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分封,项羽十八路诸侯,不久就反了,刘邦却能稳定汉朝,为什么?

叶子写实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沛公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秦朝灭亡。随后,项羽入主咸阳,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自任为西楚霸王。但是不久之后,各路诸侯纷纷反叛,汉王刘邦甚至有能力联络各诸侯的势力组成五十六万大军共同攻击项羽。经历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依然保留了分封制,并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汉朝这种分封与郡县并行制一直被延续下来,两汉四百多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稳定而繁荣的。那么,同样分封异姓诸侯王,为何项羽失败,刘邦却成功了呢?

第一、刘邦并非单纯施行分封制

大家都知道,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可以说是掌握这天下的实际统治权,但是他的权利并没有延伸到每个地方,他也并没有称帝,虽然分封制已经实行,但是当时的天下共主其实是那位不得已,却始终无法摆脱傀儡角色的楚怀王。也就是说,项羽虽然是“霸王”,但是在名义上他与其他诸侯王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刘邦在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之后,便听从部下的建议恢复了秦始皇所创建的皇帝制度,如此一来,所有诸侯便在名义上成为刘邦的下级,而不是平级的诸侯王。

第二、项羽的分封方式并未让天下满意

刘邦与项羽约定“楚河汉界”之前,刘邦曾经在广武强烈谴责了项羽的“十大罪状”,这十大罪状明显带有拼凑的嫌疑,并且,刘邦用了几乎四条的篇幅谴责同一个问题——项羽分封诸侯不公平啊:

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首先,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人都曾经是秦朝的将领,项羽接受了此三人的投降之后将他们封王(这也就是后世所说“三秦”的来源),与此同时,项羽将已经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坑杀。这三位诸侯王本来就是天下义军的敌人,项羽却把他们封王,明显冷了兄弟们的心啊。

其次,项羽在分封汉王刘邦、代王赵歇、辽东王韩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等人之时都遭到了诸侯王本人或其仇人的激烈反抗。所以齐相田荣、赵将陈馀、辽东王韩广以及汉王刘邦纷纷起兵反抗项羽。而刘邦更是联络了五路诸侯组织了五十六万大军进攻项羽。

第三、刘邦分封均衡且做事果断

在刘邦刚刚建立汉朝之时,当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每个部下都得到满意的封赏,所以他先听从张良的建议,封与自己有着积怨的雍齿为什方侯。与此同时,给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彭越等七人纷纷被封王。而铁杆心腹萧何、张良、灌婴等人也得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荣誉。

相对公平的分封让天下相对稳定了,不久之后,刘邦便主动出击,对异姓诸侯王各个击破。他这种大规模清算诸侯王的行为当然也带来了动乱,比如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燕王臧荼以及后来的燕王卢绾纷纷造反。然而,造反的诸侯王势单力薄,在天下归于一统的情况,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动摇大汉根基,纷纷以失败告终。

所以,刘邦实行分封并非没有动乱,而是他的分封制从一开始就避免了汉朝出现大的动荡;而项羽不公正的分封则注定了他的失败。


国史通论


分封是一个国策问题,属于内政范畴,项羽出身六国贵族,虽然不能说他一点没有政治的头脑,但这方面的确没有大局观,否则怎么可能输给刘邦?

项羽当时过于偏私,嫉贤妒能,过于偏袒江东旧部,好地方都分给和自己亲密的人,连英布都分到偏远地方,刘邦好歹是灭秦功臣,封到遥远的巴蜀,让章邯这些旧秦大将堵住刘邦出路,而且自己为霸王,原来的楚王被嗝屁了,项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能怪谁?这不是项羽只爱美人不爱江山,他的确没有大局观,私心太重,有英雄气概,但没法善始善终。也许是太年轻了,就死的时候好像才三十岁上下,也没有历练成熟的机会了。刘邦大他足足三十岁,却结为兄弟,说刘邦没有大智大勇,没有雄心壮志,只是软蛋运气好说得通吗?

