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笫一心理


日本会无条件归还琉球?那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说起日本这个国家,那可真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在中国强大的汉唐之时,日本就像个乖学生一样,毕恭毕敬,不但每年都来朝贡,而且以中华文化发展自己的文明,什么留学生,留学僧不远万里,趟过日本海和东海来中国的西安等地学习,但是后来,中国落后了,日本对中国就不那么尊敬,动不动就派小股部队入侵中国,在明朝,这叫倭寇,到了近代,日本在欧美学习到了强大的技术,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

入侵琉球就是最早的一部

琉球作为中国的属国,却距离日本本岛非常近,日本得到这里就可以以此为跳板,直接威胁中国本土。公元1875年5月27日,日本帝国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朝中央政府朝贡。4年后,日本把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把琉球改为冲绳县。并开始实行残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琉球自此脱离中国。

日本提出归还琉球?不是,当时的日本只是想要分裂琉球罢了

1880年,日本提出了分岛协议大致内容是将宫古岛、八重山岛划归中国,琉球大部属日本,另外协议中还规定日本能够进入中国内地通商。当时李鸿章觉得日本人这提议太缺德,因为宫古岛和八重山岛非常贫穷,犹如鸡肋,再加上日本想在中国通商,很难控制,于是拒绝了日本的提议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琉球也就是现在日本的冲绳县,在清朝末期的时候被日本吞并,成为日本的领土,日本吞并以后就在这里设置了管理机构,把琉球改为冲绳县。

琉球在12世纪的时候就有独立的国家了,当时有三个国家,在明朝的时候在三个国家都是大明的藩属国,给大明纳贡。即使到了后来第一尚氏王朝建立之后,统一了琉球当时也是给继续给大明纳贡的,后来内乱建立起了第二尚氏王朝也是继续给大明纳贡,当时都是由中国政府给他们册封的。

但是到了1609年,日本开始入侵琉球,让琉球成为了日本的附属国而且还割地给日本,当时就是日本萨摩一个很小的政权。到了清朝入关之后,琉球又和清朝确立了朝贡关系,琉球成为了大清的藩属国。到了清朝后期1872年日本正式宣布琉球是日本的内藩,属于日本的领土。1875年日本武力进入琉球,强行解除了琉球和中国的藩属关系。

但是清政府也是极力的反对的,到了1879年的时候大清联合美国等国家,让日本做出了让步,中日开始谈判琉球问题,当时日本提出了吧琉球分成了两部分,南部大概占了三分之一归属清朝,但是南部地区都是一些贫瘠之地,北部归属日本。大清当时当然不答应了,当时大清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有了大量的西洋武器,有北洋舰队,当时号称是亚洲第一的舰队。所以当时大清并没有答应日本的要求,所以当时大清并没有承认日本拥有琉球的主权。就这样一直拖到了甲午战争,甲午战败以后大清不光是把琉球丢了,而且更是把澎湖列岛还有台湾都丢了,此后琉球基本上也就和中国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到了1880年的时候,日本和清朝签订了一个协议,包括宫古、石垣、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属于中国,其他地区则属于日本。当时虽然签订了协议,但是大清根本没有在这些地区设置管理机构,而这里也基本上就是日本占领着。

到了后来日本开始在琉球禁止说琉球语,也开始在琉球征兵,也就标志着这里真正的成为了日本的领土,二战之后当时中华民国想依靠美国,虽然中英美苏四国当时谈及到了琉球问题,但是基本上就是美国代主管的。1947年的时候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和钓鱼岛交给美国“托管”。到了1951年的时候日美当时在中国代表的局面下签订了《旧金山和约》确认日本拥有琉球全部的主权,但是由美国代管。1971年的时候美国把琉球还给日本。日本在这里正史设置冲绳县。


中国历史研究所


刚刚读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便心生出两个疑惑:①日本竟然会主动提出归还已经霸占了的琉球(日本冲绳县),简直不敢相信!②日本好不容易主动退步,提出向清朝归还琉球,身为大清“裱糊匠”的李鸿章居然严词拒绝。但其实在我对其背景展开搜寻之后便发现:其实当时李鸿章建议清政府放弃收回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时,实情的确令人扼腕叹息,在这件事情上,李鸿章也许当初自我认为的不错,但是此举却“一失足成千古恨”。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东海的东部外围海域,其主要包括60个已命名海岛和400多个未命名海岛。历史上的琉球王国是清朝的附属国。19世纪70年代的明治维新之后,公元1879年,琉球国被日本占领,同年设冲绳县。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的条约内容,日本主权代由美国全权支配,于是琉球群岛便于此暂时托管于美国。1970年,美日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美国同意将琉球连同钓鱼岛的施政权转给日本。至此,琉球群岛便划入日本版图。

第一阶段:“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强行霸占琉球国

上边提到早在公元1879年的时候,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便通过强硬手段逼迫清政府让出对琉球国的藩国保护权,并且将其强行占据。对于日本此举,清政府可以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凭借当时清朝实力,清政府也只能默默低头、唉声叹气。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在慈禧太后看来,琉球国只是大清朝的藩属国,并不是清朝从一而终的领土,只要能够使得日本安宁,琉球国的从属问题不值一提。但是李鸿章当时面对日本此举却说出了“恐西人踞之,运营垦辟,扼我安定洋咽喉”的话,由此可知,李鸿章对于“日本强占琉球国”的态度则是强硬的。

第二阶段:“洋务运动”中的中国,日本主动归还琉球国

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其实是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沙俄的“农奴改革”并驾齐驱所进行的。公元1888年,中国的北洋水师首次成立。伴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和北洋水师军事实力的增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传闻逐渐被日本政府所知晓,毕竟当时的日本还未曾与中国有过一战,于是日本便先行主动提出将琉球群岛南部的先岛群岛归还清朝,剩余的地区仍由暂为管理。

