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主題: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俗語作為“草根文化”,不僅樸實無華,而且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它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本質所在,簡直是字字珠璣。特別是俗語的由來,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摸索出來的經驗,然後不斷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一代又一代的保留了下來。

之所以俗語一直深受廣大群眾喜愛,這是因為它的口語化表達形式通俗易懂,而且其中還飽含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再通過不斷的改良加以完善,到了如今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間文化系統。隨著農民素養的不斷提高,就讓這些“貼地氣”的鄉土文化越來越受歡迎,因此老農民們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會經常引用一些俗語,說到開心時也會拍手叫好。

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比如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就說出了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在家務事上互相牽扯的複雜程度,連辦案如神的清官,都難以判斷這一家人到底“誰是誰非”?可以說複雜的程度,不僅是“扯還斷理還亂”,如亂麻一般,根本沒有辦法理出頭緒。因此,百歲老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啊!”

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之所以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是因為每個人都以為別人家好,就覺得只有自己家的狀況不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家都有難言之隱,只是不肯說出來而已。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觀念裡,一直遵循著“家醜不可外揚”的文化理念,每個人對家裡人都會選擇隱忍不發。

一家人誰對誰錯?沒有人說清道明,就算曆史上有名的清官包公再世,對於家庭瑣事也束手無措。如果你對這個說法不服氣,可以耐心的把文章看完,到時候你肯定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還是拿這句經典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來說吧,百歲老人就時常嘆息:“自己難受只有自己知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老人在一大家子成員面前,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而兄弟姐妹的家庭之間,也難免素質參差不齊。所以懂事的孩子就會多吃苦,沒有自知之明的孩子就比較隨便一些。

比如我們家,從前每次和哥哥爭論,母親都會訓斥我,而且特別嚴厲,有時候心裡實在感到不平衡,甚至覺得母親偏向著哥哥。直到有一次,哥哥不僅做事不負責任,而且還“雞蛋裡挑骨頭”抱怨父母。我就和他講道理,可是怎麼講都講不通,而母親依舊批評我。這次我實在忍無可忍了,就回懟了母親一句:“您怎麼良莠不分呢?”

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可是母親的話,讓我銘記終生:“你識文斷字又知書達禮,為啥和哥哥一般見識?你和他爭辯是非,不僅說不清道不明,而且會引來路人笑話。人家只會笑你,不會笑他,因為他不值得笑話!你讀那麼多書,全白讀了。”

看到母親發怒了,我陷入沉思,才感覺母親說得有道理。一家人想和睦相處,就得稀裡糊塗不要較真,因為都是骨肉親情,懂事的孩子就得多擔待點。所有老人都明白,家裡的重任也會交給有擔當的孩子,家長管教嚴厲的孩子才是他們最疼愛的人。

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所以說,這句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家庭成員之間,血濃於水的感情中,沒有誰是誰非。一旦遇到一個不懂事的家庭成員,你就是“說破大天”,他該不懂事依舊不懂事,爭辯是非也沒有用,不如主動承擔起家庭重任,免得讓鄉鄰落下笑柄。就像老話說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白白浪費口舌,做無畏之爭又何必呢!

何況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一家人之中雖然有任性的,當然也要有“挑大樑”的,這樣才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在委屈的時候,多想想一奶同胞聚在一起多不容易,跟家裡人受點委屈能咋地?因為有句老話說的好,連清官都難斷家務事,家庭瑣事就不要認真了,要銘記“家和萬事興”啊!

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其實,這句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是老祖宗告訴後人,一家人過日子,不要因為“雞毛蒜皮”點小事,就爭辯誰是誰非。懂事的孩子就多擔待點,忍讓一下,多想想大家都是一家人,就不感覺到委屈巴巴了。平時不要羨慕別人家如何的好,因為你對別人家不清楚,就像百歲老人說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