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身边那些以前拿着大哥大,大声打电话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

73神牛


我来自偏僻的小山村,读初中之前都没有走出过大山,第一次见到拿大哥大的时候是九几年了,那是村里的一个比我大二十多岁的人用的,以下称为A吧。

第一次见到大哥大,觉得特牛了,那时候觉得只有大老板才有大哥大,A虽然没啥文化,是村子第一批到河南打工的年轻人,在矿上干了几年活后,就自己包矿带队挖煤了,把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带了出去。

刚开始几年干的还不错,很快就买了大哥大,轿车,在村里盖上了漂亮的房子,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子,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后来随着国家加大煤矿的管理力度,A没法承包,就回到了家乡,开了一家饭店,由于不善经营,很快就关门了。后来又陆陆续续投资了钢厂,房地产等等,有赚有赔的,收入虽然没有煤矿赚的多,比一般人还是赚的多。现在年纪大了,生意都交给孩子了,整天在家带带孙子,打打小牌,过的很是惬意。



雪临生活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大伯赶集回来,一进门就说路上遇见一个“神经病”患者看着好可怜,我问他在哪里?他说就在村外,一个人又说又笑又蹦又跳地说了半个少时。我也是好奇,就出村查看,原来是一中年人,手握大哥大在打电话!但并不认识,更不知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王者归来


我诚心说,早一代的大哥大使用者,现在玩智能机没话费呢!


用户9557144326856


大学校长也没有手机,六层的学生宿舍只有宿舍管理员那里有一部公用电话,但我们宿舍却有一部大哥大,而手机的主人就是睡在我下铺的兄弟袁大头。宿舍八个兄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电话费打了普通职工半年多的工资,有一个同学还因为手机被拘留。

一个月打了半年多的工资

大一新生报到时,袁大头是我们宿舍最后一个报到的,进宿舍时吓了我们一跳,屁股跟着三四个人,有的拎箱子,有的抱铺盖,还有个年轻女人帮他把床全铺整齐,最震惊我们宿舍的是,安顿好后,他从一个小包包里出个黑疙瘩,滴滴滴按了几下,操着一口家乡话开始对着黑疙瘩说话。

九十年代初,从小县城、农村来的学生电话都没打过几回,根本没摸过这东西,只在电视上见过。

大家互相认识后,知道这个牛逼小子叫袁辉,他父母在广州做外贸生意,大哥大是送给他上大学的礼物,一万块才能买。我们就抢着看这高科技,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差不多有二斤重。袁辉是个大气的孩子,让我们一个人给打一个电话,于是大家都体验了一回。虽然大哥大是同学的,但拿在手里就觉得自己一下牛逼了好多,给父母打电话都气粗了,开口都是先说:“爸(妈),你知道吗,我是用大哥大给你打电话······”有的家长为了方便,还记下了电话号码。

学生宿舍每栋六层楼,差不多有800名学生,只有一层管理室有一问公话,下课后排长队打电话。宿舍的同学很快就混熟了,还互相起了外号,袁辉的脸圆圆胖胖,于是大家叫他袁大头,我们宿舍几个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想和家里联系时,总是求着袁辉拿出大哥大来用一下,有时家长也在晚上打电话过来。

后来袁辉突然不借给我们用了,宿舍的人都很生气,一起问他为什么,逼的急了,袁辉才告诉我们,一个月打了800多块钱的电话费,他妈妈不高兴了。听完后大家都傻了,咋那么多!一问才知道,大哥大打一分钟要6毛钱,长途收费更高,而且接电话也收费。同学们不知道,和家里通话时总要聊半天。

800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我父亲好歹是个干部,基本工资一个月才90块钱,乱七八糟补贴加起来,一个月还不到150块,800元超过一个普通职工半年的工资了。我们都不好意思了,人家家里有钱,也不能这么糟践吧。可大家都没什么钱,还不起,于是大家商量,凑点钱请袁大头吃顿饭吧。袁大头说:“算了吧,你们以后少吃点我的鸡蛋方便面就行了。”当时袁大头家每个月给他送一纸箱子简装方便面,就是没包装,调料是一长串的那种,还有一些鸡蛋、火腿肠,都被我们打牙祭了。

