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後果?

雲胡說歷史


漢朝建立初期,由於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紛爭,社會一片蕭條,民生凋敝。所以漢初諸位皇帝基本都遵循無為而治的國策,與民休養生息,特別是經歷了漢文帝和漢景帝,國富民足,史稱文景之治。具體來看,結果和成就有以下幾個方面。

積極因素:文景之治推崇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推行的一系列輕徭薄賦政策迅速恢復了社會生產力,維護了初生政權的穩定。另外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崇尚節儉,抵制浪費,幾十年下來,國庫充盈,戶籍增加。為漢武帝后來對匈奴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消極因素:漢初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分封諸王,推行郡國並行制。由於採用無為而治的國策,致使各個封國勢力越來越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漢景帝時貿然削藩,引發了七王之亂,差點動搖了漢朝的統治根基。對外由於國庫空虛,軍備孱弱,面對匈奴的挑釁入侵,只能一直採取防守的策略,多年派遣公主與匈奴單于和親。導致邊關不寧,百姓多造劫難。漢初到文景之治,歷經四十多年的養精蓄銳,厲兵秣馬,終於在漢武帝時期,一舉擊敗匈奴,使漢帝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泠喃


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

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

從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這樣的安康和諧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再者,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於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

漢初“無為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為”,而是積極“有為”的。那就是為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證農民的勞動得到穩定的報酬。

在排除農民生產干擾方面,一是減輕政府對農民的賦役負擔,二是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在保證農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減免農業稅,一方面通過財稅政策穩定物價。太平盛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標誌,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農民的富足程度。

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 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大倉裡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糧倉有餘財, 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左史右經


“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盛世,由漢文帝劉恆和其子漢景帝劉啟開創的盛世。

漢代初年,因多年戰亂,民生凋敝,人口數量銳減,社會經濟在崩潰的邊緣,為了發展農業,恢復生產,緩解社會矛盾,西漢建立後,便才用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和“與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之治亦是延續了這些政策,只是在一些方面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進一步的發展。

在刑罰方面,文帝廢止連坐制度,減輕刑罰,廢除秦代劓、刖、黥等肉刑,而代之以笞刑。景帝在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減輕刑罰。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削藩,同時強化軍權。

在農業上,勸課農桑,減輕農業稅負,如文帝將田租減為三十稅一。採取多種措施鼓勵人民開荒。

在工商業上,開放山林川澤,鼓勵農業副業生產和鹽鐵業的發展。廢除過關用傳制度,加強國內各地區間商品的流通和經濟交往。

當時漢文帝和漢景帝也以身作則,厲行節約,生活簡樸,勤儉建國。

正是在文景兩帝兩代人努力下,漢代初期,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人口穩步增長,社會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穩定的景象,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而且從長遠的看,文景之治給後世也形成了深遠的影響,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準備了國庫和提供了政治準備。

但是,“文景之治”也並非全部是積極作用,它推行的削藩,釀成了七國之亂。減輕刑罰的一些措施在實際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實行。


故人拾遺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現在也是一線高中歷史教師。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西漢之所以能強盛一時,要多虧西漢這四位精明能幹的皇帝,他們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這四人。別看歷史上對劉邦的評價那是褒貶不一,但是你發現,對劉邦貶義評價的除了他殺功臣就幾乎沒有其他的理由了,反觀此人對待國民,那還是相當寬容的。不寬容也沒辦法啊,當時西漢剛剛建立,非常窮,窮到天子出行,連六匹顏色不一樣的駿馬都湊不齊,官員出行,還要乘牛車……所以國家要從君王坐起,實行輕徭薄賦,於民休養生息的機會啊。

由於在秦末的時候,到處打仗,百姓們都流離失所,吃不飽睡不暖的,在劉邦最初登基的時候,國家還特別窮,但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文景之治,到文帝的兒子,景帝末年的時候,國家就十分富裕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可以吃飽穿暖了,只要不遇到大的水災或者是旱災,大家的生活都已經十分優越了,那時候國家的糧倉裡都堆滿了糧食,國庫裡呢,錢財也十分豐厚,到處都是一片清明祥和的新氣象。可以稱得上是“太平盛世”,所以呢,後世的史家們,稱漢文帝和景帝統治的時期,叫做“文景之治”啊。

沒錯!注意一下,文景之治的時候,國家還實行的是分封制,各大王爺諸侯有很大的權利,所以造成了一種“弱杆強枝”的景象,因為國家富有了,但是不是中央富有,而是地方的財政和人民都富有了。這些地方和財政一旦富有了之後,他們就對中央權力開始虎視眈眈,於是當年就爆發了著名的七王之亂。


其實,文景之治並不是大漢王朝最強盛的時期,但沒有這個時期的積澱,就不會有漢武帝時期的繁盛。歷史事件應一分為二來看,同樣,文景之治也不例外。我們不能過分的美化文景之治啊,但也不能妖魔化它,更不能一味的尋找什麼所謂的“真相”。

總而言之,古代的帝王也是在改革中成長,漢武帝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集權,則國家僵化,不集權,則國家動亂,但是路必須要選一條。漢武帝的選擇也是很無奈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