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人,明明是个年轻人心态却老龄化仿佛看透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感情?

乱入wj


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的话,那么他会丧失快乐,但他同时也摆脱了烦恼,这个世界上是有这种人的,他们看似没有欲望没有感情,对一切都看透无所谓,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极度痛苦的,他们内心情感比常人更细腻敏感,所以遇到某种情况不是他们不在乎,而是在用平静掩饰内心深处的情绪,他们因为思考的过多,常常会整天都处在焦虑抑郁的状态,变得难以做出决定,生活中一静下来就会莫名悲伤。有些人他们的心里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的,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想的比其他人一辈子还多,这不是好事,反而是很大的不幸,如果一个人十几岁就对世界感到厌烦,天天活在自己创造的痛苦中,那么剩下的日子该怎么过呢?这也许也是许多人自杀的原因。总之,这样的人是有的,他们可能就是你们的儿子,女儿,而很多父母却还认为他们是永远长不大的,觉得孩子对什么事都无所谓,觉得他/她还很傻,没有什么烦恼,其实真实情况或许是你的孩子的心灵已经提前走完整个人生,到了无路可走的阶段,几乎没有人能去理解他们,导致他们内心十分孤独。这样的人或许就在你身边,但是难以察觉,他们是那样的不起眼,因为年龄尚小,不会得到重视,最终便可能引发悲剧。所以人们平时要多留意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子女,多去发现他们,鼓励他们,助他们摆脱内心的阴霾。


雨林165017685


说说我自己吧,首先声明本人88年的,初中没毕业,语言混乱。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家里很穷,那时2.3岁吧每天红薯稀饭吃不饱,其实能长大多亏4个姨2妈姑妈接济。我这人就典型的内在智商高,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低下。从还没上学就知道自我反省,能洞察很多事物的本质。学习能力强,初中没毕业完全是因为家里穷不想读书了。16岁开始出来上班,当过老板干过苦力,做过管理当过工人。现在说为什么心态老龄化,我自我感觉就是见多了,然后爱思考很多事情看透本质后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


配角76941293


我28岁,22岁结婚,23岁生子。结婚前从小到大暴躁容易冲动,发脾气,村里,姥姥家出了名的脾气差,我妈她们一致认为我这脾气到婆家肯定吃亏,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越来越平淡,生活很好,老公很疼我,孩子也挺好,每天挺开心,没有生活压力,也不求大富大贵。以前人家说点不好听的,我能直接炸毛,现在完全淡然了。没有太多的情绪变化,好的坏的都欣然接受。忍耐力越来越宽容,情绪越来越平淡。什么事都能接受的那种。我妈倒是了解我,说我现在心是越来越狠了,我老公也说过没想到我心那么狠。狠到哪种地步?我跟他说如果有一天闺女做了触碰我宽容底线的事,该放弃的时候我也会放弃她。或许会很痛,但是我不想再有二次伤害。说我自私也好,心狠也罢。你不接受的事情也有你不得不接受的时候。所以干嘛非的犟呢。这可能就是所说的没有感情吧。其实只要不是特别过分,我开得起玩笑经得起嘲弄,但是每个人都有底线的,我可以原谅你一次,但是绝对不会让你有第二次伤害我的机会。可能有人说了我不懂人情事故,跟自己家人没必要太较真,还有一句话送给你,未经人事莫劝人善。你没有经历过因为某些亲戚让你自己爹妈人到中年闹离婚的事,你没经历你抱着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被亲戚骂的狗血淋头得事(就因为他喝酒后撒酒疯,追着我骂,就因为我的反击。)前者,我跟我妈说别再劝我放下成见都是自家人。后者我跟我爸说我是成年人,他是长辈,他可以肆无忌惮的骂我,但是不该在我是一个人又抱着孩子的时候骂!会吓到我孩子。您做您得亲戚,我做我自己!别再劝我!

经历过一些事,我发现你在意的多了,伤害真的会多,不公平随处可见,你不接受的时候,伤心难过的只有自己,索性不如放手。对于我而言,放弃一些感情,会有心思去维护在意自己的感情,比如生活,我可以有更好的心情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冷漠也好,冷血也罢。我只是学会接受现实,面对生活而已。


