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泰唔国际



明朝那有15万锦衣卫呢…?

根据史料记载推测来看,明末锦衣卫最多也就是几千人而已。

指望这几千人,能力挽狂澜?

而且这些锦衣卫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战斗力。二是一盘散沙。

虽然在万历三大征时期的朝鲜之役中,不少锦衣卫随军出征,负责刺探情报甚至暗杀对方高级将领,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到了明末崇祯帝在位时期,锦衣卫早已经如同这个腐朽的帝国一般,烂到根子里了,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可言。

而且崇祯帝继位不久就诛杀了魏忠贤,使宦官势力一蹶不起,而宦官的势力体系厂卫系统也跟着被打压,锦衣卫的日子自然更加不好过了,生活质量都保证不了,要战斗力没战斗力,要动力没动力,指望锦衣卫力挽狂澜,简直是不可能的。

还有就是当时锦衣卫是一盘散沙,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是投降派,而其他锦衣卫也是各有各的打算,有的如同骆养性那般等着投降,有的锦衣卫是自杀殉国,有的锦衣卫则是去守城,为保卫大明尽了最后一份力。

本来就几千人马,没有战斗力,还一盘散沙,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啊。


宋安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说一说。

第一,锦衣卫并非作战部队。

锦衣卫虽然名义上是有义务保护皇上,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中央警卫团,主要是保护皇帝的个人安全,防止宫廷政变、政敌暗杀等等,而不是同敌人军事作战。

期间,锦衣卫还充当间谍以及 皇帝御用公检法的角色,成为皇帝的一把刀。

其实说来说去,锦衣卫不是作战部队,也不可能和敌人作战。

第二,锦衣卫规模其实很小。

很多人认为锦衣卫有10多万人,这是一种误传。

据黄仁宇老师统计,1580年太仓库在京师的现金支出,京城巡捕、锦衣卫等共50,000两。明朝末年,士兵每年也有20两左右的军饷,那么由此计算锦衣卫最多不过5000人,少则2500人,就是一个普通的卫所而已。


大家知道如果锦衣卫有10多万,每年要多少钱吗?最起码要四五百万两,这同区区5万两相差太远。

所以,锦衣卫就这点兵力,面对李自成10多万大军,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锦衣卫还是做出一定程度抵抗。

李自成杀来的时候,一说北京只有1万左右士兵,其余都是空饷,其实根本没有人。

以北京城之大,区区1万人就算守1个城门都困难,别说守整个城。

所以,北京沦陷已经是必然。

即便如此,锦衣卫的二把手,指挥同知李若琏,仍然率部坚守崇文门。

在城破的时候,李若琏自杀殉国,拒绝投靠李自成。

死前李若琏的遗言:“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不过,大部分锦衣卫,尤其是基层士兵,都是树倒猢狲散了,都跑掉了。

有的甚至投靠了李自成甚至满清!


萨沙


十五万锦衣卫肯定是夸张了,据记载,当时锦衣卫一年的开销是50000两左右。如果有十五万锦衣卫,一年五万两根本开销不到。明末,当时,普通士兵一年俸禄是十五两。算下来我们发现,明末锦衣卫的数量应该是4000人不到。


有朋友可能问面对明朝灭亡,锦衣卫为何没有救国,

原因如下:

一:救不了国

当时,李自成进京时,军队达到了二十万之多。而锦衣卫只有区区四千人。李自成军队是锦衣卫的50倍。如此大的兵力差距,锦衣卫也没有办法。


二:没有战斗力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锦衣卫个个都是高手,一个打几十个都不成问题。

但,事实是,锦衣卫没什么战斗力。锦衣卫主要负责情报的收集以及保护皇上,传达消息之类的事情。

说来说去,锦衣卫是没法和李自成的军队比的。李自成军队都是刀口里面讨生活,一路打仗打出来的。如果真的一挑一,锦衣卫肯定不是对手。


三:锦衣卫也是反抗过的

李自成攻城之际,当时锦衣卫指挥李若琏负责守崇文门。

在崇文门被破以后,李若琏奋力反抗,最后被李自成的人活活打死了。


锦衣卫,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他们依靠着锦衣卫这个身份欺负百姓罢了。遇到真正的军队,锦衣卫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李自成攻城之际,大部分锦衣卫跑掉了,小部分进行了反抗。但无论如何,最后的结局都是明朝灭亡了。


