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文藝凸顯“互聯網+”特徵

抗疫文藝凸顯“互聯網+”特徵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正在開展“藝評戰疫”專題文藝評論徵稿活動(截稿至3月底, )。本專題中國文藝評論網已選載數十篇原創來稿,如下是網站的第33篇,來自新疆評協選薦:

抗疫文藝凸顯“互聯網+”特徵

——兼評新疆戰“疫”主題文藝創作

  新冠肺炎疫情,瞬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秩序,文藝創作和傳播也從傳統方式變成以互聯網為主。新疆文藝界和全國文藝工作者一道,積極迅速地投入到抗“疫”文藝的主題創作中。這也是新疆第一次大規模藉助互聯網進行的主題文藝創作,凸顯出“互聯網+文藝”的特徵,其中有三個主要變化,引人深思。

【視頻】電視MV《祈福中國》(詞曲:王柏 編曲:木扎帕爾·艾合買提 演唱:陳星宇 阿依努爾·麥麥提 木扎帕爾·艾合買提 魚萌萌 王世聰 王藝霏)(來源:“新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微信公號)

  思維之變

  “互聯網+”時代,文藝的創作生產需要傳承優秀傳統藝術思維,但又需超越傳統藝術思維的框架。這對一直以來習慣於傳統思維的文藝創作者來說,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但面對疫情,創作者自覺迎勢而上、快速轉變思維。

  疫情發生後,新疆文聯積極組織開展“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主題文藝創作活動,《西部》《新疆藝術》《民族文匯》等11家媒體積極徵稿,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出一系列作品。文藝工作者敏銳地感受到突發災難帶來的文藝生態變化,迅速行動,適應文藝抗“疫”需要,藝術思維呈現出集體性、自覺的變化。新疆文藝界以強烈的文藝責任和擔當,激情飽滿地投入創作,推出作品7700件,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抗“疫”精神力量,撫慰人心,提振信心,弘揚英雄精神,鼓舞戰“役”鬥志。繪畫、攝影、書法、篆刻、楹聯、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一批作品,通過網絡創作並傳播。這批作品的創作者不僅包括張新生、阿拉提·阿斯木、鄶振明、劉建新等知名文藝工作者,還有教師、學生、媒體工作者和自由職業者。大家親身體會到互聯網傳播迅速、空間無限的優勢。學習強國、新華網、新浪網、天山網等全國全疆各地州政府新聞網和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迅速轉載,從而改變了新疆以往主題文藝創作以報刊雜誌為主、互聯網為輔的文藝生態格局。互聯網與主旋律題材文藝創作的碰撞融合,為今後“互聯網+文藝”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抗疫文藝凸顯“互聯網+”特徵

  形式之變

  特殊時期,也催生了文藝創作形式的變化。

  一是從“面對面”到“屏對屏”。音樂、戲劇、舞蹈、影視等作品不再是過去那樣線下創作,而是變成了多人線上合作完成。如,夏木作詞,那森、哈木拉提、艾尼作曲,塔斯肯演唱的抗擊疫情公益歌曲《等待春暖花開時》,20多人參與策劃、創作和表演,相互之間不能見面,各自“宅”在家裡分工創作和錄製:從歌詞定稿到譜出動聽的旋律和伴奏,再到錄音、表演、製作、合成,整個過程環環緊扣。實際上,這種“屏對屏”線上創作方式早已被音樂愛好者廣泛使用,也創作出了不少作品,但全面運用到主題文藝創作還是第一次。

  二是作品“體量”變得精幹有力。不少作品從時間長、專業化、大製作變成了“短、平、快”的微型作品,且大多以視頻形式呈現,開啟了“視頻網播”的模式。如,新疆曲子《齊心協力抗疫情》、快板書《加油戰友 加油武漢》、對口快板《小兩口兒》、新疆方言快板《抗疫情》以及豫劇選段《沁園春·抗擊疫情》、魔術《家園》等。這些作品解讀政策文件,宣傳防護知識等,主題鮮明、靈活多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鼓舞士氣,很快引起廣大民眾的情感和思想共鳴。

  這種直觀形象的短視頻作品,很大程度滿足了抗疫期間民眾的精神需求和視覺審美,發揮出了文藝輕騎兵的作用。一段時間以來,網絡上存在著一些娛樂化且脫離現實的文藝作品,抗疫短視頻文藝作品體現的主流價值和創造的社會效益遠非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可比。簡而精的微型作品,無論是抗疫特殊時期還是在今後的主題文藝創作中,都應加大創作力度。

  受眾之變

  “互聯網+文藝”,實際上是一種大眾文藝。抗疫期間,全國不少知名藝術家都在自發運用抖音等直播平臺,與公眾熱情互動。相比面對面的大型聚會文藝活動,“互聯網+”生態下的文藝傳播速度更快,覆蓋面更廣。比如,朱時茂、潘長江、黃豆豆、郭冬臨、玉米提等不少全國知名藝術家都用個人抖音號連續數天發佈致敬白衣天使、示範口罩戴法、鍛鍊身體等短視頻,並自編自唱自演為武漢加油,關注和點贊粉絲多達幾十萬。舞蹈家古麗米娜在抖音上開展了兩期12天的《以舞抗疫 用愛相守——古麗米娜公益課堂》網絡直播教學活動,課上課下隨時與觀眾互動,觀看人數達79萬人次,留言幾百萬條。

抗疫文藝凸顯“互聯網+”特徵

(圖片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提供)

  文藝為人民服務,人民更需要藝術。這種藉助直播平臺迅速“火”起來的網絡文藝現象,給我們帶來很大啟示。創作者、組織者需要儘快全面掌握運用新興技術手段,加強網上調集、統籌文藝創作資源的能力,拓寬網絡傳播渠道,在“互聯網+”大格局下,讓文藝滿足更多民眾需求。

  我認為,抗“疫”文藝創作的大氛圍,提高了全民對“互聯網+文藝”的關注度。同時,新疆文藝工作者也初步培養了依託網絡開展主題文藝創作的意識。相信今後通過多方努力,“互聯網+文藝”將會更美綻開如百花齊放,更緊擁抱如石榴籽兒,更好發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作者:張迎春,新疆日報社記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審核:何美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原創首發文章,未經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媒體或媒介上覆制、轉載、摘編、修改、鏈接、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中國文藝評論網”。( )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法律顧問機構:北京永勤律師事務所。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