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学德国用坦克进行“闪电战”?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不是有坦克就能打闪电战。闪电战的首要前提是,第一,必须在绝对实力上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比如德国对波兰和比利时、荷兰、丹麦这些国家,二战时的实力就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第二,在装备水平上也拥有绝对优势,而且机动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都要远高于对手,这样才具备采用闪电战的能力。闪电战的目的是,要在对方的援军到来之前,集结足够强大的兵力和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敌人。简单说,就是用大炮轰蚊子。

德国之所以这么做,是要迅速解决这些外围和周边国家,避免战争陷入旷日持久的状态,拉长时间,让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的军队有充分的时间做出反应,集结并开赴前线,增援这些国家。这其实就是我军从红军时期一直强调的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思想,目的不是伤敌十指,而是断敌一指,逐步剪其羽翼,让对手孤立无援,只能集中主力与自己进行战略决战。也就是说,德国闪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丹麦这些小国,都是在为与法国进行决战做外围准备工作。

在这种条件下,德国才在二战初期多次使用闪电战,尤其是用坦克和装甲部队远程迂回到敌人侧背,完成合围,迫使敌人投降或者放弃抵抗,从而迅速结束结束战争。此后,在进攻法国的战役中,德国并不是采用闪电战,只是利用坦克和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性,远距离迂回到了马其诺防线的背后,让法军原计划的防御体系完全作废,不得不以野战姿态与德军进行战略决战,最后被德军包围消灭。此后,在进攻苏联时,德军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也就是在第一波攻击中就集结强大兵力与武器,以泰山压顶之势摧垮对手,而且初期也取得了成功,只是逐步深入之后,苏军开始逐步稳住了阵线,闪电战也不灵了,变成了持久战和消耗战。

用这些条件来看日本,日本当时其实完全不具备对中国进行闪电战的能力。首先是兵力对比上,日军在侵华初期的战略并不清晰,仍然试图从华北地区入手,逐步蚕食,每次都将战争规模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使战争不要变成全面战争。但从卢沟桥的枪声一响,中国就进入了全面动员状态,不仅在华北与日军大打出手,又在淞沪战场与日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持久抵抗,迫使日军以劣势兵力分散在两个战场作战。而且,每个战场上国军在兵力上都对日军处于优势,使日军每次远距离迂回包围歼灭的企图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日军在淞沪会战后期,突然从杭州湾和金山卫登陆,包抄国军后路,意图围歼当时麇集在淞沪战场上的国军主力部队,但因为日军的兵力投送能力有限,包抄后路的部队数量和规模不够,所以并未能完全堵住国军向南京撤退的退路,只能在国军全线溃退之后从淞沪战场上以追击姿态向南京攻击前进。在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再次进行远距离迂回,南路日军从太湖以南绕道浙皖边境地区,然后折向北,攻占芜湖、宣城一带,再次企图切断国军退路,但同样因为日军兵力不足,国军还是大量溃退到了江北。徐州会战中,日军企图南北对进,会师津浦路,然后将徐州附近的第五战区部队围歼,结果在台儿庄遭遇失败,损兵折将,三四十万国军有组织的分批转移到了大别山地区。

其实日军在战争初期确实也有过类似闪电战的想法,也就是当时日军高层扬言三个月内占领全中国的痴心妄想。这就是因为日军高估了自己与中国军队之间的武器装备的差距,以为这个差距完全可以弥补双方动员能力和战争潜力之间的差距,并且,还可以超过中国。但事实证明,日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对中国有绝对优势,但并没有达到日军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在淞沪战场上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国军虽然采用了愚蠢的添油战术,逐次增兵轮战的战术,但日军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所以,淞沪会战双方的损失都不小,国军伤亡约三十万人,日军伤亡也达到十万人。而这个损失对中国来说可以承受,对日军就比较重了。

这也是当时中国一些具备战略意识的人提出持久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武器装备和军队训练水平上不如日军,所以日军希望以这个优势来速战速决,而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中国广土众民,战略纵深较大,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日军进行消耗战,以时间换空间,迫使日军不断摊薄自己的兵力,在多个战场上疲于奔命,师老兵疲,而中国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集聚反攻的力量,待时机成熟后,就转入反攻阶段。这也就是持久战所说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而日军希望的就是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中国的战略防御阶段,就能够直接包围歼灭国军主力,让中国失去抵抗能力,从而被迫与日本媾和。事实证明,日军并不具备这个能力,过高估计了自己,而过低估计了中国。