第三阶段:李鸿章直言拒绝,一失足成千古恨

面对着日本政府的意见,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听闻之后便闻之色变、直言拒绝。当时李鸿章的强硬态度,其实是被清政府所认可的,并且李鸿章此举也赢得了慈禧太后的同意。李鸿章当时之所以敢于直言拒绝,他是这样认为的:待我中华水师有朝一日倍强于东瀛倭寇,到时就不只是先岛群岛这一部分主权归属我大清了。李鸿章此举很明显,那就是想等到北洋水师强大之后,完全将日本击败之时,彻底将琉球群岛主权尽数收回。

公元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一方面标志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另一方面自然而然也就打了李鸿章的脸,此时此刻的琉球群岛,清政府莫想寸土可占了,不过谁又能料想到,假如当时清政府接收了日本主动归还的部分琉球主权,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政府会不会再次乘机将其收回。


历史课课代表


日本人要求归还琉球群岛的时候,李鸿章为何敢拒绝?

晚晴在很多人心中都显得很脆弱,当时八国联军挥兵入京城,把颐和园等地的财物抢走,清廷也无力阻止,但是很少人知道当年日本在要求清朝归还琉球岛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却勇敢的拒绝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鸿章挺直腰板敢对日本说NO呢?

日本历来都极具野心,他们贪婪且暴力,对向扩展的欲望也非常强,明朝时期,日本倭寇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对当地居民施行烧杀抢掠,到了清朝,日本又仗着强大国力屡次占我国便宜。而晚清时候,由于清廷不力,最终还是把琉球岛割给了日本,使得它变成了今天的日本冲绳县。

琉球群岛早在12世纪的时候由三个独立小国形成,到了明朝,该三小国均来依附明朝,申请成为大明的藩国,还按规定每年进贡。不久后,第一尚氏王族统一琉球,经过多年发展发生内斗又变成了第二尚氏王朝,不过两个朝代都按时给明朝进贡,名号也是大明朝给赐封的。

公元1609年,日本派兵侵犯琉球小国,并且很快就成功占领了,之后日本就把琉球变成藩国,当时的明朝由于处在危难关头以及鞭长莫及没闲工夫去收复回来,就这样琉球岛就一直被日本人统治。明朝末期,清兵入关,开始明衰清盛,等一切战事平定后,清朝的威名又开始震慑周边小国,此时的琉球国又重新来依附大清,当回了大清藩属国,恢复往年的进贡。公元1872年,清朝逐渐衰弱步入晚清时期,各国列强开始对大清虎视眈眈都想趁机讹诈一番,这时小日本见“东方雄狮”威风不再,就对外宣布琉球群岛乃是大日本帝国的藩属国,国土归日本。

公元1875年,,日本调集军队强行把琉球岛占领。在控制琉球之后,日本人就强迫琉球国跟大清隔断藩属关系,当时琉球的君主尚氏觉得自己国家历来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受其庇护多年,因此不愿意变改,于是尚氏就暗中派人向清朝求助,希望能派清军过来把日本人赶跑。

此事传到大清,皇帝马上组百官开会,重臣李鸿章就提议找美国出面调和,于是中日双方就此展开多年的讨论,最终日本提出分岛条约,把琉球群岛最南边的八重山岛、宫古岛划给大清,其他的全留给日本,李鸿章听完后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所以拒绝的原因,正是当时北洋水师刚筹建成功进入了训练阶段,李鸿章希望再拖几年,等北洋水师一练成,小日本就会知难而退。

公元1879年,清廷继续在谈判上拖时间,中日两方不时因琉球岛问题展开圆桌舌战,而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大清的李鸿章一直都主张拒绝,他看起来一点都不惧怕小日本,毕竟当时的清朝已逐渐放下闭官锁国的旧观念,转而施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发展起来的北洋水师,配备着洋枪洋装备,被号称成全亚洲最强的水军。

所以清廷自认为有着“北洋水师”这一支王牌战队在手,始终对日本军舰不屑一顾,于是就在琉球岛谈判问题上也显得相当有信心,还一直承认琉球岛主权归日本所有,这种情况一直僵持到“甲午战争”爆发。可惜战争结局令人意外,李鸿章认为最强的北洋水师被敌人彻底消灭,而大清最终换来一个惨败的结局,但是获胜的日本人已不再满足索取琉球岛,甚至还把台湾、澎湖等中国岛屿也给强行占领了。


猫眼观史


这里必须先强调一下,日本提出的所谓归还琉球的建议,其实仅仅是琉球群岛最南端的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以换取清政府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这一建议自然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

日本最早入侵琉球,其实是在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出动3000大军侵略琉球,琉球尚宁王被迫投降。但是由于日本此时对于明朝还充满畏惧,因此只是要求琉球王向萨摩藩宣誓效忠,并每年进贡大量财物。所以在清朝时期,琉球国在效忠萨摩藩的同时,还接受了清的册封,也是清朝的藩属。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逐步开始了对琉球的正式侵吞,着手将琉球变为日本的一个县。面对日本的威胁,琉球王室派遣密使出访中国,会见了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等官员,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清政府虽然派人与日方交涉,但是日本依然在1879年强行占领了琉球,并任命了冲绳县令。

但是中日之间的交涉并未终止,总理衙门邀请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作为调停人向日本施压。加之当时盛传清政府在组建远征军发兵琉球,因此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分治琉球的方案:即将琉球群岛最南端的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划给清政府,而其余部分则归属日本。