再说刘邦的分封,问题性质和项羽是一回事,当时七个异姓王,大部分都很厉害,尤其韩信、彭越和英布,燕王卢绾还是刘帮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基友。刘邦是一流政治头脑的,夫人吕雉也不亚于他,所以汉初形势的危急是空前的,汉朝实际上既采取了郡县制,又容忍了分封制,算是对秦朝制度的折中,但整体是倾向秦朝制度的,加上刘邦在岁月中认识到皇帝的威望,所以对卢绾、韩信、韩王信等不断采取压制,逼的一个个逃跑和出现各种罪名,韩信和陈希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不好说,但至少后来彭越、英布是一个比一个严峻,最后刘邦真的六十好几了还亲自带兵出击,要知道打仗他根本不擅长的啊,可见这种事情对他的危机和压力有多大,所以除了一个长沙王善终,全都或死或出逃,刘邦虽然胜利了,可内心极度空虚啊,谁来守住大汉基业?这才是回老家唱大风歌的心声啊。什么豪情壮志,骨子里是大汉向何处去的迷惘。

刘邦最后决定再封同姓王,这就是白马之盟,问题解决了吗?没有,汉景帝再次来了同姓王之乱,最后还是以流血牺牲换来彻底的否认分封,虽然封号存在,但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让封地越来越小,最后就和郡县基本融为一体了,所以,对于汉初的分封,刘邦并没有解决根本危机,同姓分封还是酿成了大祸,最终是汉武帝来解决的,也把汉朝推向真正的稳定和强盛


何运超


项羽封诸王,是在秦亡以后,当时天下其实还有一个皇帝,就是义帝,也就是之前项羽他们拥立的楚怀王,此时被项羽尊为天下共主,但却是傀儡一个,项羽认为自己实力最强,开始主持分封之事,其实就是“坐地分赃”。既然要分赃,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按劳分配吧,谁的功劳大,是不是就应该地盘也要大,称号也要响呢?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项羽本人倒是很“谦虚”,没有把自己的地盘封的最大,但对其他人呢,似乎就没那么公平了。比如,刘邦,他可是第一个打到关中的,等到分封的时候,封为汉王,地盘在哪呢,再巴蜀和汉中,原本连汉中都没有,还是贿赂来的,关中压根没他啥事,这可是当年出发的时候楚怀王跟大家约好的,到项羽这就不算账了。再比如齐国,项羽把它一分为三,其中两块地盘给了自己的马仔,原来的齐王也被贬为胶东王,原来齐相田荣原本也是战功累累,可啥也没捞着,这可把他气坏了。田荣一生气,第一个就不干了,率领自己的人马很快就把一分为三的齐国又统一了。像这种因为分配不均而闹事的不在少数,当然,项羽做的最无语的事就是把楚怀王,不,现在应该叫义帝给杀了,这就更让大家不服了。义帝虽无实权,好歹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你项羽再怎么说,不过也只是一个王,西楚霸王而已,我们大家凭啥还要听你的指令,要不反你,恐怕到时候小命难保。到了刘邦再分封的时候,除了原来就有的王,他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被分封的人要造反首先一点,舆论上不占优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力,汉初其实除了诸侯国,还有郡县制并存,中央政府下面就有很多直接管理的郡县,中央政府的实力相比较诸侯而言,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刘邦分封的诸侯也并不是没人造反,比如燕王臧荼,刘邦刚做皇帝几个月这哥们就反了,但很快还是被刘邦灭了,再比如那些或主动或被动反的诸侯们,也都被刘邦收拾干净,最后汉初的异姓王全都被灭,留下的都是刘姓王爷了。