唯恋无名


提起锦衣卫,大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甄子丹出演电影的《锦衣卫》里武功高手形象。

他们沉默寡言,冷血残酷,武功高绝,以一当百,忠于皇上,既是特种兵,又是高明的间谍。

翻开史书,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政权——大明。在崇祯17年准备灭亡之时,却没见这些锦衣卫高手出来捍卫大明王朝。

那段危急万分的时间,锦衣卫们去那里了呢?干了什么了呢?

让笔者带大家重回那个大夏将倾的年代吧。大家紧跟我的文字,脑海浮现相同的画面。

甲申之变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丙申,整个京师刮起大风,狂沙漫天,白日黑如夜晚。辛丑夜晚,有人听到南京大明祖坟孝陵鬼哭哀嚎。 种种预兆仿佛在宣告大明气数将尽。

第二日,大风凛冽,天色灰暗,志得意满的李自成率领大批农民军,从刚攻陷的宣府镇出发,一路铺天盖地的朝居庸关涌来。

(出发)

居庸关守将总兵唐通立马膝盖一软,和监军太监杜之秩积极准备投降仪式。

为表诚意杜之秩特意出城三十里摆上欢迎的仪仗队,迎接李自成大军。

居庸关里不肯投降的另外一位总兵马岱,挥刀砍杀了自己的妻子,带着少量的亲信忙命逃向山海关。

京师附近的一些小郡县,听到居庸关都投降了,立马派人来投降,表示归附大顺政权。

(李自成进军路线)

而那些朝廷的小官小吏们,两极分化,不是顺势投降,就是跑路了。 李自成大军,一路向京师扑来,昌平州守兵望风而降。守将李守钅荣自杀殉节。

崇祯急得团团转,马上下檄传给吴三桂,命令他火速入关勤王。吴三桂点起大军,刚从宁远赶到山海关,听到昌平州已经投降了。吴三桂心思活跃起来了。

而李自成的前锋军队,在接收了昌平州后,当夜就跑到京师平则门附近,四处劫掠放火。

(劫掠)

京师附近密密麻麻都是来躲避的难民。他们苦苦哀求守门官放他们入城。守门官不予理睬。

天还没亮的时候,李自成大部队终于浩浩荡荡的到来。刚到,就试探的攻击了平则门,彰义门。

城外京师三大营,立马崩溃投降,因为他们等这一天很久了,明廷有5个月没给他们发军饷工资了。

襄城伯李国桢满头大汗,闯进皇宫求见崇祯。

太监刚想阻止,李国桢大喊:“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顾着君臣礼仪!” 那太监忙问:“局势危急到什么地步了?” 李国桢回答:“守城的士兵们都不听命令,懒懒散散的坐在地上,有些连武器都没拿。拿鞭子刚打骂起来一个,另一个又坐地上了。”

崇祯听后,召集太监们,让他们全部去守城。 一众太监听到命令后,抵触的大声哗然:“那些文武大臣呢,为什么不叫他们去守城?”

又有太监大叫:“我们连武器盔甲都没有,怎么守?用双手吗? "有节气的太监就说:“现在是我们誓死报国的时候了。”

(下令太监守城)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攻城,先发一阵大炮攻击城墙上的守兵。然后,再招呼一轮密集的箭雨。然后派大头兵扛着云梯攻打西直、平则、德化三大门。

贼驾飞梯攻西直、平则、德化三门,势甚危急。——《明史纪事本末-七十九》

守城的士兵亦各有心思,他们故意没放炮弹,只放火药点空炮。放空炮之前还挥手示意,叫李自成的贼兵们先后退点。

连笔者也看不下去了,这样放水的守城兵,大明不灭都不行。

(李自成军在京师外)

这时候我们都希望,出现一群威风凛凛、武功高强的锦衣卫。来力挽狂澜。 咦 ,锦衣卫们呢?怎么不出来拯救危局?

