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在人類親身歷經2020年這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浩劫之後,最起碼應該意識到,自然荒野多麼需要人類的尊重、敬畏。

今天,極限探索為大家介紹一位自然教育家、荒野探險家,他極力探索世間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尋找人性中最為本質的內核,既享受荒野自然賜予他的震撼和靈感,也為這消耗殆盡的荒野發聲、行動。他就是荒野之子——徐仁修。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荒野遊俠

“我是俠客行式的人物。”

徐仁修,荒野探險家、生態攝影大師、自然文學作家、音樂家,有“臺灣自然教育之父”之稱。從15歲就開始野外遊歷,大學畢業之後,從事過八年農業專家的工作,此後則拋棄世俗名利,深入臺灣地區的高山深谷探險,並且走向島外旅行。他的足跡遍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尼加拉瓜、巴布亞新幾內亞、巴西亞馬遜河、非洲、印度等等世界各地。半個多世紀以來,徐老師帶著他慈悲、浪漫和真實的生命熱情不斷上路,把旅行演繹成了一段傳奇。

探險途上,在發現各種驚奇之餘,他也目睹了生態文明遭到破壞、原始文化被衝擊,這令他開始憂心自然荒野如何得以保存。在20世紀60年代,臺灣的自然開始受嚴重破壞時,他率先發起保護大自然生態的呼籲,著手拍攝與記錄大自然的原始風貌。同時,寫文章、出書,演講、開展覽,也從事自然教育。1995年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匯聚更多力量來保護大自然。

他的一生充滿了故事,極其符合他俠客行的人物設定。他早期的探險帶著更多的蠻荒之氣,曾經在亞馬遜河誤入死亡之域,在印度尋虎,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尋訪天堂鳥,也曾在椰子河屠豹,在魔鬼山尋金,在沼澤山探蟒,與叢林野豬王搏鬥,曾在赤道無風帶經受熱帶雨林洗禮,在菲律賓叢林遭遇獵人頭族。這些動人的傳奇故事,都彙集他的書籍《探險途上的情書》之中,他稱之為“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人類最初的生活,你不想了解嗎?

“畢竟時光有限,要做有意義的探險”

在荒野中浸泡40餘年,在我們看來已是一生那麼長,徐仁修還在追求的“有意義的探險”是什麼呢?

“我要弄明白,怎樣才是適合人類的生活。”他答道,“中國、美國;少數民族、原始部落……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對?也想看看人性是怎麼樣的,人的性格是不是在受到教育、環境的影響後會發生改變。所以,從年輕時候開始,我就想去探索最接近我們祖先生活方式的人類——原始部落,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這是我造訪很多地方探險的動機。另一方面,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遭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有的地方非常嚴重,我想知道,跟那些尚未被破壞的地方相比,差異到底有多少。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年輕時在世界各地探險的徐仁修


這兩個動因深深影響著他的探險旅行。從臺灣的高山深林到馬來西亞、菲律賓、尼加拉瓜、巴布亞新幾內亞,他探訪了很多在那個年代尚處於原始狀態的原住民部落,慢慢地他發現,人性的多變、差異多麼令人驚訝。比如從來不會生氣、也從來不會說謊的菲律賓的莽遠族。而價值觀念在不同民族出現,答案也會很不一樣。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在經濟學上,徐老師反對私有化,“那種方式相當於把地球資源無限制地放到市場上去賣,無限制地開發人類的慾望去買。”當每個人都把全人類當作生命共同體,為這個共同體去付出努力,就像螞蟻一樣為集體而勞作,便會戰勝狹隘的個人私慾,給地球爭取一些時間。

深入雨林 真正的荒野

“假如心中沒有存在過一棵樹,那他生活的環境也會寸草不生。”