德国其实在对苏联的战争中,也同样是犯了和日军一样的错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过低的估计了苏联,妄想在第一波攻击中就消灭苏军的绝大多数主力,占领苏联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地区,以及能源供给地区,这样就可以迫使苏联投降。但事实证明,德军这种第一波就使出全力的打法,其实是比较冒险的,虽然在战争初期歼灭了大量苏军有生力量,但随着战争持续深入,逐渐变成消耗战,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终于饮恨败退。而苏军则在这个过程中越战越强,军工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强,让德军与苏军之间原来的差距逐步缩小,终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军转入全面反攻,德军就连再组织坚固防线都做不到了。


萧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军还真的用过闪电战,地点是抗战中的南昌会战。
当时冈村宁次使用100多辆坦克部队,配合装甲汽车,远程迂回、追击约为250公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闪电战却绝非有坦克有步兵就能学会的,是非常复杂的。

此次南昌会战中,日军坦克部队遭遇很多困难。

比如,南昌地区地形复杂,山地很多,水网纵横。

冈村宁次安排工兵跟随坦克部队作战,实战中仍然出现多辆坦克渡河中,滑出桥梁,坠水沉没。


另外,由于作战期间当地暴雨,山区低矮处有大量积水,甚至淹没坦克。所有坦克夜间必须寻找高地停靠,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导致坦克七零八落。

如果上面还不算很夸张,下面就不一样了。

这里山区本来就没有像样的道路,全部是土路。暴雨以后,土路全部变成泥坑。

坦克在泥泞中前进非常困难,发动机必须全速运转,导致故障频发,大量坦克因此掉队。

坦克集群到达岭下桥、奉新时,如果坚决突进就可以抢先一步冲垮国军防线。然而,因大量故障坦克没有赶到,所以各被迫停留1天时间,大大影响了作战效率。

还有更可怕的补给。

日军缺乏机械化作战的经验,泥泞中汽车、装甲汽车都无法跟随坦克作战,最终只有坦克独自前进,补给车队全部被甩在后面。

鬼子发挥吃苦耐来的特点,将士兵补给品降到最低,在坦克上挂载大量器材、弹药、燃料,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

坦克集群达到奉新时,燃料几乎耗尽,被迫停下。为了完成到达指定位置的任务,只好将其它车辆上很少的剩油取出,加给独立轻装甲车第9中队才得以出发。

日本运输机为了支援燃料耗尽的坦克集群,用尽全力空投。

然而,23日16时30分,空军空投油料19小桶,总量只有950立升。

这点点燃料,仅加给部分车辆使其前进,

坦克集群主力被迫在当地等待了整整2天时间,直到25日18时当配属的独立轻装甲车第7中队和运输油车到达才加满油料于夜间23时之后继续出发。

后期坦克集群几乎是依靠空投燃料,才能够前进。

事实证明,日本不具备闪电战的能力。

此战后,侵华日军直到1944年豫中会战,才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作战。


萨沙


日本倒还真玩过闪电战,当年东南亚,日本进攻马来西亚,玩过一次自行车闪电战,给英国人打的一愣一愣的。当年,日本人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可谓是战绩辉煌,而这其中,最出色的就当属那次自行车闪电战了。不过,这倒是和题主问的坦克闪电战不是一回事。

下面我们来说道说道这个闪电战。

德国第一次用坦克集群打闪电战呢,是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中,面对德国人的坦克集群,波兰人被打的不知所措。这会儿呢,日本在这个中国战场已经打了两年了,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相持阶段了。闪电战,也不是相持阶段打的,而是应该在开战之初,集结大量坦克部队,发动突袭。

闪电战是整体的战争中执行战略的一个战术,决定的是这个战局,欧洲战场是,动不动就要把主力摆出来决战的,这会儿你闪电战能发挥重大作用,但是你在这里是一个城一个城的打,闪电战闪起来就到城墙脚下了。而日本其实打的挺快了,从1937年7月7日,到12月8日,五个月的时间他已经打到了南京,这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从南京到北平,多远的距离呢。

而1937年的时候,这会儿全世界的装甲部队的思维都是,将坦克当做支援性武器支援步兵作战用的,而不是拉出去弄个装甲军装甲师去打坦克集群冲锋。1939年的时候,德国人才让人认识啥是闪电战。1937年的时候,关于装甲兵的使用问题上,人们还没达到这个高度,闪电战根本就没法打,脑子里没这个概念。

