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歷史溯源篇

滑縣,地處中原腹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這裡既有仰韶文化遺址,也有龍山文化遺址。上古五帝時期為顓頊高陽氏建都之地;夏商時為鉏、昆吾、豕韋等國;西周為滑國、 南燕國;春秋時屬衛國;秦置白馬縣,屬東郡,漢仍之;三國魏為白馬國;晉屬濮陽國;北朝魏置東郡、滑州,南朝劉宋置兗州及東郡;隋初置杞州, 改滑州,又改東郡;唐置滑州,又改靈昌郡,後歷屬鄭滑、汴滑、滑衛、 滑亳、永平等節度使,以及義成軍、宣義軍、武定軍等建制,宋元豐四年復置滑州,元仍之;明洪武七年,降滑州為滑縣,滑縣之名沿用至今。

滑縣歷史溯源篇

滑縣有仰韶文化遺址:孟冢上、張家村、劉圪壋、白雲觀和西亂革等五處,出土過石斧、石鐮和彩陶等有價值的文物。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 5000 年至前 3000 年。滑縣有龍山文化遺址:大劉營、唐古寺和蔡村等 14 處,出土過黑、灰、紅陶和其他精美的器具。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持續時間大約為公元前 2500年至前 2000年。


滑縣歷史溯源篇

上古五帝時期,滑縣疆域屬於冀州東南境、兗州西北境,顓頊高陽氏(黃 帝之孫)在滑縣建都,史稱帝丘城(今滑縣東北 70 裡處)。顓頊去世後由帝嚳(堯之父)繼位,二人去世後均葬於帝丘,稱為二帝陵(今屬內黃)。之後,有窮氏首領羿在今滑縣東建立國、樊在今滑縣東北建立昆吾國, 伯倏在今滑縣西南建立南燕國(古胙國)。

滑縣歷史溯源篇

夏帝少康在位時,冊封彭元哲到韋城(今滑縣萬古妹村)建立豕韋國。

商代豕韋為諸侯盟主,稱“商伯”。商王武丁時,因豕韋國不再向商王朝稱臣納貢,而被武丁所滅。

西周平定天下後,重建豕韋國,國都仍在韋城。周成王繼位時,封康叔於衛,豕韋國被衛國取代。

康叔輔佐周成王期間,封周公次八子伯爵於鄭、衛之東郊,曹、宋之西北境,建滑國,都滑臺城(今滑縣城關),史稱衛滑。晉滅滑國以後,滑境大部分重新歸衛,一部分滑人遷往偃師,於府店鎮重建滑國,即為費滑。今滑縣得名亦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滑地屬衛國。滑地漕邑(今滑縣留古鎮一帶,另一說在四間房曹村)和楚丘(今滑縣八里營衛王殿遺址)、帝丘(今滑縣東北70 裡處)曾是衛國都城。直到公元前 209 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滅。衛國立國時間長達 907 年,其中在滑縣定都 418 年。傳 41 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滑縣歷史溯源篇

秦王嬴政五年,設置東郡,轄22縣。境內置白馬縣。

漢承秦制,滑境屬東郡,後為東郡治。

三國魏時,白馬是白馬王曹彪的封國,隸屬東郡。白馬國被廢以後,仍稱白馬縣。

西晉時,晉承魏制,白馬縣仍屬東郡,後隸濮陽國。

東晉十六國時,丁零人翟遼在滑臺(今滑縣城關)建立魏國,史稱翟魏國。翟魏國滅後,鮮卑人慕容德在 滑臺稱燕王,史稱南燕國。

永嘉末年滑臺被後趙 石勒攻佔。

南朝時,劉宋置東郡於滑臺城。

北魏時,東郡屬司州,白馬縣縣治徙至滑臺城(今滑縣城關)。

後齊依然為東郡。

隋置杞州, 改滑州,又改名兗州、東郡。隋將濮陽縣分為三縣:澶州縣、昆吾縣、楚 丘縣(後改為衛南縣)。此後衛南縣一直歸滑州所轄。

唐朝武德元年改滑州,後又改名靈昌郡、永平軍、義城軍, 轄白馬、靈昌、衛南、韋城四縣。

五代十國時期,靈昌郡屬河南道,滑州轄白馬、衛南、韋城三縣。

北宋時,滑州隸屬京西北路靈河郡,轄白馬、胙城、韋城和靈河四縣。宋代熙寧三年,韋城縣、靈河縣,併入白馬縣。滑州 後又改名為武定軍、靈河郡和武城軍等名稱。

南宋時,金佔滑州,隸屬山東大名府。

元朝時,實行行省制度,滑州隸屬山東大名路,領白馬縣、 胙城縣。

明初,滑地為北平布政使司滑州。洪武四年,白馬併入滑州, 至此,歷時 1500 多年的白馬縣廢除。洪武七年降滑州為滑縣,隸屬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

清,滑縣先後屬直隸省大名府、河南省衛輝府。

民國時,滑縣隸屬河南省豫北道。抗戰時,中共先後在滑境建立滑縣、高陵縣、衛南縣和濱河縣,與日偽、國民黨政權重疊交錯。

新中國成立之初,滑縣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 年,平原省撤銷,滑縣隨濮陽專區改屬河南省。1954 年,濮陽專區撤銷, 滑縣改屬安陽專區。1958 年,安陽專區併入新鄉專區,滑縣隨屬新鄉專區。1962 年,重分安陽專區,滑縣屬安陽專區。1983 年,濮陽市成立,滑縣屬濮陽市。1986 年,改屬安陽市。2014 年,滑縣成為河南省直管縣。

摘寫蘇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