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库尔斯克会战,曼施坦因赢在战术,而朱可夫赢在战略上?

白杨树下谈历史


1943年初,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军乘胜反攻,收复了大片土地。然而,曼施坦因将计就计,主动放弃一些地方,诱敌深入,拉开了苏方战线空档,发动突然袭击,重创了反攻中的苏军。

不仅把一个月前丢失的哈尔科夫夺回,还迫使苏方退守至库尔斯克地区,形成对峙。更让他兴奋的是,双方在攻击与防守中,在该地区形成了一个正面长400公里,底部只有110公里的突出部,这可是歼灭其主力的大好机会。


堡垒计划。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让一直溃败中的德军恢复了信心,更何况眼下出现了一个十分有力的战机,作为战术家的曼施坦因自然不会放过。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总部其他将领的支持,如果成功,将扭转被动态势,部队的机动性也将大大增加。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主张进攻的希特勒却犹豫了。他担心此战会损失更多的装甲部队,而在西线,英美联军已经登陆西西里岛,德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两线作战的态势,而对付他们的,只能是装甲部队了。

但是,不击退苏军,一旦分兵西线,他们就会乘机攻击,那么东线的损失也将不可估量。看来,只有击退或者打服对手,才能“安心”的对付英美联军。最终他同意了曼施坦因的计划,并取名“堡垒”行动。然而,该行动却推迟了2个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自从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德军损失了150万人,占总兵力的1/4,部队急需补充。于是,从国内和其他战线抽调了50个精锐师开往南方,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

其次,经过漫长的冬季作战,武器的损耗也很严重,尤其是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前线没有修理厂的情况下,只得拉回国内返修。同时,对付T-34坦克的虎式、豹式坦克也在抓紧生产。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装甲集团,德军是不可能发动进攻的。

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到最大,依然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为了一鼓作气解决当前的苏军,希特勒决定投入最精锐的部队,最先进的装备和最优秀的指挥员。然而,决心越大,准备工作就要越充分。


朱可夫也看到了突出部的问题。

这个无意中出现的突出部,同样引起了朱可夫和其他将领的关注。有人认为,应当采取积极地攻势,打乱德方的攻击步骤,先发制人,夺回战略主动权。而朱可夫依据自己的判断,觉得组建强大的防御纵深,先消耗德军实力,然后再发起进攻。

这一次,斯大林不再干涉他的决心了。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哪里的战局紧张,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再到斯大林格勒,他高超的战术意识和战术决策挽救了一座座城市,斯大林不再质疑,并放手让他干。

一是精心设计防御。在前沿阵地,依次在其纵深内构筑了十几道防线,纵深超过160公里。在整个防御体系中,密密麻麻的战壕、反坦克支撑点以及雷区,交替构筑,并在可能的进攻方向上,摆下重兵和大量的火炮。


朱可夫在该地区投入两个方面军的兵力约有130万人,集中了1.9万门火炮,以及3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同时,为保险起见,在突出部的后方摆放了约60万人的草原方面军,作为战略预备队。从各方面与德军相比,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二是争夺制空权。自战争爆发起,在苏联上空,一直是德国空军的天下。现在好了,恢复的工业生产和盟军的援助,大量的飞机投入战场。憋了很久的苏联空军,不断地出击,炸机场、炸油库,在空中不断厮杀中夺回了制空权。

更加可取的是,朱可夫十分重视情报工作。他一边布置防御,加强戒备;一边多渠道了解对手在干什么。于是,当大量的情报显示德方即将攻击之际,领先对手40分钟,向对手阵地猛烈炮击,实施炮火反准备。


不仅打乱了对手的进攻节奏,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打破他们惯用的突然袭击的战术。也就是说,库尔斯克战役一开始,德军就先输了一招。这一招果然奏效,对方的攻击计划被迫推迟3个小时。

曼施坦因赢在战术,朱可夫赢在战略。

虽然开局不利,但德军的精锐之师毕竟彪悍。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分别从两个方向冲着突出部的底部猛扎。进攻的激烈程度超出了预期,双方就好像在比 “肌肉”似的,都拿出了“看家”武器。

于是,一场二战史规模最大的坦克大决战,在库尔斯克广阔的大平原上展开。每一个村庄、要地都会出现成百上千辆的坦克在冲杀,德军的虎式、豹式坦克虽然数量不多,但威力巨大,曾创下一辆虎式坦克击毁50辆T-34坦克的辉煌战绩。

然而,苏军十分顽强,坦克被毁,就拿起冲锋枪、燃烧瓶,甚至肉搏。双方都杀红了眼,每一场战斗都成了意志的较量,最终成为后勤补给的比拼,T-34因为结构简单,出厂量是对方的5倍,不久,这种优势就显现了出来。

尽管德军攻势猛烈,苏方损失惨重,但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苏军兵力是越打越多,战斗意志也越来越高,这样的战争场面在过去是没有过的,他们只能疲于应付,战斗力被逐渐消耗。最终,两个方向的攻击停了下来。


