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经典的一首山水诗,字字珠玑,美的不可方物

所谓山水诗,就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经典的山水诗往往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即用画笔把山水风景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能够获得最直接的审美感受。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白居易很经典的一首山水诗,字字珠玑,美的不可方物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暮江吟》,便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很经典的一首山水诗。它就完全符合“诗中有画”的特征,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美的不可方物。正如清高宗《唐宋诗醇》中的评价:“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承载着古人悠悠不尽的情思。那白居易这首《暮江吟》寄寓了他的哪种情感呢?

白居易很经典的一首山水诗,字字珠玑,美的不可方物

据记载,《暮江吟》约写于公元822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二年,当时白居易正处于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与遭遇贬谪的悲愤不同,白居易这次完全是因为看透了朝廷的政治昏暗,尤其是激烈的牛李党争,所以他自求外任,在离开朝廷后,便怀着轻松畅快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暮江吟》除了美丽的山水风景外,还寄寓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白居易很经典的一首山水诗,字字珠玑,美的不可方物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所描写的是夕阳晚照下的江水,即夕阳的余晖照在江面上,呈现出半边碧绿半边艳红的瑰丽画面。虽然说白居易这里描写的画面,在日常生活中不难见到,但是想要用语言把它细致真切地表达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比如,这里的一个“铺”字,便尽显写景之微妙。

白居易很经典的一首山水诗,字字珠玑,美的不可方物

因为是“残阳”,便说明它已经接近地平线了,所以它的余晖便是贴着地面照射到江水中的,自然用“铺”字更为生动形象。同时用“铺”字,也给人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这与白居易逃离了政治漩涡后心境也不谋而合。至于“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对江水因受光的多少,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进行了准确的描写。它抓住的是残阳照射下,江中光色瞬息变化的美妙景象。

白居易很经典的一首山水诗,字字珠玑,美的不可方物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即最可爱的还是这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亮似珍珠,新月形如弯弓。很显然,白居易这两句诗写的是新月初升的夜景。结合前两句诗来看,白居易无疑是被此处的山水风景所吸引,才会流连忘返,从夕阳晚照看到新月初升、滋生露珠。这也就说明了白居易心境的安闲。

白居易很经典的一首山水诗,字字珠玑,美的不可方物

从写作手法来看,白居易这里显然是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露珠的形象,相信大家都曾见过,清澈晶莹,圆润饱满,但除了形似珍珠外,它在色泽和透明度上是完全不像珍珠的啊,那么白居易为何要这么说呢?这便是因为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给人的印象就是像珍珠。所以“露似真珠月似弓”两种景象结合在一起,便成就了白居易眼里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从黄昏时分到月上露下,它所展现的是美的不可方物的自然景象,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亦是远离朝廷后的轻松喜悦之情。总的来说,白居易这首诗是山水诗中的名篇,值得一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