唠叨历史


项羽分封的时候,每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说白了就是当初大家合作创业,项羽是董事长,现在创业成功了,大家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且相互之间的矛盾项羽也没处理好,导致大家心里都很憋屈,只是迫于项羽的威势而不敢说话,而且项羽是以霸王的封号自居,大家都是王,算是一个级别只不过项羽实力强是他们的暂时的大哥而已,没有尊卑之分,没有尊卑,再加上大家心里有怨气,各有各的算盘,一旦有风吹草动肯定风起云涌!而且整个天下都是分封制,好像回到了战国时代一样,没有天子,肯定不能和平共处了!而后楚汉争霸,经过一番洗牌,六国旧贵族势利被淘汰的差不多,后起的新贵族分到了蛋糕,堵住了他们的口,而刘邦以皇帝的身份论功行赏,赏罚分明,尽管心里不服气,为汉朝埋下的有隐患,但毕竟是天子,尊卑有别,没人敢轻易造次,否则刘邦去讨伐也是师出有名!刘邦的分封也是一定限度内的分封,自己是皇帝,全国大部分地区是郡县制,也就是刘邦的地盘,而且刘家人以及刘邦自己的亲信分封的居多。即是有野心,地盘不大,实力不强,而且一大批刘家的粉丝在一旁虎视眈眈,能折腾起来大动作才怪了!再者刘邦的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很得民心,老百姓能吃饱能过好日子,自然不想在动乱,自然拥护,反对动乱!


古楼残卷


个人觉得,同样是分封,项羽十八路诸侯,不久就反了,刘邦却能稳定汉朝,是因为项羽缺乏政治才能,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而刘邦恰恰相反,是一位非常优秀政治高手。


首先,项羽是楚国贵族,亡秦的主力,破釜沉舟,少年英雄,西楚霸王,难免春风得意,所以行事全凭个人喜好,缺乏政治才能,没有大局观,所以项羽分封的时候,难免厚此薄彼,没有做到相对公平,没有使得分封的诸侯的心悦诚服,所以十八路诸侯不久就反了,想要重新洗牌。


其次,项羽有力能扛鼎之才,但行事刚愎自用,手下谋士拿的出手的就范增一人,而且还不是言听计从,不善于决断,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缺乏政治家的敏锐嗅觉,所以项羽也没有通过分封来平衡各方势力,收拢人心,导致分封的诸侯不满,不久就反了。

所以,项羽虽然勇力过人,但是缺乏政治才能,没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嗅觉,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从而导致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不久就反了。


花开花落缓行客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在于刘邦和项羽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项羽想的是恢复春秋战国的分封制,称霸王,而刘邦所谋更大,他想做帝王。

别看他们俩实行的都是分封制,但其内中差别是挺大的。项羽,深受楚国传统思想影响,认为秦朝灭亡后,天下应该实行周朝时期的分封制,于是他在咸阳分封十八位诸侯王,其中就包括他自己。

也不知项羽咋想,在当时,秦朝刚灭亡,在众多义军当中,项羽是最强,尤其是经过巨鹿之战后,他在各诸侯当中威望甚高,拥兵四十万,各诸侯王无一不看他脸色。难怪他敢冒大不韪,摆下鸿门宴,想除去先入关中的刘邦。不过刘邦比较机智,这关让他过了。也正因为如此,留下了大患。各诸侯王刚封完不到一两年,这天下就开始又乱了。随着刘邦出四川、入关中,由此展开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为什么项羽封王后,各诸侯里反了?原因在于项羽分封不均。给自己一大块封地,对别人却是吝啬,这也就罢了,关键在于他挑起了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比如赵国故地,偏偏封了两个诸侯,这不是故意挑事吗?长此下去,不反才怪!



那么刘邦建立汉朝,同样实行分封制,怎么就没反?