云帆雾里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看透人生,由于我小时候打预防针过敏导致口吃,所以我很自卑不爱说话,有事喜欢自己思考,在我上学前班开始,就很怕和别人说话,但我喜欢观察周围人的一切,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这么做了后果是什么,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什么影响,想不通的我会一直想,上课的时候都在想,一想就是半天,导致我的学习一直跟不上,慢慢的我想的多了,就越来越沉默,更不爱说话,想的多了之后就感觉特别绝望,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好几年如果不是怕我父母伤心,我已经自杀了,这种情况我没有和家人说,怕他们跟着担心,所以我独自抗着这种折磨度过了那特别难挨的几年,看见火就想把自己烧死,看见刀就想抹脖子,上了楼就想跳楼,能把自己弄死的都特别想去做,那种感觉时常让我难以呼吸,无论怎么呼吸都感觉是缺氧状态,身边明明坐满了人,就像有一股力量拉着迷迷糊糊的你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非常恐惧也非常害怕,我相信那几年的滋味对任何正常人来说都是地狱,幸运的是我凭着对我父母的感情抗过来了,但也让我看透了自己,也造就了我绝对冷静的心态,特别是下学之后的几年,在工厂里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让我把以前想的东西一下都看透了,让我觉得社会就是那么回事,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是生是死也不怎么在意,一切都那么飘渺,不惹事也绝不让事惹我,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唯一让我害怕的是我明明可以为我身边的人付出一切,但我对他们的感情就是特别淡,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好坏对我的心态影响非常小,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可以说我能活到现在就是凭着对身边人的感情,但现在这种感情也很平淡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热烈如火,就真的像老年人那种看淡一切的感觉,不以物喜我能做到,不以己悲我更能做到,对身边的人的感情,我还是有的,就是淡如水的那种感觉,除了我的家人,任何人在我眼里都是一出戏


不想起名字了都有人用


假的,装逼的老气横秋,自以为是的沉稳,早着呢,离感悟到人生真谛远着呢,这不过是阶段性的状态。

不死几次,不脱几层皮,人是无法悟透人生的。知识,智力,加上智慧,都没有用。

人生真谛是岁月沉淀出来的,是日积月累的储蓄,是由疼到痛的过程。不是靠脑子理解,不是思考的结果。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个人生境界足够高了,年轻人根本做不到。一顿表扬就可能晕圈,别说不以物喜了。不信你去他跟前骂他几句试试,还不以已悲,恐怕立马就和你于起来了。我甚至都怀疑他是否能体验到这两不的境界!一个年终奖多发个五万,立马晕圈!

这种阶段中青年人我见多了!实在没碰上一个有这种境界,这般定力的!假的,装逼!糊弄自己而己。

就是这么回事,我一顿酒就能验定他,一瓶人头马就搞定他。把他打回原型。

这两不已经是人生的中门天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走不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的南天门,还没有一个人登顶呢!


秋歌988


这种人当然有,在佛学里的说法就是悟性极高的人。

现在我们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来普通理解,说白了就是这个人比较冷漠,没有感情,没有温度。

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对任何事情都过于平静,没有反应 ,旁人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记得以前念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好朋友,你跟她说什么事情她都很淡定,也没有任何表情和正常人的反应,时间长了就觉得你跟这种人说什么都无趣。

我也问过她,你怎么对任何事没反应,然后她又漫不经心的回答你说,那你想要我有什么反应 ,至此, 便没了再告诉她一些消息的欲望。

跟这种人相处,在她自己看来,一切都是淡淡的,没什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却不太适合一个好的交往对象。这会让人生活里的正常情绪反应消失了,没有惊喜与情绪。

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经历了以后,也渐渐学会了以淡然之心去处理生活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情绪变幻大才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

但也并非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证明他看透了一切,有些人只是她的性格使然而已。

真正看透一切,有此悟性的人是大智慧的人,一般的人我们认为他聪明,但很少会用“智慧”二字去形容一个人。然而,有大智慧的人,是真正开悟的人,是真正体会到人间世事的人,他们一般都看上去“大智若愚”,不争不抢,无波无澜,平静的活,平静的待人,平静的做事。

但若普通人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又会觉得受不了,没有沟通的欲望,因为太过于平静,平静得身边人觉得实在无趣,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他们可以一个人待着一天,旁人根本无法领会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无法走进他的内心知道他在想什么,无法达到他们精神的高度。

年轻人若有这样的修为,甚属难得,这一定是经历过大事 ,或是从大喜大悲中领悟到了一些什么,还有着天生悟性的人。

但这种人,却又偏偏会被别人误归为“木讷”中去,有的智者是“大智若愚”,而有的却是真正的“木讷”,当不可混为一谈。

凡事,都需观人于细微,听人一言语,方知此人为何方“神圣”。


聚光灯娃娃


会有这样一种人,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很多常人所未曾有过的经历。心里感受过很多成人都不堪承受的大喜大悲、大的得失。被动的加速了成熟,本该天真的年纪失去了天真。以至于过早的沧桑,这是人生投射在对人的性格形成时期的一个悲剧。