这一方案名义上是对清让步,实际上确实彻底断送了琉球作为一个国家的可能,另外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战琉球群岛里所占面积比例很少,地贫人少,自然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双方的谈判最终不欢而散,琉球的归属问题成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一个悬案。到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自顾不暇,连台湾和澎湖都割让给了日本,琉球自然就更没人去管了,从此被日本顺理成章接收。

首里古城的琉球王宫


不沉的经远


李鸿章有功有过,很多人都骂他卖国贼。李鸿章并不是统治者,很多东西不是由他能决定的,他只是一个出面人。李鸿章在领土的决策上没有那么高的远见,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他持反对意见,这也是很多人骂他的原因之一。李鸿章在对待领土上受到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天朝上国无奇不有这个概念深深的烙在那个时代人的脑中,这个思想深深影响了那一代人不止李鸿章有这个想法,所以李鸿章对待一些偏远地区是根本不重视的。

日本没有提出全部归还琉球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渐强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日本选择了对外扩张。而离日本最近的琉球成为了他们的第一对象,开始日本只是派兵进驻琉球后面慢慢的干涉琉球内政,到了1879年日本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直接把琉球纳入了日本的版图。琉球只是小国国力不及日本,很快就被日本占领了连他们的国王也被俘虏,至此琉球国灭亡。

琉球被灭国后有几名大臣逃到了中国,琉球也当了清朝这么多年的属国希望清政府能够出军帮助琉球复国。清政府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次年,驻日本代表何如璋向日本提出抗议。这时的日本对清政府并不惧怕对清政府的抗议也直接无视。这个情况,到了1888年才有所改变。


1888年清政府正式组建了北洋舰队,这只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舰队还是能让日本感到害怕的,迫于压力和清政府商谈。


这里会有人会问,日本不是进行明治维新了吗?怎么还会怕清政府呢?当时的清政府就像现在的印度属于有钱的主,自己没有制造先进武器的能力但是有钱呐!通过向外国购买武器,硬生生的把海军实力堆到了亚洲第一全球前十,日本怎么能不害怕呢?

在这样的军事实力压迫下,日本起了一份拟稿其中写道要把琉球1/3的领土归还中国,李鸿章一看就断然拒绝了。为什么呢?因为上面写着只归还琉球南部的先岛群岛,并不是全部归还。这给李鸿章气的直接把拟稿摔在地上,你们不还日后我自己去取,这是李鸿章当时的想法。

这一次又是自大的思想影响了李鸿章,他认为北洋舰队可以在亚洲纵横。早期的北洋舰队确实可以在亚洲耀武扬威,甚至一度“打”到日本“赔款”。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北洋舰队在一次前往日本长期做军舰保养的时候,下岸的北洋水师因为喝酒和当地的警察爆发了一些小冲突,双方混打了起来,这本来是一起小事可是后面越闹闹越大,升级成了国际纠纷。


事发之后李鸿章表态,首先说明这个冲突起因在于自身,但是你们要给个说法。李鸿章这护短行为太明显了,先是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你们要给个说法如若不然,让你们尝下北洋舰队的厉害。我比你强我就是道理,李鸿章的这个行为让日本人感到非常害怕同时又感到屈辱。此时实力不济的日本人只能服软,向在此次事件中受伤北洋水师的士兵们道歉,并且赔款五万元。这个事件为日后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之后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清政府为了限制北洋水军一家独大对北洋水军做出了诸多限制,连军饷也要克扣。而日本在这几年里也慢慢强大起来两者形成反向对比。甲午战争爆发时,清政府因为政治腐败导致人心涣散,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万众一心,甲午战争清军输得不是在武器上,而是在民族之魂上。

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后,清政府更加无力收回琉球,不仅如此连辽东半岛和台湾都割让给了日本。

李鸿章为什么不要日本归还的琉球三分之一的领土呢?主要是对边远地区领土不重视。其次是受到了自大思想的影响,我比你强你不管你还不还我的还是我的。


小雨鸣鸣


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大家都是听说过甲午战争,但大家知道吗?甲午战争的发动还和琉球国有一定的关系。研读中国的历史,大家应该就知道,古代的中国还是很有威望,曾经创下过不少辉煌璀璨的时刻。那时候,古代中国属于世界大国,有不少的边疆小国都对我国称臣,甚至甘愿成为附属国,每年向我国纳贡。这些附属于中国的小国家中,就有一个琉球国。在明朝那个时期,朱元璋算是比较关注于琉球国,因此前后派了不少的汉人去到琉球国指导他们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来说,琉球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这个过程中有着大明朝很大的功劳。



由于明朝这边派过去了很多的汉人,故而琉璃国当时也是实行的儒家文化,接受的是孔孟文明教育。并且当地人也是使用汉字,学习汉文化。这也难怪,在这么多附属小国中,朱元璋会比较关注于琉球国。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日本在经过了明治维新后,他们的国力就不断上涨,因此蒙出了吞并琉球国的心思。最初日本去侵占琉球国,让琉球国向日本俯首称臣。琉球国的国力低,能力有限,没办法之下就只能向日本进贡。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得罪于明朝,因此他们在明朝这边也一直不断进贡。



但在后来,日本发展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强大。他们就不满足只是将琉球国变成一个附属国,开始打算吞并这个国家。之后他们派人去这个国家管理,并且将这个地方规划到了自己的国家所属范围,还为这里制定出了法律。可以说,后来的琉球国已经成为了日本的一个县城。也就从这开始,琉球国算是彻底的脱离了中国的势力范围内。这件事情,现在来看也是一件让人觉得相当遗憾的事。