而1937年,日本总共60万兵力,配备的坦克也才1060辆,他没有成建制的装甲师什么的,他的四个装甲师都是1942年之后才成立的。而你1942年,这会儿日本其实已经没地方去打闪电战了,各个战场也就这么回事了,他不可能再去开疆扩土了,中国占领一大片地区,东南亚被占领了,他已经没有任何兵力再去往别的地方打了。

也就是说,德国人把闪电战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日本还没有装甲师,等日本有了装甲师之后,他兵力什么的都比较吃紧了,而且他该拿下的地方,也都拿下了,不可能再去进攻新的战场了。


军武文斋


有人认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工业能力不及西方列强,钢铁产量不够多,石油要进口,所以不能造那么多坦克用于“闪电战”。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浅尝辄止的。太平洋战争之初,日本海军就有12艘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20艘重巡洋舰(雄踞世界第二或第三),这些海上大家伙都是钢铁巨兽,油老虎。拿“大和号”战列舰来说,排水量达到72800吨,如果换算成30吨的坦克,大和号的钢铁可以造坦克2400辆。日本少造一两艘战列舰与重巡洋舰,就能打造至少5000辆坦克的陆军部队。从技术和能力上看,日本学习德国进行“闪电战”也是可行的。

大和号”战列舰

二战前夕,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日本在军事理论上都落后了一个时代。先拿海军来说,中途岛战役还在崇尚海上大炮主义,把战列舰作为核心舰艇,将4艘航母集中推到最前线,进行突击与防守。山本五十六躲在后方的“大和号”战列舰上无线电静默,对前线战事一无所知。而美国已经建立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海空力量编组,集中力量对日航母进行打击。随着4艘航母的覆灭,日军失去制空权后,灰溜溜撤走了,战列舰打了酱油。整个二战期间,日本的战列舰不是打酱油,就是在梦游。

日本陆军的保守思想更严重,他们并没有从惨胜的日俄战争中吸取教训,俄军的马克沁机枪收割了数万名日本兵的命,他们无动于衷;日本陆军也没有全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凡尔登绞肉机的厉害。日本陆军还在强调武士道精神,考虑密集冲锋与拼刺刀,对冲锋枪、坦克等新式武器认识不够充分,把坦克作为配角,协调步兵作战的移动炮塔。当日军在诺门坎战役遭遇滑铁卢时,已经来不及进行战略调整,预示着北上攻击苏联成为泡影,唯一的机会就是在海上大赌一把,妄想一战而击溃美军太平洋舰队。

战争末期,日本投产的四式中型坦克,全重30吨,才勉强达到M4与T-34的水平,但只量产了6辆。

东亚、东南亚的地理特征也与欧洲的大平原地貌有很大区别,长江以南、黄河以西,基本上是水网与山地地形,不利于装甲部队快速机动与展开;东南亚的岛屿地形同样如此,装甲师团难以展开。日本在亚洲面对的对手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军工生产能力基本为零,抗日游击队还有大量冷兵器,日本陆军的火力指数大大强于他们,这也让日本陆军对发展装甲部队失去了动力与作战目标。

苏联T-34坦克,全重32吨,量产8.4万辆

日本不学习德军进行坦克“闪电战”,并不是因为技术与能力问题,而是军事理论的滞后与战略短视,以及他们自认为的客观因素决定的。没有装甲部队的日本陆军失去了挑战陆上军事强国的能力,对苏联广袤的亚洲领土,只能望而兴叹,让日本兵徒步在寒冷西伯利亚作战,无异于找死。从更高层次看,德日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法西斯与军国主义必然覆灭,这是历史大势,当时的日军大本营也根本不懂这个道理。


红龙军团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使用了一种叫做闪电战的战术,利用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能够更容易地收割敌方的主力。德军凭借这一战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横扫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所有国家。

1941年,德军用这种战术攻打苏联,顺利占据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而作为二战期间德国的同盟国,日本也具有和德军一样的闪电战能力吗?为什么日军没有使用闪电战呢?

当时的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也缺乏,单单是在亚洲,日本就要对付中国和印度,实在是分身乏术。

其实这个时候闪电战是最适合的,但是日本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而且工业基础又比较差,和工业强国德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闪电战所需要的是强大的体系,先进的装备。

日本的陆军能力低下,没有足够的装甲车辆和后勤车队,军费也十分缺乏,补给也跟不上。况且,日本的装备不仅数量不够,质量更是过不了关。再加上远东地形也非常不适合使用闪电战,东南亚丛林和山地众多,坦克作战非常不方便,这样的条件之下,日本怎么能够有能力去使用闪电战呢?

