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词赋鉴赏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词赋鉴赏

曹植词赋鉴赏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賞析】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情诗》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賞析】
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今从《文选》。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


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与尔后"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诗粘对、对仗的规则,不但见出这位才思敏锐,才华富赡的诗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对提高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贡献,同时也透露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新体、近体诗演进的讯息。

《箜篌引》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賞析】
这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游宴诗。它通过歌舞酒宴上乐极悲来的感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建安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人生短促的苦闷和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求交织成这首诗的主题,表现出"雅好慷慨"的时代风格。
这首诗的章法巧妙,很见匠心。诗歌在以较多的笔墨描写美酒丰膳、轻歌曼舞、主客相酬的情景之后,笔锋一转,吐露出欲求亲友忧患相济、共成大业的心愿,再转为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清醒地指出"盛时不再来"。至此,酒宴的欢乐气氛已扫荡一尽,乐极而悲来的心理历程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引人回忆起开篇的浓艳之笔、富贵之景,更添几分悲怆之情。如此立意谋篇,称得上是思健功圆了。


诗中两个意蕴含蓄的设问句:"谦谦君子德,磐折欲何求"、"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是展示心理波澜的关键,透露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生死大关的思考。"欲何求","复何忧",寓答干问,大有意在言外之妙。

《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賞析】
《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安为题。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志士怀才不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色的珊瑚。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是这样写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这是描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用的器物("笼系""笼钩")和穿戴的服饰("倭堕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四种人见到罗敷以后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这些描写与《美女篇》的描写对比起来,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写法却不尽相同,表现了曹植诗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写美女容貌之美,可与前半首合观;下句说无人不为之倾倒,引起下文。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为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于实现。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他们哪里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样的人。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清代叶燮推为"汉魏压卷",并且说:"《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绝不是偶然的。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鲐虾,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賞析】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风流英俊的京洛少年形象。他既热衷于骑射饮宴,及时行乐;又技艺出众,渴望乘时建功。可惜没有报效之机,只能日日斗鸡走马……。清人吴琪曾指出,这首诗写驰骋游乐,"只是牢骚抑郁,借以消遣岁月,一片雄心无有泄处。其自效之意,可谓深切著明矣。"这话道出了《名都篇》的底蕴。


诗人善于从动态的描写中来刻画京洛少年的形象。如诗中用了"走马"、"驰骋"、"揽弓"、"长驰"等一连串如行云追月的动作,写出了少年的英武矫健。再如诗中用"挽"、"发"、"纵"、"连"、"仰"、"接"等动词来形容少年骑射的动作,准确而传神,透出一股虎虎生气。至于京洛少年的风流惆傥、洒脱不羁的性格,也是通过"鸣俦啸匹侣"、"连翩击鞠壤"等动作来表现的。尽管诗歌中没有对少年的神情外貌作直接描绘,但是驱马逐兔、搅弓射鸢、鸣俦啸侣……这些绘声绘色的动态描写,已经把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了。
这首诗叙事简捷,脉络清楚,首尾圆合。它宛如展开一幅单调的游乐图长轴:京洛少年们"清晨复来还",日复一日,这种豪华而无聊的生活将吞噬他们的青春才华。诗人的苦闷则从这画面中隐隐透出。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賞析】
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根,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诗歌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君怀良不开",她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杂诗·仆夫早严驾》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賞析】
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
这首诗一起调就笼罩着一股急追之感,令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星夜兼程地奔向征吴之途。他在想像中驰骋万里,在现实中却寸步难行。因此,他愈是把赴吴的心情写得急如星火,就愈足见出他急于有为的如焚忧心。

《浮萍篇》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賞析】
诗以水草浮萍象征弃妇,以浮萍"随风东西流"来比喻妇女的地位和命运。诗中的弃妇,刚开始还期望着丈夫对自己的爱情或有一天能重新复燃"行云有反期,君恩倘中还!"但很快地就从希望的迷惘中清醒过来,看到现实的冷酷,她与丈夫恢复旧好的可能已化为泡影了。"悲风来入帷,泪下如垂露"与"散筪造新衣,裁缝纨与素"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把弃妇的痛苦与新人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现了"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现实的冷酷。