可实际上,在100多年前,琉球国曾有机会再次成为我国的一部分。那时候,随着大清的兵力增强,日本人曾提出过,归还1/3的琉球。日本当然不是出于好心才这么做,当初日本吞并了琉球国时,大清这边就已经有抗议。到了1880年,大清政府甚至成立起了北洋军队,这支军队被称之为是亚洲最强的一支海军。所以,大清的这些行动给了日本一定的压力,因此他们才提出,归还一部分琉球。但当时李鸿章却觉得,他有这么强大的北洋舰队,肯定是能将日本打败,到时候会让他们还回完整的琉球,而不是这只有1/3的地。



可李鸿章后来和日本开战时的结局,大家都是了解的。这一场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可谓是全军覆没,输得没眼看。故而在最后,不仅没有收复回琉球,就连当初日本承诺的1/3的地也没有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李鸿章对自己的盲目自信,认为北洋海军一定能取得胜利。所以这场战争以后,李鸿章的地位才不断下退,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开始大跌。


紫禁公子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岁月里中国与周边邻国形成了一种宗藩朝贡体系:古代的东亚世界是以中国为核心的,而周边邻国则通过一套册封朝贡机制确立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宗藩关系形成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中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正是在这种意识指引下秦始皇嬴政得以构建起大一统的华夏帝国。张骞通使西域后使中原王朝发现原来在中原之外还有着广袤的世界,而在大一统思想的体系中天无二日,那么人间自然也只能有一个天子,然而现实和理念是存在差距的——号称受命于天的中原天子实际上是无法完全控制当时已逐渐被国人所知晓的普天之下的全部土地的,而解决之道就是与这些处于实际控制之外的地区确立一种册封朝贡机制。在这套机制下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才有资格称帝,才是真正受命于天的天子,而周边各国的君主只能称王,在理论上他们都是天子的藩属。由于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都具备对周边邻国压倒性的优势,于是这种宗藩朝贡体系就得以构建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东亚世界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不同于近代西方列强构建的殖民体系——尽管两者都存在将国与国分为核心国家和附属国家的不平等性,但古代中国并不试图干预藩属国的内政,也从不掠夺藩属国的财富,恰恰相反当时的中国秉承的是厚往薄来的理念,事实上中国皇帝回赠藩属国的礼物的价值远远大于藩属国的贡品。其实朝贡体系对很多藩属国而言实际上是一条贸易生财之道,与此同时身为宗主国的中国还对藩属国负有保障其国防安全的义务——明王朝的抗倭援朝战争实际上就是在履行与李氏朝鲜的宗藩义务。正因为与中国确立宗藩关系可以获得贸易和国防安全上的诸多好处,所以当时中国的周边邻国基本上对与中国确立宗藩关系是持积极主动的态度的。

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传统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受到了破坏,最终东亚宗藩朝贡体系被以西方模式构建的近现代国际条约体系彻底取代。在这一过程中朝鲜、越南、缅甸等昔日的中华藩属尽管曾一度遭遇殖民主义的统治,然而最终都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相比之下有一个藩属国的命运就大为迥异了——这个国家就是琉球。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当朱宽一行途径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将此地更名为琉球。需要注意的是:这时还没有琉球国的概念,这时的琉球其实是对包括我国台湾岛和琉球群岛在内的东海诸岛屿的统称,后来为了将属于我国领土的台湾岛与琉球群岛进行区别而将台湾称为大琉球,而琉球群岛则称为小琉球。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历史上的琉球国系指小琉球。关于琉球国的起源问题在《中山世鉴》、《中山世谱》和《球阳》三部著作均有记载: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用天帝所赐予的草木土石做成岛屿,然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天孙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国王,历时17802年,传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时为重臣利勇杀害,天孙王朝遂告灭亡。后来一个叫尊敦的人起兵诛灭了利勇,于是百姓拥立尊敦为君,号称舜天王。这一事件大约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公元1253年—1259年据称是天孙王朝后裔的英祖担任舜天王朝义本王的摄政,公元1260年义本王禅位于英祖,由此开创了琉球历史上的英祖王朝。事实上直到此时的琉球仍处于一种近似于神话传说的混沌迷蒙状态,英祖王朝末期琉球分裂为山南、中山、山北三国,三国之间时不时会爆发战争。

这一时期琉球的历史记载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明王朝的《明实录》和李氏朝鲜王朝的《李朝实录》中也出现了对琉球的记载,因此可以实现多方印证。综合琉球人自己的史书以及《明实录》和《李朝实录》的记载:南山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头、东风平、岛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丰见,大致疆域相当于今日冲绳岛南端国场川—与那原一线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读谷、越来、中城、胜连、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为南至国场川—与那原一线,北至仲泊地峡;北山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包括今归仁、羽地、名护、国头、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为冲绳岛仲泊地峡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岛和伊平屋岛。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这是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国国王察度派遣自己的弟弟泰期等人随杨载入朝贡献方物。1373年(洪武六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继向明朝进贡。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使用明朝年号,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支援琉球的造船航海事业。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国国王察度去世。1403年(明永乐元年)世子武宁遣侄三吾良叠讣告中国。1404年(永乐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宁来朝告父丧,明成祖朱棣即遣行人时中赴琉球祭吊,“赙以市帛”,继而颁诏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从此琉球新王登基必须经明朝册封成为惯例。频繁往来琉球的明朝使者甚至根据出使路线写成《顺风相送》一书,此书明确记载了当时明朝使者出使琉球的路线:由福州出发途经台湾海峡,趁着东南季风顺着黑潮流向,经过钓鱼岛等岛屿之后进入琉球国境。目前此书已成为我国对钓鱼岛主权的一大佐证。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琉球群岛。1430年明宣宗正式赐姓琉球统治者“尚”姓,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从此以后琉球人才有了姓,这时的琉球王朝因此被称为第一尚氏王朝。