其实日本以前尝试过闪电战,他们在豫湘桂作战期间集中了200多辆坦克,快速穿过了中国的河南地区,并且顺利包围了汤恩伯部的12、13和85军,可是最终因为后勤问题,日本缺乏补给,这场闪电战也就自然失败。

总体来说,德军能够使用闪电战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大量优质的装甲车辆和充足的补给。日本缺乏支撑闪电战体系的这些东西,日军是根本没有使用闪电战的能力的


王铭苇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小鬼子他就是小鬼子,这辈子偷鸡摸狗啥都学。您还别不以为然,就因为这一点,小鬼子如今也能在地球这小村子里蹦跶俩下,但也就是蹦跶两下而已,高不了!

当年他蹲那破岛子上,就和那井底的蛤蟆差不离,就觉得脑瓜顶上那天空就是最大的地,天是老大他就是老二,土地爷他都瞧不上。

架了小船出了岛,才知道天下何其之大。赶巧了大海的对面就是咱大华夏的地头。

小鬼子就感觉自己个脑门上长俩犄角,以为自己是个牛犊,撩这橛子就往咱怀里撞,结果大唐的老爷们压根就不让着他,三个大耳光子外加俩大脚丫子就给踹趴下了。(白江口之战了解一下)

这回学乖了,把那犄角一掰,这就装学生,这一学就是上千年。

但有句老话说的好,那叫画猫画虎难画骨啊,精髓压根就没有学到,皮毛到学了不少。

这不后来又跑去学大鼻子欧洲人,到现在在他们的人堆里,都认为自己是个欧洲人,耻于为一个黄皮肤的亚洲人。(满清的时候,小鬼子脱亚入欧的思想成型)

这不当年学了工业革命回来,一个明治维新下来,亚洲这地成了大头。

还是那句老话,他也只能学个皮毛,他对外号称是个工业国,但也仅仅是个有皮没骨的玩意,半工业国而已。

那么二战的时候,希特勒带着他的大头兵祸祸欧洲的时候,最拿手的就是闪电战。东一个闪电战,西一个闪电战,欧洲这帮子老邻居没有一个能招架的住的,灭亡的时间快的按小时算,慢的撑死了也是按星期算。后头那不是和斯大林掰扯的时候,不也是用闪电战把个斯大林打懵圈了,一开头压根就没有还手之力。

就这战争速度,把个小鬼子羡慕的不要不要的,您就说吧,小鬼子能不学俩下,为他所用?

所以小鬼子确实用了希特勒的闪电战,到咱大华夏的地头上来称雄。

这不后头还想着三个月灭了咱大华夏,这吹牛放气的,就等着咱给他败败火了。

那接下来,咱就说说这小鬼子的闪电战的事。

小鬼子那山寨版的闪电战。

当年小鬼子挑着他们的膏药旗,一家伙撞到了武汉的城墙上,这撞鼻青脸肿。这小鬼子那攻势顿时就停了,这牛皮算是吹爆了,这小鬼子和咱大华夏的老爷们算是彻底的进入了对峙阶段,谁也奈何不了谁,拼的就是消耗。

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时间越久对咱越有利。而小鬼子压根就消耗不起,开头他为嘛那么牛,就因为刚开始能进入咱大华夏战场的那都是三年以上甚至是五年以上的老兵。

这东西拼一个少一个,短时间内压根就补不起来,就这小鬼子那破岛都快成女儿国了,这要是耗下去,早早晚晚就得完蛋。

作为侵华的头头之一那冈村宁次,这着急上火的,跟个猴差不离上蹿下跳的,这就想到了闪电战。

要和咱大华夏的老爷们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就准备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进攻,这就是南昌会战。

那么说这事的时候,咱说一下闪电战的核心理念是啥,他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他们的机动性,利用这一点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利用密集的装甲集群打击对手。

他的特点就是,快速,出奇,集中。

咱开头也说了,小鬼子学啥都只学个毛皮而已。所以冈村宁次就集中了一百多辆那薄皮小坦克。在塞上一部分装甲车进行配合,来了一个二百五十公里的大跃进。

这玩意听的似乎挺来劲的,但小鬼子压根就没有想到,南昌这嘎达,多山,多水啊,水网交错啊!