原来,这锦衣卫共有5000人左右,并无网上误传的15万。因为如果真有15万,那么单发军饷就值关宁铁骑军饷了(450万两),而且真有15万,崇祯又不会傻的不下命令去调动。明显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卫所而已。崇祯也知道这点锦衣卫面对李自成的大军,是于事无补的。

(自发守城的锦衣卫)

那时候锦衣卫大头子掌卫骆养性,是个标准的投机分子。此刻也躲在家里观察局势变化。

锦衣卫最高长官都沉默,没下任何命令。部下的锦衣卫们,有的自发上城帮忙守城门。有的也有样学样,躲在家里观察或等待骆养性的命令。

(观察局势的锦衣卫)

自发守城最高职位的锦衣卫是李若琏,他是锦衣卫指挥同知,参与守城,被分配到崇文门守城抗敌。

守城兵马严重奇缺,有两面城墙,只有一个士兵在守。

三月十八日申刻。广宁门附近的回族人趁乱打开了门。

十八日,贼攻广宁门急,群回倡乱开门,外城遂陷。——《野史无文、郑达》

在崇文门的李若琏听到城破后,跪地痛哭。不久,他起身整理好飞鱼服,拍去灰尘。

(李若琏)

向皇宫方向拜了三拜,在纸上写了自己的官职名字,然后找了根绳子,上吊自尽了。

外城破了之后,绝望的崇祯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妃子,持剑砍断了自己的大女儿左臂。

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分别送到外戚周、田二氏家里藏匿。

然后崇祯易容改装,带领几十个小太监,手持武器,想趁乱混出东华门。

(崇祯换上普通服装)

刚走到门下,夜黑混乱,被城门上守城的太监下令士兵们放箭扔石头,打回了。

崇祯又想走安定门,谁知大门被锁死了,堆满了石头木桩等杂物,打不开。

天准备亮了,又到了早朝时间。 崇祯无奈回到御前殿,叫小太监撞钟,召集百官,想开最后一次朝会。但是没有一个文武官员来上朝。

崇祯黯然的和王承恩来到煤山,崇祯披头散发,光着左脚,右脚穿了一只红鞋,然后吊死在煤山。王承恩也陪着崇祯一起吊死了。

并留下一段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吊死煤山)

眀亡……

而锦衣卫最大的掌卫骆养性,早在农民军攻入城的时候,就顺势投降了。

后来刘宗敏用夹棍追饷的时候,骆养性主动献出了三万两白银,所以他没有被夹。他的两个弟弟,养心、养志没有献银,被拷打致死了。而他后来又在清军入北京时,顺势投降了清廷,被封为天津总督。

另外附上锦衣卫干部下落名单:

指挥以上干部:掌印都督骆养性, 降顺后献银3万两 ,后又降清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 献银得免。这两人后来都降清任銮仪卫正二品銮仪使。西司房提督孙光 ,被顺军拷打追赃而死。西司房堂上指挥刘应袭、马国瑊、齐昌国 被拷死。北镇抚司理刑指挥梁清宏, 被拷死。北镇抚司掌刑指挥吴邦辅 ,被夹 ,后逃往南京。南镇抚司堂上指挥李若琏 ,分守崇文门,城破后自杀。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洲, 被拷死。(东厂的办事人员是从锦衣卫分派的)巡捕提督崔继光, 献银得免。街道房提督黄涪 ,削发为僧。 千户以下干部 :千户高文彩 ,与儿子杀掉全家后自杀。北镇抚司理刑千户宁光宏, 被拷死。百户周某 ,自杀。百户冷逢阳 降顺,为李自成管理銮驾。百户蒋之鄂 ,被拷死。

《明史纪事本末》,《爝火录一》,《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六 明史》,《清实录》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数十万男儿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这是明末的悲哀,明朝手头上没有军队?不是!

明朝军队不想保卫明朝,不想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妻儿老小,不敢和叛军、后金军一决生死?也不是。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呀!