琉球王国的统一使其具备了对外开拓的能力:1440年琉球国北上与日本九州地区的诸侯大名岛津氏争夺奄美群岛并成功攻克了奄美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奄美大岛。1466年琉球国王尚德率2000人马和50艘战舰御驾亲征喜界岛。然而琉球王国并没能控制住整个奄美群岛:在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琉球王国一直与日本萨摩藩的岛津家族就奄美群岛展开争夺。日本在古代东亚世界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国家:当时东亚各国几乎都与中国确立了宗藩朝贡体系,然而日本却始终是游离于这一体系边缘的一个例外。在当时的宗藩朝贡体系下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王而不能称帝,日本君主却独树一帜自称天皇。日本圣德太子曾致书于隋炀帝声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由此可见日本很早就将自己置于和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日本很早就效法中国的宗藩朝贡体系试图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天下秩序:从公元4世纪起日本就不断对朝鲜半岛展开行动,直到公元663年日本势力在白江口之战中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彻底逐出朝鲜半岛。白江口之战后日本按捺下试图和中国平起平坐的野心,开始不断向中国唐朝遣使学习更为先进的治国之术,然而随着李唐王朝的日渐没落使日本逐渐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在征服喜界岛3年后尚德王撒手人寰,迄今为止关于尚德王的死因仍众说纷纭,不过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他应该是死于权臣的阴谋暗杀。尚德王死后琉球随即爆发内乱,尚德王的两个儿子均在内乱中被杀死。1470年伊是名岛出身的宫中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内间金丸(一称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金丸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外宣称自己是尚氏王朝的后裔并改名为尚圆。1471年尚圆以尚氏王朝世子的身份向宗主国明朝报告“父丧”,次年明朝使臣抵达琉球并册封尚圆为琉球国王。至此琉球国名义上仍处于尚氏王朝的统治下,但实际上这时的琉球王室与之前的尚氏王族并无直接的血缘传承关系,因此后世一般将其称为第二尚氏王朝以与第一尚氏王朝区别。1500年琉球王国出兵迫使距离琉球本岛西南方向303公里外的宫古岛称臣纳贡。1507年久米岛主动臣服于琉球国。1509年琉球派遣46艘战船和3000人马进攻八重山群岛并相继占领了西表岛、石垣岛和与那国岛。明嘉靖元年(1522年)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的尚真王将势力扩张到宫古岛、八重山群岛,基本确定了琉球南部的版图。1537年尚清王率军北伐攻取奄美群岛。

至此琉球王国横亘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琉球王国的政治典章制度、衣冠服饰、法律法规几乎都仿照明王朝而创设,和当时的朝鲜、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一样的是:琉球王国尽管有自己的口语,但在书面文字上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琉球王国的国都首里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在其王宫之前以中国的牌坊为原型混合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琉球的传统手法而建的守礼门至今被视为琉球建筑的典型代表,守礼门上挂有以汉字书写的“守礼之邦”匾额。整个有明一代琉球始终作为一个恭顺的藩属国的存在,明清易代后琉球继续称臣于清王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琉球王尚真曾获得康熙皇帝御笔钦赐的“中山世土”匾额并将其悬挂于王宫正殿。琉球王国不仅通过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还发展成为锁国状态下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于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安南、吕宋、暹罗、亚齐、爪哇、满剌加等,足迹遍布整个南洋群岛,琉球也因为海外贸易的发达而被誉为“万国津梁”。明天顺二年(1458年)琉球国以汉字铸造长154.9公分、直径93.1公分、重约721公斤的万国津梁钟,将其国都首里城的正殿内。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琉球很快发展成为明王朝同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此时东来西洋势力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并因此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使琉球招来了恶邻的觊觎之心:15至16世纪琉球就不断遭到大量倭寇海盗的骚扰,这对琉球国的海外贸易造成了很大损失。事实上觊觎琉球的并非只有作为乌合之众的倭寇海盗,此时日本九州地区的诸侯大名们也纷纷打起了琉球的主意。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向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重新发起了挑战,这导致明王朝被迫在朝鲜半岛和日军展开了长达七年的战争。事实上丰臣秀吉在对朝鲜展开军事行动的同时也向琉球、老挝等国遣使要求称臣纳贡。1590年丰臣秀吉向琉球方面透露了自己即将进攻朝鲜和明朝的消息并要求琉球方面提供可供7000兵马食用10个月的粮草,同时还要求琉球方面提供一部分劳力参与侵朝大本营名护屋城的建造。一向与明朝保持亲密关系的琉球面对日本方面的咄咄逼人进行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象征性地提供了一小部分粮草,同时紧急派人前往明朝通报丰臣秀吉的企图。当日本方面进一步催讨粮草时琉球以国力贫弱为由而加以拒绝。这一事件加深了琉球同日本九州地区的岛津家族的矛盾:从1440年起琉球王国就同岛津氏展开了对奄美群岛的争夺,而在丰臣秀吉与琉球的交往中一直是由岛津家担任中间人,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萨摩藩领主岛津家入侵琉球,在萨摩入侵的过程中琉球人民进行了自发的抵抗并诞生了琉球历史上一位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郑迥:他是福建长乐移民郑肇祚的后裔,1540年出生于琉球国久米村的郑氏湖城殿内家族里,1606年57岁的郑迵被任命为三司官。当萨摩军队进犯那霸港时郑迵据守那霸港附近的三重城,然而最终寡不敌众——郑迵和琉球国王尚宁王等人都成为了萨摩军队的俘虏并被虏至鹿儿岛。1611年萨摩藩主岛津忠恒强迫尚宁王签署了《掟十五条》:承认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同时将奄美五岛(即喜界岛、德之岛、奄美大岛、冲永良部岛和与论岛)划归萨摩藩直辖。此外琉球还必须遣使谒见日本幕府将军。对此郑迵给予了严词拒绝和厉声斥骂,恼羞成怒的岛津忠恒下令将郑迵投入油锅烹煮。琉球人为纪念郑迵而将这一事件记载在了他们的国旗上——这是一面类似太极图的旗帜,在琉球叫做“三巴纹”——所代表的正是郑迥和将其投入油锅的两名狱卒。