就这老天爷都瞅不下去他这智商了,所以又给他下了一场接着一场的瓢泼大雨,得咧,这一家伙下去之后,这路也就不叫路。

你就听哇,“哐哐哐”“哐哐哐”他那小坦克的发动机就听着响了,这坦克憋了一肚子黑气,连窝也不动。

更倒霉的时候,这坦克走低洼地带,想着休息一下子,没俩小时那大水就长上来了,还没咋样呢?那小坦克就瞅瞅着“咚咚”就被大水给淹了。

还有那些个过桥的,因为桥面不宽,他那架势技术也比较扯,有好几辆直接栽沟里去了。

就这您还快速?拉倒吧!

更要命的是补给。坦克要走,这得有汽油吧!

毕竟你光让驴拉磨,不让驴吃草,他一准给你尥蹶子,坦克直接趴窝不给你走了。

结果就这路坦克走的都费劲,您那汽车?当然小鬼子的汽车他也不多,都是驴车大队,就这蓄力更加的不好使。

没走多久,这补给部队就和坦克部队拉开了一大截,这咋弄?

得咧,小鬼子把那补给都挂到了坦克上边,玩一出自给自足。

但坦克是啥,这是作战武器,压根就不是是运输大队,这压根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让坦克和驴车大队拉的越来越远。

最后冈村宁次没有办法了,扣着脑袋瓜子让飞机进行空投。

但这飞机压根就来搞笑的,前前后后就丢了九百多升汽油。

呦西!就这东西平均一摊,这也走不了多远,没得法子,把汽油一集中全丢了第七中队,其他都歇菜了。

这似乎很符合闪电战的集中理念,但人家集中的是坦克,你这集中的是汽油,这有的比吗?

闪电战?这三字小鬼子压根就用不起,太扯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日本的安全在于海权的维持而非陆权,只有海权能够保证才能保证基本的国家安全。

当然,二战时期日本处于进攻状态,但太平洋战争的本质是日本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主导权,旧日本海军本身的战略地位要远远高于纳粹德国海军。因此,日本海军所需要的、所占用的资源远远大于德国海军。相应的,日本陆军难以获得与德国陆军一样的资源配置比例。

当然,日本的工业化水准也不及德国,尽管他们在亚洲首屈一指,但与欧洲列强相比还有差距。加上资源并没有德国陆军那么多,因此日本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对机械化程度要求较高的闪电战日本陆军基本玩不起。在坦克设计上,日军坦克仍然使用铆接技术,虽然整体性能在30年代还算可以,不过仍然落后于欧洲主流技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没有足够的需求研发新型坦克,资源需要向舰队和航空兵倾斜。

另一方面,在东亚与东南亚,日本陆军也没有对手。东亚最大的陆权国家中国是个拥有庞大人口并且大地理纵深和复杂地形的国家,但也是落后国家,日本陆军一方面受制于工业能力,另一方面已有的还没有摩托化的部队事实上就足以在正面战场上击溃中国军队的抵抗,日军也大量使用坦克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但还没有上升到机械化作战理论的高度。当时的中国军队也根本没有摩托化部队存在,即便是德械师步坦协同都玩不转,所以日军根本没有必要衍生闪电战。同时,大纵深的国家对于闪电战并不友好,闪电战的进攻动能也会随着进攻距离增加而快速衰减,而且中国复杂的山地环境也让闪电战这种要求机械化大兵团作战的战术没有用武之地。日本在1938年后的占领区就开始面临大量的“治安战”,游击队根本不是“闪电战”所考虑的对手。

而至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快速席卷东南亚,其实主要原因也在于欧洲军队在东南亚殖民地上的部署规模很小,拥有军团级作战部队的仅有美国驻守菲律宾的部队。而东南亚的地理也同样不适合重型机械化部队作战,轻型山地丛林部队的高速穿插对于东南亚欧洲军队的威胁远远大于机械化部队沿有限的道路推进。

唯一适合机械化集群快速推进的是东北-西伯利亚一线,但1939年后日本放弃了北上的意图,因此也没有衍生出闪电战的必要性。所以日本没有能力,也没必要使用德国式的“闪电战”。


怪蜀黍老囧曾


中国的地形,日本的工业能力都不足以支撑日本学习“闪电战”。

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地形。中国的地形是东低西高,越往西地形越复杂。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日军早期占领的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华北平原更是黄河的冲击平原,这种地形利于坦克机动作战。但问题是这种易攻难守的地方日军早就攻下来了,根本无需开展闪电战。

