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曾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表示对不出,如今被读者对出

对联渊源流长,相传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在他的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蜀梼杌》: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古龙曾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表示对不出,如今被读者对出

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形如诗歌,讲究对仗,是高度提炼而来的字句,深受文人以及老百姓的喜爱。从古自今,无数文人志士在对对联中感受到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奥妙之处。像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金庸、古龙、倪匡这几个人,既是文人,对文字自然颇感兴趣,所以他们之间也有一个小故事就关于对对联的。

一次,古龙、金庸、倪匡这三位文坛巨匠相聚一堂,一边喝酒,一边探讨文学,正当大家兴致上来的时候,古龙就提议玩玩文字类游戏——对对联。于是古龙先出上联,让金庸倪匡二人对出下联。就这样,三人你来我往,不分上下。这样的难度对于三人来说自然是信手拈来,根本难不倒。

古龙曾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表示对不出,如今被读者对出

因此,古龙觉得这样太过简单,缺乏兴致,于是也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很难的上联:冰比冰水冰。这一上联只用三个汉子组成,看似简单,其实仔细去想的话,却发现非常难。我们都知道,一副标准的对联,它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仗”,当用口头表达时,你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你是文字对仗。

“冰比冰水冰”,里面共有3个冰字,而且读起来非常连贯,并且阐述了事实,所以不管是次序还是语意,都非常奇妙,想要对出完整的下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古龙说出上联后,就连金庸当时都愣住了一会儿,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下联。

古龙曾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表示对不出,如今被读者对出

金庸身为一代文学创作大师,其文字功底自然不可小觑,但对古龙出的这副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好的下联,后来金庸解释道:“此联不通”,只能用来做横批。意思就说,这个对子是对不出来的。甚至还明确的指出,汉语的对联有一定的规律,上联末一字通常是仄声,以便下联以平声结尾。但古龙出的这幅上联中的“冰”字属蒸韵,是平声。我们不会出这样的上联征对。


所以,金庸表示不是对不出来,而是古龙给的这个上联本来就不符合对联的要求。那么,金庸作为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拥有着这大批的粉丝和读者,大家都很好奇,连金庸都对不出来的下联,到底有多难对?于是都跃跃欲试,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下面列举几个读者给出的下联。

古龙曾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表示对不出,如今被读者对出

古龙上联:冰比冰水冰。读者一给出的下联是:明是明月明;读者二:圆较椭圆圆;读者三:愁使愁人愁;读者四:画是画中画;读者五:牛无牛人牛。

在这几位读者给出的下联中,最后一位读者的“牛无牛人牛”,这个上下的意思和上联基本一致。但仔细琢磨,还是稍有差距。还有一个读者是“愁使愁人愁”,这个下联对仗也非常整齐,但上下文关联不大。而读者一的“明是明月明”,似乎让人浮想联翩,还会在脑海中浮现一个美丽的画面,似乎比上联更有意境。这不得不让赞叹:“高手在民间啊!”

古龙曾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表示对不出,如今被读者对出

古龙出的上联,严格上来说,不太符合对联的要求,但却是相当经典的句子,自然是佳句,大家不妨也脑洞大开起来,看看能不能想出更加绝妙的下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