库尔斯克会战,让我们领略了大纵深突击和大纵深防御战术的比拼。从战果上看,苏方损失6000辆坦克,是对手的4倍;兵力损失80多万,是德方的近3倍。可以说曼施坦因的战术效果相当成功,给苏方造成了惨重损失。

但是,他们全歼对方主力的战略目的没有达成,并且完全丧失了侵占苏联全境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兵消耗不少,军事潜能被挖空。而苏方的新兵得到锤炼,大纵深突击战术得到了实战演练。从此,德方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越来越被动。

1943年,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显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以至于二战后期、及战后成为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到底是德国“成就”苏联,还是苏联依托二战成为了大国?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下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只有达成战略目标才能称得上是取得战略上的胜利。按照曼施坦因的说法,德军发起堡垒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围歼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集团,并重创甚至歼灭前来增援的苏军装甲预备队,从而使德军占据主动,而且从防御的角度来看,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已经威胁到两个德军集团军群的纵深侧翼,必须予以消除才能让德军有可能据守住当前的战线,同时也能大大缩短战线的长度。最终的结果是德军没能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任何一个,既没能消除这个危险的突出部,也没能重创苏军主力,反而德军自己的战役预备队却被全部消耗了,因此从战略上看,库尔斯克会战对于德军来说是失败的。



1943年苏军的战略目标本质上是一种进攻战略,但是介于2-3月份德军在哈尔科夫附近的反击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以及苏军此前从来没有在夏季取得过任何重大的胜利,在各方面军司令部向最高统帅部提交的形势分析报告中都一致建议苏军暂时转入战略防御,通过坚强的防御来阻止德军的战役突破,待耗尽德军的进攻力量后再转入全面的进攻。也就是说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只要将德军阻止在战役防御地幅内就算是战略上的胜利了。实际苏军的收获比预计的还要好,不仅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而且重创了德军的战役预备队,使德军失去了守住现有防线的可能。


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构筑了空前强大的纵深防御阵地,这主要得益于苏军拥有了充足的时间(长达4个月)来加强他们的阵地,不再是以前那样仓促建立的单薄的步兵防线,新的防线大大加强了反坦克火力和炮兵火力,对德军进攻主力装甲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尽管如此,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还是几乎取得了战术突破,迫使苏军不得不将后方的预备队调了上来,曼施坦因只是暂时转入了防御,苏军的反击虽然猛烈,但是自身损失更大,胜负最终没能决出,希特勒下令停止了堡垒行动。


德军证明自己依旧具有明显的战术优势,但是在战略上却越来越低下,苏军正确的预见到德军的战略意图,在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后几乎是立刻便转入了强大的反攻,完全实现其所计划的先防御后进攻的作战思路,确实是一场战略上的胜利!


战略论


发生在1943年7月份的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场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军队用于发动进攻性军事行动的所有后备部队消耗殆尽。从此再也无力发动大的战略性进攻,也就奠定了苏德战争最终的结局。而在这场战役里面,苏德双方都有自己的明星人物,德军方面是著名的曼施坦帅,而苏联则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

后人普遍认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两边最杰出的将帅其实是德国的曼施坦因元帅。在这场战役里,曼施坦因率领南方集团军的进攻部队,以较为劣势的兵力和装备,击败了当面数量和兵力更强的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持续7天的进攻,在苏联重兵防御的地段打进了大约40公里,直接威胁库尔斯克核心区域。直到后期苏联出动草原方面军这支战略预备队,再加上德国调兵前往意大利,才使得曼施坦因的攻势最终停顿并遭到苏军反击。

纵观整个战役,曼施坦因的进攻根本找不出什么大的问题,虽然最终的伤亡数字和损失各方有较大争论,但是普遍认同的是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坦克损失和人员伤亡要远小于对面的苏军。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德军进攻严密防御的苏联阵地前提下,因此认为曼施坦因在战术上的表现优于对面苏联将军是有理由的。即使是战后苏军将领的回忆录同样称赞曼施坦因为难对付的对手。

但是从战略上看,德军在1943年7月份才发动对曼库尔斯克区域的进攻完全就是一个战略失误。在1943年夏季,德国军队仍然在兵员素质和机动作战能力上远远超过对面的苏联同行,如果在野外打机动作战,苏联军队获胜的把握要少得多。而正如古德里安所说,把一支精锐的装甲兵团消灭掉了,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去攻击坚固的筑垒地段。尤其是苏联早就获知德军要进攻库尔斯克突出部,因此在这里构建了天罗地网般的密集工事,德国军队的进攻实际上就是应证了古德里安的那句悲哀的预言。而朱可夫决定在库尔斯克区域固守,等待德军进攻矛头消耗之后再进行反击的策略,实在是战略上的上佳。