而日军难啃的是中国的第二阶梯地貌,在北方主要就是高原和丘陵了,比如黄土高原丘壑纵横,太行山脉,秦岭山脉那都是地形崎岖,在这种地方,以日本坦克的机动性来说,简直无法行进,也只能当做活靶子的料。所以在日军扫荡太行山根据地的时候,日军宁愿使用汽车改装的装甲车也不愿意使用坦克。

南方地形比北方好不了多少,武汉地区虽然有些平原,但是一到夏季梅雨季节,中国糟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条件特别不好,都是土路,一下雨就道路泥泞,日本当时的坦克技术又次,一旦陷入泥坑就很难脱出。

除了中国地形的限制,日本的工业想要制造出一款性能较为优良的坦克并不是不可以,像二战后期制造的几款试验坦克,性能不错。关键问题是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各种工业原料需需要进口。而在二战前,美国已经霸占南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剩下的日本还得跟英国平分,这样一来,日本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线,就必须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海军建设当中。海军装备又是出了名的吞金兽,为了御敌于国门外,日本只好全力支持海军建设。

日本陆军面对的情况稍好,除了远东的苏联有大量的装甲力量(比日本多点儿而已)以外,英国陆军在东南亚的军队也是以奥新印为主的二流部队,战车数量配置也很少,所以日陆军的装甲力量压力较小,整个二战日本也没生产几辆坦克,全部工业产能都去生产海军舰船了。

“闪电战”看似简单,其实特别考验一个国家军事水平。因为闪电战包括阻止进攻,后勤补给,迂回包抄的等高难度训练。日本陆军的作战思想守旧,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同时日本教育水平远逊于德国,想要组织漂亮的“闪电战”非常困难,抗日战争中的南昌会战算是最接近闪电战的了。

综上所述,日本装甲力量非常弱。

图片源自网络。


龙行军武


没必要,也没条件


闪电战是基于地面机动力量和空中打击,以迅速、出其不意的方式直接撕开敌军防御线,切断敌方补给线,并与其他传统地面部队完成对敌军的合围、夹击的一种战术学说。

这种玩法对于欧洲那些地方不大、由主要以平原为主的地儿是挺合适的。比如德国干掉波兰和速推法国都是典型的闪电战。

咱们可以从闪电战的典型打法中看到两个基础要求,一个是有足够的地面机械化力量,另一个则是能迅速完成突破、包夹、合围。

地面机械化力量,尤其是坦克这种玩意日本太少了,1937年全面侵华时,日军在关内才部署了140台轻中坦克。而且日本人对坦克的使用思路还是一战时候那种步兵辅助玩法,压根没条件,也没想到将坦克集合起来使用。

话再说回来,其实也没必要。当时华北华中东部那块平原丢的很快,日本人用不用闪电战其实也没多大区别,他们本身的机械化虽然比不上欧洲列强,但比当时的中国还是要先进的多。

但等到1939年之后,抗日部队退却到内陆地区。那边地形就复杂了,又是山又是水的,非常不适合机械化集群作战,压根没法发动闪电战。最关键的是,其实国府当时压根没修几条好路,拿啥闪?换成德国人过来都得翻车。


疯狗的轻武


总体上日军没有德国那样的条件和水平,机械化程度远不及德国。94式豆战车1936年才入役,95式和97式是37年才入役,可见日本机械化水平不怎么样。不光机械化,日本连摩托化都没实现,甲种师团也就是挽马师团,了不起是多两个骑兵联队,马匹质量好一些罢了。

日军的闪电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够迅速击溃对手,行军机动靠脚板的情况还是很多的


然而我们如果看看日军和国民党的作战,会发日军作为进攻方打的其实也不算慢。1937年8月13日进攻上海,12月13日攻陷南京,4个月进攻纵深300多公里,基本上攻陷了中国最富饶的区域,1944年的一号作战就更不用说了。相比之下巴巴罗萨计划进攻纵深也就500多公里,而且从41年6月打到42年1月。如果说国军是个菜,那再看看日军攻大东南亚。攻陷美属菲律宾用了6个月,而英属马来西亚竞只用了1个多月,不是闪电战,胜似闪电战了。究其根本还是日军遇到的对手太菜。后来美国的两脚牲口随舰队一起打过来,日本就不行了,作战表现充分暴露了其落后的技术水平和作战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