《种葛篇》
种葛南山下,葛蕌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如瑟琴。


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沈。
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下有交颈兽,仰见双栖禽。
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衿。良马知我悲,延颈对我吟。
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
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
【賞析】
诗中被弃女子心绪烦乱,茫然若失,"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初婚时夫妻恩爱的情形"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如瑟琴"。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去,如今"佳人怀异心"长时间不与"我"见面,"我"徘徊于北林中往下看是"交颈兽"抬头看又有"双栖禽",连这些飞禽走兽都是成双成对的,唯独我孤独一人徘徊于此。这其中的滋味又有谁能够品尝得出来呢?只有良马可以,它伸着头向"我"悲鸣。"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先前"我们"如同一池中的鱼相依为命,相聚相爱,如今却成了互不相见的商与参。感情的距离一下子被拉开了,而且没有了重合的可能。"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我"想排除所有的悲痛感伤而听天任命,可那悠悠的苍天又如何能够任托呢?朱乾在《乐府正义》卷十二中说:"晚暮弃妇,尤为可怜"。诗人对弃妇是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弃妇诗》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可以处淑灵。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
棲迟无所宜,下与瓦石并。尤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逍遥子前庭。蜘蹰还入房,肃肃惟幕声。
搴惟更摄带,抚弦调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何以负神灵?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
晚穫为良实,愿君安且宁。
【賞析】
将一个被弃女子的种种痛苦,及内心挣扎写得淋漓尽致,更是把"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这种封建社会中的病态现象展露无遗。赵幼文在《曹植集校注》中说:"考《玉台新咏》‘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刘勋悦山阳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曹植此篇,盖讽刘勋藉无子出妻而作,故诗有‘晚穫为良实,愿君安自宁’以劝慰之"。[6]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曹植也是个忠孝思想浓厚的人,他认为"士之生也,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求自试表》)。这就是说对君忠,对父孝是天经地义的。曹植写《弃妇诗》说明他并没有接受封建礼教中将"无子"之妇看成最不孝之人这一观点。那么《弃妇诗》是否有喻托呢?据赵幼文解注,这首诗写在建安十六年前"刘勋于建安五年为孙策所败,遂降曹操。曹操封魏公,勋列名劝进,后伏诛。则此诗之作,或在建安十六年前也"[7]按此说,《弃妇诗》应没有喻托,因曹植在那段时间过得是充裕的生活,没有什么相类似的遭遇。同时,此篇的写法跟其它的几首写弃妇的诗篇不一样,它是因无子而被弃,这跟曹植的经历没有什么联系。他写此诗纯只是对妇女的一种深切同情。


曹植《弃妇诗》中描写的被弃女子,是现实中存在的弃妇,在他后期的创作中出现的弃妇诗则很大程度上是自拟弃妇,是象喻的。他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到艺术形象中,透过形象来抒发感慨。诗作里面的弃妇实质上是"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作者自身。在这里,曹植很好地沿袭了屈赋中以男女喻君臣的传统。

《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译文】
序文:黄初四年正(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
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
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
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
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
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
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
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
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
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
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
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
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
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
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
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
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
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
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
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
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
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
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
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
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
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
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
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
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賞析】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全诗共分七章。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弟伤己,悲情四溢。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穿插、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如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交代朝京师后起程返封地的情景,语调缓和,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咀嚼到一种深沉的哀痛。再如第四章以写景为主,那凄凉的旅途景色成功地渲染出一种孤寂、穷愁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至于第三、五、六、七章以抒写情感为主,或愤而斥责,或黯然自伤,或强作宽解,笔致委曲,写出了悲情的深沉、悲情的锦远。
这首诗的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先是告别京师的眷顾之情,接着是小人挑拨离间、兄弟被迫分离的激愤之情,秋景萧条引发的伤感之情,与兄弟生死离别的悲痛之情,最后是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宽慰之情。感情的表达,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都是"悲"、"愤"两字的不同表现。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从章法上看,它采用了民歌常用的连章法,除首章之外,其余六章首尾相衔,使全诗气韵流贯,节奏跌宕。诗中多用问答句,问答句又多用在每章之首,承上启下,即使全篇结构严谨,又使诗歌转折有致。