这里要纠正一点,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意思就是郡县和分封并存。虽然如此,但是在后期,依然还有诸侯国谋反,当然了是异姓王,像英布、彭越,他们都造反过。只不过时机不对了,刘邦是什么人?搞政治可是一把好手,再则天下已定,这些异姓王也很难再反得了天,于是很快,就被刘邦一一除掉了。


青史回声


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流放义帝,封十八路诸侯,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并屠烧了咸阳城。这十八个王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项羽回到彭城后不久,田荣就杀死了两位诸侯王,又派兵支持陈余,从而挑起战端。接着刘邦采用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快占领了三秦之地。项羽就开始了在平定叛乱中奔波,直到垓下战死。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了西汉王朝,当然也要对自己的有功之臣进行封赏。共分封了8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燕王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赵王张骜和长沙王吴芮。这八个诸侯王也相继被刘邦消灭,最后只有长沙王吴芮一人得以善终。却没有触动汉朝的根基,让大汉王朝(包括东汉)成为了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同样是分封诸侯项羽的为什么失败了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治眼光短浅。项羽进驻咸阳后,曾谋士向他建议建都在咸阳,项羽却说,如果有了成就不能回到家乡,和穿着锦衣在夜里走路什么区别?不但把提建议建议的人给煮了,还火烧了咸阳城。让三秦的人对他恨之入骨。同为楚人的刘邦则听从了娄敬和张良的建议,最后定都长安。

长安,在那个时代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2,刚愎自用。论武力项羽当然是不世的英雄。在他征讨秦朝的过程中,也创下了很多奇迹。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然而他却也以暴力著称,巨鹿之战后屠20多万秦兵。也经常干下屠城的够勾当。也是因为项羽,是起义以来基本上没有失败也就更加迷恋武力。在分封诸侯时,他并没有权衡太多的利益,而是以自己的喜好对诸侯进行分封,分封不公。让各个诸侯都愤愤不平,刚分封后不久,田荣就挑起了事端。项羽认为自己的无力是天下无敌的,就开始亲自上阵迎敌。结果是刚平定了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又开始起来谋反直到腹背受敌。


刘邦,分封诸侯时,权衡了各方面的利益。以天下大局为重,对各路诸侯进行分封。而且还有中央政府派遣丞相级别的官员到诸侯国任职,制约并监督诸侯王的动向。各个诸侯有反叛举动时,中央政府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动向,采取行动。

历史并不是没有给项羽机会,却让项羽打成了一手烂牌。历史选择了刘邦,让老百姓得以休息,也奠定了大汉朝400年的江山。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叶子写实


先说说项羽

第一、项羽非常小气。对于很多有功劳的人不分功劳大小,分封不均。

第二、项羽小心眼。把很多原本诸侯的土地分封给其它诸侯,防止这些诸侯在自己土地上做大。

第三、项羽刚愎自用。自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不把这些诸侯放在眼里,不尊重人家,分封只考虑自己人分最好最大的。

再说说刘邦

第一、刘邦虽然贪财好色,但是非常大气,对待自己的部下,对待各诸侯都一样,得到的都大家一起分。

第二、刘邦大度,知人善用。韩信一个受过胯下之辱的人,他能够立马让人家当大将军。陈平是一个与嫂有私情的人,他也能够重用。

第三、刘邦重情义。在他和一些诸侯共同打天下时,只要知道哪一个诸侯被项羽打败了,就肯定会出兵帮人家跟项羽对着干,只要打回来的土地,他同样会还给故主。

这几个方面就反应了这两个人不同的性格,为什么人家愿意跟随刘邦而反项羽


历史朝代趣事


汉元年(前207年),项羽因与秦军交战,延误了进入关中,比刘邦晚了一个多月。而楚怀王曾提出,先入关中者王之。功高盖主、功劳盖世的项羽怎肯屈居刘邦之下?

此时,项羽应该有所察觉刘邦的野心的,毕竟刘邦提前进入关中稳定民心就有不臣之心的迹象。但种种原因,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听从范增之计杀死刘邦。也许是刘邦的示弱伪装的很好,也许是自己的清高认为刘邦不足为惧,也许他还有更大的野心和目标。次年,为了夺取更大的权利,密令英布等人将楚怀王杀死。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个王。

这十八个王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也许有人会问,此时秦王朝已灭,项羽为何不称帝反而称王呢?

