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演讲内容时,考虑这个细节,会让你的演讲更脱颖而出!

在公开场合做演讲,要想瞬间镇住全场,你需要花点小心思,比如掌握故事线的技巧,它会让你的演讲变得更有味道。


我们在考虑演讲内容的时候,需要描绘故事线。什么是故事线?简单来说就是结论等于传递信息的顺序。


为了描绘故事线,我们首先需要把结论简化到 30 秒到 1 分钟以内来说明。你到底想通过演讲说些什么?在你把内容简单地概括后,剩下的时间则可用于说明根据。这样一来,故事线就有连贯性了。有了连贯性之后,不但方便听众的理解,演讲者自己也能更轻松的进行演讲。


通常,我们一般会把简化后的结论放在演讲的开头。要注意,这时我们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结论放在最后。比如说,先做铺垫,把一个个根据列举出来,最后说明得出的结论,这样复杂的过程对听众来说就很难理解了。


其实,这个故事线跟演讲者考虑演讲的合理性的顺序是一样的,逻辑上这也是正确的顺序,可是,为什么反而让人难以理解?原因是,

结论越是后置,理解演讲内容就越花时间。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假设上司对你说:


「你最近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上周的客户公司负责人,部门领导,甚至是 CEO,最近对你的评价都不一样了。所以下个月开始你的工资会上涨 1 万。」。


如果不是听到最后,很容易让人产生「是不是最近表现不好」的想法而感到不安。但是,如果把结论放在开头,就会变成下面这样了。


「下个月开始你的工资会涨 1 万。客户那边的反应也很好,之前的演讲也被部门领导表扬了。CEO 也很期待你将来的表现,好好加油!」


这样说的话,不但消除了对方的不安,还变得更容易理解。所以说,通常来讲,故事线可以描绘成:先出简单结论,列举根据,最后用结论的另一种说法来补充和强调。


因此,大家记住了吗?结论通常要放在开头,不光是在演讲中,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当然有时,结论也会不出现在开头。有时候,我们也要见机行事,比如说碰到要否定听众的意见等情况,还是不要一开始就把结论讲出来比较好。这种情况,要阶段性地陈述结论。不然的话,听众是无法理解演讲者要说什么的。


话虽如此,但我们肯定不想招来对方的反感。为此,在开场白中,我们需要细致地说明是在慎重考量之后得出这个与听众意见相反的结论的,力求令听众知道你充分理解了他的心情。结论呢,要在充分地说明论据的基础上,在听众能接受了的情况下插入。


学习要点:通常情况,结论要放在演讲的开头,但有时需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