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首哲理詩賞析: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五首選一)

南宋·陳與義

其四

含章a簷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b。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

【題解】

這是一首題畫詩,也是和作。作者描繪的是一幅水墨梅花。此畫雖不加顏色,純以黑白二色點染,卻將雪中盛開的梅花圖寫得逼真肖似,更巧妙傳神地反映了梅花所蘊含的傲視霜雪的精神。作者有感於畫工高妙的技法,創作了這首哲理詩。首聯“含章”用典,這裡用來形容所畫梅花的美麗鮮豔。“前身相馬九方皋”也是用典,詩人用九方皋的故事說明,畫師的目的不是要求顏色相似,而是力求畫出梅花內在的精神。這首詩告訴我們,觀察事物不能只看其表面現象,而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

【註釋】

a含章:指南朝劉宋時期的含章殿,殿下種有梅花。

b秋兔毫:指好的毛筆。因用秋季兔的毫毛所制,故稱。

襄邑道中

南宋·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題解】

陳與義,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是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這首詩描寫的是乘船東行,河兩岸落花繽紛、隨風飛舞的景物,以及臥看白雲的閒適自然,無意中點明瞭靜止與運動之間的辯證關係。

古人行船,最怕逆風。作者既遇順風,便安心地“臥”在船上欣賞一路風光:兩岸的景色是在隨著行船不斷向後推移的。可是這天上的“雲”卻並未隨之而動,這令作者感到困惑。隨即作者便恍然大悟:正是因為順風而行的緣故,天上的雲正和自己一樣朝相同的方向前進。由於二者的速度相同,所以位置相對不變。此詩所體現的哲理是:人不能孤立、靜止地觀察事物,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及其本質,必須辯證、廣泛地聯繫分析。同時,變與不變是相對的,運動變化是永恆的,靜止只是存在於相對狀態中,並不存在絕對靜止的事物。

何郎中出示黃公草書(四首選一)

北宋·陳師道

其一

龍蛇起伏筆無前,江漢淵回語更妍。

好事元須a一賞足,藏家不必萬人傳。

【題解】

這是陳師道玩賞黃庭堅書法作品後的題詩。“龍蛇起伏筆無前”描繪的是黃庭堅筆法中大開大合,如同長槍大戟式的寫法,“江漢淵回語更妍”則代表著其書法中玩轉曲折,綿綿含勁的特點。

“好事元須一賞足,藏家不必萬人傳”是本詩的題眼。這既是告誡朋友要珍藏這些珍貴的書法作品,不要輕易示人,同時也提出了一個頗含深意的問題。我們對於事物本質的認識就如同這些寶貴的書法作品一樣,我們在欣賞它的同時也獲得了美感的提升,從天道體悟的方面說,就代表著悟道的過程,這個體悟的過程是轉瞬即逝的,只與欣賞主體發生作用,與“萬人”無關。這首詩告訴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堅持從自身實踐出發,而不要盲從別人的看法。

【註釋】

a元須:本來、原本。

湖陵與劉生別

北宋·陳師道

觸寒歷險來特特a,愧無以當欣有得。

向來憂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堅鐵石。

人畏有心事無難,此語雖鄙理則然。

君今意在翰墨間,他日人爭讓一先。

【題解】

這是詩人在湖陵寫給一位劉姓學子的贈別詩,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詩人囑咐劉生不要懼怕天地間的艱難困苦,做事只求無愧於心即可,在學業功名上努力奮進,而不要在別的方面爭強好勝,要堅定自己的內心,矢志不移,只要能夠用心做事、堅持到底,那麼就不存在什麼困難的事情。“人畏有心事無難,此語雖鄙理則然”是本詩的名句,意思是說,任何事都怕有心人,有心辦事則無事不成。這雖然是很鄙俗的話,但是道理卻是不錯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難事”和“有心”是矛盾的一體兩面,難事是客觀存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有心則代表著主觀努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要開動腦筋,去主動探索,不斷銳意進取,再難的事情也能成功。

【註釋】

a特特:特地,特意。

【名句】

人畏有心事無難,此語雖鄙理則然。

還裡

北宋·陳師道

曠士a愛吾廬,遊子悲故鄉。

慷慨四方誌,老衰但悲傷。

虛名自成誤,失得略相當。

暮年還家樂,未覺道路長。

閭里b喜我來,車馬塞康莊。

爭前借言色,草木亦晶光。

向來千人聚,一老獨倘佯。

手開南陽阡c,松柏鬱蒼蒼。

永願守一丘,脫身萬里航d。

平生功名念,倒海浣我腸。

款段引下澤,斷絃更空觴。

尚恐北山南,有文移路傍e。

【題解】

這首詩是陳師道被罷職還家途中所作。“曠士愛吾廬”化用陶淵明詩句,意在表明自己實際上是因為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主動放棄官職的。“永願守一丘,脫身萬里航”是本詩最具哲理的詩句,他既表明了作者的心跡,又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認識。外部世界的風雨侵襲使得作者身心俱疲,慾望“虛名”使得自己生出了貪慾,名利掛礙矇蔽了自己的雙眼,與政敵之間的鬥爭糾纏不休,導致作者隨時都會深陷牢獄。而今回到家鄉,他才真正體會到了人生最寶貴的東西。“脫身萬里航”借用佛教說法,意在擺脫往日的奔波動盪,同時也象徵著作者從今以後脫離塵網羈絆,逃離了慾望的苦海。

【註釋】

a曠士:胸襟開闊之士。鮑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

b閭里:里巷,平民聚居之處,代指家鄉。

c阡:田間的小路,阡陌。

d航:船,行船。

e此句化用典故,《北山移文》為南齊孔稚珪所作,是一篇諷刺隱士的文章,旨在揭露和諷刺那些偽裝隱居以求利祿的文人。

【名句】

永願守一丘,脫身萬里航。

偶成

北宋·饒節

松下柴門閉綠苔,只有蝴蝶雙飛來。

蜜蜂兩股a大如繭,應是前山花已開。

【題解】

饒節,宋代詩僧,江西詩派重要詩人。這首詩寫得很有禪趣,詩人對於自然景物有自己獨特的觀照方式,他善於在自然景物中表達自己對佛理的體悟。

詩歌的前兩句表現山居環境的清幽,但是這種清靜裡還有一份超越世俗的“熱鬧”,松下柴門緊閉,象徵著與人世的隔絕,這裡是僧人修行的道場,是他心靈的外化。這裡雖然遠離世俗,卻並非死寂,翩翩飛舞的蝴蝶象徵著自然界的勃勃生機,也暗含著作者修行狀態的圓滿。作者觀察細緻,足不出戶就能感知到山前花開,並不是因為他具有什麼“神通”,而是發現了蜜蜂腿上裹挾的厚厚的花粉。通過蜜蜂,就展示出了一幅前山繁花遍野、奼紫嫣紅的美麗圖畫。此詩與“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體悟方式如出一轍。

【註釋】

a股:大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