拿洪承畴来说,他难道没本事?清军南下之时,他当的可是一个妥妥的佛挡杀佛的“带路党”!他难道怕死?他年过花甲还在率领清军攻打云南!

洪承畴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怕的是死得不值当,这不是在给洪承畴洗白,而是想说洪承畴的心理也是很多前线将领的心理,因为崇祯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信任,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

打输了,要被问罪杀头。

打赢了,要被打压惩罚。

卖力拼命的人不讨好,反倒是投机的人成了栋梁,比如东林党,还有左良玉那样的人,这就是明末的现实。

所以,明末缺的实际上从来都不是敢于拼命的人,而是缺少愿意为崇祯和东林党诸公拼命的人。

说回正题,明朝即将灭亡之时,号称拥有15万之数的锦衣卫当时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站出来为明朝抵御叛军和清军呢?

所谓的“号称”说白了就是“吹”出来的实力,只是用来吓唬人的,并不是真正的实力,古代战争中动辄率军几十万,实际上很可能只有一半兵力,甚至不到一半。

明朝身负皇恩的锦衣卫也是如此,锦衣卫虽说是特务机构,在明初时是皇帝眼前的宠儿,可是自从西厂出现之后,锦衣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这也就意味着锦衣卫拿不到那么多的经费。

经费不够,怎么养得起那么多人呢?养不起。

或许有人会说,经费不够的话,难道他们不知道去抢?他们当然知道,但是好不容易刮出来的钱,他们当然会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了,又怎么可能会用于扩充锦衣卫?

更何况,锦衣卫人数最多能有多少,想必朝廷也有个规矩,不可能仍由锦衣卫扩充,否则的话必然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用今天的话,叫作编制。

我相信锦衣卫肯定不会没有编外人员,但是编外人员顶多也只能为锦衣卫打探消息,收集和传递信息之用,或者充当一般的打手而已。

所以说呀,锦衣卫没有15万那么多,别说15万了,一万都没有,也就五六千而已,明末之时崇祯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养15万锦衣卫。

崇祯哭着求着向朝中的衮衮诸公借钱来支撑朝廷运行的时候,注意是借,不是让他们毁家纾难,可诸公却是一毛不拔。

崇祯都已经沦落到了要借钱度日的境况了,再让他拿出那么一大笔钱出来去豢养一批鹰犬,他还真舍不得。

说完了锦衣卫的人数不可能有15万那么多之后,再说说锦衣卫的性质。

锦衣卫明面上说皇帝侍卫,可说到底是维护皇帝独裁统治的特务,暗中为皇帝监察百官、审讯犯事官员。

所以,在西厂还没出现的一段时间之内,明朝官员莫不谈锦衣卫而色变。

锦衣卫只是一群兼任侍卫和捕快工作的特务,他们并不是军队,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

让他们穿着飞鱼服,挎着绣春刀在街上耀武扬威,他们在行。

让他们捕风捉影地陷害官员,拷打官员,他们在行。

让他们打着锦衣卫办案的旗号侵夺别人的财产,他们在行。

总之,让他们关起门来欺负自家人,他们很在行,可是让他们提着刀枪上战场去和敌人打仗,那他们就是外行了。

有几分血性的,可能还能壮着胆子这么做,那些怕死的恐怕就是要么躲起来了,要么干脆投降了。

再回到开头所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和明朝军队不愿为了崇祯而战这个问题,这也是锦衣卫多数人没有站出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曾经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后来不也当起了清朝的官嘛?这种事在当时是见怪不怪的,哪怕自称最有风骨的读书人,如钱谦益,也嚷嚷着头皮痒而剃了头。

所以说,锦衣卫本来就只有几千人,有血性的敢拿着刀和叛军、清军作战的就更少了,更何况锦衣卫头头不出头,又有几个人会主动站出来呢?

