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历史溯源篇

滑县,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这里既有仰韶文化遗址,也有龙山文化遗址。上古五帝时期为颛顼高阳氏建都之地;夏商时为鉏、昆吾、豕韦等国;西周为滑国、 南燕国;春秋时属卫国;秦置白马县,属东郡,汉仍之;三国魏为白马国;晋属濮阳国;北朝魏置东郡、滑州,南朝刘宋置兖州及东郡;隋初置杞州, 改滑州,又改东郡;唐置滑州,又改灵昌郡,后历属郑滑、汴滑、滑卫、 滑亳、永平等节度使,以及义成军、宣义军、武定军等建制,宋元丰四年复置滑州,元仍之;明洪武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滑县之名沿用至今。

滑县历史溯源篇

滑县有仰韶文化遗址:孟冢上、张家村、刘圪垱、白云观和西乱革等五处,出土过石斧、石镰和彩陶等有价值的文物。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5000 年至前 3000 年。滑县有龙山文化遗址:大刘营、唐古寺和蔡村等 14 处,出土过黑、灰、红陶和其他精美的器具。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 2500年至前 2000年。


滑县历史溯源篇

上古五帝时期,滑县疆域属于冀州东南境、兖州西北境,颛顼高阳氏(黄 帝之孙)在滑县建都,史称帝丘城(今滑县东北 70 里处)。颛顼去世后由帝喾(尧之父)继位,二人去世后均葬于帝丘,称为二帝陵(今属内黄)。之后,有穷氏首领羿在今滑县东建立国、樊在今滑县东北建立昆吾国, 伯倏在今滑县西南建立南燕国(古胙国)。

滑县历史溯源篇

夏帝少康在位时,册封彭元哲到韦城(今滑县万古妹村)建立豕韦国。

商代豕韦为诸侯盟主,称“商伯”。商王武丁时,因豕韦国不再向商王朝称臣纳贡,而被武丁所灭。

西周平定天下后,重建豕韦国,国都仍在韦城。周成王继位时,封康叔于卫,豕韦国被卫国取代。

康叔辅佐周成王期间,封周公次八子伯爵于郑、卫之东郊,曹、宋之西北境,建滑国,都滑台城(今滑县城关),史称卫滑。晋灭滑国以后,滑境大部分重新归卫,一部分滑人迁往偃师,于府店镇重建滑国,即为费滑。今滑县得名亦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滑地属卫国。滑地漕邑(今滑县留古镇一带,另一说在四间房曹村)和楚丘(今滑县八里营卫王殿遗址)、帝丘(今滑县东北70 里处)曾是卫国都城。直到公元前 209 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卫国立国时间长达 907 年,其中在滑县定都 418 年。传 41 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滑县历史溯源篇

秦王嬴政五年,设置东郡,辖22县。境内置白马县。

汉承秦制,滑境属东郡,后为东郡治。

三国魏时,白马是白马王曹彪的封国,隶属东郡。白马国被废以后,仍称白马县。

西晋时,晋承魏制,白马县仍属东郡,后隶濮阳国。

东晋十六国时,丁零人翟辽在滑台(今滑县城关)建立魏国,史称翟魏国。翟魏国灭后,鲜卑人慕容德在 滑台称燕王,史称南燕国。

永嘉末年滑台被后赵 石勒攻占。

南朝时,刘宋置东郡于滑台城。

北魏时,东郡属司州,白马县县治徙至滑台城(今滑县城关)。

后齐依然为东郡。

隋置杞州, 改滑州,又改名兖州、东郡。隋将濮阳县分为三县:澶州县、昆吾县、楚 丘县(后改为卫南县)。此后卫南县一直归滑州所辖。

唐朝武德元年改滑州,后又改名灵昌郡、永平军、义城军, 辖白马、灵昌、卫南、韦城四县。

五代十国时期,灵昌郡属河南道,滑州辖白马、卫南、韦城三县。

北宋时,滑州隶属京西北路灵河郡,辖白马、胙城、韦城和灵河四县。宋代熙宁三年,韦城县、灵河县,并入白马县。滑州 后又改名为武定军、灵河郡和武城军等名称。

南宋时,金占滑州,隶属山东大名府。

元朝时,实行行省制度,滑州隶属山东大名路,领白马县、 胙城县。

明初,滑地为北平布政使司滑州。洪武四年,白马并入滑州, 至此,历时 1500 多年的白马县废除。洪武七年降滑州为滑县,隶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

清,滑县先后属直隶省大名府、河南省卫辉府。

民国时,滑县隶属河南省豫北道。抗战时,中共先后在滑境建立滑县、高陵县、卫南县和滨河县,与日伪、国民党政权重叠交错。

新中国成立之初,滑县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 年,平原省撤销,滑县随濮阳专区改属河南省。1954 年,濮阳专区撤销, 滑县改属安阳专区。1958 年,安阳专区并入新乡专区,滑县随属新乡专区。1962 年,重分安阳专区,滑县属安阳专区。1983 年,濮阳市成立,滑县属濮阳市。1986 年,改属安阳市。2014 年,滑县成为河南省直管县。

摘写苏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