也有那样的一些年轻人,没有什么生活阅历,没有什么真实的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受了些颓废消极的方面的影响,就故作沧桑,故作深沉。这就是所谓的‘三观不正’,也是一部分年轻人思想性情上的通病。

这两者外在表现看似相近,其实本质上的区别却是蛮大的。

前者所表现的‘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是经历了太多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人生际遇之后的淡漠和洒脱。这种人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潜意识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心理,一旦打开了心门外的那张壳,他会比常人更加的火热,更加的执着。

而后者所表现的看透人生,无欲无求,其实是为自己的消极惰性找一个借口。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这种年轻人,总是带着一点‘玩世不恭’,得过且过的心理。对人对己,对家庭、事业、爱情、友情都没有多少责任感。


老三情感驿站


这种人有的,明明看着年龄很小,但是心智很成熟,早早的过着老年人的生活,没有感情可言,在这之前他们经历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没人无从晓得,生死看淡,物质看淡,一切顺其自然,看似过着老年人生活,和行死走肉有什么区别,能让他们振作起来,解铃还须系铃人!



遨游天下168


不是老龄化,人家是早慧,早早的就懂得了物质的变化无常,人要是随着物质多少变化而悲伤是自己寻找烦恼,知道人过于追求外物的赢失,只会得不偿失,丢失本我,丢掉生命的意义,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精神追求。

思想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人在万物之上,是引领万物,是万物的主导者,不应被万物牵引迷失精神,丧失本性。

这样的人追求内心的宁静,豁然安定,不为纷纭的万物迷惑,顺势而为,不做超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我们大部分人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每天劳累奔波,不辞辛苦。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失了心志,丢失去健康。是很悲哀的。

我有一个朋友本来家庭条件还不错,在我们这个小城有三套房子,还有一些存款。他还想有更多的钱,想在大城市卖房子,每天拼命的劳做,身体越来越不好,她的腰经常有一些疼,以往忙着赚钱,没在意,也没有到医院检查,最近疼痛加重,到医院一查,患上了骨髓癌。

这样的人也知道人需要难得糊涂的,善于忘掉不愉快的事,不以郁于心中,不于怒气郁结,善于调解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感情,人谁没有感情呢,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没有感动他,没有触及到心灵,你感动的事。他认为没有什么,比如你为得到一笔外来之财喜上眉梢,他认为外来之财,偶而发生有什么好沾沾自喜。他不在乎这些,他当然无动于衷。他关心的是,我今天有没有太累使身体的得病。我单位真的有一个人,别人三四千的工资,她只有一千多一点,每天乐呵呵的。

也有人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需求,去坑蒙拐骗,违法乱纪。最后走向犯罪。

我们每一个都要保持不以物以喜不以己悲。不然这个世界上比你没钱人多,比你有钱的人也多,又在这信息发达的时代,还不把人累死啊。

所以朋友都爱惜自己啊。我回答的不好请多多指出。


跟你聊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

有的人,年过半百却依然内心浮躁满心怨气。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自己不可企及的东西,功名利禄,只为一天别人能高看自己一眼,只为了满足自己那庞大又卑微的虚荣心。

有的人,天生争强好胜,最后争了大半辈子也没争出个什么来。

有的人,总是热衷于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用自己匮乏的生活经验去衡量世间的对错,完美的发挥了人性的排他性。

世间百态,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每一种方式或许都无对错,只是不同罢了。

本性是天生的,性格是本性加后天养成的。种种原因,总是会使人迷失了自己。

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心智的标准。

有的人,虽然年轻,但是热爱思考,热爱生命,不随波逐流,不妄议他人。

他们内心有自己的准则,他们总是会使自己的内心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平静且平和下来。

他们知道,外在的东西是可有可无的,他们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他们内心谦和低调。

他们对社会上的百态具有包容性,他们从不会自命清高以俯视且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世人。

他们能包容一切,像水一样,柔弱又刚强,与世间万物相融相生。

正因为他们极具包容性的内心,他们才能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以平和欣然的心态与世界和平共处。

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理解。但是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他们的感情没有那么剧烈,他们不喜欢大喜大悲,他们不喜欢一惊一乍。但他们肯定也会有在乎的人,他们也有感情,他们更喜欢宠辱不惊,但宠辱不惊本身也是一种感情。

别人注重修外在,他们更追求心灵的享受,一生都在修心。

修行不一定要找一个深山老林,也不一定非要出家,修行就在身边,就体现在一言一行,你的每一个除本能外的行为与想法,都反应了你内心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