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育儿不"惰性",父母需给孩子成长路上不同的点"打光"

我们知道在陪孩子学习过程中,经常打骂吼孩子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引发孩子

逃避或者反抗,甚至还会伤害孩子大脑。

而有些家长可能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佛系育儿。他们会和孩子讲,孩子,你慢慢来,成绩好坏无所谓,只要快乐就好。家长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育儿方式,原因大致有这几个:1、受自己成长影响,认为自己以前也没有人管,还不照样混出来了;2、受国外一些教育理念影响,认为国外实施的是快乐教育;3、感觉现在孩子太累了,孩子就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4、认为很多孩子本身就不是读书的料,绝大多数人终归都是普通人,没必要太拼,快乐健康成长就好。

其实育儿很多时候就是把握一个度,经常打骂孩子肯定是不行,孩子会变得要么畏畏缩缩,要么叛逆的要命,但小时候如果碰到原则问题,打一顿比说一万句都有用。

佛性育儿不

那佛性育儿行不行,也是一个度和方向的问题,如果在一些生活方面,佛性是有用的。

我孩子小时候不喜欢自己吃饭,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到处跑,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孩子奶奶总是端着碗到处追,结果孩子每次吃饭我看得都头大。后来孩子奶奶回农村老家了,孩子再吃饭的时候,我很"懒",就给孩子一句话,"吃就上桌好好吃,不吃就拉倒,到点就撤饭菜"。开始孩子闹得不亦乐乎,但2天后孩子一开饭,他跑得比谁都快。

佛性育儿不

还有就是孩子喜欢吃零食,他妈妈总是说零食不健康,垃圾食品,不让孩子吃,结果孩子每次下楼,看到别的小孩吃东西,就迈不开腿了,馋得让人心疼。我还是因为"懒",不想每次碰到这种情况,还要苦口婆心地和孩子讲道理。就直接带孩子去商店,让孩子随便选,想吃啥买啥,并且连续好几天都这样,孩子简直乐坏了。但过了几天后,孩子对零食反而没啥感觉了,我现在经常买点零食放在家里,他都不咋地吃,出门看到别人吃零食,也是毫无感觉。

但在学习方面,家长过于佛性,可能就"懒"不过去了。国外所谓的快乐教育,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表面,更多体现是在幼儿阶段,到了高年级,或者私立学校,他们的学习任务不比我们轻松。因为幼儿园主导活动就是游戏,孩子要玩中学,只要玩得好,有创意,孩子就快乐,就能有收获。而国内过于提前进入学科教学,幼小衔接,抢起跑线这些,个人并不赞同,幼儿园阶段感觉家长还是佛性点好

可是等孩子到小学后,父母再过于佛性可能就不行了,小学主要任务是学习,孩子就要在学习上学好。其实如果孩子学习没学好,他也很难快乐的,现在的时代已经和我们以前读书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孩子学得不好,该咋样玩还是咋样玩,老师也不会太管,家长也管不了。而现在如果学习不好,老师、同学对待他直接或者间接的态度,都会让孩子不开心,甚至有些家长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差的孩子一起玩。这样长此以往,就会慢慢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佛性育儿不

孩子在小学阶段,他的自我评价,不是靠内在,而是靠和外在的社会比较,也更容易受到老师、同学的言语和态度影响,从而给自己定位。别人都会,而自己不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确实不如别人。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可能到了高年级也很难逆袭。虽然说,有些孩子低年级成绩很差,到了高年级一下就升起来了,但这毕竟是少数,不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标杆。

如何孩子学习不好,父母还是空洞地说,孩子,慢慢来,成绩好坏无所谓,你快乐就行。孩子在父母这里也就得不到任何支持,他就会感觉到一种无能和无助感,自信心也会逐渐崩塌

孩子的自信其实是通过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去建立的,在这段时间,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孩子有困难,帮助他解决,这样慢慢孩子的成绩和能力会上升,他更能胜任学习,也就更有信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佛性育儿不

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在发展,那么本来对应的他学习能力也要发展,这样才能齐头并进。甚至学习能力还能先领先一步,再去促进大脑神经的发展。大脑神经元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和拉伸的。而如果大脑神经发展了,学习能力却没有跟上,那么大脑神经也就会往后回缩,这样孩子就没有办法达到他最好的水平。

所以在小学阶段,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跟上大脑神经的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领先大脑神经的发展,倒逼大脑神经快速连接,快速强壮。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工具会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思维导图的样式和大脑神经元细胞非常相似,孩子经常画思维导图,也也会促进大脑神经的发展,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和思维力。

所以小学阶段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过于佛性,不太可取。 "孩子,慢慢来"是要区分时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