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我的家乡张家口,是一个经常被人叫作误以为是张家界的小城市。但张家口的本地人,都把张家口称作山城。随着即将到来的2022年冬季奥运会,相信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这里游玩。

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而在张家口,有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地方美食,虽然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五谷杂粮中的其中一种杂粮,却很少被人知晓。

“不是我们本地人,都不知道怎么吃黄糕”

黄糕,一种很少被人知道的主食。但是在我的家乡张家口,却总被长辈们提起。而且他们还流传着一句话:不是本地人不会吃黄糕,吃了也不知道怎么咽下去。

黄糕是一种地方性糕类食物。主要流行于山西大同、忻州、朔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蔚县,陕西榆林,内蒙古河套地区及周边县以及村庄。是用黍子去皮俗称黄米,磨成面粉为主要原料(可选择性的掺杂少许玉米面或小米面或不掺),用水拌成粉团状(软硬视个人及家庭成员口味而定)在锅里蒸制而成,然后用手(可蘸少许凉水)揉成块儿状!最后可在糕块儿上面涂少许食用油!这样就是面性黄糕。


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黄糕是用黍子做成的,而黍子的种植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有句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讲的就是主人用黍子做的食物招待诗人,显示了主人的热情,可见在那个时候黍子就已经是很重要的农作物了。

可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知道黄糕的人非常少呢?是因为黍子的种植范围很小,仅仅在北方的大同和张家口等一些干旱的地方进行种植,所以产量不是很高,也就导致了它的价格很高,但是却不如小麦磨成的白面更容易让百姓接受。因为口感粗糙、难以下咽做法单一都让第一次吃黄糕的食客无法接受。

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不过黍子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据科学调查发现,黍米中含有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而且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小麦、大米及玉米。黍米中的其它营养成分,比如蛋白粉、淀粉、脂肪、维生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无论是质量还是含量均高于大米、玉米,所以长期食用也是有很好的保健功效的。

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黄糕有面性糕和炸糕这两种最常见的做法,面性糕要蘸着菜吃,炸糕则可以蘸白糖或蘸菜,也可以在里面包着馅吃

那张家口人为什么要吃糕呢?那是因为地处塞外,土地瘠薄,十年九旱这些地理因素而影响的,黍子这种农作物耐旱,生长周期短,恰好适合张家口的土地环境,所以也就成了张家口的特产,而且黍米糕特别黏实,吃了比较耐饿,很适合务农的农民食用,毕竟他们种地会付出更多的体力,不经常锻炼身体或是干脑力劳动的人吃了黄糕会不好消化,所以从来没有吃过的人刚开始吃大多会不太习惯。

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吃面性糕讲究的是菜泡糕,前面所说的外地人不会吃糕,主要是指吃面性糕而不是炸糕。正确的吃法是:铲一块黄糕放进菜碗中,用筷子拌成块儿,就着菜,吃时嚼菜不嚼糕,一口吞下,不能细嚼慢咽,不然糕会沾在嗓子,不好下咽。而往往没有吃过面性糕的人,并不知道糕会粘在嗓子上,所以也就有了那句外地人不会吃糕,吃了也咽不下去那句话了。

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相对于面性糕,炸糕则相对容易下咽一些。油炸糕的做法是,将蒸熟揣好的黄糕揪成小块儿直接油炸,或者包上红糖、豆沙、蔬菜等馅后,上油锅炸。待炸成外焦里软、黄里透红时,捞出来,香喷喷的油炸糕就做成了。

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张家口人爱吃糕,还有一层特殊的含意。糕和高同音,取步步高升之意。孩子出外求学和年轻人外出闯世界,走之前必吃炸糕,以祈高升高就。在大年初一、龙抬头的二月二、孩子满月、盖房上梁、娶媳妇、娉闺女等一切值得庆贺的日子,都要吃炸糕。如果没有上炸糕,就显得不够隆重和喜庆。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黄糕,中医指出:黍米黏性大而难以消化,切忌过量食用。老弱病人和胃肠功能欠佳者更要少食,心血管病人、血脂过高者,最好不食,以防止胆固醇、血脂的升高。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想,自己能不能吃下张家口的黄糕呢?

一个喜欢分享美食故事的博主,如果喜欢我的原创作品,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欧,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感谢观看!

外地人难以下咽的黄糕,在张家口却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