在签署《掟十五条》之后无论是当时实际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或是作为半独立政权的萨摩藩尽管将自己的势力成功扩张到琉球,但还是默许了琉球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事实——这主要是考虑到琉球同中国的特殊关系,如果日本方面执意吞并势必将再次引发像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类似之事。从此琉球进入到同时向中国明朝和日本萨摩藩称臣进贡的两属时期,每当接待中国使者时琉球总是要将同日本相关的一切藏起来。就这样忙于内部问题的中国方面竟一直对萨摩已迫使琉球称臣一事蒙在鼓里。当中国发生了明清易代之后琉球作为之前明朝的藩属国仍向清朝称臣朝贡,中国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仍继续维持着。这时的日本还无力挑战中国作为东亚第一大国的地位,所以对中国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并没试图抵制。尽管如此,日本仍暗中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力度:1632年(日本宽永九年)萨摩岛津氏在琉球那霸设立“在番奉行”,以监视琉球内政和监督贸易和进贡。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舰队首次到达琉球。1854年3月佩里又到达了日本江户(今东京),在美国炮舰的威胁下日本被迫签订《神奈川条约》,在签汀过程中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疏球的那霸港。对此日方表示:琉球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这表明至少在1853年日本仍承认琉球系独立自主的国家,而不是隶属于日本。于是1854年7月11日佩里又与琉球政府以中英文两种文字签订了开放那霸港口的《琉美修好条约》。

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削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1877年10月日本政府又将琉球的司法权纳入大阪高等法院的管辖之内。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改为“冲绳”县。在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中自身实力有限的琉球只得寄希望于身为宗主国的清政府:1875年日本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强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琉球国王在日本方面的压力下只好派官员赴东京请愿。然而与此同时琉球也开始暗中积极联络清政府以避免被日本吞并的命运:紫巾官向德宏奉琉球国王之命以前往伊平屋岛祈祷作为幌子掩护自己秘密出使中国的行动,琉球在中国的留学生林世功等一行19人也随同前往。1877年4月12日秘密出访中国的琉球使团抵达福州,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将国王尚泰的密信呈给闽浙总督何璟并提出直赴京师请愿。这时的清政府尽管已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然而闭关锁国的心态却没多少改变,以致于当何璟的上书送达京城后朝廷大员们才知道琉球所发生的一切。恰逢此时沙俄正在新疆制造事端,因此中国一时无暇顾及琉球局势,日本也就趁此时机完成了对琉球的实际吞并。尽管此时琉球国实际上已然被日本吞并,然而包括林世功等人在内的大量流亡在中国的琉球人士展开了复国运动:他们以福州、北京、天津为据点,向清朝总理衙门、礼部和李鸿章、左宗棠等朝廷重臣递呈请愿书,要求清政府就琉球问题向日本交涉。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行为从未得到清政府的承认,这就使琉球问题仍是摆在中日外交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日本公然吞并琉球的行为使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日本的巨大战略压力,实际上这时日本已然开始将中国的台湾锁定为下一个目标,而中国的北洋舰队实际上从成军伊始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的。

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以来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不断展开交涉:1879年6月12日美国前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在天津会晤中国政府代表李鸿章时被邀请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而格兰特也慷慨答应。7月3日格兰特一行乘坐“里奇蒙德号”抵达横滨,7月22日格兰特与日本政府要员伊藤博文、西乡从道等人就琉球问题举行会谈。在听取了日本方面的意见后格兰特认为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了清国的海上贸易利益并将对中国的台湾构成巨大的战略压力,为此他提出只有和平谈判才是解决琉球问题的方法。8月10日格兰特会见明治天皇时指出若是日本吞并琉球将“断绝清国与太平洋之通道”,建议日本“予彼以太平洋之广阔通路,如至此议彼将应承之”。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发电报通知总理衙门称格兰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包括琉球本岛在内的中部各岛归还琉球,恢复琉球国,将宫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岛划归中国,将包括奄美大岛在内的五岛划归日本。总理衙门表示赞成这一方案,但事后美国方面不承认这是格兰特提议的。这时的日本羽翼尚不丰满,对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还是有所忌惮的,加之有美国方面的调停,最终日本方面为避免过分刺激清政府从而使自己在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之前被动卷入与清政府的冲突中决定在琉球问题上采取一定”让步“:1880年3月日本方面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岛、改约”案: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归日本管理;宫古岛、八重山等南部诸岛则归清政府管辖。这就是题目中所谓日本主动提出归还琉球一事。在日本方面看来:这已是他们做出的重大让步。这时的日本在琉球问题上秉承的是强盗逻辑:既然琉球实际上已被自己吞并,那么日本也就理所当然将琉球视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如今主动提出将琉球南部诸岛交给中国,至于中国在得到琉球南部诸岛后是恢复原有的琉球国作为藩属或是直接将其纳入中国直接管辖则由中国自行决定。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打得精:琉球本来就不是日本领土,如今日本用吞并得来的领土与中国交易,那么即使在让出南部诸岛后日本仍是净赚。然而作为当时中国方面谈判代表的李鸿章却不能接受日本的这一提议,因为在他看来:琉球国本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是被日本强行吞并的,只有日本完全从琉球撤军才能算琉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如果就日本方面的方案进行谈判,那么实际上相当于中日合谋瓜分琉球,这不符合中国对待藩属的兴亡继绝之道。况且在日本的方案中琉球北部和中部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日方控制下,而中国只得到土地贫瘠的南部诸岛,中国通往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仍受到日本的遏制,台湾仍将面临来自日本的巨大战略压力。可以说中国尽管在表面上看似得到琉球南部的几个岛屿且可以将其并入自己直接管辖的领土,然而却无助于改善中国东南海疆的战略态势,反而还要背负与日本合谋瓜分藩邦的恶名。与此同时日本方面的方案是附带交换条件的:中国应修改日清通商条约,允日享有最惠国待遇。有鉴于此的李鸿章也担心日本会利用这一条款趁机向中国索要更多政治经济利益,从而为将来埋下隐患。日本提出的方案公布后流亡在中国的琉球人士再三向清政府情愿表示宫古、八重山二岛土地贫瘠,无法生存,万不可接受。林世功甚至在北京总理衙门前自杀以示抗议。林世功自杀后清政府拒绝在谈判条约上签字,于是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的谈判就此搁置。也许当时李鸿章等人还想着暂时搁置争议以待日后解决,然而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缔结《马关条约》。至此清政府连自己的领土台湾都割让了,至于早已被日本实际吞并的琉球就无力声索了。

