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一、【馬蹄金(西漢時期稱量貨幣)】【介紹】馬蹄金,西漢時期稱量貨幣,正面為橢圓形,底面呈圓形,內凹,中空,狀如馬蹄。由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協祥瑞而制。馬蹄金一般重250克左右,相當於漢代的一斤,也就是現在的半斤。2015年12月,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馬蹄金等金器。


《漢書·武帝紀》:太如二年(公元前95年)“三月,詔曰:‘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窪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豪蹄,以協祥瑞焉。’”麟趾金呈圓形餅狀,西漢墓出土的冥幣泥金餅錢文有作“令止金一斤”等等,“令止”即“愉趾”,該形制的金幣在戰國楚地已經出現嫋蹄。金(即馬蹄金)呈橢圓(或圓形)、底凹、中空,似馬蹄狀。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二、【貝幣】【介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天然貝幣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 銅貝、鉛貝則是我國及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出土發現,早在夏晚期,貝幣已得到使用,商周時代則更為普遍了。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貝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豔、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於它具有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易於計數等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材質有:金貝、銀貝、銅貝、鉛貝、玉貝、石貝、骨貝等。石貝、骨貝作為貨幣流通使用,銅貝、鉛貝則是我國及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金貝、銀貝、玉貝可能主要用於賞賜饋贈。東周以後,貝幣逐漸被金屬貨幣所取代,但在雲南一些少數地區,直到明代仍一直使用著貝幣。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三、【蟻鼻錢】蟻鼻錢是中國戰國時期 楚國流通使用 銅貝 ,是一種面部有字、形狀似 海貝 的貨幣。 楚國 銅貝與商周時期無文銅貝有明顯區別。楚國銅貝別稱甚多,如鬼臉錢、蟻鼻錢、蚆殼、骷髏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錢之意。其面文有10種,有普通貝、鎏金貝、空殼貝、合背貝等。楚貝重量輕者0.4 克 ,重者5.6克,多數2.5克-3.5克。有文銅貝始鑄何時,目前見到最早者為商周時期,但均為素面,從出土有文銅貝的情況看,楚國銅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錢幣學家所重視, 宋代 已把有文銅貝收錄到 錢譜 之中。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四、【鏟幣也叫布幣】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鎛之鎛的同音字。布幣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時洪遵 《泉志》 已著錄有平首布,而確定空首布為錢幣的始於清人。從嘉慶、道光時開始,有的古錢學家已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於周的列國時期,從而否定了有些人以為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的錯誤說法。布幣,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週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五、【刀幣】【介紹】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之一。其形由春秋時期的農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變而成。種類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狀,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潭邦刀、針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齊刀是齊國貨幣。幣面文字帶“齊”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三字刀為“齊法化 (貨)”。四字刀為“齊之法化”。六字刀為“齊造邦長法化”。“齊”指齊國都城臨淄。幣面文字不帶“齊”字的,有即墨刀、安陽刀和潭邦刀。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六、【馬蹄幣】【介紹】幣呈馬蹄狀,一面刻著“南部馬市”,中間有“金壹兩”的字樣,另一面有“天明六年秋九月”和“馬役所”的字樣。此錢外形見附圖,赤銅鑄﹑呈園﹑鋌形。徑:65毫米,厚:2。5毫米,重:53克,上部有好,其徑:8毫米。正面中好下置長方框,框內有楷書“金壹兩”三個字,框四角有個園塊,上面各有陰文一字,連讀為“南部馬市”,環繞周郭內側均勻分佈三十五個小圓點。背面書有“天明六年秋九月。此通貨所偽造者,從碇處嚴罰者也。馬役所。”周郭內側同樣分佈有三十放個小圓點。造形別緻,製作甚精。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七、【南宋·臨安府錢牌】【介紹】錢牌分銅、鉛兩種,呈條形,上端有圓穿。正面均鑄錢文“臨安府行用”五字楷書,銅質牌背銘“準二佰文省”,“準三佰文省”及“準五佰文省”;鉛質則低額,記“準一十文省”“準四十文省”等。“省”為紀值,意“省陌”,即以不足百數這錢作百數使用。圖中所示為銅質錢牌,面額為“五佰”及“三佰”。錢牌最終由於不適使用而很快停用。由於“臨安府行用”錢牌鑄行時間很短,傳世甚少,並且形制特殊,因此,備受收藏界青睞。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八、【方孔錢】【介紹】方孔錢是我國古代錢幣的俗稱。 [1] 方孔錢中間有方孔的圓形錢幣,由環形錢演變而來,成為我國古代銅錢的固定形式。方孔錢以秦的半兩錢為最早,民國的“民國通寶”銅幣最晚。這種錢在我國沿用了2000多年。方孔錢是中國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九、【銅元】【介紹】銅元俗稱銅板,是清末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銅元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它是我國錢幣史上“機制幣”的開端。銅元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因此外觀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銅元的誕生標誌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第十、【銀圓】銀元,又名銀圓、大洋,是大型銀質鑄幣通稱,也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等。15世紀末始鑄於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清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光緒十五年(1889),廣東開鑄“光緒元寶”銀圓(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1914年鑄造袁世凱側面一元銀幣(袁大頭)。

十種按照形狀命名的珍稀錢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