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士錯失狀元,被稱為“混世魔王”,竟混到一國首腦

南京總統府中有個大幅照片,間雜在諸多民國要人之間,往來的遊客對其他人往往頗熟悉,唯獨他卻鮮有人知。就是下圖的這位。

湖南名士錯失狀元,被稱為“混世魔王”,竟混到一國首腦

他是誰呢?他就是號稱民國第一奇人的譚延闓。

這個人物極為複雜,也極富個性,天賦極高又“不學無術”,稱是要把不重要的事做到極致。一時間龍馬君也難以評述這個人,今天就單表他一個“混”字。

譚延闓之父譚鍾麟是清末大員,官至兩廣總督,按理說,譚延闓應該是清廷的忠實擁護者。

1904年,二十四歲的譚延闓參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考中了會元。

會元是會試的第一名,參加會試的都是全國的舉人,中會元是非常難得的。可惜會試後還有場殿試,據說譚延闓發揮優異,狀元本是無疑的,但是慈禧太后見他姓譚,與譚嗣同同姓,籍貫湖南,又是譚嗣同老鄉,於是想到了戊戌前後的往事,甚事不悅,就把他貶到了二甲,賜進士出身,給他授了個翰林院編修。

湖南名士錯失狀元,被稱為“混世魔王”,竟混到一國首腦

翰林院編修雖然職位不高,但是極有前途,但譚延闓出身官宦世家,對這種閒職自然興趣不大,於是回到湖南老家,趁著清末改良風潮,很快混到了湖南立憲派的首領。

不久辛亥革命,他三十出頭又混到了湖南都督。

當時湖南的位置比較尷尬,地處北洋與南方反袁勢力之間,於是譚延闓充分發揮了他的“混”字訣。

護法軍來,他熱烈歡迎,通電反袁,要求恢復約法法統,情真辭切,似要為國家前途肝腦塗地。南方革命政府對他頗有好感。

北洋軍來,他又立馬投降,通電下野,表示堅決維護國家統一,為達此目的不惜犧牲個人前途,不久果然避入青島、上海隱居。北洋勢力又認為他頗識時務。

後來湖南愛國學生組織新民學社,他也不顧地位懸殊,親自到場剪綵祝賀,題寫牌匾並贈送錢款。青年學生又覺得他是開明官僚。有興趣的讀者老爺可以查下新民學社的發起人。

湖南名士錯失狀元,被稱為“混世魔王”,竟混到一國首腦

譚延闓如此長袖善舞,自然各方都對他極有好感。那他怎麼就得了個“混世魔王”的綽號呢?原因就在於他在正事只是混,幾乎不幹事。

譚延闓給自己立了個“三不主義”。

一不負責,雖然身居高位,啥事都不做主,任憑他人決斷。

二不諫言,開會只顧閉目養神,全不提任何意見。

三不得罪人,讀者老爺從他上面的經歷也看出來了,此人極善於與人相處,不論地位如何,他都讓人如沐春風。

就這樣,他一路升官,直至當上了國民政府首腦,至少是名義上的。

他這種做派,自然也有人不滿,有個張冥飛的湖南人在小報上把他罵了個狗血淋頭,他看到了,專門請張吃飯,並請一眾湖南同鄉作陪。席間,他竟當眾向張道歉,說湖南竟有如此人才而他卻不知道,實在是罪過,表示馬上就要任命張為行政院參議,好為國效力。第二天,他果然給張送來了聘書。

這一下把張感動得夠嗆,參議自然是沒臉去當了,逢人就說譚延闓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後來譚延闓去世,張到場撫棺大哭。

民國的關鍵人物胡漢民也曾對他不滿,當面指責他高官厚祿而無所用心,只是飽食終日,真是“混世魔王”。譚延闓聽了,哈哈一笑,回道:“混之用大矣哉”。

意思是:“混”的用處啊,太大了。

譚延闓這個人,你絕不能說他是庸人,相反,他天賦極高。你絕不能說他不能幹事,相反,他在他感興趣的領域的成就都是登峰造極。關鍵是,他似乎全無建樹,又混到了一國首腦。這種際遇,可能人類歷史上獨一個。

湖南名士錯失狀元,被稱為“混世魔王”,竟混到一國首腦

關節在哪呢?也許是譚延闓看透了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獨有的人性,在“輕輕鬆鬆”混上高位之餘,他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書法、詩詞、廚藝等其他人覺得不重要的事物上。

人並不是總能遇到適合他的時代或者環境,讀者老爺們或許也是,有時候或許可以學學譚延闓,不與環境作無謂的爭鬥,順勢而為,多利用環境,去做做別人覺得不重要的事。

畢竟,除此以外似乎也無其他什麼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