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严监生真的是吝啬凉薄的人吗?

张晴柔


《儒林外史》,我国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清代吴敬梓著。全书54回由许多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主要内容是批判各种类型的封建士大夫的功名利禄观念,着重抨击科举制度,刻画士人的种种丑态,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在艺术上讽刺手法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作品。

严监生和范进就是这部著作中让人耳熟能详的两个典型的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人物,每个人物单单拿出来看,都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性格上也非大奸大恶之徒,但是从一些细节当中就可以看出由于封建制度的毒害导致的人格的扭曲,比如范进中举后的精神失常,和严监生过度的吝啬等!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因为时代的黑暗导致人性的扭曲。但是反观其中的人物也会发现其人性的光辉和软弱的一面,比如严监生对待家人还是不错的,再比如范进对岳父的害怕等等!

这些内容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写作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主要是通过一个个科举制度下被压迫的士人的遭遇来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和对人性的扭曲。我认为严监生只能算的上吝啬,相比葛朗台来说他还未到薄凉。我觉得他和高老太爷的残忍差远了!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可笑又可怜?实际上,严监生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著名守财奴葛朗台不同,他虽然对自己极尽吝啬,对亲人却十分慷慨大方,用钱帮家人摆平了许多事,富有人情味儿。

这就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出的一个鲜活的小人物。这些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也是最惹人发笑和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一杯正能量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蓝泪笛324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书中的严监生一直是被当作一个极度吝啬的形象加以嘲讽的,尤其是他临死前也要拨掉一根灯草才肯咽气,更是被人挖苦至今。

所谓一叶障目,世人总是乐意放大别人的缺点,并以此取笑为乐,而故意忽略别人的优点,对严监生亦是如此。

严监生为何会如此吝啬,因为他一直生活的很卑微,很窝囊,没有人给予他同情,因此他爱财、攒财,守着自己的钱财才能有安全感。他的钱财,是他剥削来的,也是他极其严苛的省下来的。

若不是平时的吝啬,当他的妻子病重的时候,谁会借给他几千两银子去买名贵的药材;当他死后,若没有银子,谁会替他抚养照顾两个幼子。

要说他吝啬,可是他花钱替那个欺压他的哥哥消灾时,可丝毫没有心疼银子。他给妾室正名时,给小舅子银子也是出手大方。

他吝啬,主要是对他自己,生病了都舍不得治。他对妻子孩子的吝啬是有限的,大概他觉得猪肉不吃也饿不死,可是妻子生病了一定要治,钱要花在刀刃上。

他对自己无所求,只求孩子以后能够读书上学有出息,不要再跟他一样活着。这是一个生活的很可怜的人,却又对亲人充满了真情与期盼。

他的银子是他自己赚取来的,省下来的,除了对自己的亲人,他并没有义务对别人大方,因此除了他的妻子儿女,谁又有资格指责他吝啬呢。

要说不义之财,那时候哪个财主没有不义之财,可以指责他不义,可以没收他的不义之才,可是节俭、吝啬是他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妨碍到别人,有什么可嘲笑的呢。


东梧文均


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从整个一回看,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等,一年之内,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正相反,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

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

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他爱财、聚财,但有时不乏慷慨。这是与他没有家族优势,没有功名地位的处境是分不开的。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得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


Mr张先森說


假文人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最经典的吝啬人物之一,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更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只不过希望通过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维系安乐而已!

严监生临终时,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上去,把两根灯芯挑掉一根,他才两手垂下,顿时便断了气,心无遗憾而死!

严监生作为守财奴临终时光画面,令人掩卷难忘。这一镜头除了为守财奴画像以外,触发人无限感慨……

但我们如果仔细揣摩人物内心,并借助心理学的知识来理解他的话,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严监生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并且属于强迫性焦虑者。

所以金克木先生说,严监生其实并不吝啬,你看他为了哥哥的事化两千银子,为了病妻不惜血本人参熬药续命!





伏兮谈文化


吝啬凉薄,不过是人之常情,有知识的你,不必过责于人,责于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