将熊了,队伍哪还有什么士气可言?所以只能沉默不战。

再说了,以崇祯和东林党对武人的无情打压,尤其是文官对锦衣卫更是恨之入骨,锦衣卫自然不舍得脱下飞鱼服上战场,因为他们一旦上了战场,那就等于是成为东林党砧板上的鱼肉,任东林党宰割。

所以,没几个人会站出来为崇祯和东林党卖命,多多少少总会觉得不值当,这就是人性使然了。

明末之祸,崇祯个人要担起八成以上的责任。


史不知味


其中的原因很容易想到,大厦将倾,锦衣卫又非李鸿章等人,心怀有家国,负重前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奢望,何况是背水一战呢?


锦衣卫在明朝人的眼中,就是代表了杀戮与血腥。这种不受任何机构控制,唯独以帝王的命令马首是瞻的人物,成为监督朝臣举止的一把利刃。从朱元璋开始一直至崇祯帝期间,锦衣卫采取了世袭制不断扩增人数,到了崇祯年间发展到15万的规模。这般大的规模,又是直接对帝王负责,恐怕无论是遇上李自成的军队还是多尔衮的军队,都可以进行一搏。

但可惜的是,15万的军队,空有名头,其实内里就是一团烂棉絮。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帝的命令早已经如同一张废纸,名头上好听的15万大军早已经溃散成一盘散沙。

当时的锦衣卫首领是骆养性,虽然在李自成打入北京城之后,崇祯帝给予厚任,来显示皇恩。但很明显,骆养性并没有领情。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骆养性是袖手旁观。若只是坐以待毙便罢了,骆养性在崇祯帝自缢之后,却投靠了敌方将领李自成,帮助其瓜分明朝的天下。待多尔衮破关之后,又果断投靠了多尔衮。如此军心不定之人,焉能委以重任?奈何崇祯帝没有看清这一点,使得锦衣卫的作用无法在最后一刻发挥出来。15万人的军队就因为骆养性一人,耗损了大半。至于其他忠于明朝之人,虽建立南明小王朝,但终究是以卵击石。



其次锦衣卫并非是正规的军队,也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军队训练。他们的名声是不好听,让人闻风丧胆,好似武功高深莫测。但这其实都是狐假虎威的结果,古人对于皇命有种至高无上的认可,锦衣卫又是帝王直属,更是在外代表了帝王的命令,自然而然一传十十传百,将锦衣卫的功力越传越玄乎。但其实真正遇上李自成的农民军,真得是不堪一击,就算是15万人作战,恐怕也难敌李自成的军队。

崇祯帝上位之后,大肆肃清朝堂,魏忠贤就是第一个例子。魏忠贤的倒台,连带着东厂也逐渐垮掉。本来东厂和锦衣卫可以相互制衡,为了争帝王宠爱尽力办事。但是魏忠贤的倒台却让锦衣卫独大,甚至开始了消极怠工,自然也对崇祯帝的命令不屑一顾,或者造假来欺上瞒下。结果等到李自成的军队来到,崇祯帝只能是自食恶果。



无论是从哪一条原因来看,都是明王朝埋下的祸根,以及崇祯帝的鱼目不分所导致的。说到底,崇祯帝一点也不可怜,纵使明王朝灭亡是多年来累积下的祸根,但是崇祯帝亲小人远贤臣,害死袁崇焕损失了第一道关卡,重用骆养性损失了第二道关卡,每一条的罪行都足够致崇祯帝死命,最后落个孤苦伶仃自缢在煤山也不足为惜。


小镇月明


崇祯如果看到这个问题,估计会一脸懵逼,朕还有15万锦衣卫吗,在哪呢?我怎么没有看到。其实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这是没有的事,否则崇祯也不会被李自成逼得上吊了。

一 锦衣卫有多少人

锦衣卫是在朱元璋时期设立的,前身是"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说白了,就是仪仗队。后来性质慢慢变了,承担了刺探情报、监视朝臣的任务,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4万多人,这里面锦衣卫可谓“功不可没”。