拿手机显摆被公安抓

有一天宿舍来了两个公安人员找袁大头,把我们吓坏了,以为他犯啥事了。后来才知道,班里的一个同学看上一个学姐,想谈朋友,于是就借袁大头的手机撑门面,请学姐吃完饭后,还到歌厅嗨歌,没想到正好遇到公安扫黄检查,发现他们是大学生,手里却拿着大哥大。他说是借同学的,同学也是学生,公安人员肯定不相信,就把他们拘留了。然后来学校了解情况,还给袁大头父母打了电话,搞清楚后,才把那两个同学放出来。学校因为这事没收了袁大头的大哥大,在大喇叭里通报批评了这事,给了谈恋爱的两个同学警告处分。

移民加拿大

毕业后,袁大头到澳洲的一个什么商业学院镀金,后来便移民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在那开了家超市,早就不联系了。校友聚会时,大家还经常提起打大哥大的事,说大哥大有多笨多丑,哪有现在的智能手机好用,可当时是宝贝,还说那时候的方便面比现在的大餐香多了。


聋王异史


九十年代中期,有个战友在我们县城里办了第一家私营粮食收购点,筛选、包装、发往南方,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有了钱以后,又陆续开商场、运输等行业,他自任总经理,下面有七个付经理,每个付经理都配了大哥大电话,每个月报销电话费五百块钱。其中有位专管收购粮食的付经理,有时一个月用五千块钱电话费,除了开车、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打电话,不是谈业务、就是和女人聊天。后来经理备了两部电话,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遥控。几年后,几个行业先后倒闭,只剩下粮食收购这块了。

九十年代末,我们一共五个人是出苦力的,管理人员却是七八个,验质员(女)非常敬业,一名监质,检斤、开票、签字、和出纳员等。我们在干活,他们几个就玩扑克(添大坑),谁输了钱就开假票子,付经理签字就找出纳取钱。不到一年的时间,家底就赔光了。经理靠着一张老脸到处赊老客户的黄豆款,两千年初时,经理跑没有了,真是树倒猴孙散,手下的员工们都该干啥干啥了,也失去了过去的牛逼劲,倒是苦了那些粮食贩子,都过去近二十年了,还是搭不着影。那位管粮食的付经理(也是战友),和媳妇离了婚,经常看见在街上闲逛,也失去了当年牛逼劲。


易海拾贝1965


我1998年买的第一部手机目前还在收藏中,摩托罗拉,具体啥型号始终没看过,不是砖头大小的大哥大,是那款小翻盖天线可以拔出来的,充电器是座充,号码是九零几的模拟机,记忆最深的就是电话费,记得我父亲生病在北京协和住院我陪床,有个病友是江苏省的,由于那个年代私人电话没有普及,病友的亲属也留的我的电话号码,没天都要接打电话,一个月下来电话费好像是1700百元左右!心疼啊!这就是年轻人,有冲劲,啥都不懂,没有敢作敢为的胆量 。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人生走过了青春盛年,必然迎来夕阳🌇,大多数中老年人显得幕气沉重,缺乏在拼的勇气。


今非昨e


拿大哥大的大声喊话的人怎么样啦,据说己经好多年看不见啦,没了他的音讯,不知道还在不在,那年他三十七岁靠卖农副产品起家,刚兴大哥大那年就买一个,在朋友圈火一把,吃饭放在桌上,睡觉放在枕边,可圈内没有买的,他也没有打过几个电话,

圈子里朋友也没人知道他在那里没了联系,不知道他还好么。


630597570誓不低头


我的一个亲戚,大哥大的第一批持有者,在大多人工资只有三百多的时候,他的话费就是一千多。风光旖旎一时无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落西山的。目前无后,半身不遂,目测将在养老院终老。有过一个养女,似乎也喜欢折腾,却无本钱,入贷款骗局,欲让养母把唯一的房产作抵押以解创业瓶颈燃眉之急。未果,子弹正在飞。未知后事如何。


黄三刀


我一个哥们以前拿着大哥大,现在在迪当乞丐呢,北京三套房,上海一套,以前大哥大,现在是大哥


探灵屋


那时候的大哥大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手里拿个大哥大被人们非常羡慕。

只有非常富有的人才买的起。

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变迁。

而到了如今这么发达的科技网络时代。

那些拿着大哥大非常牛的人。

现在有的还是非常富有,而有的却平平淡淡,还有的却负债累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