今年已經74歲高齡的徐仁修,身形已不再矯健靈敏,依然在從事著他近三十年來的環球熱帶雨林拍攝項目。畢竟,雨林是他畢生所愛。

從1974年第一次進入中美洲熱帶雨林開始,徐仁修就被震撼了。“那麼多令人驚豔的動物,竟然集中在這麼一個小小的森林裡面!”就像小孩子發現了藏寶圖,後來他不斷找機會進入熱帶雨林——中國大陸的雲南、馬拉西亞的婆羅洲、南美洲的亞馬遜等。熱帶雨林佔地球面積5%,但是其生物種類佔了陸地生物的60%,雨林裡有太多奇特的生物。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徐仁修拍攝的雨林中的動植物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比如螽斯,自然界的偽裝高手,可以模仿樹葉,不管是綠葉還是枯葉,可以和背景完全融為一體。比如箭毒蛙,徐老師在巴西的熱帶雨林看到過,鮮豔漂亮,小小的還沒有拇指大,但是它的毒素可以毒死11個大人。婆羅洲的紅毛猩猩、亞馬遜的美洲豹,在樹冠飛行跳躍的,在林間穿梭擺盪的,在地面爬行奔跑的,熱帶雨林裡面的萬千世界會令人眼花繚亂。“參加我們綠色營的李振基教授,去到雨林裡面感覺很受傷,他說很多東西看了半天連科別都分不出來。”

這裡是真正的荒野。茂密高大的華蓋之下,有形形色色的生命體,有各種或尖銳或細小的聲音,獨特而複雜的氣味,人的感官會在純粹中放大數倍,看到大自然本該有的樣子。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行走荒野,一朵蘭花的盛開會令我欣喜,一隻小鳥不怕人的靠近會令我興奮。這就是神話中的伊甸園。”但是一片樹木被砍的景象就會令他瞬間心情沉重。“砍掉一片熱帶雨林可能只需幾個月,然而它的形成卻用了幾萬年。”

作為一名攝影師,從早期的自然風光,到後期專注於生態和人文,徐仁修的拍攝對象大都是美好的事物,而且是有選擇地按下快門鍵。他極少去拍那些破壞的、汙染的畫面,因為隨處可見;而真正的荒野的美,有幾人得見?他竭盡全力,捕捉和保存了無數蠻荒、原始、自然的動人瞬間,讓大眾看到地球原來是這樣美麗。

“人類如果現在停止破壞、開始恢復生態,你們還可以見到這些美好事物。”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銘記鄉愁

“一切生命的源頭,是人類古老的鄉愁”

徐仁修1946年生於臺灣新竹,在芎林鄉下度過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生活。除了自然環境給他的影響,他對自然的態度還受到父母很大的啟發。

“我父母准許我在野外撒野,還會告訴我很多關於自然生態的事。這很重要。”冬天,菜地上剛長出來菜苗,在那個還不流行打農藥的時代,父母就帶他趁著天黑去抓菜蟲,把菜蟲裝進一個罐子裡,帶回去給母雞吃,然後母雞下蛋、孵小雞。

“我父母就是用這種樸實的方式,讓我明白世上的生命是如此仰仗能源的循環。”他憶起童年,想起父母親的教育。“大自然中能源替轉、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互動等道理就在小小年紀的我心裡留了下來,可能並不完全對,但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我從小看待大自然就跟別人不一樣。比如,我不怕蛇,因為父母告訴我蛇吃青蛙,如果蛇不吃青蛙,青蛙會因群體數量過大而相互競爭、缺乏食物而死。我能形成生態平衡的理念,得益於父母的影響。”

沒考上理想高中,是父親鼓勵他“不一定要念大學,當獸醫也不錯。”果然,徐仁修考上農業學校學獸醫,也做過幾年的實習獸醫,結果發現獸醫並不適合自己,便改唸農藝,研究水稻、咖啡、茶等農作物,對動植物的分類、生長環境、運作模式都有了系統瞭解,這些專業知識對他後來的生態探險大有裨益。

