“社会规范”来行事。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尤其是青少年时期,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更容易产生某种特殊的情绪,用“骂战”、“立flag”、做出极端行为等来彰显自我。

在粉丝群之中,甚至有“谁的粉丝中自残人数多,谁就爱idol更多一些”的口号。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深陷其中的人难以走出泥潭,他们生怕自己做得不够而被“除名”,进而陷入失去某一种团体身份的焦虑感。

其实,追星、崇拜偶像并不是“万恶之源”,它是孩子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关键是要看孩子到底在“追什么”、“如何追”。

从“追什么”当中发现孩子渴望的东西,从“如何追”中看到孩子行为和思维的模式,从而做出正确的引导。

首先我们作为父母要避免正面诋毁。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指责孩子,他喜欢的这个明星毫无价值,这将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加深他要追星的决心。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引导孩子理性地看待明星,用明星身上的特质来取代对明星个人的崇拜。总之,就是父母要帮孩子厘清,他追的到底是偶像的什么。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在孩子夸明星演技好,那么家长就要引号孩子他们都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么多的人想成为明星,但是却只有这些人出名了,可想而知,除了好运气,也要花出数倍的努力。

家长适时引导他们兴趣的发展,把崇拜转化为动力,把明星当做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让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

最后,打开孩子的视野,引导孩子寻找更多正面可效仿的偶像。

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是缺乏一个精神榜样,,父母还可以找到一个或多个偶像替代品,鼓励孩子多读书、看报,多认识一些科技大佬,文学泰斗

‘那个肖战的脑残粉,是我女儿’

“追星”的现象不会消失,也不会停止,它会一直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

​做父母的,只需要在其中做好监督,才不会产生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