纵观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的博弈全过程不难发现:所谓日本主动归还琉球而李鸿章拒不接受一事的真相其实是日本以让出宫古岛、八重山等琉球南部诸岛换取中国承认日本吞并琉球的既成事实。尽管清政府是一个丧权辱国的腐朽政府,然而在琉球问题上就事论事其实并无不妥——拒绝接受日本提出的将宫古岛、八重山等琉球南部诸岛交给中国的方案实际上就是拒绝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行为。尽管腐朽的清政府无力惩罚日本公然吞并自己属国的行为,最终只得以拒不承认的方式作为一种无声的抗议。然而今天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可以说这种无声的抗议并非是毫无意义的:如今的国际体系是由西方式的条约关系为主基调的,而东亚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早已成为历史,条约体系在东亚取代宗藩体系是经历了一段相对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藩属国的过程中一开始是承认在东亚已维持数千年之久的宗藩朝贡体系的,所以中国近代相当一部分不平等条约中都包含有废除宗藩关系的条款:1885年的《中法新约》中清政府宣布废止与越南的宗藩关系,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1886年的《中英会议缅甸条款》中清政府承认英国取得缅甸主权;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宣布废止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正是通过这一个个条约使中国及其藩属国由传统的宗藩体系过渡为西方式的条约关系。这样就形成一种惯例:中国与藩属国关系的转型是通过条约确立的,尽管今天我们认为这些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但当时的中国政府的确声明放弃对越南、缅甸、朝鲜等国的宗主权,然而在东亚世界由宗藩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中琉球成为了一个例外:琉球是被日本强行吞并的,尽管事后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展开过谈判,但并未达成任何协议。甲午战争后日本是有机会迫使清政府以条约形式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占领的,然而也许是当时的日本醉心于战胜的喜悦之中竟忘了完善这样一道手续。这意味着什么呢?越南、缅甸、朝鲜等国脱离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关系都是通过条约形式得到确认的,然而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再到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未有任何一届中国政府在承认日本吞并琉球的条约上签字(哪怕是不平等条约),也就是说作为琉球原宗主国的中国从未声明放弃过对琉球的宗主权。尽管宗藩体系在今天看来似乎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如今的国际法体系是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而在此之前东亚的宗藩体系早已运作了数千年之久,在东亚地区被动纳入到西方式的国际体系过程中实际上缔结的各种条约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惯例:中国与藩属国关系的转型是以中国通过条约形式承认放弃宗主权而实现的,偏偏在琉球问题上却没形成类似的条约,那么至少在国际法层面中国实际上还保留有在琉球问题上发声的法理依据。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琉球在历史上和日本一样,都是拥有主权的岛国。

不过,琉球由于建国得到了明朝的很大帮助,所以,在明清两朝,琉球都是最忠心的藩属国。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琉球国却被日本占领。此后,琉球曾多次向清廷求援。迫于国际压力,日本政府曾一度打算将琉球南部岛屿归还。然而,身为清廷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却拒绝了这个提议,这是怎么回事呢?

(琉球岛区位图)

琉球岛位于台湾和日本九州之间,最早在这片岛屿上分布着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小国。

1429年,中山国的大臣巴志发动政变,颠覆了小朝廷,自立为中山王,随后率领国民先后灭掉了南山和北山两个小国,琉球国因此初具雏形。

巴志随后派使者从福建登陆,向国力强盛的明朝纳贡称臣。

作为宗主国,明朝对巴志建国在财力和物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赐给他王姓为“尚”。同时,要求凡是继任的国王必须呈报明廷。被明廷册封后,方为正朔。从此琉球岛和明廷就形成了藩属关系。

由于琉球岛地理位置在几国之间,又是东南亚和东北亚的海上枢纽,所以在琉球国建成后,经济贸易得到飞速发展,国家也随之繁荣富强。

然而,琉球国的王位之争,却从未平静过。由于第7任尚德王得位不正,再加上他暴虐好战,最终引发内乱,导致被杀。

随后,在朝中威信极高的内间金丸被推举为王。他以尚德王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丧,并得到册封。