项羽这样做自有自己的考量,就好比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样,各有各的势力,各有各的打算。此时的项羽虽然带头灭了秦王朝,但十八个王中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也就几个,都想恢复七国的旧制,因此分封天下是项羽不得为知的苦衷。

有些书中颇为贬低项羽的智商,认为其刚愎自用,但项羽绝对是秦末非常优秀的人物,不仅仅是最顶级的战将,而且智商也不弱。项羽的分封战略意味十足,用章邯和司马欣钳制分封于巴蜀的刘邦,把齐地一分为三,削弱他们的势力等等,无不是深谋远虑,用心良苦。

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加厉害的韩信使用明修匝道暗度陈仓,轻易击败章邯,刘邦统一三秦。齐地三王被田荣消灭,统一齐地。项羽只得来回驰援,给予刘邦缓冲的机会。之后刘邦采取反间计,不断的挑唆起项羽和范增的矛盾,没有失去大谋士范增的帮助又碰到兵仙韩信如此高手,最终战事节节崩溃,战败身死。

而刘邦为何又能称帝成功呢?刘邦的情况与项羽有所不同。项羽当时树敌太多,坑杀秦军导致秦地不满,又有不少诸侯虎视眈眈,还要直面刘邦等强大对手。而刘邦为与项羽争天下,依靠兵法如神的韩信打败多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尤其是消灭天下第一的项羽,连项羽都能消灭,还有比项羽更厉害的敢出来一试吗?肯定没有。所以,刘邦可以称帝,尔后有机会剪除异性王,而项羽则称王,缺少时间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


淘天下3


项羽分封的诸侯接连出现反叛而刘邦能够稳定汉朝这与其各自的实际情况不同有很大关系。

首先,项羽的分封“名不正言不顺”。“名义”这个东西虽然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好像没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它的杀伤力绝对是巨大的——用的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了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说可能还万劫不复。项羽分封诸侯假借的是楚怀王的名头,本身说服力就不够而且还是假的,其结果的权威性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自然就容易反叛。


其次,社会大环境不稳定,分封进行的太仓促。各路豪杰攻破秦都咸阳整个过程相对比较顺利,起义军也基本没有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考验。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各路豪杰对灭秦后的整体形势和自身实力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导致了大家互相看不起,互相不服气,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别人算个屁的错误认识。而项羽为了避免诸侯之间的互相扯皮,直接快刀斩乱麻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而是直接按自己的意志进行了分封。项羽依靠自己的实力强行实施的分封结果虽然各路诸侯开始勉强接受,毕竟心底里是不服的,一旦脱离项羽的威慑范围叛乱是迟早的事。


再次,项羽的分封本身不公平。项羽只根据追随其入关的豪杰功劳进行分封,一些虽然未能参加这场行动但在反秦过程中也出力不少的将领却没有得到分封,心里自然是不服气的。由于项羽的分封没有深入与大家商量,已经受到分封的将领也都不满自己的领地,觉得自己吃了亏各有怨气,这为以后的反叛埋下了直接的祸根。

另外,项羽在分封后对这些诸侯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矩约束他们的行为和权利,也没有妥善的对应措施处理诸侯之间的矛盾,导致诸侯之间矛盾以及诸侯与地方的矛盾激化,最终无法收拾。

刘邦掌握大权后,诸侯之间经过这段时间的较量心里都基本掂量出了自己的分量轻易不敢反叛,而且有反叛迹象的诸侯刘邦都毫不留情的剿灭了,下手又准又狠毫不留情,没给他们扩大叛乱的机会。而且刘邦后来又制定了“非刘姓不王”的政策,直接断了一些异性功臣想要封王的念头,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减少了叛乱的可能。

正因为刘邦居安思危的果断处理了这些分封的诸侯才没有造成全国后期大的动乱,成功稳定了局势。而项羽分封完就觉得天下已定,对诸侯后续的应对备案没有跟上,诸侯叛乱的发生也就无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