在這裡,徐老師提出了一個我們談論自然教育時未曾觸及過的概念,即鄉愁。他解釋道,一個人的孩童時段(6~11歲)是奠定基石的重要階段,對於環境的認同、文化的認同都在這一階段養成,這種認同感叫做故鄉,這種羈絆叫做鄉愁。現在的孩子缺乏的是對荒野的鄉愁。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我相信一個有故鄉觀念、有鄉愁的人,情感世界一定是豐厚的。給孩子留下一段關於故鄉的美好銘印,我管這種培養叫做Print Hometown(銘印故鄉)。”就如他對於故鄉芎林的深厚羈絆,讓他的童年回憶始終在這片快樂的土壤裡保持新鮮,併為故鄉寫了一本《家在九芎林》。

對於荒野而言,徐仁修始終是個不倦探索的孩子,但其實在很早以前,他就開始盡其所能、報效荒野,如同孩子回報父母之恩。

荒野在行動

“既然我有能力接觸到他們,為什麼不多做點事?”

1995年,徐仁修結合同好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彙集更多民間力量,為兒童生態教育與保護荒野棲息地而奔走努力,短短几年成為臺灣組織規模最龐大的環保團體。

他創辦“旋風團”,讓孩子們一個月聚會一次,教他們如何欣賞自然,瞭解自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探險。多次作為導師參加“大學生綠色營”,把大自然中生動的影像、音樂帶到學員面前,讓年輕人重拾感受自然的能力。

2014年成立荒野基金會,將自然生態教育擴展到全球華人世界範圍。包括安排講師到各地華人團體協助自然生態體驗、講座、培訓等工作,並提供培訓課程及相關培訓信息,出書,搭建華人世界的自然生態教育推廣平臺。

他在馬來西亞成立荒島保護協會,針對這裡的華人進行自然生態教育。“就算我沒有辦法教大人改變思想,也會想盡辦法讓他們的孩子參加我們的營地活動,教育他們長大以後不要砍樹、不要買賣和食用野生動物。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6~11歲是培養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階段。一切創造力都源於想象力,大藝術家、大文學家、大科學家想象力都是非常強大。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不懂得尊重自然?因為他們從小就不具備欣賞大自然的能力。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徐仁修認為,除了大自然的沐浴,文學的薰陶同樣培養想象力,更培養審美的感知力。他隨口唸出一首唐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你看,時間的、空間的、色彩的、聲音的、情感的元素都具備了,你的孩子能通過想象感受得到詩歌的美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是永不過氣的哲理。

幾十年來,四處奔走宣講開課,培訓自然生態指導員,寫作出版書籍40餘本,拍攝照片數萬張,徐仁修被尊為臺灣自然教育之父不是沒有道理。荒野保護協會成立25年以來,臺灣越來越多人認同徐仁修的環保理念和教育理念,中小學的教材裡就有很多自然教育的內容,其中不乏他的文章,探險、生態、攝影,常常作為自然文學經典。

徐老師還分享了另一個自然教育在臺灣地區進步很大的案例。“大概6年前,我們推動了一個項目的進行,讓臺灣所有的公職人員每年都要上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完不成不僅要扣分,還會被降級、被媒體曝光。只有做決策的人對環境產生重視,才會在源頭上避免很多環境問題。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在自然中待久了,便會產生智慧。有智慧,困惑、恐懼、慾望都能被看透,很多事情就變得簡單而明亮了。徐仁修喜歡收集旅途中那些神神怪怪的故事,儘管他壓根兒就不信,也用心聆聽身邊人的故事,牧場的工人、開船的小工、做生意的商人……他用一種尊重而關懷的心態對待他們,和他們做朋友、爭論、從他們的獵槍下救下野生動物。他強硬的外表之下,是一顆慈悲浪漫的心。

“人一定要有浪漫的特質,不浪漫的人生沒意思。”你會驚訝這句話出自這個男人之口,他說:“我很佩服比爾•蓋茨,他給基金會捐款將近三百億美元,來給社會做善事,他不是一個只會賺錢的人。積累財富的人其實匯聚了非常大的能量,如果帶著愛和浪漫,就能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正面影響。人生也是這樣,要有愛和浪漫,永遠帶著熱情去生活。”

荒野之子徐仁修:寫給大自然的一份情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