锦衣卫,其实也是属于明朝卫所制度里面的一部分,明朝每卫辖士兵约5000人,相当于现在一个旅,所以锦衣卫编制是5000人。不过,锦衣卫的人数在明朝各个时期都不固定,一般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皇帝刚上任时,励精图治,凡是亲力亲为,肯定会裁减锦衣卫人数,而越到后期,皇帝越懒政,这时候有需要锦衣卫替他监视朝廷内外,锦衣卫的人数又多了起来。到明朝末年,锦衣卫已经十分臃肿了,因为崇祯生性多疑,对大臣、武将都不放心,需要锦衣卫去探听他们的言行,所以锦衣卫人数越来越多,估计超过10万。

二锦衣卫的职责

锦衣卫相当于明朝的情报+特务机构,当然,也充当皇帝的打手。提起锦衣卫,一般都是不太好的印象,臭名昭著,锦衣卫的大牢诏狱,更是官员的噩梦,进了诏狱,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但是,锦衣卫也有正面的时候,比如在万历时期明朝对日本的战争中,锦衣卫在战场上积极探取日军的动向、兵力、布防等情报,为明军作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在干什么

锦衣卫虽然人数众多,但都是分散在各地的,短时间内不可能召集起来,而且锦衣卫不是作战部队,所以就算把锦衣卫召集起来,也别指望他们能守城作战。

明灭亡后,清朝接管了明朝留在北京的官僚机构,也包括其锦衣卫。起初清廷沿用了锦衣卫的官名,但取消了锦衣卫侦缉、监狱的职能,只管理皇帝仪仗人员。但后来清廷将锦衣卫改名为銮仪卫,从此仅存的锦衣卫之名也彻底消失了。


历史风暴


我是莫地方,我来回答。

简单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树倒猢狲散”

锦衣卫职能不属作战部队

锦衣卫作为明朝搜集情报机构,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建立后主要职责护驾、侦查、逮捕、审问等职能,就跟民国时期中统、军统等情报部队一样,并不属于作战力量。

明朝期间不少重案都少不了锦衣卫影子,他是皇帝手中一把利刃。

锦衣卫不属于作战力量,只能算是情报机构。

锦衣卫规模

锦衣卫是皇帝用于监控百官利刃,可其人数远远没达到十五万之多。

根据相关史料查询锦衣卫人数最多五千人左右,不可能达到十五万人之多,要养活十五万人可不容易,这需要庞大军费,崇祯时期缺钱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能事情。

我认为锦衣卫十五万人之说不可信。

崇祯用错人

锦衣卫作为皇帝护卫队,其统领必为亲信,可骆养性靠不住,这要崇祯北京城破之时孤立无援,只能吊死煤山之上。

那个时候北京虽有十多万兵马,可大多都在吃空饷,真正作战部队,能有一万多就已经很不错,这如何跟李自成十多万部队作战,不是以卵击石之举。

北京内外无援,城破是早晚之事。

锦衣卫虽有战斗力量,可锦衣卫一把手骆养性不率部抵抗,反而躲在家中,这要锦衣卫群龙无首,虽有锦衣卫二把手李若琏虽死战不退,无奈怎么抵挡住李自成军队。

锦衣卫表现要人失望,他们对内凶悍,对外也不发挥自己职责,可以说是悲哀。

北京城破之时,锦衣卫小规模抵抗是有,可大多数还是选择逃命。

骆养性下场

北京城破后,骆养性虽投降李自成,可其作为锦衣卫首领还是给李自成关起来,可无奈李自成输给清朝,他看准机会投降清朝,成为天津总督,几个月后因擅见弘光帝使臣左懋第等人,免去天津总督,后在顺治六年死去。

骆养性有负崇祯厚望,他没在崇祯最需要其出来保护,而是做个事外人,可以看出他是墙头草两边倒。

综合所述

锦衣卫作为护卫部队,本身就不是作战力量,他们强大武力更多就是电视小说渲染而已,可以说打起来战斗力必然不强,再加之骆养性这位指挥使又不出来指挥,自然底下人也就“树倒猢狲散”。


莫地方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统一中原地区以后,开始不断加强皇权。1382年,朱元璋废除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设立了锦衣卫来接替他们的事务。

原本的亲军都尉府是负责皇帝安全的,皇帝的贴身侍卫就由他们安排,既然锦衣卫接替了它,那么就应该负责皇帝安全。那么李自成打进紫禁城时,锦衣卫去哪了呢?