可以说库尔斯克战役之时,拥有较好兵员素质和机动作战能力的德国装甲部队会输得如此之惨,实在是由于采用了错误的战略决策。不管作为接下来的战斗如何进行,指挥官的战术水平如何高超都不能扭转战略失误带来的劣势。事实上,曼施坦因是主张在5月份对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闪电攻击,但是由于希特勒的一再拖延,才使得这个战机逐渐流失。到了7月份,曼施坦因自己也反对主动进攻严密设防的苏军区域了,还是希特勒顽固不化,才导致最终的失败。


科罗廖夫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出的?我想问题主,曼施坦因的战术胜利是什么?更不要说什么战略失败是什么了。

曼施坦因是最早提出库尔斯克战役构想的人。他提出构想的时候,正值泥泞时期,战役准备不足迫使战役推迟。


这个战役企图很奇葩,稍微有点军事头脑的人,一看地图就能看出这个突出部的危险性。随着时间推移,战役突然性早已失去,苏军极大的加强了突出部,把它变成了要塞式的筑垒地带。

希特勒在战役发起前感到预感不妙,曾想取消战役。但由于手下反对,只好继续进行。在战史中并没有发现曼施坦因反对的记录,相反,从战役进行期间他的表现看,他还自信满满。

让装甲部队去冲击要塞式筑垒地域,而且还不是一道两道地域,这就是曼施坦因的战术?可以说,古德里安上任装甲兵总监后,费尽心血装备训练好的装甲部队就这样被曼施坦因送进了坟墓。



北翼的莫德尓只是试探的进攻了一下,发现情况不妙就停止了进攻,并做好了应付苏军反攻的准备。后来苏军对他的防线进攻没有奏效,莫德尔保持了战线的完整。

而曼施坦因在北翼失败的情况下,居然要独自一人达到战役目的,包围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不知道是谁给他的自信。始终都不能突破苏军的防御地带,还遭受了苏军越来越大的反击,他难道真不知道苏军的实力?

后来他又向希特勒提出,要耗尽苏军的预备队。苏军还有整整一个草原方面军没有用上呢,还不知道谁先耗尽谁呢?真不知道他脑子怎么想的。

到苏军反攻阶段,由于曼施坦因根本没有做好防御的准备,他的防线被苏军打得千疮百孔。进攻不破苏军防线,退防御不住苏军进攻。这就是曼施坦因战术上的胜利?!

在坦克使用上,德军也犯下了错误。德国装甲兵将重型坦克当做矛头去进攻苏军防线,造成重型坦克在苏军雷场里和反坦克阵地前损失惨重。如果以轻型坦克在前,重型坦克在后,情况就要好得多。


可以说,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既没有取得什么战术上的成功,更得到了战略上的失败。他就是把德国最后的装甲兵精华送进坟墓的人。

用科涅夫的话说,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装甲兵这只天鹅最后的美妙的歌声。


历史笑春风


哈尔科夫反击战击溃了两个方面军的苏联红军,曼施坦因甚至迫使苏联红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地区。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诱敌进攻后的防守反击来歼灭苏军。曼施坦因也提出他自己的两种建议,一是趁苏联红军立足未稳,先期发动进攻战役,二是等待苏联红军先行进攻,待其疲惫和消耗德军再行反攻,后者曼施坦因更为看好。哈尔科夫反击战让斯大林意识到德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都在苏联军队之上,也就接受朱可夫的建议在库尔斯克修筑大纵深防御体系,坐等德国军队进攻。丘吉尔认为斯大林是借鉴英军阿拉曼防守反击模式,其实苏联军队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都是防守反击获胜,希特勒在勒热夫突出部、哈尔科夫也都是防守反击获胜,这说明两军势均力敌时“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德军与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宏大的装甲战,德国依靠先进的虎式坦克与训练有素的兵员接连击败苏联军队,但在苏联大量战略预备队赶到后德国军队进展甚微。德军虽给苏联红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联红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了阵地。苏联红军强大预备队的突然进攻及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面的德国第9集团军因苏联红军的库图佐夫行动而被迫中止进攻令\t阿道夫·希特勒决定停止整个城堡行动 。库尔斯克会战本就是曼施坦因鼓动希特勒发起,莫德尔、古德里安都反对。会战一开始就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而且随着苏联援军的到达德国军队陷入困境。曼施坦因强烈要求希特勒将会战继续下去,他忽视了苏联还有一个方面军的预备队。一些“半桶水”军事爱好者认为西西里岛登陆使得德国放弃库尔斯克会战,这些“半桶水”不愿意知道的是西西里岛登陆只是让希特勒从东线抽出一个师,而不是一个军更不是一个集团军,而斯大林还有一个方面军的预备队。西西里岛登陆成功,焉不知是英美盟军趁着德国军队机动兵力被牵制在库尔斯克而“摘桃子”?

库尔斯克会战,曼施坦因也知道上策是等苏联主动进攻然后趁着苏联军队补给困难突然反击,问题是朱可夫也知道防守反击是上策而且朱可夫能说服斯大林而曼施坦因不能说服希特勒,曼施坦因失败也就在所难免。曼施坦因战略与战术都失败,战后嘴硬把责任推给希特勒,鄙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