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是昏君?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如今我们最喜欢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在我们的眼中,是一个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的人,即便有诸葛亮这样贤能大臣辅佐和教导,也是无济于事,最终他也成为了蜀汉政权灭亡的头号罪人。

这种对阿斗的印象十分的牢固,尤其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更是如此认为,在刘备和他蜀汉集团为主线剧情的小说当中,阿斗无疑变成了摧毁几代人奋斗基业的祸首,然而历史上的阿斗真的是昏君吗?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刘禅真的是昏君?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这确实有些冤枉他,毕竟演义不等同于正史,在刘备没有稳定地盘,到处颠沛流离的时候,阿斗就已经跟随着他,如果阿斗真的有人们想的那么不堪,刘备就不会铁了心思要他做接班人,公元221年,刘备为了让刘禅掌握治国本领,还命令诸葛亮亲自抄写《韩非子》《管子》这些书来让他学习,之后刘备又命令其拜伊籍魏老师学习《左传》。

刘禅真的是昏君?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那么诸葛亮对阿斗的印象如何呢?从《出师表》来看,他对阿斗的态度还是可以的,而在刘备称帝之前,诸葛亮还奉劝刘备杀掉义子刘封,好稳定阿斗的皇权。“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在223年,刘备去世之后,阿斗则正式登上了皇位,阿斗在皇宫的生活,与其说他什么都不想干,还不如说他什么都不能干,因为《三国志》这样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真的是昏君?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阿斗真正执掌权力,已经是235年的事情了,诸葛亮在前年去世,刘禅将中军师杨仪贬为庶民,然后又提拔蒋琬为大将军,为了修筑水利,他亲自前往湔县观看汶水水流,在公元242年,蒋琬打算造船伐魏,阿斗和群臣商议认为,此举太过于劳民伤财,而且风险过大,因此废除了这个决议,由此可见,阿斗还是有着自己判断能力的。

刘禅真的是昏君?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在公元263年,魏国在司马昭的派遣下,大军大举讨伐蜀国,虽然姜维将魏国主力挡在了剑阁,但是邓艾还是偷渡阴平直接奔袭成都,而守将诸葛瞻领兵在锦竹拒敌也战死,魏军随之兵临成都。而阿斗则写下了他一生当中最后一道圣旨

“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

刘禅真的是昏君?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作为蜀国天子,会命令蜀军都犯下抵抗,而官库粮仓也都妥善保存好,军队和财富任凭你们处置,但是希望你们进城之后,不要滥杀无辜,保全成都百姓的安全。阿斗的这番话,体现出他早已不是那个执迷于玩乐的人,而是带着一国之君的威严和仁德。

事实上,蜀国在228年到262年期间,诸葛亮和姜维先后发动了16次北伐,蜀国以94万人口,一州之力来对抗整个魏国北方,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刘禅真的是昏君?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对于诸葛亮等人而言,他们或许想要支撑光复汉室的志向,然而对蜀国居民来说,或许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才是最朴实的愿望,而阿斗,也实际上成全了他们。在阿斗投降前的49年,刘璋章站在成都城上,面对蜂拥而来刘备大军,也说出了相似的话:

“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相信这个决定对于刘璋和刘禅而言,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各位看官,喜欢历史的麻烦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


刘禅真的是昏君?看他下的最后一道圣旨都说了啥,会颠覆你的认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