锦衣卫是精兵,但是他们与普通士兵有着本质的区别。

《明史》记载,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这里看出,锦衣卫的职责主要有两方面的,一方面就是负责皇帝仪仗,另外一方面就是从事一些特殊军事活动。

锦衣卫是皇帝手里的一张王牌,但是他们从事的大多是一些搜集情报,查找证据的工作。等到证据确凿了,他们可以抓捕任何人,就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从这里可以看出,锦衣卫士兵所要掌握的就是一些特殊技巧,对作战能力很少有要求。其实锦衣卫不可以算是军队,充其量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李自成带领的,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兵,锦衣卫没有作战经验,根本没法抵抗。


就算是锦衣卫都是以一敌十,那么他们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抵挡多少敌人呢?

之前看到网上说明朝末年有锦衣卫10万多人,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锦衣卫驻扎的地方是皇宫,皇宫能有多大?驻扎10万锦衣卫,这根本不可能。那么锦衣卫究竟有多少人呢?

锦衣卫其实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和大内侍卫,锦衣卫虽然只有明朝有,但是皇宫禁军历朝历代都有。一般皇宫禁军就在3000人左右,所以锦衣卫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目。毕竟京城的安危主要看周边军队,而不是皇宫侍卫。

锦衣卫就算是以一当十,可是李自成带着数十万人,来势汹汹,锦衣卫那点人还不够他们塞牙缝。


问题出在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上,原来是崇祯用错了人。

锦衣卫的最高统领叫指挥使,锦衣卫指挥使是正三品官员,在当时仅次于六部尚书,在朝廷里也是很高的职位。

锦衣卫的最后一任指挥使叫骆养性,此人的职位是从父亲那里接过来的。

在李自成入关后,距紫禁城五十里外的居庸关守将已经投降,骆养性看到明朝大势已去,于是后来投降了多尔衮。

锦衣卫指挥使都投降了,锦衣卫自然是不攻自破。

当然也并非没有锦衣卫抵抗,锦衣卫中的另一位头目李若琏在李自成打来时,死守城门,最终被李自成手下活活打死。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特务机构,平时保护皇帝安危还可以,等到真正面临大军,锦衣卫还是不行的。


斯幽说历史


作为皇权附属品的特殊产物,锦衣卫自朱元璋朝设立,到南明永历帝结束,延续290余年。锦衣卫是明朝独有的,巩固皇权的一把利刃,他们只能握在皇帝的手中,“先斩后奏,皇权特许”,锦衣卫仿佛成了索命无常,走到哪里都是一场血雨腥风。“胡惟庸案”、“蓝田案”都是锦衣卫办理的,诛连4万余人眼睛也不眨一下。

锦衣卫的权利极大,他们的首领被称为指挥使,位居正三品。可以说,在朝廷上除了皇帝他们不敢动,什么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统兵大将都是他们“刀下的鱼肉”,朝堂之上没有不害怕他们的。那么,这么厉害的锦衣卫在明朝灭亡时都在干什么呢?有没有参与救国呢?

其实,在明朝末期,锦衣卫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且不说锦衣卫已经不单纯属于皇帝,他们涉足党争、内部厮杀不断;另外,此时的锦衣卫已经沦为东厂的附属品,处处看着东厂的脸色行事,很少见凌驾群臣之上的模样。但要说锦衣卫已经败落,那肯定是错误的。崇祯皇帝虽然着手治理过,但收效甚微。

另外,锦衣卫本身属于禁卫军,主要担任的就是贴身护卫、仪仗等职能,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士兵,因此锦衣卫并不能作为战士。在明朝灭亡时,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龟缩在家中,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他立刻献出3万两白银,以求活命。清军入关后,更是率领锦衣卫残部归附清廷,谋求了一个好差事。

不过锦衣卫也不都是贪生怕死之徒,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就在崇文门上浴血奋战,直到城破殉国。

关注“微历史看客”,每天带你了解历史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