《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译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賞析】
这首诗借送别的地点,真实地描绘了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对当时战乱的无限感慨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登高望远,以遣幽愤。诗人登上北邙山,洛阳城周围的山峰尽收眼底,"何寂寞"是登临纵目的总体印象,也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诗人选择"宫室"、"垣墙"、"荆棘"三个典型景物,交汇成一幅荒凉残破的暗淡图画。"宫室尽烧焚"时指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付之一炬。"垣墙"、"荆棘"二句,因距洛阳被焚21年,所以有垣墙顿擗、荆棘参天的景象。物象是时代的折光,这种荒芜残破的景象正反映了建安这个时代长期战乱频仍、饥馑兵燹、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其笔调哀怨,语近情遥,诗人无限的感慨流露在字里行间。


物既如此,人何以堪。诗人由静到动,有物到人,以人托事。在写人时分两个层面着墨。先写洛阳城中"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一对偶再次点明了洛阳的荒凉残破。为什么昔日的老人销声匿迹?因为他们或葬身于战场,或服役在边防,或流落在他乡,是频繁的战乱才导演出这凄惨的悲剧。在写洛阳城外的景况。"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是诗人的直观:小路上因长满荆棘行人只能侧着身子才可通过,荒废了的土地不再有农夫来耕种。"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是诗人的悬想:被生活逼迫长期在外的游子一旦归来,在荒田中恐怕分不清东西南北而迷路了。"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是诗人的嗟叹:田野中是多么萧条冷落,千里内外人烟灭绝。这两句与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调合拍,既是夸张,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最后两句,用《古诗》"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之意,归结到送别的题旨上来。"我",指应氏,是诗人代应氏兄弟设词。面对荒凉残破的洛阳,追忆昔日的繁华景象,眼看着"我友之朔方",又连想到"嘉会不可常",诗人自然不胜苦闷。以"气结不能言"作结,其哀愁之意力透纸背。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荒芜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黍离之叹和伤别之情。全诗情调悲凉中含着慷慨,慷慨中透着悲凉,艺术感染力极强,不愧为建安文学的精品。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师,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皓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蜘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川)[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绮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霄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心)(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伏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于是就模仿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
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翻过伊厥山,越过缳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戒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象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凭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賞析】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余"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群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余"对洛神的思念。
《洛神赋》最突出的特点有三:
特点一是丰富的想象。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登台赋》
从明后之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呈。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尊贵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译文】
我跟随父王快乐的四处游览,登上了铜雀台来娱乐心情。我见到四周宏伟高峻的宫殿,见到父王以贤德苦心谋营。建起铜雀台的高殿巍然耸立,两侧的望楼像浮游在天顶。我站在冲入云霄的华美台观,高高的阁楼西面连着北城。临近看着彰河的水缓缓流动,远远望见园中的果树繁茂。迎面徐来的春风柔软而舒服,耳边是鸟儿不绝的叫鸣声。帝王不朽的功业早已经成就,曹家得偿所愿,何其称心。弘扬仁厚的恩德以泽被天下,对许昌的天子要毕恭毕敬。齐桓、晋文开创了太平盛世,又哪里比的上父王的圣明?多么吉祥,何其美妙!恩泽惠及远方的黎民百姓。尽心辅佐我汉室的朝廷社稷,使四方永享安宁。恢弘的气度能与天地相媲美,无私的品德像日月的辉光。愿父王永享无穷无尽的尊贵,有如东公王一样年寿无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