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崇龜習俗

潮汕民間崇龜習俗


龜粿. 綜 圖

龜以其長壽、有靈性而被當做福、祿、壽、喜、財的吉祥象徵,與龍、鳳、麒麟並稱“四靈”,而龜是唯一現實存在的富有靈性的爬行動物。在潮汕地區,人們對龜十分崇拜,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龜的蹤影。

龜粿 在普寧一帶元宵節的舊俗中,剛剛出嫁的新娘或未生男孩的婦女,為了早生貴子,有搖竹叢乞求神明賜龜的風俗。她們在傍晚就開始精心打扮,天色一黑,便結伴溜出家門,走到村邊竹林,邊搖竹一邊念:“搖竹頭,不用愁;搖竹尾,年底養個大烏龜(生男孩之意)”。澄海冠山仙龍村有一種舊習俗,每年正月十六日都會舉行遊神賽會,演戲遊標。村裡在過去一年結婚或者添丁的人家,都要用精白米粞做成一隻小巧玲瓏的小龜,叫做“龜粿”,分送給眾人,以求吉利。

龜是延年益壽的象徵,人們常用“龜齡鶴壽”、“龜鶴延年”喻人的長壽。百歲之人做壽,必須製作“紅龜”,即用糯米磨漿曬乾摻糖和食品紅的顏料製成,印上龜印,稱為“紅龜”,然後分贈親友和鄰居慶賀一番,叫做“作龜壽”。

龜粿是濠江、潮陽和潮南一帶新春佳節必不可少的寓意吉祥的祭祀粿品。當地人在大年三十用龜粿等祭品拜完祖宗後,在晚上12點前就需將龜粿、銀元(今用大桔、硬幣)放在灶上的鍋鼎裡,睡覺的床榻等地方,俗稱“壓”灶公、“壓”床腳婆等,“壓”的時間要一直持續到正月初五神明下凡,這樣做是為了表示對神明的敬重,該做法俗稱“壓過年”。這種民俗活動實際上是人們賦予了“龜”傳達神明旨意的靈性,寄望通過祭奉“龜”以求得神明的護佑與恩賜,使人們能夠平平安安地從舊的一年過渡到新的一年,並在新年給家裡人帶來長壽、富貴、祥瑞之氣。

龜鬃 婦女愛龜及妝,20世紀40年代以前,在中老年婦女群體中有一種比較流行的髮型叫“龜鬃”,猶如頭上棲著一隻龜。其梳妝之法是散辮後打成“圓鬃”,用一個雕刻有吉祥圖案的椰子殼(高貴者用玳瑁)將圓髻套住,用銀針串緊。因椰子殼形如龜殼,故稱“龜鬃”。人們認為,龜鬃打得整齊的女子品德高尚,手藝好;龜鬃打得蓬鬆歪斜的女子技藝就很一般。“歪鬃姿娘做無雅粿”,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由於“打龜鬃”會使人的相貌看上去老了很多,也很不衛生,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古老陳舊的習俗已漸被新時代淘汰。

鼠麴龜 鼠麴龜是惠來在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等節日的主要粿品。當地人認為,鼠麴龜做得越大越顯示“世家之風”,最大的渾圓如大銅盤。元宵節日的鼠麴龜最忌被盜,同時元宵盜粿也不算品行不端的行為。這種粿品除了除夕等特定的節日製作外,就只有喪事才能製作。

鎮宅龜 舊時人們把龜當成鎮宅的吉祥物,在選好宅基後動土前,有些人會用一張漁網罩住一隻泥烏龜,鎮壓邪氣,以保全家平安富貴。

龜石門 在濠江區鳳崗古村的農曆正月十七,當地有朝拜“鳳崗媽”(珍珠娘娘)的民俗活動。在此期間,成千上萬的人們總喜歡從“龜石門”躋身而過進出鳳崗媽宮。這道石門由兩塊天然的大石夾合而成,石門的間距只能容兩個人並排通過。左邊是象徵長壽的“龜石”,右邊是寓意健康的“蟹石”,因此,“龜石門”有福壽的寓意。人們總是希望通過擠“龜石門”沾得一份吉祥的瑞氣,即便現在鳳崗媽宮在另外一個出口處開闢了一條路,但更多的人還是喜歡去擠“龜石門”。

養龜 潮汕人愛龜護龜養龜之風相沿成習,不少居家、寺廟喜歡養龜,因為養龜不像養貓飼狗會汙染家庭環境和傳播疾病,而且龜能吞食蚊蟲、又能預測晴雨。每遇氣候變異,龜背溼度、顏色不同平常,人們喻之“氣象觀測員”。平時若有人抓到活龜,總是習慣將它放生,不忍把它宰殺,有的甚至專門到市面上買來活龜,在龜背上刻上姓名,然後放生是謂積德。老年人更是忌吃龜,因為他們認為龜是佛祖保護的聖物。

龜棋 玩棋是潮汕人的娛樂方式之一,而“龜棋”是一種簡便可行的棋類。人們可在樹陰下找個平坦的地方,用碎磚塊畫個棋盤、再用火柴枝或廢紙片撕成小片做棋子,龜棋的棋盤由3個正方形12條橫線和8條縱線組成,用黑白或其他兩種不同顏色各12枚棋子,對弈雙方各執一色,雙方輪流走子,由於龜棋棋盤酷似龜背而稱為“龜棋”、又稱“龜背棋”,俗稱“直棋”。據說這種看來十分簡單易行的龜棋,棋藝水平很高,含有九宮八卦的玄機,可以說是古代一種排兵佈陣的體現。(黃素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