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墨家統一天下會怎麼樣?

忒睏糊


您好,非常高興能夠回答您這個問題。其實您的這個問題,是一個發散性的假想問題,那麼我們要先來討論它的可行性。

首先,能夠被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奉為圭臬的學說,一定是要有利於其統治的。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個學說都有其成長的沃土,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他所信奉的學說。法家。

法家學說的核心思想,當然是法治,以法治國,其目的是富國強兵,其手段是通過法律來治理一個國家。國家不同的階層出現了不同的事情,都有相對應的法律來管理,法家是入世的行動派,他能讓一個原本鬆散的國家機器,在一定時間內變得嚴謹,井然有序,條條是道。這對於國家的統治,尤其是趨於大一統態勢的國家,其中央集權,穩定社會,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所以法家存在的意義,無論以後封建王朝打著怎樣學說的幌子,其內裡絕對有法家的影子。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會是舉著法家大旗的秦國,因為其對於社會統治及管理,有著巨大的立竿見影的功效。

但法家也有侷限性,這也是秦立二世而亡的原因。因為法家對社會的統治一味要求嚴苛,忽略了社會本身需要道德法理人倫的灌溉和洗滌,所以,“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的儒家學說,漸漸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尤其到了漢朝,一方面皇帝需要總結秦朝這麼短時間就會滅亡的原因,他們把國家矛盾放在嚴苛的法治上,統治者急需要一種另外的學說鞏固其統治地位,所以無論是文帝的“黃老之治”(道家學說,信仰無為而治,認為要順從自然規律發展來通知國家),還是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為了國家統治。而因為儒家的思想主張與君主專制統治相結合,才使得其地位超然於其他學說,成為中華大地幾千年來歷朝歷代所信奉的圭臬學說。

我們再來看看墨家。

墨家的學說,曾經和儒家學說一樣,被稱為“顯世之學”。其核心思想“兼愛”(人與人之間是平等互愛的),“非攻”(反對戰爭),“節用”(主張節儉不鋪張浪費),“明鬼”(要繼承前人的思想文化財富),“天志”(掌握世界發展的規律,尤其是自然規律),其思想也有前後期的派別之分。前期主要涉及社會學政治學及道德倫理認知,後期更多往自然科學領域靠攏。我們從墨家的核心理念就可以看出,它不會受到統治階層的歡迎,尤其是其不主張戰爭,更不會受到大一統國家的青睞。

這就導致墨家的地位每況愈下,尤其其主張墨者需要把自己的財富貢獻給集體,這樣的思想讓墨家的追隨者也越來越少,此外其獨特的政治屬性,更受到統治階層的不斷打壓,最終淪為少數派的研究對象。

好了,闡述完三種學說的具體情況,接下來我們就腦洞大開,假如墨家統一天下,會怎樣。

其實墨家本身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此外其思想理念中可以看出,兼愛強調人人平等,明鬼與節用,實際上墨家是信鬼神的,但他更多的是想告知世人,要把鬼神放在明處來討論和尊敬,從他講究節用,節葬可以看出,墨家對於鬼神的尊崇,不像儒家那樣強調厚葬,這是墨家的進步點。最重要的是,“尚賢”,這個政治思想,其實闡述了墨家的國家性質是傾向民主選舉體制的,這是一個更加巨大的進步。每當我學習墨家學說到這個地方,我不禁拍案叫絕,這不就是沒有唯物主義價值觀支撐的戰國版“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嗎?其實墨家的主張學說,是一個大同社會的雛形,這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最終方向是一致的,但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都要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我可以這樣的說,在某些社會思想領域,墨家太超前了,民智未開的戰國時代,受到良好教育的階層始終是既得利益者的統治階層,他們有他們的階級侷限性,那麼墨家即使是統一天下的學派,因為其學說主張與其需要來治理國家的統治階層的利益背道而馳,那麼被推翻是遲早的事,至於統治天下會有多長時間,看秦歷二世而亡,您就知道了。

以上,打字不易,希望採納,謝謝!





半支菸換半支菸


首先說明墨家幾乎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因為墨家可不只是一個思想學術團體那麼簡單。

墨家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是較為獨特的一個團體,墨家不僅是具有嚴明紀律的學術團體,還是一個用武裝力量的軍事團體。

可以想象,在現代世界一個擁有武裝力量,有精神領袖,有思想和教義,不服從官方治理的團體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沒錯,就是邪教。

在古代,那些擁有類似條件的非官方軍事武裝力量在朝廷眼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是土匪,是叛逆,是政權的不穩定因素。