内间金丸为了巩固王权,在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和赋税改革后,又颁布了一条私人禁止拥有兵器的律法。

如此,内乱的威胁得到解除。可是,军队建设却因此废弛衰弱。

(琉球国王画像)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大名之间你争我夺,互相争利,大家都想做大做强,然后吞并对方。因此,靠商贸经济发达的琉球岛,便成为大名争夺的一块大肥肉。

起先,一度想攻占朝鲜的丰臣秀吉曾要求琉球国王负责他的远征提供粮草补给。琉球国王不仅拒绝了他的要求,还立刻就将这一情况向明廷奏报。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琉球国王依然对日本不理不睬,根本不前往致贺。德川家康对琉球国王深为恼恨,派出萨摩大名攻打琉球国。

琉球国王赶紧派使者前往明朝,希望明廷能派兵增援。

可是此时的明廷,因农民起义和关外后金的不断侵扰,已经疲于应付,根本无力解琉球国的危难。

更为糟糕的是,琉球国由于不注重军队建设,所以面对日本萨摩大名强有力的进攻,他们简直是不堪一击。很快,琉球国王便做了萨摩大名的俘虏。在萨摩大名的逼迫下,琉球国王不得不承认日本对琉球国具有管制权。

清廷建立后,不愿意受萨摩大名指手画脚的琉球国王,见到了希望。他们暗中派使者带着贡品前往清朝国都,并向当时的皇帝顺治表达了纳贡称臣的愿望。经过多次恳请,终于得到清廷的同意,建立了藩属关系。

琉球国王为了表达忠心和亲热,年年都不远千里向清廷纳贡。哪怕到了咸丰年间,清朝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社会极为动荡,琉球国王还是派使者前来纳贡。

(咸丰帝画像)

咸丰帝考虑到琉球国使者的安全,曾向琉球国王下谕,表示他们不用来京,直接调转船头回去得了。但一向忠于清廷的琉球国王却坚决要求使者必须完成使命,否则予以问罪。

1871年,日本单方面将琉球国化归日本鹿儿岛县,并宣布拥有琉球岛的主权,并强迫琉球国王与清廷断交。这意味着,琉球国将成为过去式。国王和国民自然百般不愿,所以他们再次将希望寄托在清廷,并暗中遣人到京师知会消息,并请求清廷派兵增援。

此时正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藩国被占,这在身为宗主国的清廷来说,自然有损天子之国威严的,所以慈禧派驻日大使何如璋办理此事。

何如璋向日本做出了抗议,然而,仅仅是抗议而已,再无下文。

这番轻描淡写,自然让琉球国旧臣不满意。所以他们为了能得到清廷重视,一再在朝臣上朝的东华门外哭泣不止。甚至还有人为能引起清廷的重视,达到救国目的,竟在宫外自杀殉国。

既然到了出人命的地步,慈禧觉得继续装聋作哑已经不是办法了,所以她便让李鸿章操办此事。

李鸿章还是一直再三向日本抗议,就这样抗议了两三年。

1879年,正好美国总统来中国表示建交,李鸿章便请他向日本斡旋此事。

在美国总统的斡旋下,日本终于同意归还岛屿。不过并不是全部,而是南部一带的宫古和八重山等岛屿。日本的意思是,要和中国“分岛而治”。

(李鸿章画像)

李鸿章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只要给块地,就能让琉球国王重新建国。作为宗主国的面子也就找补回来了,于是他便和日本政府就琉球的问题准备进行接洽。

可是在北京请愿的琉球大臣们却极力反对。据他们说,南部岛屿极度贫瘠,根本不适合生存,所以千万不能接受这个条件。

1880年,李鸿章在和日本政府谈琉球问题的时候,便要求日本不仅归还琉球南部,还应该将中部各岛归还琉球,以让他们建国。

日本当然不同意李鸿章的条件,所以双方谈到最后,不欢而散。

这样又拖到1894年中日开战前夕。琉球国民听闻消息后,纷纷到寺庙里乞求神灵,希望清廷能打败日本,帮他们夺回琉球各岛。

然而,随着清廷战败的消息传来后,琉球国民才明白,想靠清廷复国,简直是痴人说梦,自此才接受了现实的残酷。

(参考史料:《明史·琉球传》《中山世谱》)


张生全精彩历史


当初李鸿章之所以拒绝日本提出归还琉球是日本提出的附加条件,日本在给清政府的照会中明确说明归还琉球首先要满足日本在中国的特权,所有特权效法西方。这个条件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他们都不会同意,清政府之所以出卖国家特权给西方是因为西方的武力强大,而日本数千年以来都是中国的学生,对这个学生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都没有把它放在眼里。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明治维新仅仅十几年之后日本先后入侵了琉球和台湾,琉球被日本吞并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清政府对这件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同时命令驻日公使何如璋照会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日本吞并琉球还是非常重视的。

李鸿章对于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则是利用他的专长积极请求洋人居中调停解决琉球事件,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向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共同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建议将琉球一分为三,将琉球北部的五个岛屿让与日本,中部的琉球本岛归属琉球王国,南部划归中国。对于这个建议李鸿章表示十分赞同,但是遭到日本的拒绝。

日本只同意将琉球南部的八重山岛和宫古岛让与中国,其余的全部划入日本的版图之内,同时要求中国对日本打开国门,让日本商人可以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经商,并取得和欧洲列强相同的权益。清政府并没有同意,而是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议选择拖延的策略,李鸿章认为日本弹丸小国一旦中国海军建成日本就会乖乖的归还琉球,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海军惨败,清政府也就失去了收复琉球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