朝廷會怎麼做,當然是招安,水泊梁山的所謂的英雄好漢豈不是打著劫富濟貧的招牌,只要是朝廷的威脅一律不允許存在,若不能招安就必然要消滅。

墨家所處的東周是一個亂世,也是一個思想的盛世,百家爭鳴,但就其擁有軍事組裝這一點,就沒有哪個諸侯敢放任其自由生長。

在亂世,墨家軍事團體還能發展壯大,但一旦天下統一,墨家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

墨家雖然擁有武裝力量,但其實力和各諸侯之間相差了不止一個水泊梁山,要想用軍事統一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來說說墨家的思想——兼愛、非攻。

這種思想主張從理想上看是極其偉大的,因為很少有具有這種普世價值的思想體系,只可惜普世價值很少解決諸多的現實問題。

人性都有其自私的一面,自私雖然不是什麼美德,但沒有自私人類也不可能生存下來。

要讓大多數都自私的人把別人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去孝敬,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疼愛,這的確有一種理想國的味道,可惜理想終究是理想。

倘若別人的孩子能夠將自己當作父母,那麼自己又何必生孩子;倘若別人的孩子可以作為自己的孩子,那麼世襲制度又有何意義。

兼愛,行不通的,大同社會也只存在於理想之中,而且理想還需要經濟作為基礎,在那個生產力落後的自然經濟時代,超前的理想只能是空想社會主義。

正因為諸子百家的思想是超前社會理想,所以才能影響後世幾千年。

用儒家的仁愛來作對比,儒家講究有等級,有差別的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重要,自己的父母比別人的父母重要,正好符合了人性自私的一面,也是一種人們內心認可的倫理價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森嚴,這就是君王在思想上最好的思想統治工具,儒家思想成為大一統的主流思想是順理成章的,因為

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只有入世的思想才是最貼近於現實,最貼近於人性的思想,

在秦統一天下以後的君主專制時代,儒家思想是最利於統治的思想,而墨家思想就與君主專制的現實背道而馳。

再談談非攻的不合理性,非攻如同兼愛一樣過於超前。

在走向工業化以前的任何時代,人類都會極度地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而人口增長的資源有限的矛盾會導致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民的生存危機。

人類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陷入馬爾薩斯陷阱,人類為了生存什麼事情都能幹得出來,生存的危機會促使人類搶奪資源,戰爭也就不可避免的爆發。

在自然經濟條件的限制下,非攻只能作為一種口號、一種理想而存在。

誠然,墨家思想是不適合君主統治的思想,因為墨家思想無法解決那麼多複雜的現實問題,而且與君主專制的體制的核心內涵相悖。


總而言之,墨家無論是以軍事還是以思想的方式都無法統一天下,墨家思想過於超前,不為時代所容。

所有違揹人性的思想都只能作為一種理想而存在。

現實世界需要理想的存在,但理想有時候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Moriarty0224


首先,墨家不可能統一天下。儒家和墨家都是先秦時期的顯學,有“非儒即墨”之說,但無論是墨家還是儒家都不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得有目的和動機才能成事。我們來看一下墨家的核心主張:兼愛、非攻、節用。

兼愛,大家互相友好相愛,和平共處,不要打架;非攻,不要發動戰爭,不要打架;節用,不要鋪張浪費,自己花自己的,還是不要打架。不打架,不發動戰爭,試問怎麼去統一呢?

其實先秦諸子百家思想都是針對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戰亂不休的社會環境提出的解決方案,主要就是兩種思想,一種不要打架,一種打架。

主和派如墨家和儒家都是讓大家相愛,墨家兼愛,儒家仁愛,都是倡導愛人,相愛之人哪有互相打架的道理?道家避世躲避戰爭。

主戰派如兵家,啥也不說了,直接上兵法,按書裡寫的打去吧。唯有法家大智慧,不能傻呵呵的光打架,當了霸主就志得意滿,不思進取了。

法家磅礴大氣的宣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今人必然勝於古人,不必拘泥於所謂的禮,抱殘守缺的保留個架空的周天子,要用統一戰爭來實現統一。

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法家從諸子百家中如一支利刃出鞘,脫穎而出不是偶然的,是勘破世情,對時局做出的最敏銳回應;選擇了法家思想的秦國同樣是大智慧,也是無知者無畏的選擇。

退一萬步講,墨家真的統一了天下會如何?墨家代表小手工生產者的利益,如果是的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將不會有重農抑商的出現,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那樣沒準我們早就實現了市場經濟。


作冊佐郎


很快會被其他家取代,就好比法家

秦以法家統一天下,結果沒多久就亡國了。

墨家統一天下會如何,墨家思想,兼愛非攻,其實如果秉承非攻思想,墨家根本就沒可能統一天下,不打仗,如何統一。

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有區別,儒家的仁愛是分層次有區別的愛,而墨家的兼愛是人人平等的意見。

如果都是兼愛,人人平等,無分貴賤,那麼也就沒有了上進的動力。

然後墨家又不主張對外進攻,以防禦為主。

對內,在當時的情況,搞空想社會主義或者類似大鍋飯,對外防禦而不擴展,這樣的國家看起來很美好,但生產力無法滿足當時的條件。

這個國家一定會迅速崩潰,被其他的取代。


葉飄刀


墨家是手握最狠的兵器,做最柔順的人。


遊錦4


墨家的清靜無為,兼愛非攻,不會統一天下,如印度甘地的不扺抗運動,只有捱打的份,不會有好果子吃。


手機135598242


秦朝是法家統一天下嗎,漢朝是儒家統一天下嗎?

並非如此。

只能說,是統一天下者選擇了法家或儒家統治百姓。

釐清了這個邏輯,也就會明白,墨家永遠不會成為統治者的選擇。

輝煌的過去

墨家也輝煌過。

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是楊朱,一位道家代表人物,而墨自然是指墨子和墨家。

《韓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社會上有名的學派,就數儒家和墨家了。

孟子是戰國中期人,而韓非是戰國末期人,可見墨家在戰國時期具有的非凡影響力。

但墨家的影響力,更多的是在社會層面,不像法家思想被多個國家採納用於變法。

先秦諸子學說各異,但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拯救這個舊秩序崩潰的時代。儒家的用“仁”,法家用變法,而墨家的方式是兼愛

為何銷聲匿跡?

兼愛就是無差別的愛,無差別地愛每一個人,這是很難做到的。對本國人和對他國人,大多人肯定會偏向本國人。所以在兼愛之外,墨家還強調非攻,也就是不要打仗。

兼愛非攻是墨家最重要的主張,但可以明顯看出,這不是春秋戰國諸侯王想要的,他們想要擴張,做霸主,佔領更多的土地,怎麼會不要戰爭呢?

此外,墨家還主張“非樂”,廢除顯示貴族等級的禮樂制度;“節用”,貴族也要節約;“節葬”,反對葬禮鋪張浪費……墨家的主張皆如此類。

顯然,這些都不討統治者喜歡。

所以對於墨家,我們只能看到一群苦行僧般的信眾,他們紀律森嚴,奔波於各地,做著消弭戰爭的努力,勤勤懇懇兼愛每一個人。

然而,隨著大一統秦漢帝國的建立,諸子百家接連退場,最終只剩法家與儒家在統治思想上的角鬥,墨家更是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


雲上歷史


墨家學說代表的階層是手工商從業者,以及人民群眾,墨家在人才選拔上面早就提出了“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尚賢主張,並且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在公元前400年前一個離我們今天遙遠的時代,就能提出這樣的思想主張,這不得不說是非常難能可貴,要知道,戰國時期是諸侯國統治,貴族階層尚未全線崩盤。那個時候的寒門別說做官,說是奴隸都不為過,想要寒門出貴子,至少也要等到隋唐科舉制之後。現在說兼愛,大家覺得現在都是講裙帶關係嗎,你們都很喜歡這樣的關係是吧?就喜歡尊親親,不知道平等是何物,歷史上的中國被儒家的倫理關係捆綁到現在,你還願意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平等的尊重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你自己,然後找回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思想,這難道不是墨家所推崇的嗎?再說自然科學:小孔成像最早記載在《墨經》這本書裡面,墨家最早發現並記載這一現象,好,即便沒有做實驗,你們可以說不是科學,但是要知道,那個是什麼時代,墨家研究各種攻城守城器械,發明創造,對技術進行升級探索,其他學派還在玩嘴炮,別忘了,沒有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國,在近代是被人家列強轟開大門的。這種科技強國強軍的思想,難道不是墨家思想?且不說以上這些,就說一直流淌在民間的這種俠義精神,就是起源於墨家。墨家說:殺一人以利天下,非有利於天下,殺己以存天下,是有利於天下。這種犧牲自己,以利天下的精神,難道不是俠的最高境界麼。墨家主張據財以分人,有能力就幫助別人,墨子止楚攻宋保護弱小,這難道不是俠義精神?更何況墨家這種敢說敢做的實幹精神,不知道高儒家幾個量級!!!天下沒有墨家,子墨子之言也猶在


阡陌有序


如果墨家統一天下會怎麼樣?

首先墨家作為與儒家的對立的學術、政治團體,與聲勢浩大的儒家分庭抗禮,平分秋色,甚至後來居上,以至於“亞聖”孟子都不得驚呼:“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墨家之所以能在戰國時期異軍突起,根本原因在於它比儒家更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它提出的一些新的主張引起上至諸侯、下至黎庶的強烈興趣。墨家以尚同為政治主張的核心,以兼相愛為道德理想,以交相利為倫理原則,其邏輯學在中國邏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並非唯一公開研究、討論宗教問題。墨家興起於春秋末期,活躍於整個戰國,漢初中絕,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段絕唱。

然後我們瞭解了墨家的基本發展史,我覺得墨家統一天下了也不會存活多久,墨家的思想在當時是行不通的,這在當時比較前衛而且想得太美滿了,所以就算統一了,我也覺得不會存活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